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何謂“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地56章也有類似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前提。“道、衝”就是虛的意思,但是這個虛,不是什麼都沒有,是說人應有的心態,謙遜的心境,好比與人交流,有的人會耐心傾聽,有的人自我意識極強,天性排斥,不等人家開口就急於爭辯,妄下結論,就像一隻盛滿水的杯子,沒法添加。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何謂“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地56章也有類似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前提。“道、衝”就是虛的意思,但是這個虛,不是什麼都沒有,是說人應有的心態,謙遜的心境,好比與人交流,有的人會耐心傾聽,有的人自我意識極強,天性排斥,不等人家開口就急於爭辯,妄下結論,就像一隻盛滿水的杯子,沒法添加。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水是生命能量,既然不能增加,只能自我循環,這叫做抱殘守缺。所以,生命質量的提升,能量的匯聚,需要不斷補充外部能量,這就叫做“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就是道的本質,或者說是人之道的本質。

一個懂得充電吸收的人,面對任何境遇,都會心懷一種喜悅,滿世界鳥語花香,感觸到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滿世界沒有一個如意的人事,因為他已經自我封閉了,自己走不出,別人也進不來,看起來嘻嘻哈哈,實則內心煎熬。

所謂的志同道合只是一種小我意識的自我心設,瓊漿玉液不只是廣寒宮才有,鮮奶是,蘋果汁是,清茶也是,只要願意吸收,白開水一樣是瓊漿玉液,一樣“用之或不盈”,若是不具備這個條件,後邊的和光同塵根本做不到。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何謂“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地56章也有類似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前提。“道、衝”就是虛的意思,但是這個虛,不是什麼都沒有,是說人應有的心態,謙遜的心境,好比與人交流,有的人會耐心傾聽,有的人自我意識極強,天性排斥,不等人家開口就急於爭辯,妄下結論,就像一隻盛滿水的杯子,沒法添加。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水是生命能量,既然不能增加,只能自我循環,這叫做抱殘守缺。所以,生命質量的提升,能量的匯聚,需要不斷補充外部能量,這就叫做“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就是道的本質,或者說是人之道的本質。

一個懂得充電吸收的人,面對任何境遇,都會心懷一種喜悅,滿世界鳥語花香,感觸到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滿世界沒有一個如意的人事,因為他已經自我封閉了,自己走不出,別人也進不來,看起來嘻嘻哈哈,實則內心煎熬。

所謂的志同道合只是一種小我意識的自我心設,瓊漿玉液不只是廣寒宮才有,鮮奶是,蘋果汁是,清茶也是,只要願意吸收,白開水一樣是瓊漿玉液,一樣“用之或不盈”,若是不具備這個條件,後邊的和光同塵根本做不到。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才是成功學的核心。“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現在人們通常把它濃縮成“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銳是銳氣,是鋒芒,指各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和心浮氣躁的情緒。這個人人有,大小之異、顯隱之別而已;紛,紛紛擾擾的世相與意識;塵,相對於本質而言的表象與外在。

“挫其銳”,要心平氣和,不要鋒芒太露;“解其紛”,要放下,不要糾結於那些令人煩惱的事物;“和其光”,要收斂,不要處處顯擺自己的智慧光芒;“同其塵”,要合群,不要虛高自己。總之抹掉稜角,達到“同其塵”的圓融。

和光同塵是一種境界,不是故意裝出來的不理不睬,若是硬裝,那是有意識的“作為”,這與大道的“無為”是背道而馳的,這不是“和光同塵”,這個是做作,是演戲,是無奈下的軟抵抗,有朝一日這種無奈的隱忍,會積聚成更加強勢的“火山”。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何謂“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地56章也有類似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前提。“道、衝”就是虛的意思,但是這個虛,不是什麼都沒有,是說人應有的心態,謙遜的心境,好比與人交流,有的人會耐心傾聽,有的人自我意識極強,天性排斥,不等人家開口就急於爭辯,妄下結論,就像一隻盛滿水的杯子,沒法添加。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水是生命能量,既然不能增加,只能自我循環,這叫做抱殘守缺。所以,生命質量的提升,能量的匯聚,需要不斷補充外部能量,這就叫做“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就是道的本質,或者說是人之道的本質。

