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陝西漢中的由來之神話故事

漢中的由來之神話故事

古時候,現在的漢中漢江河一帶,有一條孽龍,經常到岸上作怪,興風作浪,殘害當地老百姓。這一帶的群眾苦不堪言,有許多勇士也和這條孽龍鬥過,但都打不過,被孽龍吃了。老百姓只好年年向孽龍進貢牛羊雞豬等等,但孽龍還不滿足,經常上暗殘害百姓,不但吃牲口,還吃人。好多人都被迫流離失所,遷移到其他地方。有一年,來了一位得到高僧老和尚,看到這種情況,很是氣憤,想懲治這條孽龍,為當地老百姓除害。他來到漢江河邊,和這條孽龍鬥了三天三夜,這條孽龍被打敗了,逃回了在漢江河裡的龍洞裡,一直不敢出來。老和尚要走了.當地百姓苦苦哀求要他斬草除根,免得老和尚走後孽龍又出來害人。老和尚答應了百姓的要求,就使起了法,從西藏運來了一口大銅鐘,從天上直飛到漢江河上孽龍洞口上空。然後老和尚把手中禪杖使勁擲出,將那口大銅鐘擊了下來,正好扣在孽龍的洞口。由於河中是沙子,那口大銅鐘就慢慢的陷了下去。當地人把陷下去的“陷”讀作han“漢”。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做“陷(音han)鍾”。以後,就慢慢的叫做“漢中”了。

漢中獨家美味麵皮的傳說

麵皮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麵粉)放入水中浸泡四個時辰,然後推(或打)成米漿,上籠蒸成薄薄的餅子,置於通風處降溫,抹上菜籽油切成細條,調入精鹽、米醋、醬油、胡椒粉、薑汁、蒜泥及紅油辣椒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也可配點蘿蔔絲、豆芽菜,看起來白裡透紅,或配以菠菜白綠相間。吃起來微辣微鹹,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漢中人就有用麵皮招待親友的習慣。

麵皮起源於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讚,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說起麵皮,漢中還流傳著一個“麵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一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的麵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一嘗麵皮,喜之不盡。問起製作方法,張知縣一一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麵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麵皮知府”。但令人遺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會蒸麵皮。可能是欽差大人把製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來。

然而,漢中人制作麵皮的工藝越來越精。如今早由原來的麵粉稀釋改為大米磨漿。配料、調味更為講究。因而,不僅居民農戶、大小集鎮,處處麵皮飄香,近幾年一些人還去西安、西寧、洛陽、北京等城市去開小吃店,專門經營“漢中麵皮”。

漢中飲食菜豆腐的傳說

相傳在盛唐時期,漢中西鄉縣城北秦嶺山區的桑園村,住著一對青梅竹馬的年輕夫婦,男的叫趙山順,妻子名雪蓮,婚後相親相愛。山順會做豆腐賣,雪蓮會編竹筐,小日子過得美滿幸福。

光陰荏苒,轉眼過了兩年,雪蓮生了個胖小子,小倆口十分高興。但雪蓮產後身體十分虛弱,胃口不開,白米細面也不想吃。山順燴了一碗豆腐端來,可雪蓮只吃了幾口就推到一邊,說是“豆腐太硬、咽不下去。若是能做成軟軟的豆腐花花,再加點青菜葉子就好了”。山順是做豆腐的行家裡手,但卻從未做過軟豆腐花花,試了幾次都失敗了。一天,他在煮大米稀飯時,心裡還想著做軟豆腐花的事,稀飯溢鍋了他才發現,忙舀水壓鍋,缸裡水已用完,急得他直搔頭抓腮。雪蓮見丈夫著急的樣子,忙提醒他說:“快把案板上那碗豆漿倒進去”。山順忙把豆漿倒入鍋裡,過了一會揭開鍋,只見上面漂起一層層豆腐花花。山順又驚又喜,趕忙把切碎的青菜撒進鍋裡,熟後先舀了一碗端給妻子。雪蓮吃後,連聲叫了,一連吃了三碗還沒吃夠。

孩子滿月那天,山順做了一鍋青菜軟豆腐花花飯,請前來賀喜的親戚朋以們品嚐。都說這飯可口好吃,紛紛向山順詢問做法,爭相仿做。這樣,青菜軟豆腐花花飯就傳遍當地城鄉,傳到漢中各地,人們稱其為“菜豆腐”。這就是漢中菜豆腐的由來。

