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國學 老子 孔子 耶穌 京博國學 2017-06-25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有言: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即:大要從小做起,多要從少做起,報答怨恨,從“德”做起。解決困難要從容易的開始,想要成大事要從細微的開始;天下所有難事,必定從容易的開始;天下再偉大的事情,必定從細微的開始。所以有道的人從來自以為大,也不做什麼大事,因此能成就其偉大。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老子的這一章,很多人都解讀過,有不少歧義,不同的人解讀不一樣。

在讀這章的時候,會給人一種空曠感,讓人頓時感覺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所有的困難也都不是困難;再難的事情,也是從容易開始解決;再偉大的事情,也是從細微開始積累;再厲害的人,都是在做一些小事;馬雲、比爾蓋茨、李嘉誠很厲害吧,不也是一步一步做起來的麼?

有人說:我平時強迫自己讀很多書,也讀傳統國學,但讀幾年也讀不出什麼感覺。

有人讀書只是學習知識,記性不錯,甚至能背下來全文,這種讀書意義就少了很多。讀國學經典,應該結合自己,結合人生,結合社會,結合歷史有一些思考。一旦你開始結合,你會發現很容易跟古人對話。並非對書中的內容一定要認同,但一定要理解,他有他的觀點,你有你的觀點,你們相互比較,莞爾一笑。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每個人都有焦慮和擔心,人們經常會對某件可能要發生的事情特別擔心。但每每想到“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很容易釋懷。管它呢,再大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來的。我每時每刻需要面對的,都是小事。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其實這些都好理解,最難理解是“報怨以德”。報怨以德,字面理解就是別人對我不好,我還要對別人好。但為什麼要這樣?

這些聖人,都是一些怪異的人。

老子說:報怨以德。

耶穌說:別人拿走你的襯衣,你把外套也給他。

孔子學生問: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別人對你不好,你就不要忍讓,用正直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如果讓孔子回答耶穌的話,孔子會說:誰拿走了你的襯衣,你要立馬搶回來!誰要是送你衣服,你也要送他衣服。

從這個回答看,孔子和老子的境界高下立判。孔子區別德和怨,而老子沒有區別。孔子以直報怨,但怨依然在。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說:

和大怨,必有餘怨。

意思是無論你如何調節怨恨,總會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報怨以德,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真的可以做到報怨以德麼?當然,當我們理解了怨、理解了德、理解了愛,就能做到。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首先,“怨”從何來?

有人偷了我的襯衣,我心生怨氣。如果襯衣對我很重要,我怨氣就會非常重;如果襯衣對我不重要,我怨氣就回比較小;如果那件襯衣本身就是我要丟掉的,那我沒有怨氣。這時我們會明白,怨氣大還是小,更多依賴於我們自己是否看重襯衣,而和別人關係不大。

襯衣丟失,是物理現象,是一個事情的發生。我們內心把這個現象定義為“偷”,而我們從小被教育,偷東西是可恥的,於是有怨氣;襯衣被定義為是“我的”,我的東西被偷了,是個損失,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於是有怨氣。

如果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襯衣不見了,他會不會有怨氣呢?小朋友可能會著急,但一定不會有怨氣。得道的人,就像小孩子。

所有的怨氣,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其次,何為“德”?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好的行為,但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們去追求德行,已經不符合德了。有人為了讓自己是道德模範,每天都要去做好事,這種就不是真正的德;如果有人從內心覺得清潔工人辛苦,每天都給他們送茶倒水,這種是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的人,並不會刻意去分別這個行為是不是符合德行。

如果有人為了做到“報怨以德”,可以忍氣吞聲,做出高姿態還對別人好,但內心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評價,這時候早已遠離了“德”。

不德即不執著於德。心中不存在德的概念,也就不會產生怨與不怨的問題了。

再次,向內求。

別人對我好,我用一種方式做事;別人對我不好,我用另外一種方式做事。這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自己的做事方式是隨著別人的行為來變化,自己的情緒也是隨著外界而變化的。

我們希望得到的幸福、安寧,都在依賴外界環境。我們想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子,穿更漂亮的衣服,好像得到了這些我們就會幸福一樣。實際並非如此,社會發展這麼快,很多人積累了很多財富,但從來沒覺得幸福。這些都是向外求。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於得道的人來說,他會向內求。怨氣會不會生氣?這完全是內部產生的;誰對我不公平,只是內心的標籤;周圍社會的關係,都是內心的投射。得道的人,不會去分別是德行或者非德行,只會抱著本心做事。所以老子說:抱一為天下式。

一個得道的人,根本不會對人起“怨”。因為他明白所有的怨都來自自己,所有的怨只是“自我”的演化。一個得道的人,其行為符合德行。不只是報怨以德,報什麼都是以德。報怨以德,是說給我們世俗人聽的。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最後,什麼是“愛”?

有人說:理解是理解了,但我不是得道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報怨以德?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如此。首先父母不會對自己小孩產生怨恨,無論是什麼行為。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也不會判斷是否有德行,只是在為他好。這正是抱怨以德。

父母為什麼可以這麼愛小孩?因為在很多父母心裡,孩子就是他們的一切。就像年輕人墜入情網,對方就是他的一切!到底是因為孩子是父母的一切,父母才愛小孩,還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是父母的一切?答案是分不開。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某項東西是你的一切時,此時你就愛它。其實此時你就是愛,也就是一。

愛就是一,或者愛就是合一,或者愛就是你能意識到的合一,理解了這點,你會明白你本身就是愛,只是被情緒所掩蓋。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愛伴隨著怨恨。若能做到報怨以德,那麼怨恨才會徹底消失。

怨恨生於內心。一個聰明的人,一定擁有化解內心怨恨的能力,把視線從怨恨轉向愛。你必須學會愛自己,讓自己的認知,從怨恨的黑淵中一步步走出。怨恨永遠在這裡,但當你登高前行,它就會成為行進的足跡。立於怨恨中止步不前,痛苦就會構成你生命的全部。

聖人之道,以德報怨,以德報德,以德行天下。

總有人說,我不是聖人,我不可能做到。

凡夫步出苦境,是為聖人。聖人淪落苦域,淪為凡夫。這一切取決於你自身的選擇,取決於你,是否真誠的愛著自己。

王陽明言“人皆以為堯舜”,每個人,無論是高矮胖瘦,無論是粗短細長,都有著超凡的秉質,都會成就偉大的事業。

所以,每個人都是聖人,你也是。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