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老子 政治 道德經 儒家 宇宙 法律 天天開心歷史 2019-09-05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即個體是整體中的一部分,統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反應和舉動,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反應,而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將許多的個體集合起來,集思廣益,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國家政事。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意見,瞭解到別人的智慧,就必須要虛心求教、謙卑寬厚、包容吸納。統治者要治理國家,高高在上是行不通的。老子說,天地萬物都是一個大循環,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應該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到人民中去,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諧,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障礙與隔閡。當天地萬物都融為一體,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時,那才是最完美的。尊貴的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有貧賤的人承載著他,他們本應是圓融的整體,不可分割另外,在上者和在下者都有自己該處的位置,在上者應該安靜不要妄動,以免干擾到在下者,而在下者也應該依循著規律活動,雙方都不犯規越界,就能夠和諧自然地共處在一個體制當中。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即個體是整體中的一部分,統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反應和舉動,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反應,而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將許多的個體集合起來,集思廣益,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國家政事。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意見,瞭解到別人的智慧,就必須要虛心求教、謙卑寬厚、包容吸納。統治者要治理國家,高高在上是行不通的。老子說,天地萬物都是一個大循環,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應該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到人民中去,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諧,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障礙與隔閡。當天地萬物都融為一體,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時,那才是最完美的。尊貴的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有貧賤的人承載著他,他們本應是圓融的整體,不可分割另外,在上者和在下者都有自己該處的位置,在上者應該安靜不要妄動,以免干擾到在下者,而在下者也應該依循著規律活動,雙方都不犯規越界,就能夠和諧自然地共處在一個體制當中。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其次,老子主張管理者應順應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隨隨便便就改變,因此徒勞的干預只會增加麻煩而已,統治者應該順應著這種天性,借勢以用。就像自然界的野獸,以相互捕食生存,人類又以食其肉為生,有的人感覺這樣很殘忍,但實際上這就是自然循環,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生物的本性決定了它們的行為,並且一環扣一環,從而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以仁慈的藉口擅自將任何一環更改都會導致整體鏈環的崩潰和瓦解。有了這樣的經驗,聖人或是統治者治理國家時也可以借鑑相同的道理,不要無端施以不必要和無謂的“仁慈”。老子說,仁義友愛本來就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感情本能,因此無需滿世界地宣揚和倡導,過多的宣揚只會讓這種感情變質,衍生出許多帶有功利性質的虛假道德。因此,統治者不能殘暴的同時也不要濫發慈悲善心,讓人民保持其本該具有的慈孝,這樣的感情才是純粹的。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即個體是整體中的一部分,統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反應和舉動,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反應,而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將許多的個體集合起來,集思廣益,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國家政事。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意見,瞭解到別人的智慧,就必須要虛心求教、謙卑寬厚、包容吸納。統治者要治理國家,高高在上是行不通的。老子說,天地萬物都是一個大循環,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應該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到人民中去,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諧,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障礙與隔閡。當天地萬物都融為一體,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時,那才是最完美的。尊貴的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有貧賤的人承載著他,他們本應是圓融的整體,不可分割另外,在上者和在下者都有自己該處的位置,在上者應該安靜不要妄動,以免干擾到在下者,而在下者也應該依循著規律活動,雙方都不犯規越界,就能夠和諧自然地共處在一個體制當中。