"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淮河中下游

二、成也蕭何敗蕭何

成也蕭何敗蕭何,長江勝在它的長,敗也敗在長上,因為長所以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如果守江方修建堡壘重點設防,那麼進攻方就有這幾千裡的突破點,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強攻,一樣能輕鬆完成渡江的目的。

因此長江的得失一般都會被視為打破南北對抗間平衡點的關鍵。北人南征,一旦攻破長江,則在對東南半壁江山的作戰中恍若無人之境;南人北伐,一旦過江,便呈能氣吞山河萬里。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淮河中下游

二、成也蕭何敗蕭何

成也蕭何敗蕭何,長江勝在它的長,敗也敗在長上,因為長所以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如果守江方修建堡壘重點設防,那麼進攻方就有這幾千裡的突破點,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強攻,一樣能輕鬆完成渡江的目的。

因此長江的得失一般都會被視為打破南北對抗間平衡點的關鍵。北人南征,一旦攻破長江,則在對東南半壁江山的作戰中恍若無人之境;南人北伐,一旦過江,便呈能氣吞山河萬里。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京

南方朝廷一般都會選擇將首都建在南京,例如孫吳、東晉、南陳等等,而被長江貫穿的南京也就不僅是國家首都還兼備了邊陲重鎮的身份,這也就確定了南方朝廷得時時刻刻擔心會不會被強攻首都,前面也說過長江難守,所以一旦長江失手後,在缺乏戰爭緩衝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就會被兵臨城下團團包圍,全國在缺乏來自首都訊號的同時極其容易兵敗如山倒。

由此長江便成為了南方政權的命根,從三國火燒赤壁到東晉符堅的投鞭斷流,祖逖的中流擊水,辛棄疾的北固山懷古,南宋與金隔江定國,每件事都確定了長江會是南方政權的核心區,為此,南北對峙就必須將前線遠離南京,淮河便成了不二之選。

從地理形勢來看,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為“四瀆”,在古人心中淮河是與黃河平起平坐的中華母親河,且兩岸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有連接著秦嶺這條上千裡山脈,這對於以騎兵為強的北方的入侵者而言絕對會是一個致命的阻礙。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淮河中下游

二、成也蕭何敗蕭何

成也蕭何敗蕭何,長江勝在它的長,敗也敗在長上,因為長所以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如果守江方修建堡壘重點設防,那麼進攻方就有這幾千裡的突破點,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強攻,一樣能輕鬆完成渡江的目的。

因此長江的得失一般都會被視為打破南北對抗間平衡點的關鍵。北人南征,一旦攻破長江,則在對東南半壁江山的作戰中恍若無人之境;南人北伐,一旦過江,便呈能氣吞山河萬里。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京

南方朝廷一般都會選擇將首都建在南京,例如孫吳、東晉、南陳等等,而被長江貫穿的南京也就不僅是國家首都還兼備了邊陲重鎮的身份,這也就確定了南方朝廷得時時刻刻擔心會不會被強攻首都,前面也說過長江難守,所以一旦長江失手後,在缺乏戰爭緩衝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就會被兵臨城下團團包圍,全國在缺乏來自首都訊號的同時極其容易兵敗如山倒。

由此長江便成為了南方政權的命根,從三國火燒赤壁到東晉符堅的投鞭斷流,祖逖的中流擊水,辛棄疾的北固山懷古,南宋與金隔江定國,每件事都確定了長江會是南方政權的核心區,為此,南北對峙就必須將前線遠離南京,淮河便成了不二之選。

從地理形勢來看,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為“四瀆”,在古人心中淮河是與黃河平起平坐的中華母親河,且兩岸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有連接著秦嶺這條上千裡山脈,這對於以騎兵為強的北方的入侵者而言絕對會是一個致命的阻礙。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江淮

淮河距離長江有著207公里,就算淮河防線沒擋住對手,南方政權也有足夠的時間從全國各地招兵買馬,並進行遊擊手段。守江必守淮中最典型的戰爭無非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的“淝水之戰”。

三、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草木皆兵的主角苻堅決意南征,在7月發佈了“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私人馬匹收歸國有,每十個男丁徵發一人為兵)的詔令,組成的軍隊號稱百萬,實則不下八十萬,親自做先鋒兵分三路,西路沿長江、漢水東進,東路經彭城南下,中路為主力,經洛陽、汝河、潁水直向淮南壽陽進攻,企圖在江淮方向殲滅晉軍主力,一舉統一全國。

其部隊“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隊列前後綿延1000多裡,陣勢十分駭人。而作為守備方的東晉,差謝安為帥,謝石、謝玄為將,所有軍隊總共只有8萬,這差距堪稱十比一。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淮河中下游

