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閱《嘉慶高郵州志》時,突然發現“列傳”中姓夏的很多。查閱有關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在清代高郵夏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文化世家,歷經數代都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夏氏子孫為官者,宦跡卓著;為文者,成果豐碩,他們鑄就了夏氏家族的輝煌,為後人積澱了厚重的文化。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閱《嘉慶高郵州志》時,突然發現“列傳”中姓夏的很多。查閱有關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在清代高郵夏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文化世家,歷經數代都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夏氏子孫為官者,宦跡卓著;為文者,成果豐碩,他們鑄就了夏氏家族的輝煌,為後人積澱了厚重的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1

世系源流,瓜瓞綿綿

據夏味堂所輯著的《夏檢討公年譜》記載,高郵夏氏家族的始遷祖叫夏禮,“由吳門遷高郵”,吳門即蘇州。夏禮是何時由蘇州遷居高郵的?尚缺乏史料證明。據《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明朝建國不久,朱元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曾下令遷江南民眾14萬戶到江北、鳳陽等地。我們高郵約有三分之一家譜記載,他們的祖上是在明朝初期由蘇州閶門遷入的。據此推測,高郵夏氏由蘇州遷居高郵,應當在明初。

結合《夏子鐊會試硃卷》《嘉慶高郵州志》所載,我對高郵夏氏一脈的世系做了一個簡要的梳理(沒有“學位”和官位的未列其中)。

始遷祖:夏禮,明太學生,鴻臚寺寺丞。

一世祖:夏應龍,貢生,敕封徵仕郎。夏曆,明宏治乙丑(1505)進士。

二世祖:夏惟慶,光祿寺寺丞。夏之鼎,貢生。夏之璜,贛州府學教授。

三世祖:夏宗尹,庠生。夏宗呂,武進士。夏宗孔,庠生;夏洪基,鄉貢;夏洪疇,鄉貢。

四世祖:夏聞政,貢生。夏聞喜(宗孔子),邑庠生;夏國士(宗呂子),武進士。

五世祖:夏綿祚,邑廩生。夏宏祚(國士子),庠生。

六世祖:夏綿祚七子——夏景萊,太學生;夏之芳,進士;夏廷莢,邑增生;夏之蓉,進士;夏廷芝,進士;夏之蘭,邑庠生;夏之藻,舉人。夏之榜(宏祚子),庠生。夏之蘋(宏祚子),歲貢生。

七世祖:夏杏春(之芳子),舉人。夏元春(廷莢子),太學生。夏葆春(廷芝子),舉人。夏光春(廷芝子),增貢生。夏曉春(之蓉子),舉人。夏餘春(之蓉子)貢生。夏兆春(之藻子)邑庠生。夏振採(之蘋子),庠生。夏華春,庠生。夏富春,歲貢生。夏陽春,庠生。夏壽春,庠生。

八世祖:夏裕堂(杏春子)附監生。夏詵堂(葆春子)邑廩生。夏翼堂(葆春子),太學生。夏味堂(曉春子),舉人。夏紀堂(曉春子),庠生。夏桂堂(曉春子),廩生。夏錦堂(元春子),郡廩生。夏肯堂(元春子),增生。夏寶晉(振採子),舉人。夏宣堂,庠生。夏旭堂,太學生。夏在堂,庠生。夏溥堂,奉祀生。夏玉堂,廩膳生。

九世祖:夏長源(玉堂子),廩貢生。夏良嗣(詵堂子),庠生。夏成嗣(詵堂子),庠生。夏昆林(紀堂子),歲貢生。夏齊林,拔貢生。夏雲林,增廣生。夏豐林,郡庠生。夏和林,太學生。夏長清(裕堂子)太學生。夏長潤,庠生。夏長淵,太學生。夏長沛,奉祀生。

十世祖:夏子鐊(長清子),進士。夏子錚(長清子),郡庠生。夏庶吉(長清子)庠生。夏子釗(長清子),庠生。夏煥新,庠生。夏福升,庠生。夏嘉畹,庠生。夏嘉符,庠生。夏庶康,增廣生。夏煥奎,庠生。夏庶和,庠生。夏世恩,庠生。夏福祥,庠生。夏嘉亮,奉祀生。夏子酞,廩膳生。夏庶熙,庠生。夏庶紳,廩膳生。夏文恩,奉祀生。

十一世祖:夏恩福,庠生。夏承禧,增廣生。……

梳理夏氏家族世系時,不能不說到帶有神祕色彩的“十八鶴來堂”的故事。《嘉慶高郵州志》記載:康熙丙戍年(1706),夏聞政“營建廳舍,落成日,有十八鶴翔舞和鳴於庭,移時始去,時人以為瑞徵。”《檢討公年譜》也有相似的記載:“(康熙)丙戍十歲,時西涯公(夏聞政)營廳事,有十八鶴翔舞於庭,鹹以為瑞”。州志還說到:數十年後,聞政子綿祚生子七人,之芳、之蓉、廷芝並以進士官翰林,之藻舉人,廷莢、之蘭皆諸生,而廷莢以詩古文詞雄視一時,說者謂瑞鶴之應。後來夏之蓉視學粵、楚,回到京師後,追繪為圖,名流多有題詠,“於是十八鶴來堂之名,海內傳為佳話”。從此高郵夏禮後裔名其堂號為“十八鶴來堂”,簡稱“鶴來堂”。據市公安局2013年8月統計資料,我們高郵有夏氏人口703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鶴來堂,都是始遷祖夏禮的後代。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閱《嘉慶高郵州志》時,突然發現“列傳”中姓夏的很多。查閱有關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在清代高郵夏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文化世家,歷經數代都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夏氏子孫為官者,宦跡卓著;為文者,成果豐碩,他們鑄就了夏氏家族的輝煌,為後人積澱了厚重的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1

世系源流,瓜瓞綿綿

據夏味堂所輯著的《夏檢討公年譜》記載,高郵夏氏家族的始遷祖叫夏禮,“由吳門遷高郵”,吳門即蘇州。夏禮是何時由蘇州遷居高郵的?尚缺乏史料證明。據《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明朝建國不久,朱元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曾下令遷江南民眾14萬戶到江北、鳳陽等地。我們高郵約有三分之一家譜記載,他們的祖上是在明朝初期由蘇州閶門遷入的。據此推測,高郵夏氏由蘇州遷居高郵,應當在明初。

結合《夏子鐊會試硃卷》《嘉慶高郵州志》所載,我對高郵夏氏一脈的世系做了一個簡要的梳理(沒有“學位”和官位的未列其中)。

始遷祖:夏禮,明太學生,鴻臚寺寺丞。

一世祖:夏應龍,貢生,敕封徵仕郎。夏曆,明宏治乙丑(1505)進士。

二世祖:夏惟慶,光祿寺寺丞。夏之鼎,貢生。夏之璜,贛州府學教授。

三世祖:夏宗尹,庠生。夏宗呂,武進士。夏宗孔,庠生;夏洪基,鄉貢;夏洪疇,鄉貢。

四世祖:夏聞政,貢生。夏聞喜(宗孔子),邑庠生;夏國士(宗呂子),武進士。

五世祖:夏綿祚,邑廩生。夏宏祚(國士子),庠生。

六世祖:夏綿祚七子——夏景萊,太學生;夏之芳,進士;夏廷莢,邑增生;夏之蓉,進士;夏廷芝,進士;夏之蘭,邑庠生;夏之藻,舉人。夏之榜(宏祚子),庠生。夏之蘋(宏祚子),歲貢生。