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其次,老子主張管理者應順應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隨隨便便就改變,因此徒勞的干預只會增加麻煩而已,統治者應該順應著這種天性,借勢以用。就像自然界的野獸,以相互捕食生存,人類又以食其肉為生,有的人感覺這樣很殘忍,但實際上這就是自然循環,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生物的本性決定了它們的行為,並且一環扣一環,從而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以仁慈的藉口擅自將任何一環更改都會導致整體鏈環的崩潰和瓦解。有了這樣的經驗,聖人或是統治者治理國家時也可以借鑑相同的道理,不要無端施以不必要和無謂的“仁慈”。老子說,仁義友愛本來就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感情本能,因此無需滿世界地宣揚和倡導,過多的宣揚只會讓這種感情變質,衍生出許多帶有功利性質的虛假道德。因此,統治者不能殘暴的同時也不要濫發慈悲善心,讓人民保持其本該具有的慈孝,這樣的感情才是純粹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後來,老子又提出了節儉生存,避免奢侈浪費,廢除嚴刑,減少處罰的觀點。為什麼要節儉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災禍多是因為“有為”,而造成人“有為”的原因,就在於花花世界的誘惑太多,人的慾望太多,總是得不到滿足,想要擁有的更多,因此為了得到就會採取很多荒唐的舉措。如果人們能夠做到節儉度日,那麼就不會利慾薰心,沒有了過多的慾望,人才能沉靜下來,節省精力和生命。因此,統治者一定要學會知足,知道適可而止,無休止的慾望被控制住了,災禍才會遠離你。在名利與生命面前,哪一個更加重要呢?無疑是後者,追求的東西太多,活得便辛苦不堪,沒有貪婪的心,兩袖清風自然一身輕鬆統治者除了要認識到以上幾點之外,還要清楚法令在治國時的弊端和侷限,那就是法令制度越多越嚴厲,下層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的隔就會越多,盾就觸容易被激化,因此,要杜絕暴力強制的手段。暴秦的滅亡就是一個教訓,依靠嚴法持的社會秩序,坍塌的速度將會更快。當社會民眾感覺到罰過於嚴無法忍受時,就會失去生的希望,絕望的力量是可怕的,它會使民眾成為亡命之徒,一旦不再考慮死亡的痛苦,奮起抗爭,那麼統治者就會翻,社會就會產生動亂。老子用道法自然的觀點,闡述了高壓政治的弊端,應該引起統治者的警惕。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即個體是整體中的一部分,統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反應和舉動,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反應,而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將許多的個體集合起來,集思廣益,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國家政事。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意見,瞭解到別人的智慧,就必須要虛心求教、謙卑寬厚、包容吸納。統治者要治理國家,高高在上是行不通的。老子說,天地萬物都是一個大循環,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應該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到人民中去,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諧,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障礙與隔閡。當天地萬物都融為一體,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時,那才是最完美的。尊貴的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有貧賤的人承載著他,他們本應是圓融的整體,不可分割另外,在上者和在下者都有自己該處的位置,在上者應該安靜不要妄動,以免干擾到在下者,而在下者也應該依循著規律活動,雙方都不犯規越界,就能夠和諧自然地共處在一個體制當中。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其次,老子主張管理者應順應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隨隨便便就改變,因此徒勞的干預只會增加麻煩而已,統治者應該順應著這種天性,借勢以用。就像自然界的野獸,以相互捕食生存,人類又以食其肉為生,有的人感覺這樣很殘忍,但實際上這就是自然循環,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生物的本性決定了它們的行為,並且一環扣一環,從而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以仁慈的藉口擅自將任何一環更改都會導致整體鏈環的崩潰和瓦解。有了這樣的經驗,聖人或是統治者治理國家時也可以借鑑相同的道理,不要無端施以不必要和無謂的“仁慈”。老子說,仁義友愛本來就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感情本能,因此無需滿世界地宣揚和倡導,過多的宣揚只會讓這種感情變質,衍生出許多帶有功利性質的虛假道德。因此,統治者不能殘暴的同時也不要濫發慈悲善心,讓人民保持其本該具有的慈孝,這樣的感情才是純粹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後來,老子又提出了節儉生存,避免奢侈浪費,廢除嚴刑,減少處罰的觀點。為什麼要節儉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災禍多是因為“有為”,而造成人“有為”的原因,就在於花花世界的誘惑太多,人的慾望太多,總是得不到滿足,想要擁有的更多,因此為了得到就會採取很多荒唐的舉措。如果人們能夠做到節儉度日,那麼就不會利慾薰心,沒有了過多的慾望,人才能沉靜下來,節省精力和生命。因此,統治者一定要學會知足,知道適可而止,無休止的慾望被控制住了,災禍才會遠離你。在名利與生命面前,哪一個更加重要呢?無疑是後者,追求的東西太多,活得便辛苦不堪,沒有貪婪的心,兩袖清風自然一身輕鬆統治者除了要認識到以上幾點之外,還要清楚法令在治國時的弊端和侷限,那就是法令制度越多越嚴厲,下層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的隔就會越多,盾就觸容易被激化,因此,要杜絕暴力強制的手段。暴秦的滅亡就是一個教訓,依靠嚴法持的社會秩序,坍塌的速度將會更快。當社會民眾感覺到罰過於嚴無法忍受時,就會失去生的希望,絕望的力量是可怕的,它會使民眾成為亡命之徒,一旦不再考慮死亡的痛苦,奮起抗爭,那麼統治者就會翻,社會就會產生動亂。老子用道法自然的觀點,闡述了高壓政治的弊端,應該引起統治者的警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