二、成也蕭何敗蕭何

成也蕭何敗蕭何,長江勝在它的長,敗也敗在長上,因為長所以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如果守江方修建堡壘重點設防,那麼進攻方就有這幾千裡的突破點,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強攻,一樣能輕鬆完成渡江的目的。

因此長江的得失一般都會被視為打破南北對抗間平衡點的關鍵。北人南征,一旦攻破長江,則在對東南半壁江山的作戰中恍若無人之境;南人北伐,一旦過江,便呈能氣吞山河萬里。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京

南方朝廷一般都會選擇將首都建在南京,例如孫吳、東晉、南陳等等,而被長江貫穿的南京也就不僅是國家首都還兼備了邊陲重鎮的身份,這也就確定了南方朝廷得時時刻刻擔心會不會被強攻首都,前面也說過長江難守,所以一旦長江失手後,在缺乏戰爭緩衝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就會被兵臨城下團團包圍,全國在缺乏來自首都訊號的同時極其容易兵敗如山倒。

由此長江便成為了南方政權的命根,從三國火燒赤壁到東晉符堅的投鞭斷流,祖逖的中流擊水,辛棄疾的北固山懷古,南宋與金隔江定國,每件事都確定了長江會是南方政權的核心區,為此,南北對峙就必須將前線遠離南京,淮河便成了不二之選。

從地理形勢來看,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為“四瀆”,在古人心中淮河是與黃河平起平坐的中華母親河,且兩岸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有連接著秦嶺這條上千裡山脈,這對於以騎兵為強的北方的入侵者而言絕對會是一個致命的阻礙。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江淮

淮河距離長江有著207公里,就算淮河防線沒擋住對手,南方政權也有足夠的時間從全國各地招兵買馬,並進行遊擊手段。守江必守淮中最典型的戰爭無非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的“淝水之戰”。

三、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草木皆兵的主角苻堅決意南征,在7月發佈了“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私人馬匹收歸國有,每十個男丁徵發一人為兵)的詔令,組成的軍隊號稱百萬,實則不下八十萬,親自做先鋒兵分三路,西路沿長江、漢水東進,東路經彭城南下,中路為主力,經洛陽、汝河、潁水直向淮南壽陽進攻,企圖在江淮方向殲滅晉軍主力,一舉統一全國。

其部隊“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隊列前後綿延1000多裡,陣勢十分駭人。而作為守備方的東晉,差謝安為帥,謝石、謝玄為將,所有軍隊總共只有8萬,這差距堪稱十比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北對峙

更重要的是東晉的兵力並不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主要來源於南渡的流民,東晉最初的政策是攔截,因為安置他們會加重財政負擔。但流民實在太多,攔也攔不住,且就算是流民那也都是自己的同胞,假如坑殺流民說不定就會激起譁變。為此,晉元帝想到一個絕妙的法子,將流民中的青年充軍,文人服役,剩下的老弱病殘也就沒有多少威脅。謝安的兵大多也源自於這兒。

按道理十個正規軍圍毆一個民兵應該是輕輕鬆鬆的時期,可事情卻出奇的反常,苻堅的八十萬大軍不僅敗了,且敗的徹底,前秦也跟著淝水之戰戰敗而分裂。

假如謝玄沒有守淮而選擇守江的話又會是另一番風景。

四、成也長江,敗也長江

南京面對長江,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自古就是國都的優先選擇,一旦南北割據,南京面對長江天險又方便交通的優勢就會轉化為劣勢。即使南京城牆高21米長達35公里,在冷兵器時代堪稱銅牆鐵壁,但如果江北大兵壓境,天險就為雙方共享。金陵左右的一系列渡口又會成為敵軍登陸的缺口,在東西兩個方向包圍城池,將守軍逼入絕境。

南京擋在了抵擋北方壓力的第一線然而由於長江的原因又不得不以南京為樞紐,最後落得個蔣介石兵敗躲臺灣的結果也是非常正常。

不可一世蒙古人在釣魚臺苦耗50年也沒攻克南宋的原因,也多是在於守住了秦淮。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淮河中下游

二、成也蕭何敗蕭何

成也蕭何敗蕭何,長江勝在它的長,敗也敗在長上,因為長所以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如果守江方修建堡壘重點設防,那麼進攻方就有這幾千裡的突破點,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強攻,一樣能輕鬆完成渡江的目的。

因此長江的得失一般都會被視為打破南北對抗間平衡點的關鍵。北人南征,一旦攻破長江,則在對東南半壁江山的作戰中恍若無人之境;南人北伐,一旦過江,便呈能氣吞山河萬里。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京

南方朝廷一般都會選擇將首都建在南京,例如孫吳、東晉、南陳等等,而被長江貫穿的南京也就不僅是國家首都還兼備了邊陲重鎮的身份,這也就確定了南方朝廷得時時刻刻擔心會不會被強攻首都,前面也說過長江難守,所以一旦長江失手後,在缺乏戰爭緩衝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就會被兵臨城下團團包圍,全國在缺乏來自首都訊號的同時極其容易兵敗如山倒。