七世祖:夏杏春(之芳子),舉人。夏元春(廷莢子),太學生。夏葆春(廷芝子),舉人。夏光春(廷芝子),增貢生。夏曉春(之蓉子),舉人。夏餘春(之蓉子)貢生。夏兆春(之藻子)邑庠生。夏振採(之蘋子),庠生。夏華春,庠生。夏富春,歲貢生。夏陽春,庠生。夏壽春,庠生。

八世祖:夏裕堂(杏春子)附監生。夏詵堂(葆春子)邑廩生。夏翼堂(葆春子),太學生。夏味堂(曉春子),舉人。夏紀堂(曉春子),庠生。夏桂堂(曉春子),廩生。夏錦堂(元春子),郡廩生。夏肯堂(元春子),增生。夏寶晉(振採子),舉人。夏宣堂,庠生。夏旭堂,太學生。夏在堂,庠生。夏溥堂,奉祀生。夏玉堂,廩膳生。

九世祖:夏長源(玉堂子),廩貢生。夏良嗣(詵堂子),庠生。夏成嗣(詵堂子),庠生。夏昆林(紀堂子),歲貢生。夏齊林,拔貢生。夏雲林,增廣生。夏豐林,郡庠生。夏和林,太學生。夏長清(裕堂子)太學生。夏長潤,庠生。夏長淵,太學生。夏長沛,奉祀生。

十世祖:夏子鐊(長清子),進士。夏子錚(長清子),郡庠生。夏庶吉(長清子)庠生。夏子釗(長清子),庠生。夏煥新,庠生。夏福升,庠生。夏嘉畹,庠生。夏嘉符,庠生。夏庶康,增廣生。夏煥奎,庠生。夏庶和,庠生。夏世恩,庠生。夏福祥,庠生。夏嘉亮,奉祀生。夏子酞,廩膳生。夏庶熙,庠生。夏庶紳,廩膳生。夏文恩,奉祀生。

十一世祖:夏恩福,庠生。夏承禧,增廣生。……

梳理夏氏家族世系時,不能不說到帶有神祕色彩的“十八鶴來堂”的故事。《嘉慶高郵州志》記載:康熙丙戍年(1706),夏聞政“營建廳舍,落成日,有十八鶴翔舞和鳴於庭,移時始去,時人以為瑞徵。”《檢討公年譜》也有相似的記載:“(康熙)丙戍十歲,時西涯公(夏聞政)營廳事,有十八鶴翔舞於庭,鹹以為瑞”。州志還說到:數十年後,聞政子綿祚生子七人,之芳、之蓉、廷芝並以進士官翰林,之藻舉人,廷莢、之蘭皆諸生,而廷莢以詩古文詞雄視一時,說者謂瑞鶴之應。後來夏之蓉視學粵、楚,回到京師後,追繪為圖,名流多有題詠,“於是十八鶴來堂之名,海內傳為佳話”。從此高郵夏禮後裔名其堂號為“十八鶴來堂”,簡稱“鶴來堂”。據市公安局2013年8月統計資料,我們高郵有夏氏人口703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鶴來堂,都是始遷祖夏禮的後代。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2

書香門第,文化世家

高郵夏氏家族在清代200多年時間裡,瓜瓞綿綿,科甲不絕,不僅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而且成為書香門第,文化世家。要認識夏氏家族是不是文化世家,必須瞭解清代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

清承明制,科舉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考試。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這些都由國家出資設立。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

私塾、社學、義學的學生,稱童生。他們要經過考試合格方可進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進入縣、州、府學者稱生員,又稱庠生,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

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其中廩生,國家每年發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史料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欽定高郵州學額為廩生、增生各30名,附生25名,武生歲試入學25名。國子監,亦稱太學。監內學生統稱國學監生,其來源有地方貢生員於朝廷,稱為貢生。也有因是孔子先賢后裔、文官四品以上或死於任上的,有一定品級的官員送一子入監,稱為恩監或廕監生。

在讀生員須參加學校的“科試”,成績優異者方能正式步入科場參加鄉試。鄉試在各省省城貢院舉行,每三年一次,所以又稱“大比”,因為是在八月舉行,所以也被叫做“秋闈”。鄉試合格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有資格於次年參加在禮部舉行的會試。

會試因在禮部舉行,故又稱“禮闈”,因其舉行時間為三月,所以也叫“春闈”。清代會試中額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中式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複試,分一二三等準備參加殿試。殿試於會試放榜一個月後舉行。殿試一般不黜落,只是為貢士排定名次,殿試將貢士分三甲,一甲為前三名,即狀元、探花、榜眼,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據史料記載,不完全統計,夏禮後裔家族在清代有秀才67位,包括4位奉祀生(奉祀生,又稱香火秀才,因其為“賢聖”之後,不經科舉考試,賜予秀才功名,以管理先祖神廟的祭祀)。出過6位舉人,他們是:夏之藻,字掞齋,乾隆丙辰科(1736)舉人(中舉後兩年去世);夏杏春,字綺亭,號鶴群,乾隆辛酉(1741)舉人,後遘(遇上)足疾,絕意仕進。生平重義好施。夏曉春,字南指,號鶴泉,乾隆庚午科(1750)舉人,曾任山東滋陽、曹縣、曲阜知縣,擢曹州同知。著有《鶴泉編年詩鈔》。夏葆春,字淳夫,乾隆癸酉年(1741)舉人,性孝友,著有《淳夫制藝》《梧亭詩稿》。夏味堂(1746-1826),乾隆丁酉年(1777)舉人。截取知縣(即候補知縣),年逾50後,以桑梓公事為己任,自學田、書院、普育兩堂、同善會,以至災荒捐贈煮粥、挑浚市河及濯衣河諸善舉,皆加意振興,垂老不倦。著有《遂園詩鈔》。夏寶晉(1790-1859),字慈中,號王延。嘉慶癸酉年(1813)舉人。歷任山西絳縣、浮山、和順、寧鄉知縣,署代州,任朔州、和州知州。著有《冬生草堂集》。

清代夏氏家族,出過6位進士,其中2位武進士。他們分別是:夏宗呂,順治辛丑(1661)武進士;夏國士,康熙庚辰(1700)武進士;夏之芳,雍正癸卯(1723)進士;夏之蓉,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廷芝,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之鐊,同治癸亥(1863)進士。尤其是夏之芳、夏之蓉、夏廷芝弟兄三人,在十年時間都考中進士,有“河東三鳳”之稱。夏廷芝和夏之蓉,更是神奇,同丁酉入學,同丙午中鄉試(舉人),同癸丑中會試(進士),同入翰林,同點試差(同時被任命為朝廷特派的鄉試試官),同出學差(同時被任命為學政),同致仕歸裡,同登六帙(史冊),同得二子,長者皆舉於鄉(同時考中舉人),一時傳為佳話。

