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國學 儒家 南北朝 茶友之家 茶友之家 2017-09-25

中國是茶葉的最早發源地,有著近四千年的茶歷史,其產茶範圍廣泛、飲茶歷史悠久、茶藝精湛。

文 | 杜蘭特大叔

起源——神農百草

關於茶葉的記載,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一書中,書中講到神農為了找到對人類有益的植物,嚐遍百草,中了很多種毒,最後找到茶葉解了毒,這裡茶葉最開始是被當做解百毒的藥材。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由此可見,在戰國是就已經發現了茶,只不過當時的茶作為藥材,有治病救人的效果,並沒有作為飲品。

後來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茶葉還被當做人們日常生活的食物。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春秋孔孟儒家思想對茶道的影響

到了春秋時期,茶葉作為一種飲品開始陸續被廣泛流傳下來。

孔子是位大儒,其所處的時代,雖然記述茶事的資料很少,但也並非無關。而孔孟之道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卻對中國人對茶的利和茶事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茶禮、茶俗、茶德等方面,影響更加深遠。

如在茶禮方面,表現有貢茶、贈茶、賜茶、敬茶、奉茶等。在茶俗方面,表現有用茶祭天祀祖、定婚下茶、茶作喪葬,以及飲茶的區域性和民族性等。

至於茶在精神領域、思想道德方面,與孔孟之道相融,更是滲透到茶的各個方面,並領引茶世界的發展。

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際的表達。

東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巴志》

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記有“以茶納貢”、“園有香茗”兩處茶事,《茶經述評》等當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認為,這兩處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紂”的周代。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書中:“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周朝時茶葉不再只是作為藥材,而被用作在喪事上面,甚至作為祭祀用品。並且在周朝的時候就有讚美茶的詩句“百華投春,隱隱芬芳,蔓茗壬鬱,翠紫青黃“。

從這上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百姓生活,生活中都開始出現茶的身影。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南北朝僧侶提倡坐禪飲茶

南北朝時,由於僧侶們提倡坐禪的時候飲茶,使飲茶日益普及。當時,不僅一些文人墨客習慣於用茶來幫助思考,而且上層統治者也把飲茶作為一種高尚的生活享受。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雖然已經開始飲用茶葉,並且很喜歡喝茶,在杜育的《荈賦》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中都有所體現,但那時喝茶的方式並非點茶,而是多以煮茶的形式呈現。

這裡我們有一個插曲,前不久播出的熱劇《楚喬傳》裡有鬥茶一段穿幫鏡頭:

《楚喬傳》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那時已經開始飲用茶葉,並且很喜歡喝茶,但那時喝茶的方式並非點茶,而是多以煮茶的形式呈現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唐朝尊定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唐代茶道歷經東晉到南北朝的飲茶文化積澱,大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相對高度發展與社會安定,為唐代各種茶道類型號的形成尊定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唐朝喝茶方式圖解

根據對茶道活動目的、特點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類型,可分為以釋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以陸羽為代表的茶藝類茶道、以常伯熊為代表的風雅類茶道三種。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很早以前出土的唐朝五代時期的

青瓷越窯平口盞茶杯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唐代陸羽(733-804)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親身實踐,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闡述茶的著作-《茶經》。這使他成為中國茶葉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茶藝類茶道家。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陸羽在《茶經》中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採摘、製作、飲用進行了細化。

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葉,二沸時出一瓢水、環激湯心、量茶末投於湯心,待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分。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唐朝的飲茶方式表現在由湯活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為少量鹽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

宋代鬥茶之風

宋代最主要的煮茶方式為“點茶法”,和唐代不同的地方是不再將茶末放到鍋裡一起煮,改為用開水衝調。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宋代的茶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純的茶飲,只以一種茶葉點泡而成,一類是混合茶飲,將茶葉與其他多種物品混合在一起,擂碎後,或沖泡或煎煮而成。

宋代鬥茶之風盛行,而鬥茶最好的器皿則是深色厚茶碗,既有助於保溫,又便於觀察茶湯的顏色。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有諸多描繪建盞的詩句,所以宋代也是建盞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北窯場林立,陶瓷行業發展繁榮。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現在保存下來的古建盞和青瓷,也多少宋代的。

明代出現茶壺

在元代,飲茶的形式和方法大致沿襲了宋代的習俗,待客用茶提倡清茗伴茶點和茶食。另外,自元代開始,開拓了西北市場,使飲茶習慣在西北邊疆各民族地區得到進一步的普及。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有人說,因為少數民族飲食影響,元代人喝茶主要是為了助消化,其實也並不完全如此。

元代名臣耶律楚材在一首詩中曾說:我若幾天沒喝到餅茶,心裡就像堵了一樣,這種心情,大概我們茶友之家的朋友都有深切感觸。

明代出現茶壺

進入明代,點茶不再受歡迎,取而代之的是泡茶法,泡茶相應產生的也就是茶壺了。張謙得撰《茶經》:茶壺,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官哥、宣定為上。黃金白銀次,銅錫者鬥試家自不用。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出土的明朝時大彬壺

在明代,茶葉的加工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進,成品茶已由唐代的餅茶、宋代的團茶改為炒青條形散茶,人們飲茶時直接將散茶放入壺或盞內,用沸水沖泡。

這種用沸水直接沖泡的沏茶方式,不但簡便,而且還保留了茶的清香味,更便於人們對茶的欣賞。所以,明代的人們提倡常飲而不多飲,對飲茶用壺的藝術要求也更高。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與鳴遠壺同時出土的素心古茶

清代-飲茶之風傳遍歐美

到了清代,傳統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葉的內銷及外銷都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館林立,民間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會對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清青花詩文茶壺一套(系外銷茶具)

在清代,茶在人們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在辦事、送禮、慶典以及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茶。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蓋碗茶”則是滿族人最愛的飲茶方式之一。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乾隆很用心的為每年的正月設計了一項重要的宮廷活動,乃是非常清雅的茶宴。茶宴總是於每年正月初二到初十之間的某個佳日裡舉行,十八到二十八個具有文才的重臣蒙君恩欽召前往重華宮,一邊啜茶,一邊聯句賦詩。

清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大觀園群芳曾於蘆雪庵賞雪聯句,類似的場景,可是在紫禁城中年年真實的上演。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 ↓ ↓ 相關文章可查閱↓ ↓ ↓

《紅樓夢》裡的茶學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清朝製茶老照片

從孔孟儒家到清宮茶宴 漫談中國茶文化之發展史

在後面的一段歷史中,我國的飲茶之風已傳遍了歐洲和美洲大陸。

到了現代,我們生活中的茶器更是數不勝數。不同的茶葉對於茶器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茶器泡出來的茶香也不一樣。由於中國飲茶文化歷史悠久漫長,本篇按照時間主軸只將其進行了概括劃分,便於大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以上內容為 @茶友之家原創,感謝訂閱、評論、轉發。如轉載請提前與本站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