一個懂得充電吸收的人,面對任何境遇,都會心懷一種喜悅,滿世界鳥語花香,感觸到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滿世界沒有一個如意的人事,因為他已經自我封閉了,自己走不出,別人也進不來,看起來嘻嘻哈哈,實則內心煎熬。

所謂的志同道合只是一種小我意識的自我心設,瓊漿玉液不只是廣寒宮才有,鮮奶是,蘋果汁是,清茶也是,只要願意吸收,白開水一樣是瓊漿玉液,一樣“用之或不盈”,若是不具備這個條件,後邊的和光同塵根本做不到。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才是成功學的核心。“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現在人們通常把它濃縮成“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銳是銳氣,是鋒芒,指各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和心浮氣躁的情緒。這個人人有,大小之異、顯隱之別而已;紛,紛紛擾擾的世相與意識;塵,相對於本質而言的表象與外在。

“挫其銳”,要心平氣和,不要鋒芒太露;“解其紛”,要放下,不要糾結於那些令人煩惱的事物;“和其光”,要收斂,不要處處顯擺自己的智慧光芒;“同其塵”,要合群,不要虛高自己。總之抹掉稜角,達到“同其塵”的圓融。

和光同塵是一種境界,不是故意裝出來的不理不睬,若是硬裝,那是有意識的“作為”,這與大道的“無為”是背道而馳的,這不是“和光同塵”,這個是做作,是演戲,是無奈下的軟抵抗,有朝一日這種無奈的隱忍,會積聚成更加強勢的“火山”。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巧避禍

國舅董承與漢獻帝密謀下達密詔,聯絡志士欲以除掉曹操。劉備接到密詔,為不露聲色,防止曹操生疑,便在後院開墾種菜,韜光養晦以待時機。這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部將許褚和張遼前來相邀,說是丞相有命,相約煮酒品茗。

曹操說了一回“望梅止渴”的故事,然後話鋒一轉,問劉備心中當世的英雄都有哪些人?

劉備放下酒杯,回道:我見識淺陋,認不得。曹操說:閒來品茗,何拘謹若此?不知道,總該聽說過吧?

劉備略一思忖答道:我只聽說過淮南袁術,兵強馬壯;河北袁紹,四世三公,賢臣良將雲集;人稱‘八俊’,威鎮九州的劉表;江東英雄輩出,孫策少年英才,不知這些人算不算英雄?

曹操說:袁紹不過一把老骨頭;袁紹外強中乾,有賢良而不懂得使用;劉表徒有虛名;孫策不過借其老子威名,這些都不是英雄。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何謂“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地56章也有類似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前提。“道、衝”就是虛的意思,但是這個虛,不是什麼都沒有,是說人應有的心態,謙遜的心境,好比與人交流,有的人會耐心傾聽,有的人自我意識極強,天性排斥,不等人家開口就急於爭辯,妄下結論,就像一隻盛滿水的杯子,沒法添加。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水是生命能量,既然不能增加,只能自我循環,這叫做抱殘守缺。所以,生命質量的提升,能量的匯聚,需要不斷補充外部能量,這就叫做“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就是道的本質,或者說是人之道的本質。

一個懂得充電吸收的人,面對任何境遇,都會心懷一種喜悅,滿世界鳥語花香,感觸到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滿世界沒有一個如意的人事,因為他已經自我封閉了,自己走不出,別人也進不來,看起來嘻嘻哈哈,實則內心煎熬。

所謂的志同道合只是一種小我意識的自我心設,瓊漿玉液不只是廣寒宮才有,鮮奶是,蘋果汁是,清茶也是,只要願意吸收,白開水一樣是瓊漿玉液,一樣“用之或不盈”,若是不具備這個條件,後邊的和光同塵根本做不到。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才是成功學的核心。“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現在人們通常把它濃縮成“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銳是銳氣,是鋒芒,指各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和心浮氣躁的情緒。這個人人有,大小之異、顯隱之別而已;紛,紛紛擾擾的世相與意識;塵,相對於本質而言的表象與外在。