老子認為,治理國家也需要這樣的態度和本領。老子有一句話叫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些看起來處於下風、沒有優勢、實力弱小的人或事物,有時往往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水,水雖然很柔弱,輕易地就可以改變它的形狀,但卻能夠滴水穿石,並且無數的水滴聚集在一起,便會形成洪流,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它吞沒一切的步伐。相反,看起來至剛至強的東西,有時其實卻很脆弱,因為缺乏了柔韌性,很容易面臨消亡的威脅。所謂物極必反,越是強盛的東西,它便會越快地走向下坡路,物壯則老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告誡統治者們,不能逞強為禍一方,不能憑藉手中的權力,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去做與人,與天理不合的事情,有盛就有衰,誰也逃不過衰老的命運,而柔弱的人是可以戰勝強大的人的。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即個體是整體中的一部分,統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反應和舉動,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反應,而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將許多的個體集合起來,集思廣益,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國家政事。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意見,瞭解到別人的智慧,就必須要虛心求教、謙卑寬厚、包容吸納。統治者要治理國家,高高在上是行不通的。老子說,天地萬物都是一個大循環,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應該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到人民中去,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諧,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障礙與隔閡。當天地萬物都融為一體,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時,那才是最完美的。尊貴的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有貧賤的人承載著他,他們本應是圓融的整體,不可分割另外,在上者和在下者都有自己該處的位置,在上者應該安靜不要妄動,以免干擾到在下者,而在下者也應該依循著規律活動,雙方都不犯規越界,就能夠和諧自然地共處在一個體制當中。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其次,老子主張管理者應順應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隨隨便便就改變,因此徒勞的干預只會增加麻煩而已,統治者應該順應著這種天性,借勢以用。就像自然界的野獸,以相互捕食生存,人類又以食其肉為生,有的人感覺這樣很殘忍,但實際上這就是自然循環,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生物的本性決定了它們的行為,並且一環扣一環,從而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以仁慈的藉口擅自將任何一環更改都會導致整體鏈環的崩潰和瓦解。有了這樣的經驗,聖人或是統治者治理國家時也可以借鑑相同的道理,不要無端施以不必要和無謂的“仁慈”。老子說,仁義友愛本來就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感情本能,因此無需滿世界地宣揚和倡導,過多的宣揚只會讓這種感情變質,衍生出許多帶有功利性質的虛假道德。因此,統治者不能殘暴的同時也不要濫發慈悲善心,讓人民保持其本該具有的慈孝,這樣的感情才是純粹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後來,老子又提出了節儉生存,避免奢侈浪費,廢除嚴刑,減少處罰的觀點。為什麼要節儉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災禍多是因為“有為”,而造成人“有為”的原因,就在於花花世界的誘惑太多,人的慾望太多,總是得不到滿足,想要擁有的更多,因此為了得到就會採取很多荒唐的舉措。如果人們能夠做到節儉度日,那麼就不會利慾薰心,沒有了過多的慾望,人才能沉靜下來,節省精力和生命。因此,統治者一定要學會知足,知道適可而止,無休止的慾望被控制住了,災禍才會遠離你。在名利與生命面前,哪一個更加重要呢?無疑是後者,追求的東西太多,活得便辛苦不堪,沒有貪婪的心,兩袖清風自然一身輕鬆統治者除了要認識到以上幾點之外,還要清楚法令在治國時的弊端和侷限,那就是法令制度越多越嚴厲,下層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的隔就會越多,盾就觸容易被激化,因此,要杜絕暴力強制的手段。暴秦的滅亡就是一個教訓,依靠嚴法持的社會秩序,坍塌的速度將會更快。當社會民眾感覺到罰過於嚴無法忍受時,就會失去生的希望,絕望的力量是可怕的,它會使民眾成為亡命之徒,一旦不再考慮死亡的痛苦,奮起抗爭,那麼統治者就會翻,社會就會產生動亂。老子用道法自然的觀點,闡述了高壓政治的弊端,應該引起統治者的警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