由此長江便成為了南方政權的命根,從三國火燒赤壁到東晉符堅的投鞭斷流,祖逖的中流擊水,辛棄疾的北固山懷古,南宋與金隔江定國,每件事都確定了長江會是南方政權的核心區,為此,南北對峙就必須將前線遠離南京,淮河便成了不二之選。

從地理形勢來看,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為“四瀆”,在古人心中淮河是與黃河平起平坐的中華母親河,且兩岸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有連接著秦嶺這條上千裡山脈,這對於以騎兵為強的北方的入侵者而言絕對會是一個致命的阻礙。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江淮

淮河距離長江有著207公里,就算淮河防線沒擋住對手,南方政權也有足夠的時間從全國各地招兵買馬,並進行遊擊手段。守江必守淮中最典型的戰爭無非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的“淝水之戰”。

三、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草木皆兵的主角苻堅決意南征,在7月發佈了“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私人馬匹收歸國有,每十個男丁徵發一人為兵)的詔令,組成的軍隊號稱百萬,實則不下八十萬,親自做先鋒兵分三路,西路沿長江、漢水東進,東路經彭城南下,中路為主力,經洛陽、汝河、潁水直向淮南壽陽進攻,企圖在江淮方向殲滅晉軍主力,一舉統一全國。

其部隊“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隊列前後綿延1000多裡,陣勢十分駭人。而作為守備方的東晉,差謝安為帥,謝石、謝玄為將,所有軍隊總共只有8萬,這差距堪稱十比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北對峙

更重要的是東晉的兵力並不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主要來源於南渡的流民,東晉最初的政策是攔截,因為安置他們會加重財政負擔。但流民實在太多,攔也攔不住,且就算是流民那也都是自己的同胞,假如坑殺流民說不定就會激起譁變。為此,晉元帝想到一個絕妙的法子,將流民中的青年充軍,文人服役,剩下的老弱病殘也就沒有多少威脅。謝安的兵大多也源自於這兒。

按道理十個正規軍圍毆一個民兵應該是輕輕鬆鬆的時期,可事情卻出奇的反常,苻堅的八十萬大軍不僅敗了,且敗的徹底,前秦也跟著淝水之戰戰敗而分裂。

假如謝玄沒有守淮而選擇守江的話又會是另一番風景。

四、成也長江,敗也長江

南京面對長江,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自古就是國都的優先選擇,一旦南北割據,南京面對長江天險又方便交通的優勢就會轉化為劣勢。即使南京城牆高21米長達35公里,在冷兵器時代堪稱銅牆鐵壁,但如果江北大兵壓境,天險就為雙方共享。金陵左右的一系列渡口又會成為敵軍登陸的缺口,在東西兩個方向包圍城池,將守軍逼入絕境。

南京擋在了抵擋北方壓力的第一線然而由於長江的原因又不得不以南京為樞紐,最後落得個蔣介石兵敗躲臺灣的結果也是非常正常。

不可一世蒙古人在釣魚臺苦耗50年也沒攻克南宋的原因,也多是在於守住了秦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宋對峙蒙古

五、淮河遠勝於長江

正如誠如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南直方輿紀要序》中所言:對於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因而“守江必守淮”成為劃江而治者奉若圭臬的原則。東晉、南宋皆是如此。

孫吳守長江,即使與劉備締盟也沒能擊敗曹魏,其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沒有淮河,而如果有了秦嶺淮河,那麼就可以使河南門戶大開,也就有了北上的可能性,而不像是孫權三次北伐失利,造就了張遼逍遙津戰神、文聘江夏鐵壁、滿寵滿數十的美名。


"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宋金《紹興和議》中將秦嶺至大散關一線劃為國界,而這條分界線恰巧又與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相重疊。

依照官方說辭,淮河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分界線,但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其實更願意將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

一、守江必守淮

南方登上歷史舞臺得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大量的人口南遷從而導致了南方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東晉

隨著東晉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躍成為國內最富足的地方。加之浩蕩的長江天塹,三國周瑜、南陳陳茜等等許多策略家都設想過想過劃江而治的戰略,為此費盡心機的設法以長江為界分裂南北。

然這劃江而治的策略在中國的大一統浪潮中總是黃粱一夢,無數次的歷史教訓已然確定了長江的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地位,但對於那些因生活所迫的南渡朝廷而言,南方除了長江就沒了其他天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可以用來防禦的法子,因此在數次戰敗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方針——“守江必守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淮河中下游

