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中國汽車業在不斷地變革中,於近日出現了首家合資汽車公司演變的“代工廠”。如果說國內汽車公司淪為新勢力的“代工廠”已經習以為常,那麼中外合資車企開始“代工”,則具有里程碑式的標誌性意義。

撰文 | 陳楚

編輯 | 範淵博

出品 | 汽車K線

​1.

江淮、海馬淪為“代工廠”,至今已覺不新鮮。

因為它們,蔚來汽車能上市圈錢了,小鵬能夠迅速融資了……

而海馬、東南、力帆等中國汽車公司作為主角,則由於產銷量和業績下滑,正“瀕臨滅絕”。為絕地求生,它們不得不貼牌代工,甚至走上賣房、賣工廠和汽車生產資質的道路。

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然而,2019年6月17日發生的事情,則可能改變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模式與格局,更有里程碑式的標誌性意義——悅達集團、東風悅達起亞與華人運通共同宣佈,三者將在新能源汽車生產製造、供應鏈等領域展開多方面合作……未來華人運通首款車型將在東風悅達起亞生產,並將於2021年量產銷售。

這意味著起亞汽車在華合資工廠,正式淪為華人運通的“代工廠”。在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外合資汽車公司,也許從未想過,自己會有這麼一天。

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意義深遠,也將刺激造車新勢力“蠶食”合資車企,加速傳統汽車製造商淪為“代工廠”的進程。

2.

願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比本土傳統汽車公司本就低的可憐的產能利用率,最終只能從燃油車升級到為他人代工純電動汽車,通過做嫁衣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在中國發展有超過30多年曆史的合資汽車公司,不論是從品牌、技術和管理,還是零部件供應體系等,嚴重依賴合資公司的外方,能夠讓這樣的企業點頭同意將工廠給別人使用,實在需要莫大的決心。

畢竟,在中國有句古話叫,臥榻之枕豈容他人酣睡。

因此,起亞在中國開創合資公司為造車新勢力代工的先例後,未來可能引起其他在中國發展勢頭不好,或另有打算的外資品牌,在中方穿針引線下紛紛效仿。

2017年,東風悅達起亞在其成立15週年慶典時,設定了到2020年實現產銷100萬輛目標,但去年該公司總銷量僅為37萬輛,汽車K線查閱悅達投資(SH:600805)公告發現,東風悅達起亞年產乘用車89萬輛。

要知道,在幾年前,東風悅達起亞還是悅達投資最大的利潤貢獻大戶,每年幾億,十幾億的淨利潤讓悅達集團樂得合不攏嘴,但過去兩年,這個由東風汽車集團、悅達集團和韓國起亞汽車以25:25:50股比設立的合資企業,累計虧損超過16億元。

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也難怪,另外兩大股東東風集團與起亞汽車,會同意東風悅達起亞讓出第一工廠給華人運通。去年,來自韓國的現代起亞,財務表現並不樂觀。

2019年前5個月,東風悅達起亞累計銷量僅為12.87萬輛,同比減少11.4%,這還是在推出幾款新車後取得的業績。當然,這可以歸咎於需求低迷的中國汽車市場。

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現代汽車、福特汽車、標緻雪鐵龍、雷諾汽車、DS、菲亞特-克萊斯勒(FCA)、馬自達等世界汽車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這其中不乏產能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的企業。現代關停工廠、標緻買一送一、雷諾月銷幾百輛……

中國市場不會因為這些品牌有百年曆史,或者是曾輝煌耀眼,而產生憐憫。不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品牌,衰退、隕落、消逝時,只需淡然處之。

3.

不做屠夫,就做羊羔。

從賈躍亭樂視造電動車起,中國造車新勢力猶如過江之鯽。百億、千億資金豪擲入場。

從PPT忽悠到推出量產車,再到量產1萬臺的“新起跑線”,傳統汽車公司從未想過,“野火”燒不盡的造車新勢力,在春風拂過後仍然頑強向上生長。

傳統汽車廠商出走高管、汽車媒體大佬、房地產大鱷、科技公司巨頭創始人、家電IT老總、外資企業老闆……一批倒下了,另一批捧著大把鈔票的有錢人又來了。他們認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他們可能成為屠夫,而待宰的就是那些處境不妙的傳統汽車製造商。

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海馬汽車、東南汽車、江淮汽車、一汽夏利、力帆汽車、東風悅達起亞……一個接著一個,被生機勃勃的造車新貴“壁咚”:我需要你的軀幹!