老子認為,治理國家也需要這樣的態度和本領。老子有一句話叫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些看起來處於下風、沒有優勢、實力弱小的人或事物,有時往往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水,水雖然很柔弱,輕易地就可以改變它的形狀,但卻能夠滴水穿石,並且無數的水滴聚集在一起,便會形成洪流,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它吞沒一切的步伐。相反,看起來至剛至強的東西,有時其實卻很脆弱,因為缺乏了柔韌性,很容易面臨消亡的威脅。所謂物極必反,越是強盛的東西,它便會越快地走向下坡路,物壯則老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告誡統治者們,不能逞強為禍一方,不能憑藉手中的權力,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去做與人,與天理不合的事情,有盛就有衰,誰也逃不過衰老的命運,而柔弱的人是可以戰勝強大的人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從上面的思想觀點來看,老子治國的策略有著以柔克剛的味道,陰柔的特點十分明顯。

首先,作為統治者,管理制度的推出以及實行必須要掌握好時機,要順應自然,不能僅僅憑著自己的主觀斷來發出不合時宜的指令,否則不但起不到良好效果,反而會起反作用,同時,社會形勢是在不斷變化中的,政策出臺後,需要根據真實情況的變化隨時作出正確恰當的調整,與時俱進。

第二,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問題一定是方方面的,肯定會十分複雜繁瑣,這就要求領導者們對問題進行有效清晰的梳理,然後從小入手,從簡單處入手,在有了頭緒之後再攻向困難的地方,一點點循序漸進地將問題解決,這樣的治理是最有效率的。

"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道家學說,並編著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進述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關於治國的觀點,被後人視為思想奇葩。