二、成也蕭何敗蕭何

成也蕭何敗蕭何,長江勝在它的長,敗也敗在長上,因為長所以可以渡江的地方很多,如果守江方修建堡壘重點設防,那麼進攻方就有這幾千裡的突破點,如果處處設防,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強攻,一樣能輕鬆完成渡江的目的。

因此長江的得失一般都會被視為打破南北對抗間平衡點的關鍵。北人南征,一旦攻破長江,則在對東南半壁江山的作戰中恍若無人之境;南人北伐,一旦過江,便呈能氣吞山河萬里。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京

南方朝廷一般都會選擇將首都建在南京,例如孫吳、東晉、南陳等等,而被長江貫穿的南京也就不僅是國家首都還兼備了邊陲重鎮的身份,這也就確定了南方朝廷得時時刻刻擔心會不會被強攻首都,前面也說過長江難守,所以一旦長江失手後,在缺乏戰爭緩衝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就會被兵臨城下團團包圍,全國在缺乏來自首都訊號的同時極其容易兵敗如山倒。

由此長江便成為了南方政權的命根,從三國火燒赤壁到東晉符堅的投鞭斷流,祖逖的中流擊水,辛棄疾的北固山懷古,南宋與金隔江定國,每件事都確定了長江會是南方政權的核心區,為此,南北對峙就必須將前線遠離南京,淮河便成了不二之選。

從地理形勢來看,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為“四瀆”,在古人心中淮河是與黃河平起平坐的中華母親河,且兩岸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有連接著秦嶺這條上千裡山脈,這對於以騎兵為強的北方的入侵者而言絕對會是一個致命的阻礙。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江淮

淮河距離長江有著207公里,就算淮河防線沒擋住對手,南方政權也有足夠的時間從全國各地招兵買馬,並進行遊擊手段。守江必守淮中最典型的戰爭無非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的“淝水之戰”。

三、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草木皆兵的主角苻堅決意南征,在7月發佈了“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私人馬匹收歸國有,每十個男丁徵發一人為兵)的詔令,組成的軍隊號稱百萬,實則不下八十萬,親自做先鋒兵分三路,西路沿長江、漢水東進,東路經彭城南下,中路為主力,經洛陽、汝河、潁水直向淮南壽陽進攻,企圖在江淮方向殲滅晉軍主力,一舉統一全國。

其部隊“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隊列前後綿延1000多裡,陣勢十分駭人。而作為守備方的東晉,差謝安為帥,謝石、謝玄為將,所有軍隊總共只有8萬,這差距堪稱十比一。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北對峙

更重要的是東晉的兵力並不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主要來源於南渡的流民,東晉最初的政策是攔截,因為安置他們會加重財政負擔。但流民實在太多,攔也攔不住,且就算是流民那也都是自己的同胞,假如坑殺流民說不定就會激起譁變。為此,晉元帝想到一個絕妙的法子,將流民中的青年充軍,文人服役,剩下的老弱病殘也就沒有多少威脅。謝安的兵大多也源自於這兒。

按道理十個正規軍圍毆一個民兵應該是輕輕鬆鬆的時期,可事情卻出奇的反常,苻堅的八十萬大軍不僅敗了,且敗的徹底,前秦也跟著淝水之戰戰敗而分裂。

假如謝玄沒有守淮而選擇守江的話又會是另一番風景。

四、成也長江,敗也長江

南京面對長江,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自古就是國都的優先選擇,一旦南北割據,南京面對長江天險又方便交通的優勢就會轉化為劣勢。即使南京城牆高21米長達35公里,在冷兵器時代堪稱銅牆鐵壁,但如果江北大兵壓境,天險就為雙方共享。金陵左右的一系列渡口又會成為敵軍登陸的缺口,在東西兩個方向包圍城池,將守軍逼入絕境。

南京擋在了抵擋北方壓力的第一線然而由於長江的原因又不得不以南京為樞紐,最後落得個蔣介石兵敗躲臺灣的結果也是非常正常。

不可一世蒙古人在釣魚臺苦耗50年也沒攻克南宋的原因,也多是在於守住了秦淮。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南宋對峙蒙古

五、淮河遠勝於長江

正如誠如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南直方輿紀要序》中所言:對於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因而“守江必守淮”成為劃江而治者奉若圭臬的原則。東晉、南宋皆是如此。

孫吳守長江,即使與劉備締盟也沒能擊敗曹魏,其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沒有淮河,而如果有了秦嶺淮河,那麼就可以使河南門戶大開,也就有了北上的可能性,而不像是孫權三次北伐失利,造就了張遼逍遙津戰神、文聘江夏鐵壁、滿寵滿數十的美名。


天下兩分,隔江而治,長江淮河誰才是真正分裂南北的天塹

劉裕北伐

東晉滅亡後,劉裕氣吞山河萬里,飲馬黃河幾近重新統一北方也全仰仗著淮河尚在,進攻有補給,戰敗守淮河的絕佳優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