“挫其銳”,要心平氣和,不要鋒芒太露;“解其紛”,要放下,不要糾結於那些令人煩惱的事物;“和其光”,要收斂,不要處處顯擺自己的智慧光芒;“同其塵”,要合群,不要虛高自己。總之抹掉稜角,達到“同其塵”的圓融。

和光同塵是一種境界,不是故意裝出來的不理不睬,若是硬裝,那是有意識的“作為”,這與大道的“無為”是背道而馳的,這不是“和光同塵”,這個是做作,是演戲,是無奈下的軟抵抗,有朝一日這種無奈的隱忍,會積聚成更加強勢的“火山”。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巧避禍

國舅董承與漢獻帝密謀下達密詔,聯絡志士欲以除掉曹操。劉備接到密詔,為不露聲色,防止曹操生疑,便在後院開墾種菜,韜光養晦以待時機。這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部將許褚和張遼前來相邀,說是丞相有命,相約煮酒品茗。

曹操說了一回“望梅止渴”的故事,然後話鋒一轉,問劉備心中當世的英雄都有哪些人?

劉備放下酒杯,回道:我見識淺陋,認不得。曹操說:閒來品茗,何拘謹若此?不知道,總該聽說過吧?

劉備略一思忖答道:我只聽說過淮南袁術,兵強馬壯;河北袁紹,四世三公,賢臣良將雲集;人稱‘八俊’,威鎮九州的劉表;江東英雄輩出,孫策少年英才,不知這些人算不算英雄?

曹操說:袁紹不過一把老骨頭;袁紹外強中乾,有賢良而不懂得使用;劉表徒有虛名;孫策不過借其老子威名,這些都不是英雄。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劉備問道:益州劉璋,能稱為英雄嗎?曹操說:劉璋雖為皇室宗親,但也只是一隻守家護院的狗,豈堪英雄之謂乎?劉備說:那張繡、張魯、韓遂可否算作英雄?曹操大笑道:此皆庸庸碌碌之輩,何足掛齒哉!

劉備說來說去,唯獨不提自己與曹操,便嘆息道:“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問:誰可當之?曹操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聞聽此言,大驚失色,筷子也掉在地上,如果他贊成曹操的看法,承認自己跟曹操並稱當世英雄,勢必讓曹操看出志向,定會招殺身之禍。恰在此時,大雨傾盆,雷聲大作。劉備藉機從容地撿拾起筷子。操問何故,劉曰:雷震之威,驚嚇而至於此。

曹操大笑道:大丈夫也怕打雷嗎?劉備道:聖人都會聞風雷之聲而色變,何況我呢?很自然地將剛才的心慌失手掩飾過去。曹操於是釋疑,劉備也因機巧應變逃過一劫。後來劉備藉口討伐袁術,離開許都,總算逃脫了曹操的控制。

"

許多人標榜自己另類、心直口快,許多人又自恃清高,“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等等諸如此類,那種鋒芒畢露的炫耀與和光同塵的圓融,到底哪一個更能讓人成功?如此自我標榜的獨特“個性”,是否在掩飾某種欠缺?

曹操、劉備二人分別被“厚黑教主”李宗吾列為心黑、臉皮厚的老祖宗,不管感情色彩如何,他們都在豪傑並起的混亂中一方獨大,獲得成功,什麼心黑臉皮厚,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何況曹操胸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劉備深諳“韜光養晦”之道?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無一不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真實案例,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合群、圓融、不帶刺,這是成功者的人脈基礎。老子教聖人尚且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普通人是否更應該從中受益?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何謂“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地56章也有類似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前提。“道、衝”就是虛的意思,但是這個虛,不是什麼都沒有,是說人應有的心態,謙遜的心境,好比與人交流,有的人會耐心傾聽,有的人自我意識極強,天性排斥,不等人家開口就急於爭辯,妄下結論,就像一隻盛滿水的杯子,沒法添加。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水是生命能量,既然不能增加,只能自我循環,這叫做抱殘守缺。所以,生命質量的提升,能量的匯聚,需要不斷補充外部能量,這就叫做“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就是道的本質,或者說是人之道的本質。