清代高郵考中進士(包括武進士)共78人,夏氏家族就有6人,佔13%。可見夏氏家族文風昌盛,人才濟濟,數代官宦,顯達名貴。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閱《嘉慶高郵州志》時,突然發現“列傳”中姓夏的很多。查閱有關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在清代高郵夏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文化世家,歷經數代都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夏氏子孫為官者,宦跡卓著;為文者,成果豐碩,他們鑄就了夏氏家族的輝煌,為後人積澱了厚重的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1

世系源流,瓜瓞綿綿

據夏味堂所輯著的《夏檢討公年譜》記載,高郵夏氏家族的始遷祖叫夏禮,“由吳門遷高郵”,吳門即蘇州。夏禮是何時由蘇州遷居高郵的?尚缺乏史料證明。據《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明朝建國不久,朱元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曾下令遷江南民眾14萬戶到江北、鳳陽等地。我們高郵約有三分之一家譜記載,他們的祖上是在明朝初期由蘇州閶門遷入的。據此推測,高郵夏氏由蘇州遷居高郵,應當在明初。

結合《夏子鐊會試硃卷》《嘉慶高郵州志》所載,我對高郵夏氏一脈的世系做了一個簡要的梳理(沒有“學位”和官位的未列其中)。

始遷祖:夏禮,明太學生,鴻臚寺寺丞。

一世祖:夏應龍,貢生,敕封徵仕郎。夏曆,明宏治乙丑(1505)進士。

二世祖:夏惟慶,光祿寺寺丞。夏之鼎,貢生。夏之璜,贛州府學教授。

三世祖:夏宗尹,庠生。夏宗呂,武進士。夏宗孔,庠生;夏洪基,鄉貢;夏洪疇,鄉貢。

四世祖:夏聞政,貢生。夏聞喜(宗孔子),邑庠生;夏國士(宗呂子),武進士。

五世祖:夏綿祚,邑廩生。夏宏祚(國士子),庠生。

六世祖:夏綿祚七子——夏景萊,太學生;夏之芳,進士;夏廷莢,邑增生;夏之蓉,進士;夏廷芝,進士;夏之蘭,邑庠生;夏之藻,舉人。夏之榜(宏祚子),庠生。夏之蘋(宏祚子),歲貢生。

七世祖:夏杏春(之芳子),舉人。夏元春(廷莢子),太學生。夏葆春(廷芝子),舉人。夏光春(廷芝子),增貢生。夏曉春(之蓉子),舉人。夏餘春(之蓉子)貢生。夏兆春(之藻子)邑庠生。夏振採(之蘋子),庠生。夏華春,庠生。夏富春,歲貢生。夏陽春,庠生。夏壽春,庠生。

八世祖:夏裕堂(杏春子)附監生。夏詵堂(葆春子)邑廩生。夏翼堂(葆春子),太學生。夏味堂(曉春子),舉人。夏紀堂(曉春子),庠生。夏桂堂(曉春子),廩生。夏錦堂(元春子),郡廩生。夏肯堂(元春子),增生。夏寶晉(振採子),舉人。夏宣堂,庠生。夏旭堂,太學生。夏在堂,庠生。夏溥堂,奉祀生。夏玉堂,廩膳生。

九世祖:夏長源(玉堂子),廩貢生。夏良嗣(詵堂子),庠生。夏成嗣(詵堂子),庠生。夏昆林(紀堂子),歲貢生。夏齊林,拔貢生。夏雲林,增廣生。夏豐林,郡庠生。夏和林,太學生。夏長清(裕堂子)太學生。夏長潤,庠生。夏長淵,太學生。夏長沛,奉祀生。

十世祖:夏子鐊(長清子),進士。夏子錚(長清子),郡庠生。夏庶吉(長清子)庠生。夏子釗(長清子),庠生。夏煥新,庠生。夏福升,庠生。夏嘉畹,庠生。夏嘉符,庠生。夏庶康,增廣生。夏煥奎,庠生。夏庶和,庠生。夏世恩,庠生。夏福祥,庠生。夏嘉亮,奉祀生。夏子酞,廩膳生。夏庶熙,庠生。夏庶紳,廩膳生。夏文恩,奉祀生。

十一世祖:夏恩福,庠生。夏承禧,增廣生。……

梳理夏氏家族世系時,不能不說到帶有神祕色彩的“十八鶴來堂”的故事。《嘉慶高郵州志》記載:康熙丙戍年(1706),夏聞政“營建廳舍,落成日,有十八鶴翔舞和鳴於庭,移時始去,時人以為瑞徵。”《檢討公年譜》也有相似的記載:“(康熙)丙戍十歲,時西涯公(夏聞政)營廳事,有十八鶴翔舞於庭,鹹以為瑞”。州志還說到:數十年後,聞政子綿祚生子七人,之芳、之蓉、廷芝並以進士官翰林,之藻舉人,廷莢、之蘭皆諸生,而廷莢以詩古文詞雄視一時,說者謂瑞鶴之應。後來夏之蓉視學粵、楚,回到京師後,追繪為圖,名流多有題詠,“於是十八鶴來堂之名,海內傳為佳話”。從此高郵夏禮後裔名其堂號為“十八鶴來堂”,簡稱“鶴來堂”。據市公安局2013年8月統計資料,我們高郵有夏氏人口703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鶴來堂,都是始遷祖夏禮的後代。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2

書香門第,文化世家

高郵夏氏家族在清代200多年時間裡,瓜瓞綿綿,科甲不絕,不僅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而且成為書香門第,文化世家。要認識夏氏家族是不是文化世家,必須瞭解清代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

清承明制,科舉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考試。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這些都由國家出資設立。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

私塾、社學、義學的學生,稱童生。他們要經過考試合格方可進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進入縣、州、府學者稱生員,又稱庠生,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

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其中廩生,國家每年發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史料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欽定高郵州學額為廩生、增生各30名,附生25名,武生歲試入學25名。國子監,亦稱太學。監內學生統稱國學監生,其來源有地方貢生員於朝廷,稱為貢生。也有因是孔子先賢后裔、文官四品以上或死於任上的,有一定品級的官員送一子入監,稱為恩監或廕監生。

在讀生員須參加學校的“科試”,成績優異者方能正式步入科場參加鄉試。鄉試在各省省城貢院舉行,每三年一次,所以又稱“大比”,因為是在八月舉行,所以也被叫做“秋闈”。鄉試合格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有資格於次年參加在禮部舉行的會試。