漢中傳統風味小吃漿水面的傳說

相傳在當年劉邦為漢中王時,漢中城南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業,獨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熑沉艘惶跬齲只好跟兩位老人住在一起,並在路邊開了一家小面鋪,以維持生計。可惜面鋪生意清淡。

一天,面鋪裡來了兩位客人,要了兩碗麵條。恰巧這時菜已用完,沒有東西製作臊子。但是兩位客人又飢又渴,便讓老三隨便找點菜湊和著做成了面臊子。

老三找遍了廚房,終於從一個瓦罐中找到了幾片白菜。這時他才想起,幾天前自己把幾片白菜洗淨後已經放在瓦罐裡,後來又一不小心將熱麵湯倒進去了。現在拿出白菜一看,白菜已經有些發黃,還有一股酸味,幸好還沒有怪味,於是老三就用這酸白菜。

老三將麵條煮好後,澆上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兩碗麵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兩位客人吃後,竟然不約而同地都說這麵條好吃,並要老三再來兩碗。其中一位客人還問老三:“這叫什麼面﹖”當老三說明原委,並提到這面還沒有名字時,那位客人想了想後說道:“就叫漿水面吧牎等兩位客人走後,老三才聽旁人說,原來那兩人正是微服私訪的漢王劉邦和丞相蕭何。消息一經傳出去以後,人們紛至沓來,都急欲品嚐老三的漿水面,從此,老三面鋪的生意便日益紅火起來了。如今漢中還流傳著一句歇後語:么兒拐的漿水面——連吃帶續,它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古代漢中】秦嶺古道上的傳奇故事

穿越了兩千年的歷史記憶,我們將清晰的目光投擲到了那條滄桑而又雄風猶存的“秦直道”上,經過了一番思維遊弋,溫柔觸摸,從此,路便在我們心裡紮了根。於是乎!秦嶺古道——同樣不尋常的路進入我們的視線,只見陡峭的山崖和湍急的河水,和那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古絕唱。文化的傳承,血液的記憶,在我們心中延伸而下,在我們腳下蜿蜒而上。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當年李白來往於秦蜀,在《蜀道難》中曾如此描繪過秦嶺古道的艱險,並留下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和”人世間,行路難,難乎哉!”的千古絕唱。從有詳細記載的秦昭襄王修築艱險萬分的秦嶺古道算起,到如今貫通秦嶺南北的高速公路,時間跨度竟長達兩千多年。其間經歷了多少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卻仍有多少人“以手撫膺坐長嘆”,“畏途巉巖不可攀”?千年前的榮耀、艱辛和憧憬也已被時光的齒輪碾得支離破碎,陳倉道、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追憶。

因陳倉而有陳倉道陳倉道,從陳倉(寶雞)沿扦水(今清姜河)經大散關上行至秦嶺主樑,又沿嘉陵江支流下行到鳳州(今鳳縣)經褒城到南鄭(漢中)從長安到漢中這條路最長但比較平坦,並且有嘉陵江水運之便,所以直至今日陳倉道交通依然十分頻繁。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指的這條古道。楚漢爭霸時,劉邦率軍隊攻入秦都咸陽,項羽後入關中,卻自封為西楚霸王,而把劉邦封為漢王,讓其管轄四川和漢中。張良護送劉邦沿褒斜道赴漢中,在張良返回關中時,劉邦按照張良所獻之計,燒掉褒斜道,以表示再無歸關中之意。張良回到關中後,策反了韓信去投奔劉邦。韓信騎馬黑夜離開咸陽入秦嶺奔漢中。當他走在一個山溝時,迷失了方向,恰逢一個叫陳倉的青年樵夫,便問他去漢中怎麼走,陳倉看韓信一身英武之氣,氣宇軒昂,便高興地給他詳細的指明瞭赴漢中的一條捷徑,韓信謝過陳倉,策馬南奔,但沒走多遠,又疑心叢生,如果項羽派兵追來殺我,又遇上這個陳倉,那還有我韓信再活的路。想到這些,他又返回來殺掉了陳倉,將屍體草草掩埋,並暗作記號,站在墳前垂淚道:“恕我忘恩負義,待來日出頭之日,定當再次謝罪於你!”後來韓信被漢王劉邦封為大將,統帥三軍,派樊噲帶領老弱殘兵數千人去修復原已燒掉的褒斜道。項羽派探子來此偵察後,回去向項羽報呈:“樊噲領著老弱殘兵修棧道,那樣大的工程,不知牛年馬月才能修復。”而此時韓信和劉邦已率領精兵強將直奔關中定三秦,他們所走的就是陳倉所指引之捷道。在路過陳倉指路時的二龍山時,依原來的記號找到了陳倉的土墳,並將自己迷路問津,陳倉指路以及殺死陳倉的事講給劉邦,後劉邦依韓信所求,為陳倉重修了大墓,從此,這裡便叫陳倉道。