在汽車等產業政策的推行下,蔚來成為中國汽車圈的“交際花”,與江淮、長安和廣汽先後確立了關係,被上海拋棄後,其繼續北上相親,謀求落戶北京亦莊;車和家則快刀斬亂麻,將力帆工廠兼併獲得“準生證”;小鵬汽車騎上了月銷千輛的海馬;合眾新能源力求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浙江桐鄉自力更生……

這個進程彷彿就發生在昨日,仔細算算,其實也就兩三年時間。

如今,傳統汽車上市公司面臨市場巨大壓力,營收與淨利潤開始出現萎縮,但有趣的是,造車新勢力似乎填補了減少的營收,但卻沒有補上傳統車企減少的淨利潤。可這樣燒錢,卻不影響他們的吸金能力。

當然,像拿著1200億資金北上的恆大老闆許家印,也是磨刀霍霍加入造車大家庭,希望能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分一塊肥肉。但也許這又是圈錢、圈地的套路。

4.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剛剛過去的2018年,中國相繼在汽車產業釋放重要信號——分階段取消汽車合資股比、下調進口車與零部件關稅、頒佈《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推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一連串的新政出臺令人目不暇接。

似乎在加入世界經貿組織(WTO)以後,從沒有哪一年,中國的頂層設計對汽車產業發展制定的規劃、調整,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包容,這給了外行人大舉進入汽車產業的好機會,也促使一些失意者退場,控制風險及時止損。

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去年,華晨中國發布公告,確認寶馬集團將增持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股份至75%。寶馬是較早發展電動汽車的豪華品牌。大眾、豐田、戴姆勒等都被寶馬大舉增持合資公司股份勾起了饞蟲。

那些市場失意者,在東風悅達起亞的啟發下,未來可能變相“以退為進”,甩開在中國拖後腿、好吃懶做的合資夥伴,將過剩閒置產能“租讓”給本土造車新勢力,靜待時機,幾年後獨資再來。

不管是雪鐵龍、標緻、雷諾,還是現代、起亞,技術儲備相較造車新勢力仍然厚重。誰能說它們不會像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嚐膽。

有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電動車領域獲得風險投資金額超過400億元,而這還不算各個地方、銀行等大機構的投資。所以,即便蔚來汽車年虧損百億,仍然能夠獲得青睞,廣汽、北京亦莊國投仍為之趨之若鶩。

與此同時,小鵬繼續自己的融資之路,威馬繼續為自己的規模化努力,特斯拉則享受著“中國速度”即將本土化,扮演者“鯰魚”的角色。

雖說拳怕少壯,傳統車企在跟新勢力的交手中節節後退,但與前幾年PPT造車都能融資的時代不同,如今即便是造車交付萬輛,資金窗口也已經即將關閉。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造車新勢力(電動車領域)得到的風投同比下降近87%。要知道,即便是特斯拉,在過去15年來也只有幾次可憐的盈利。

除非像華人運通、拜騰等有上市公司和BAT這樣財大氣粗的公司作為支撐,否則造電動車的新勢力們,很可能在近兩年湮沒在歷史的車輪下,隨著黃沙吹過。

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斷退坡、電池與車輛安全事故頻發(車輛燃爆)、產品缺陷接連曝出……蔚來的四車連燒,以及大規模被動召回其總銷量四分之一的ES8,都對這些新勢力盲目發展提出了拷問。

這讓資本市場開始動搖信心和投資的耐心,增大了其投資風險;更重要的是,傳統主機廠這次變革的速度也相較以往更迅速——

在歐洲,6月25日,寶馬集團對外宣佈,到2023年該公司將向市場提供25款電動車型,這比之前公佈的時間提前2年;大眾汽車集團則更為誇張,裁員、關廠未來五年將300億歐元投入電動車研發,這一數字可能讓所有中國造車新勢力合起來也遠遠達不到;同樣奔馳也是下了決心。

在北美,美國汽車“三巨頭”風光不再,但依然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削減成本全力投入電動汽車和智能化。

首家合資車企加盟“代工”,造車新勢力“蠶食”的下個目標是誰?


在日本韓國,豐田汽車、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都加速了電動化戰略佈局,現代起亞則下注燃料電池汽車。這些變化的“導火線”,則在中國。

回到中國,除比亞迪之外,本土汽車製造商如吉利汽車、廣汽傳祺、上汽乘用車、長城汽車,均已經在電動化汽車領域投資超過100億元甚至更多。從市場表現和消費者接受度上,技術研發、產品可靠性和品牌更讓人踏實的傳統車企,也牢牢佔據銷量榜前列。

畢竟,沒有人想成為下一個東風悅達起亞,誰都想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生存下去。

《K·Special Report》(簡寫為《SR》)是汽車K線專題報道欄目,主要針對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與汽車資本市場變幻,所策劃的深度選題。本期主要內容是對當前造車新勢力深度融入汽車製造,以及傳統汽車公司與其關係的觀察與分析,主要由6篇內容構成。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