會試因在禮部舉行,故又稱“禮闈”,因其舉行時間為三月,所以也叫“春闈”。清代會試中額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中式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複試,分一二三等準備參加殿試。殿試於會試放榜一個月後舉行。殿試一般不黜落,只是為貢士排定名次,殿試將貢士分三甲,一甲為前三名,即狀元、探花、榜眼,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據史料記載,不完全統計,夏禮後裔家族在清代有秀才67位,包括4位奉祀生(奉祀生,又稱香火秀才,因其為“賢聖”之後,不經科舉考試,賜予秀才功名,以管理先祖神廟的祭祀)。出過6位舉人,他們是:夏之藻,字掞齋,乾隆丙辰科(1736)舉人(中舉後兩年去世);夏杏春,字綺亭,號鶴群,乾隆辛酉(1741)舉人,後遘(遇上)足疾,絕意仕進。生平重義好施。夏曉春,字南指,號鶴泉,乾隆庚午科(1750)舉人,曾任山東滋陽、曹縣、曲阜知縣,擢曹州同知。著有《鶴泉編年詩鈔》。夏葆春,字淳夫,乾隆癸酉年(1741)舉人,性孝友,著有《淳夫制藝》《梧亭詩稿》。夏味堂(1746-1826),乾隆丁酉年(1777)舉人。截取知縣(即候補知縣),年逾50後,以桑梓公事為己任,自學田、書院、普育兩堂、同善會,以至災荒捐贈煮粥、挑浚市河及濯衣河諸善舉,皆加意振興,垂老不倦。著有《遂園詩鈔》。夏寶晉(1790-1859),字慈中,號王延。嘉慶癸酉年(1813)舉人。歷任山西絳縣、浮山、和順、寧鄉知縣,署代州,任朔州、和州知州。著有《冬生草堂集》。

清代夏氏家族,出過6位進士,其中2位武進士。他們分別是:夏宗呂,順治辛丑(1661)武進士;夏國士,康熙庚辰(1700)武進士;夏之芳,雍正癸卯(1723)進士;夏之蓉,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廷芝,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之鐊,同治癸亥(1863)進士。尤其是夏之芳、夏之蓉、夏廷芝弟兄三人,在十年時間都考中進士,有“河東三鳳”之稱。夏廷芝和夏之蓉,更是神奇,同丁酉入學,同丙午中鄉試(舉人),同癸丑中會試(進士),同入翰林,同點試差(同時被任命為朝廷特派的鄉試試官),同出學差(同時被任命為學政),同致仕歸裡,同登六帙(史冊),同得二子,長者皆舉於鄉(同時考中舉人),一時傳為佳話。

清代高郵考中進士(包括武進士)共78人,夏氏家族就有6人,佔13%。可見夏氏家族文風昌盛,人才濟濟,數代官宦,顯達名貴。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3

文化厚重,光前裕後

夏氏子孫以光宗耀祖的信念和盡忠敬業的擔當,勤奮學習,敬孝義友,兢兢業業,在科場上打拼,在官場中奮鬥,在學海中遨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這些財富蘊涵在人物傳記中,蘊涵在他們所著的書籍中。

《嘉慶高郵州志》“人物誌”中為夏氏家族名人列傳介紹有17人,是列傳介紹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列傳》中有夏子芳、夏廷芝、夏之蓉。《政事》中有夏曉春。《文苑》中有夏之璜、夏洪基、夏聞政、夏廷莢、夏長城、夏杏春、夏葆春、夏桂堂、夏振採。《武略》中有夏國士。《篤行》中夏惟慶、夏玉堂、夏宗孔。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位:

夏之芳(1689-1746),字筠莊,號荔園,雍正元年(1723)考中進士後,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都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巡視山西、河南、臺灣等地,兼提督學政,頗有政聲。特別是作為首位兼理臺灣學政的巡臺御史,夏之芳以振興臺灣文教為己任。雍正七年(1729),他奏稱,海外文風稍遜內地,且文場中試皆系內地冒籍之人,故請鄉試從內地八府外,另立臺字號,於正額內分中一二名,以勵之。次年,經部議允准,恢復了原來閩省鄉試中臺灣另編字號的規定。夏之芳還輯臺地科舉優良文章彙編《海天玉尺》,以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源自《巡臺御史夏之芳考論》方亮撰)。州志記述:夏之芳“生平枕圖饋史,學貫今古”。著有《禹貢匯覽》(藏於南京圖書館),《臺陽紀遊百韻》《奏疏一卷》(13篇)(彙編在《巡臺御史巡臺文獻》中)。《臺陽紀遊百韻》共錄一百首詩,均為七言絕句,主要描寫臺灣的山川勝蹟、風物民俗以及民情農況,不但具有文學價值,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夏廷芝(1698-1764),字茹紫,號嘯門。雍正癸丑年(1733)考中進士,先後任國史館纂修、翰林院侍講、山西督學、河北學政。州志記述:“山西舊俗,士子或不衣冠,又強悍多爭訟。芝至,則崇禮讓以化其鄙塞,嚴法以革其獷悍,三年,士奮於行。”“時人謂其有古風,生平剛毅,明決多嚴。”夏廷芝對“和而不同”有獨特見解,其觀點常被當今哲學家所引用,他認為:“於不同之中,得大同之道”,“君子通天下之志,非盡混同而無別也。天下之理,惟審其異者,乃可以致其用(《御覽經史講義》卷四)”。夏廷芝做過王念孫的老師,州志記:“文肅公(王安國)卒於京邸,其嗣念孫幼稚,廷芝令受業於門,勤心訓迪,俾底有成。”著有《周易纂注》《河圖精蘊》等書。

夏之蓉(1697-1785),字禮谷,號芙裳。乾隆癸丑年(1733)考中進士。丙辰(1736)欽取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充武英殿侍直,鹹安宮總裁,實錄館一統志經史館纂修、教習、庶吉士,歷任廣東、廣韶、湖南學政,福建正主考。夏之蓉“性篤孝”,8歲跟爺爺夏聞政一起吃蟹,他把蟹黃積累起來,自己不吃,問他為什麼?他說留給母親吃。“兄弟七人,蓉居中,畢生無閒言。”著有《讀書提要錄》《半舫齋古文詩集》。編修《嘉慶高郵州志》。“居鄉三十年,膺一時重望”,與其兄夏之芳一起被推舉為鄉賢,嘉慶十三年(1808年)朝廷下旨,兄弟二人皆入祀鄉賢祠。

夏聞政,字青字,號西涯,國學生。夏之芳祖父,對夏之芳七兄弟的成長教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州志記:夏聞政,“性孝友,昆弟十人,至老無違言,與人交,必以誠,博極群書,工古文詞,精八法,尤長於草書。”“郵若水災,倡建育嬰堂、施藥局,全活以千計”。以子貴贈文林郎。著有《味勉堂詩集》《禹貢要旨》。

夏氏家族中的精英學子,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嘉慶高郵州志》“藝文志”中記載了9位夏氏子孫所著的28部著作。王鶴先生編著的《古代詩詞詠高郵》一書中選載了14位夏氏子孫155首詩詞。清道光年間,夏昆林和夏味堂還有邑人周敘共著《高郵夏氏叢書十八卷》,現被收入《揚州文庫》第八十六冊中。