楊貴妃與子午道

子午道系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谷而得名。此道開闢於秦代,東漢王升《石門頌》稱:“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不過,在秦嶺諸道中,子午道最為冷落,天寶年間從四川涪陵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為使荔枝色香味不變,才取捷徑的子午道。

子午道又為荔枝道。唐天寶年間,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玄宗為討之歡心,遂派員在四川涪陵建優質荔枝園數座,並修整四川涪陵至長安的道路,快馬取道達州(今四川達縣)、穿秦嶺而到長安。即從今四川達縣經陝西鎮巴、西鄉,轉子午道經寧陝而出秦嶺……經過這樣一番 “接力賽”般的長途跋涉之後,至長安也不過三日。也只有如此,從涪陵進呈給貴妃的荔枝才能新鮮如初。因為這條“專用道”是專為美人吃荔枝而修整的,所以後世有好事者就改間道為荔枝道。詩人杜甫曾對此嘆曰:“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一千多年過去了,荔枝道早已湮沒在綠色的秦嶺大自然裡,風雨剝蝕,當年的古道如今只留下了一孔孔棧洞。但那個浪漫而苦澀的故事卻和當年的古道一樣流傳得很遠很遠。

李白入蜀走褒斜道寫詩篇

成語裡的“棧道”是指褒斜道。此道興建始於殷周,是古時關中通往漢中、四川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國最早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道路。褒斜古道北起秦嶺北坡的斜水(今眉縣石頭河),沿河谷和山勢穿越整個秦嶺後從漢中北郊的褒河而出……在諸多棧道里,褒斜道最具古道特點。此道歷史最為悠遠,《華陽國志》引《蜀志》稱其始通於三皇五帝,《讀史方輿記要》稱:“褒斜之道,夏禹發之”,是秦漢時期咸陽、長安通往陝南、四川的主要驛路。《史記》稱關中南往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惟褒斜綰轂其口”。

在古代,著名的石門棧道就是褒斜道上最為險要的路段。有人說,李白當時往來秦蜀走的就是褒斜道,褒斜道南起漢中褒河鎮,褒河是陝南的一條河。陝南以水而聞名,褒河則以美女而聞名,這個美女就是周幽王的愛妃褒姒———“烽火戲諸侯”裡那個“一笑傾國”的美麗而幽怨的“冷美人”。相傳褒姒就是漢中褒河人,當時此地屬於古褒國,以魚鮮味美而著稱。

唐安公主過儻駱道而暴病

南口為“儻”,指洋縣的儻水河口;北口為“駱”,指周至縣的駱谷口。途經太白、佛坪,長約240公里,然後經漢中走米倉道入四川。儻駱道是歷史上長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多條古道中最快捷、也較為著名的一條。

公元784年,大唐德宗建中年間,德宗皇帝李適的大女兒唐安公主走出秦嶺大山,過了儻水河口不久,就不堪艱險暴病而亡,年僅23歲,洋縣城西20公里馬暢鎮現存唐安公主墓;是年,大詩人白居易12歲,離他日後在儻駱道北口的周至縣做主管政法的縣官還有數十年;唐安公主是隨父親躲避兵變而逃亡的,百年之後,大唐盛世還有一位皇帝僖宗李儇,因為差不多的原因,也從儻駱道亡命奔逃……唐中期以後,儻駱道作為京城的驛道被頻繁使用,官員赴任、京城述職、使臣出使等公務活動大多經儻駱道。元朝以後,該道路因歹人和猛獸出沒太多,不再被充作驛道。漢中在路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