想要了解《道德經》中的治國理念,就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道。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起始,是一切的本源;其次,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宇宙運行的規律。憑藉著對於道的領悟,領導們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遵循以上法則。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的治國方略顯得相當獨特,它不像儒家那樣想要做到兼濟天下,也不像法家那樣要求嚴法束民,它主張的是一種自然不刻意干擾的治理方式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說治理一個泱泱大國,其實就和在鍋裡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首先,人要吃魚,就是在說這國家是要治理的,不治理就像人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是不能長久的。另外,治理國家需要小心謹慎,一定不能大動干戈,無事瞎折騰,不然就像用鏟子不停地在鍋中將魚翻來覆去一樣,力道一旦大了,魚肉就會被鏟碎,這樣做出來的魚也肯定不會好吃,而國家經過一番亂治也會出現問題。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老子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是很重要的,不治絕對不行,但在具體治理的方法上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老子的道家治國的獨特之處了,老子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在實質上則是“無不為”,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老子的觀點是,洪荒宇宙,世界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運行規律,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對其進行改變,就需要小心翼翼,一定要遵循其客觀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將其推動,而不能逆潮流而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即個體是整體中的一部分,統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的反應和舉動,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反應,而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將許多的個體集合起來,集思廣益,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國家政事。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意見,瞭解到別人的智慧,就必須要虛心求教、謙卑寬厚、包容吸納。統治者要治理國家,高高在上是行不通的。老子說,天地萬物都是一個大循環,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應該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到人民中去,這樣才能夠達到和諧,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障礙與隔閡。當天地萬物都融為一體,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時,那才是最完美的。尊貴的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有貧賤的人承載著他,他們本應是圓融的整體,不可分割另外,在上者和在下者都有自己該處的位置,在上者應該安靜不要妄動,以免干擾到在下者,而在下者也應該依循著規律活動,雙方都不犯規越界,就能夠和諧自然地共處在一個體制當中。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其次,老子主張管理者應順應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隨隨便便就改變,因此徒勞的干預只會增加麻煩而已,統治者應該順應著這種天性,借勢以用。就像自然界的野獸,以相互捕食生存,人類又以食其肉為生,有的人感覺這樣很殘忍,但實際上這就是自然循環,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生物的本性決定了它們的行為,並且一環扣一環,從而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以仁慈的藉口擅自將任何一環更改都會導致整體鏈環的崩潰和瓦解。有了這樣的經驗,聖人或是統治者治理國家時也可以借鑑相同的道理,不要無端施以不必要和無謂的“仁慈”。老子說,仁義友愛本來就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感情本能,因此無需滿世界地宣揚和倡導,過多的宣揚只會讓這種感情變質,衍生出許多帶有功利性質的虛假道德。因此,統治者不能殘暴的同時也不要濫發慈悲善心,讓人民保持其本該具有的慈孝,這樣的感情才是純粹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後來,老子又提出了節儉生存,避免奢侈浪費,廢除嚴刑,減少處罰的觀點。為什麼要節儉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災禍多是因為“有為”,而造成人“有為”的原因,就在於花花世界的誘惑太多,人的慾望太多,總是得不到滿足,想要擁有的更多,因此為了得到就會採取很多荒唐的舉措。如果人們能夠做到節儉度日,那麼就不會利慾薰心,沒有了過多的慾望,人才能沉靜下來,節省精力和生命。因此,統治者一定要學會知足,知道適可而止,無休止的慾望被控制住了,災禍才會遠離你。在名利與生命面前,哪一個更加重要呢?無疑是後者,追求的東西太多,活得便辛苦不堪,沒有貪婪的心,兩袖清風自然一身輕鬆統治者除了要認識到以上幾點之外,還要清楚法令在治國時的弊端和侷限,那就是法令制度越多越嚴厲,下層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的隔就會越多,盾就觸容易被激化,因此,要杜絕暴力強制的手段。暴秦的滅亡就是一個教訓,依靠嚴法持的社會秩序,坍塌的速度將會更快。當社會民眾感覺到罰過於嚴無法忍受時,就會失去生的希望,絕望的力量是可怕的,它會使民眾成為亡命之徒,一旦不再考慮死亡的痛苦,奮起抗爭,那麼統治者就會翻,社會就會產生動亂。老子用道法自然的觀點,闡述了高壓政治的弊端,應該引起統治者的警惕。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道家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

老子認為,治理國家也需要這樣的態度和本領。老子有一句話叫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些看起來處於下風、沒有優勢、實力弱小的人或事物,有時往往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水,水雖然很柔弱,輕易地就可以改變它的形狀,但卻能夠滴水穿石,並且無數的水滴聚集在一起,便會形成洪流,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它吞沒一切的步伐。相反,看起來至剛至強的東西,有時其實卻很脆弱,因為缺乏了柔韌性,很容易面臨消亡的威脅。所謂物極必反,越是強盛的東西,它便會越快地走向下坡路,物壯則老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告誡統治者們,不能逞強為禍一方,不能憑藉手中的權力,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去做與人,與天理不合的事情,有盛就有衰,誰也逃不過衰老的命運,而柔弱的人是可以戰勝強大的人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從上面的思想觀點來看,老子治國的策略有著以柔克剛的味道,陰柔的特點十分明顯。

首先,作為統治者,管理制度的推出以及實行必須要掌握好時機,要順應自然,不能僅僅憑著自己的主觀斷來發出不合時宜的指令,否則不但起不到良好效果,反而會起反作用,同時,社會形勢是在不斷變化中的,政策出臺後,需要根據真實情況的變化隨時作出正確恰當的調整,與時俱進。

第二,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問題一定是方方面的,肯定會十分複雜繁瑣,這就要求領導者們對問題進行有效清晰的梳理,然後從小入手,從簡單處入手,在有了頭緒之後再攻向困難的地方,一點點循序漸進地將問題解決,這樣的治理是最有效率的。

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不想,消極怠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第三,管理時,一定要求簡不求繁,儘量簡潔明快地解決問題,要精簡程序,儘量保證事物的原有面貌,不要人為地添加過多不必要的程序,增加困難程度。

第四,治國的手段要以最小的消耗完成最大的工作量,這就需要領導者做到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許多工作和要處理的問題其實都有共通性和相似性,冷靜地分析處理之後才能夠避免忙得不可開交,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和精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