時至今日,夏氏家族人丁興旺,遍佈高郵城鄉,還有不少人遷徙海內外,由於老的家譜找不到,相互之間失去了連接,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我們期望夏氏族人能找到老的家譜,並進行續修,以收宗睦族。同時我們也倡議高郵有識之士,包括夏氏族人,加強對夏氏名人名著的研究,傳承和弘揚夏氏祖先所積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閱《嘉慶高郵州志》時,突然發現“列傳”中姓夏的很多。查閱有關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在清代高郵夏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文化世家,歷經數代都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夏氏子孫為官者,宦跡卓著;為文者,成果豐碩,他們鑄就了夏氏家族的輝煌,為後人積澱了厚重的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1

世系源流,瓜瓞綿綿

據夏味堂所輯著的《夏檢討公年譜》記載,高郵夏氏家族的始遷祖叫夏禮,“由吳門遷高郵”,吳門即蘇州。夏禮是何時由蘇州遷居高郵的?尚缺乏史料證明。據《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明朝建國不久,朱元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曾下令遷江南民眾14萬戶到江北、鳳陽等地。我們高郵約有三分之一家譜記載,他們的祖上是在明朝初期由蘇州閶門遷入的。據此推測,高郵夏氏由蘇州遷居高郵,應當在明初。

結合《夏子鐊會試硃卷》《嘉慶高郵州志》所載,我對高郵夏氏一脈的世系做了一個簡要的梳理(沒有“學位”和官位的未列其中)。

始遷祖:夏禮,明太學生,鴻臚寺寺丞。

一世祖:夏應龍,貢生,敕封徵仕郎。夏曆,明宏治乙丑(1505)進士。

二世祖:夏惟慶,光祿寺寺丞。夏之鼎,貢生。夏之璜,贛州府學教授。

三世祖:夏宗尹,庠生。夏宗呂,武進士。夏宗孔,庠生;夏洪基,鄉貢;夏洪疇,鄉貢。

四世祖:夏聞政,貢生。夏聞喜(宗孔子),邑庠生;夏國士(宗呂子),武進士。

五世祖:夏綿祚,邑廩生。夏宏祚(國士子),庠生。

六世祖:夏綿祚七子——夏景萊,太學生;夏之芳,進士;夏廷莢,邑增生;夏之蓉,進士;夏廷芝,進士;夏之蘭,邑庠生;夏之藻,舉人。夏之榜(宏祚子),庠生。夏之蘋(宏祚子),歲貢生。

七世祖:夏杏春(之芳子),舉人。夏元春(廷莢子),太學生。夏葆春(廷芝子),舉人。夏光春(廷芝子),增貢生。夏曉春(之蓉子),舉人。夏餘春(之蓉子)貢生。夏兆春(之藻子)邑庠生。夏振採(之蘋子),庠生。夏華春,庠生。夏富春,歲貢生。夏陽春,庠生。夏壽春,庠生。

八世祖:夏裕堂(杏春子)附監生。夏詵堂(葆春子)邑廩生。夏翼堂(葆春子),太學生。夏味堂(曉春子),舉人。夏紀堂(曉春子),庠生。夏桂堂(曉春子),廩生。夏錦堂(元春子),郡廩生。夏肯堂(元春子),增生。夏寶晉(振採子),舉人。夏宣堂,庠生。夏旭堂,太學生。夏在堂,庠生。夏溥堂,奉祀生。夏玉堂,廩膳生。

九世祖:夏長源(玉堂子),廩貢生。夏良嗣(詵堂子),庠生。夏成嗣(詵堂子),庠生。夏昆林(紀堂子),歲貢生。夏齊林,拔貢生。夏雲林,增廣生。夏豐林,郡庠生。夏和林,太學生。夏長清(裕堂子)太學生。夏長潤,庠生。夏長淵,太學生。夏長沛,奉祀生。

十世祖:夏子鐊(長清子),進士。夏子錚(長清子),郡庠生。夏庶吉(長清子)庠生。夏子釗(長清子),庠生。夏煥新,庠生。夏福升,庠生。夏嘉畹,庠生。夏嘉符,庠生。夏庶康,增廣生。夏煥奎,庠生。夏庶和,庠生。夏世恩,庠生。夏福祥,庠生。夏嘉亮,奉祀生。夏子酞,廩膳生。夏庶熙,庠生。夏庶紳,廩膳生。夏文恩,奉祀生。

十一世祖:夏恩福,庠生。夏承禧,增廣生。……

梳理夏氏家族世系時,不能不說到帶有神祕色彩的“十八鶴來堂”的故事。《嘉慶高郵州志》記載:康熙丙戍年(1706),夏聞政“營建廳舍,落成日,有十八鶴翔舞和鳴於庭,移時始去,時人以為瑞徵。”《檢討公年譜》也有相似的記載:“(康熙)丙戍十歲,時西涯公(夏聞政)營廳事,有十八鶴翔舞於庭,鹹以為瑞”。州志還說到:數十年後,聞政子綿祚生子七人,之芳、之蓉、廷芝並以進士官翰林,之藻舉人,廷莢、之蘭皆諸生,而廷莢以詩古文詞雄視一時,說者謂瑞鶴之應。後來夏之蓉視學粵、楚,回到京師後,追繪為圖,名流多有題詠,“於是十八鶴來堂之名,海內傳為佳話”。從此高郵夏禮後裔名其堂號為“十八鶴來堂”,簡稱“鶴來堂”。據市公安局2013年8月統計資料,我們高郵有夏氏人口703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鶴來堂,都是始遷祖夏禮的後代。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2

書香門第,文化世家

高郵夏氏家族在清代200多年時間裡,瓜瓞綿綿,科甲不絕,不僅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而且成為書香門第,文化世家。要認識夏氏家族是不是文化世家,必須瞭解清代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

清承明制,科舉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考試。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這些都由國家出資設立。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

私塾、社學、義學的學生,稱童生。他們要經過考試合格方可進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進入縣、州、府學者稱生員,又稱庠生,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

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其中廩生,國家每年發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史料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欽定高郵州學額為廩生、增生各30名,附生25名,武生歲試入學25名。國子監,亦稱太學。監內學生統稱國學監生,其來源有地方貢生員於朝廷,稱為貢生。也有因是孔子先賢后裔、文官四品以上或死於任上的,有一定品級的官員送一子入監,稱為恩監或廕監生。

在讀生員須參加學校的“科試”,成績優異者方能正式步入科場參加鄉試。鄉試在各省省城貢院舉行,每三年一次,所以又稱“大比”,因為是在八月舉行,所以也被叫做“秋闈”。鄉試合格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有資格於次年參加在禮部舉行的會試。