一個懂得充電吸收的人,面對任何境遇,都會心懷一種喜悅,滿世界鳥語花香,感觸到的一切都是那麼有意義。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滿世界沒有一個如意的人事,因為他已經自我封閉了,自己走不出,別人也進不來,看起來嘻嘻哈哈,實則內心煎熬。

所謂的志同道合只是一種小我意識的自我心設,瓊漿玉液不只是廣寒宮才有,鮮奶是,蘋果汁是,清茶也是,只要願意吸收,白開水一樣是瓊漿玉液,一樣“用之或不盈”,若是不具備這個條件,後邊的和光同塵根本做不到。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才是成功學的核心。“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現在人們通常把它濃縮成“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銳是銳氣,是鋒芒,指各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和心浮氣躁的情緒。這個人人有,大小之異、顯隱之別而已;紛,紛紛擾擾的世相與意識;塵,相對於本質而言的表象與外在。

“挫其銳”,要心平氣和,不要鋒芒太露;“解其紛”,要放下,不要糾結於那些令人煩惱的事物;“和其光”,要收斂,不要處處顯擺自己的智慧光芒;“同其塵”,要合群,不要虛高自己。總之抹掉稜角,達到“同其塵”的圓融。

和光同塵是一種境界,不是故意裝出來的不理不睬,若是硬裝,那是有意識的“作為”,這與大道的“無為”是背道而馳的,這不是“和光同塵”,這個是做作,是演戲,是無奈下的軟抵抗,有朝一日這種無奈的隱忍,會積聚成更加強勢的“火山”。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巧避禍

國舅董承與漢獻帝密謀下達密詔,聯絡志士欲以除掉曹操。劉備接到密詔,為不露聲色,防止曹操生疑,便在後院開墾種菜,韜光養晦以待時機。這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部將許褚和張遼前來相邀,說是丞相有命,相約煮酒品茗。

曹操說了一回“望梅止渴”的故事,然後話鋒一轉,問劉備心中當世的英雄都有哪些人?

劉備放下酒杯,回道:我見識淺陋,認不得。曹操說:閒來品茗,何拘謹若此?不知道,總該聽說過吧?

劉備略一思忖答道:我只聽說過淮南袁術,兵強馬壯;河北袁紹,四世三公,賢臣良將雲集;人稱‘八俊’,威鎮九州的劉表;江東英雄輩出,孫策少年英才,不知這些人算不算英雄?

曹操說:袁紹不過一把老骨頭;袁紹外強中乾,有賢良而不懂得使用;劉表徒有虛名;孫策不過借其老子威名,這些都不是英雄。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劉備問道:益州劉璋,能稱為英雄嗎?曹操說:劉璋雖為皇室宗親,但也只是一隻守家護院的狗,豈堪英雄之謂乎?劉備說:那張繡、張魯、韓遂可否算作英雄?曹操大笑道:此皆庸庸碌碌之輩,何足掛齒哉!

劉備說來說去,唯獨不提自己與曹操,便嘆息道:“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問:誰可當之?曹操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聞聽此言,大驚失色,筷子也掉在地上,如果他贊成曹操的看法,承認自己跟曹操並稱當世英雄,勢必讓曹操看出志向,定會招殺身之禍。恰在此時,大雨傾盆,雷聲大作。劉備藉機從容地撿拾起筷子。操問何故,劉曰:雷震之威,驚嚇而至於此。

曹操大笑道:大丈夫也怕打雷嗎?劉備道:聖人都會聞風雷之聲而色變,何況我呢?很自然地將剛才的心慌失手掩飾過去。曹操於是釋疑,劉備也因機巧應變逃過一劫。後來劉備藉口討伐袁術,離開許都,總算逃脫了曹操的控制。

成功的人脈基礎是什麼,為什麼聖人們一再提醒要“和光同塵”?

此次曹、劉二人“青梅煮酒論英雄”,從曹操的“說破英雄驚煞人,到劉備“隨機應變信如神”,可謂步步驚心。曹操雄霸天下之志表露無疑。而劉備隨機應變,進退自如,也表現出了一世豪傑所應有的機智和城府。若是劉備不加掩飾鋒芒畢露,與曹操隨聲附和,其結果可想而知。

可見,和光同塵不光是一種修養,有時候還關乎一個人的性命!所以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