會試因在禮部舉行,故又稱“禮闈”,因其舉行時間為三月,所以也叫“春闈”。清代會試中額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中式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複試,分一二三等準備參加殿試。殿試於會試放榜一個月後舉行。殿試一般不黜落,只是為貢士排定名次,殿試將貢士分三甲,一甲為前三名,即狀元、探花、榜眼,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據史料記載,不完全統計,夏禮後裔家族在清代有秀才67位,包括4位奉祀生(奉祀生,又稱香火秀才,因其為“賢聖”之後,不經科舉考試,賜予秀才功名,以管理先祖神廟的祭祀)。出過6位舉人,他們是:夏之藻,字掞齋,乾隆丙辰科(1736)舉人(中舉後兩年去世);夏杏春,字綺亭,號鶴群,乾隆辛酉(1741)舉人,後遘(遇上)足疾,絕意仕進。生平重義好施。夏曉春,字南指,號鶴泉,乾隆庚午科(1750)舉人,曾任山東滋陽、曹縣、曲阜知縣,擢曹州同知。著有《鶴泉編年詩鈔》。夏葆春,字淳夫,乾隆癸酉年(1741)舉人,性孝友,著有《淳夫制藝》《梧亭詩稿》。夏味堂(1746-1826),乾隆丁酉年(1777)舉人。截取知縣(即候補知縣),年逾50後,以桑梓公事為己任,自學田、書院、普育兩堂、同善會,以至災荒捐贈煮粥、挑浚市河及濯衣河諸善舉,皆加意振興,垂老不倦。著有《遂園詩鈔》。夏寶晉(1790-1859),字慈中,號王延。嘉慶癸酉年(1813)舉人。歷任山西絳縣、浮山、和順、寧鄉知縣,署代州,任朔州、和州知州。著有《冬生草堂集》。

清代夏氏家族,出過6位進士,其中2位武進士。他們分別是:夏宗呂,順治辛丑(1661)武進士;夏國士,康熙庚辰(1700)武進士;夏之芳,雍正癸卯(1723)進士;夏之蓉,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廷芝,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之鐊,同治癸亥(1863)進士。尤其是夏之芳、夏之蓉、夏廷芝弟兄三人,在十年時間都考中進士,有“河東三鳳”之稱。夏廷芝和夏之蓉,更是神奇,同丁酉入學,同丙午中鄉試(舉人),同癸丑中會試(進士),同入翰林,同點試差(同時被任命為朝廷特派的鄉試試官),同出學差(同時被任命為學政),同致仕歸裡,同登六帙(史冊),同得二子,長者皆舉於鄉(同時考中舉人),一時傳為佳話。

清代高郵考中進士(包括武進士)共78人,夏氏家族就有6人,佔13%。可見夏氏家族文風昌盛,人才濟濟,數代官宦,顯達名貴。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3

文化厚重,光前裕後

夏氏子孫以光宗耀祖的信念和盡忠敬業的擔當,勤奮學習,敬孝義友,兢兢業業,在科場上打拼,在官場中奮鬥,在學海中遨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這些財富蘊涵在人物傳記中,蘊涵在他們所著的書籍中。

《嘉慶高郵州志》“人物誌”中為夏氏家族名人列傳介紹有17人,是列傳介紹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列傳》中有夏子芳、夏廷芝、夏之蓉。《政事》中有夏曉春。《文苑》中有夏之璜、夏洪基、夏聞政、夏廷莢、夏長城、夏杏春、夏葆春、夏桂堂、夏振採。《武略》中有夏國士。《篤行》中夏惟慶、夏玉堂、夏宗孔。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位:

夏之芳(1689-1746),字筠莊,號荔園,雍正元年(1723)考中進士後,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都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巡視山西、河南、臺灣等地,兼提督學政,頗有政聲。特別是作為首位兼理臺灣學政的巡臺御史,夏之芳以振興臺灣文教為己任。雍正七年(1729),他奏稱,海外文風稍遜內地,且文場中試皆系內地冒籍之人,故請鄉試從內地八府外,另立臺字號,於正額內分中一二名,以勵之。次年,經部議允准,恢復了原來閩省鄉試中臺灣另編字號的規定。夏之芳還輯臺地科舉優良文章彙編《海天玉尺》,以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源自《巡臺御史夏之芳考論》方亮撰)。州志記述:夏之芳“生平枕圖饋史,學貫今古”。著有《禹貢匯覽》(藏於南京圖書館),《臺陽紀遊百韻》《奏疏一卷》(13篇)(彙編在《巡臺御史巡臺文獻》中)。《臺陽紀遊百韻》共錄一百首詩,均為七言絕句,主要描寫臺灣的山川勝蹟、風物民俗以及民情農況,不但具有文學價值,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夏廷芝(1698-1764),字茹紫,號嘯門。雍正癸丑年(1733)考中進士,先後任國史館纂修、翰林院侍講、山西督學、河北學政。州志記述:“山西舊俗,士子或不衣冠,又強悍多爭訟。芝至,則崇禮讓以化其鄙塞,嚴法以革其獷悍,三年,士奮於行。”“時人謂其有古風,生平剛毅,明決多嚴。”夏廷芝對“和而不同”有獨特見解,其觀點常被當今哲學家所引用,他認為:“於不同之中,得大同之道”,“君子通天下之志,非盡混同而無別也。天下之理,惟審其異者,乃可以致其用(《御覽經史講義》卷四)”。夏廷芝做過王念孫的老師,州志記:“文肅公(王安國)卒於京邸,其嗣念孫幼稚,廷芝令受業於門,勤心訓迪,俾底有成。”著有《周易纂注》《河圖精蘊》等書。

夏之蓉(1697-1785),字禮谷,號芙裳。乾隆癸丑年(1733)考中進士。丙辰(1736)欽取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充武英殿侍直,鹹安宮總裁,實錄館一統志經史館纂修、教習、庶吉士,歷任廣東、廣韶、湖南學政,福建正主考。夏之蓉“性篤孝”,8歲跟爺爺夏聞政一起吃蟹,他把蟹黃積累起來,自己不吃,問他為什麼?他說留給母親吃。“兄弟七人,蓉居中,畢生無閒言。”著有《讀書提要錄》《半舫齋古文詩集》。編修《嘉慶高郵州志》。“居鄉三十年,膺一時重望”,與其兄夏之芳一起被推舉為鄉賢,嘉慶十三年(1808年)朝廷下旨,兄弟二人皆入祀鄉賢祠。

夏聞政,字青字,號西涯,國學生。夏之芳祖父,對夏之芳七兄弟的成長教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州志記:夏聞政,“性孝友,昆弟十人,至老無違言,與人交,必以誠,博極群書,工古文詞,精八法,尤長於草書。”“郵若水災,倡建育嬰堂、施藥局,全活以千計”。以子貴贈文林郎。著有《味勉堂詩集》《禹貢要旨》。

夏氏家族中的精英學子,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嘉慶高郵州志》“藝文志”中記載了9位夏氏子孫所著的28部著作。王鶴先生編著的《古代詩詞詠高郵》一書中選載了14位夏氏子孫155首詩詞。清道光年間,夏昆林和夏味堂還有邑人周敘共著《高郵夏氏叢書十八卷》,現被收入《揚州文庫》第八十六冊中。

時至今日,夏氏家族人丁興旺,遍佈高郵城鄉,還有不少人遷徙海內外,由於老的家譜找不到,相互之間失去了連接,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我們期望夏氏族人能找到老的家譜,並進行續修,以收宗睦族。同時我們也倡議高郵有識之士,包括夏氏族人,加強對夏氏名人名著的研究,傳承和弘揚夏氏祖先所積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閱《嘉慶高郵州志》時,突然發現“列傳”中姓夏的很多。查閱有關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在清代高郵夏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文化世家,歷經數代都是人文薈萃,群星閃耀。夏氏子孫為官者,宦跡卓著;為文者,成果豐碩,他們鑄就了夏氏家族的輝煌,為後人積澱了厚重的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1

世系源流,瓜瓞綿綿

據夏味堂所輯著的《夏檢討公年譜》記載,高郵夏氏家族的始遷祖叫夏禮,“由吳門遷高郵”,吳門即蘇州。夏禮是何時由蘇州遷居高郵的?尚缺乏史料證明。據《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明朝建國不久,朱元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曾下令遷江南民眾14萬戶到江北、鳳陽等地。我們高郵約有三分之一家譜記載,他們的祖上是在明朝初期由蘇州閶門遷入的。據此推測,高郵夏氏由蘇州遷居高郵,應當在明初。

結合《夏子鐊會試硃卷》《嘉慶高郵州志》所載,我對高郵夏氏一脈的世系做了一個簡要的梳理(沒有“學位”和官位的未列其中)。

始遷祖:夏禮,明太學生,鴻臚寺寺丞。

一世祖:夏應龍,貢生,敕封徵仕郎。夏曆,明宏治乙丑(1505)進士。

二世祖:夏惟慶,光祿寺寺丞。夏之鼎,貢生。夏之璜,贛州府學教授。

三世祖:夏宗尹,庠生。夏宗呂,武進士。夏宗孔,庠生;夏洪基,鄉貢;夏洪疇,鄉貢。

四世祖:夏聞政,貢生。夏聞喜(宗孔子),邑庠生;夏國士(宗呂子),武進士。

五世祖:夏綿祚,邑廩生。夏宏祚(國士子),庠生。

六世祖:夏綿祚七子——夏景萊,太學生;夏之芳,進士;夏廷莢,邑增生;夏之蓉,進士;夏廷芝,進士;夏之蘭,邑庠生;夏之藻,舉人。夏之榜(宏祚子),庠生。夏之蘋(宏祚子),歲貢生。

七世祖:夏杏春(之芳子),舉人。夏元春(廷莢子),太學生。夏葆春(廷芝子),舉人。夏光春(廷芝子),增貢生。夏曉春(之蓉子),舉人。夏餘春(之蓉子)貢生。夏兆春(之藻子)邑庠生。夏振採(之蘋子),庠生。夏華春,庠生。夏富春,歲貢生。夏陽春,庠生。夏壽春,庠生。

八世祖:夏裕堂(杏春子)附監生。夏詵堂(葆春子)邑廩生。夏翼堂(葆春子),太學生。夏味堂(曉春子),舉人。夏紀堂(曉春子),庠生。夏桂堂(曉春子),廩生。夏錦堂(元春子),郡廩生。夏肯堂(元春子),增生。夏寶晉(振採子),舉人。夏宣堂,庠生。夏旭堂,太學生。夏在堂,庠生。夏溥堂,奉祀生。夏玉堂,廩膳生。

九世祖:夏長源(玉堂子),廩貢生。夏良嗣(詵堂子),庠生。夏成嗣(詵堂子),庠生。夏昆林(紀堂子),歲貢生。夏齊林,拔貢生。夏雲林,增廣生。夏豐林,郡庠生。夏和林,太學生。夏長清(裕堂子)太學生。夏長潤,庠生。夏長淵,太學生。夏長沛,奉祀生。

十世祖:夏子鐊(長清子),進士。夏子錚(長清子),郡庠生。夏庶吉(長清子)庠生。夏子釗(長清子),庠生。夏煥新,庠生。夏福升,庠生。夏嘉畹,庠生。夏嘉符,庠生。夏庶康,增廣生。夏煥奎,庠生。夏庶和,庠生。夏世恩,庠生。夏福祥,庠生。夏嘉亮,奉祀生。夏子酞,廩膳生。夏庶熙,庠生。夏庶紳,廩膳生。夏文恩,奉祀生。

十一世祖:夏恩福,庠生。夏承禧,增廣生。……

梳理夏氏家族世系時,不能不說到帶有神祕色彩的“十八鶴來堂”的故事。《嘉慶高郵州志》記載:康熙丙戍年(1706),夏聞政“營建廳舍,落成日,有十八鶴翔舞和鳴於庭,移時始去,時人以為瑞徵。”《檢討公年譜》也有相似的記載:“(康熙)丙戍十歲,時西涯公(夏聞政)營廳事,有十八鶴翔舞於庭,鹹以為瑞”。州志還說到:數十年後,聞政子綿祚生子七人,之芳、之蓉、廷芝並以進士官翰林,之藻舉人,廷莢、之蘭皆諸生,而廷莢以詩古文詞雄視一時,說者謂瑞鶴之應。後來夏之蓉視學粵、楚,回到京師後,追繪為圖,名流多有題詠,“於是十八鶴來堂之名,海內傳為佳話”。從此高郵夏禮後裔名其堂號為“十八鶴來堂”,簡稱“鶴來堂”。據市公安局2013年8月統計資料,我們高郵有夏氏人口703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鶴來堂,都是始遷祖夏禮的後代。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2

書香門第,文化世家

高郵夏氏家族在清代200多年時間裡,瓜瓞綿綿,科甲不絕,不僅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而且成為書香門第,文化世家。要認識夏氏家族是不是文化世家,必須瞭解清代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

清承明制,科舉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考試。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這些都由國家出資設立。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

私塾、社學、義學的學生,稱童生。他們要經過考試合格方可進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進入縣、州、府學者稱生員,又稱庠生,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

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其中廩生,國家每年發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史料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欽定高郵州學額為廩生、增生各30名,附生25名,武生歲試入學25名。國子監,亦稱太學。監內學生統稱國學監生,其來源有地方貢生員於朝廷,稱為貢生。也有因是孔子先賢后裔、文官四品以上或死於任上的,有一定品級的官員送一子入監,稱為恩監或廕監生。

在讀生員須參加學校的“科試”,成績優異者方能正式步入科場參加鄉試。鄉試在各省省城貢院舉行,每三年一次,所以又稱“大比”,因為是在八月舉行,所以也被叫做“秋闈”。鄉試合格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有資格於次年參加在禮部舉行的會試。

會試因在禮部舉行,故又稱“禮闈”,因其舉行時間為三月,所以也叫“春闈”。清代會試中額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中式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複試,分一二三等準備參加殿試。殿試於會試放榜一個月後舉行。殿試一般不黜落,只是為貢士排定名次,殿試將貢士分三甲,一甲為前三名,即狀元、探花、榜眼,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據史料記載,不完全統計,夏禮後裔家族在清代有秀才67位,包括4位奉祀生(奉祀生,又稱香火秀才,因其為“賢聖”之後,不經科舉考試,賜予秀才功名,以管理先祖神廟的祭祀)。出過6位舉人,他們是:夏之藻,字掞齋,乾隆丙辰科(1736)舉人(中舉後兩年去世);夏杏春,字綺亭,號鶴群,乾隆辛酉(1741)舉人,後遘(遇上)足疾,絕意仕進。生平重義好施。夏曉春,字南指,號鶴泉,乾隆庚午科(1750)舉人,曾任山東滋陽、曹縣、曲阜知縣,擢曹州同知。著有《鶴泉編年詩鈔》。夏葆春,字淳夫,乾隆癸酉年(1741)舉人,性孝友,著有《淳夫制藝》《梧亭詩稿》。夏味堂(1746-1826),乾隆丁酉年(1777)舉人。截取知縣(即候補知縣),年逾50後,以桑梓公事為己任,自學田、書院、普育兩堂、同善會,以至災荒捐贈煮粥、挑浚市河及濯衣河諸善舉,皆加意振興,垂老不倦。著有《遂園詩鈔》。夏寶晉(1790-1859),字慈中,號王延。嘉慶癸酉年(1813)舉人。歷任山西絳縣、浮山、和順、寧鄉知縣,署代州,任朔州、和州知州。著有《冬生草堂集》。

清代夏氏家族,出過6位進士,其中2位武進士。他們分別是:夏宗呂,順治辛丑(1661)武進士;夏國士,康熙庚辰(1700)武進士;夏之芳,雍正癸卯(1723)進士;夏之蓉,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廷芝,雍正癸丑(1733)進士;夏之鐊,同治癸亥(1863)進士。尤其是夏之芳、夏之蓉、夏廷芝弟兄三人,在十年時間都考中進士,有“河東三鳳”之稱。夏廷芝和夏之蓉,更是神奇,同丁酉入學,同丙午中鄉試(舉人),同癸丑中會試(進士),同入翰林,同點試差(同時被任命為朝廷特派的鄉試試官),同出學差(同時被任命為學政),同致仕歸裡,同登六帙(史冊),同得二子,長者皆舉於鄉(同時考中舉人),一時傳為佳話。

清代高郵考中進士(包括武進士)共78人,夏氏家族就有6人,佔13%。可見夏氏家族文風昌盛,人才濟濟,數代官宦,顯達名貴。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3

文化厚重,光前裕後

夏氏子孫以光宗耀祖的信念和盡忠敬業的擔當,勤奮學習,敬孝義友,兢兢業業,在科場上打拼,在官場中奮鬥,在學海中遨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這些財富蘊涵在人物傳記中,蘊涵在他們所著的書籍中。

《嘉慶高郵州志》“人物誌”中為夏氏家族名人列傳介紹有17人,是列傳介紹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列傳》中有夏子芳、夏廷芝、夏之蓉。《政事》中有夏曉春。《文苑》中有夏之璜、夏洪基、夏聞政、夏廷莢、夏長城、夏杏春、夏葆春、夏桂堂、夏振採。《武略》中有夏國士。《篤行》中夏惟慶、夏玉堂、夏宗孔。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位:

夏之芳(1689-1746),字筠莊,號荔園,雍正元年(1723)考中進士後,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都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巡視山西、河南、臺灣等地,兼提督學政,頗有政聲。特別是作為首位兼理臺灣學政的巡臺御史,夏之芳以振興臺灣文教為己任。雍正七年(1729),他奏稱,海外文風稍遜內地,且文場中試皆系內地冒籍之人,故請鄉試從內地八府外,另立臺字號,於正額內分中一二名,以勵之。次年,經部議允准,恢復了原來閩省鄉試中臺灣另編字號的規定。夏之芳還輯臺地科舉優良文章彙編《海天玉尺》,以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源自《巡臺御史夏之芳考論》方亮撰)。州志記述:夏之芳“生平枕圖饋史,學貫今古”。著有《禹貢匯覽》(藏於南京圖書館),《臺陽紀遊百韻》《奏疏一卷》(13篇)(彙編在《巡臺御史巡臺文獻》中)。《臺陽紀遊百韻》共錄一百首詩,均為七言絕句,主要描寫臺灣的山川勝蹟、風物民俗以及民情農況,不但具有文學價值,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夏廷芝(1698-1764),字茹紫,號嘯門。雍正癸丑年(1733)考中進士,先後任國史館纂修、翰林院侍講、山西督學、河北學政。州志記述:“山西舊俗,士子或不衣冠,又強悍多爭訟。芝至,則崇禮讓以化其鄙塞,嚴法以革其獷悍,三年,士奮於行。”“時人謂其有古風,生平剛毅,明決多嚴。”夏廷芝對“和而不同”有獨特見解,其觀點常被當今哲學家所引用,他認為:“於不同之中,得大同之道”,“君子通天下之志,非盡混同而無別也。天下之理,惟審其異者,乃可以致其用(《御覽經史講義》卷四)”。夏廷芝做過王念孫的老師,州志記:“文肅公(王安國)卒於京邸,其嗣念孫幼稚,廷芝令受業於門,勤心訓迪,俾底有成。”著有《周易纂注》《河圖精蘊》等書。

夏之蓉(1697-1785),字禮谷,號芙裳。乾隆癸丑年(1733)考中進士。丙辰(1736)欽取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充武英殿侍直,鹹安宮總裁,實錄館一統志經史館纂修、教習、庶吉士,歷任廣東、廣韶、湖南學政,福建正主考。夏之蓉“性篤孝”,8歲跟爺爺夏聞政一起吃蟹,他把蟹黃積累起來,自己不吃,問他為什麼?他說留給母親吃。“兄弟七人,蓉居中,畢生無閒言。”著有《讀書提要錄》《半舫齋古文詩集》。編修《嘉慶高郵州志》。“居鄉三十年,膺一時重望”,與其兄夏之芳一起被推舉為鄉賢,嘉慶十三年(1808年)朝廷下旨,兄弟二人皆入祀鄉賢祠。

夏聞政,字青字,號西涯,國學生。夏之芳祖父,對夏之芳七兄弟的成長教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州志記:夏聞政,“性孝友,昆弟十人,至老無違言,與人交,必以誠,博極群書,工古文詞,精八法,尤長於草書。”“郵若水災,倡建育嬰堂、施藥局,全活以千計”。以子貴贈文林郎。著有《味勉堂詩集》《禹貢要旨》。

夏氏家族中的精英學子,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嘉慶高郵州志》“藝文志”中記載了9位夏氏子孫所著的28部著作。王鶴先生編著的《古代詩詞詠高郵》一書中選載了14位夏氏子孫155首詩詞。清道光年間,夏昆林和夏味堂還有邑人周敘共著《高郵夏氏叢書十八卷》,現被收入《揚州文庫》第八十六冊中。

時至今日,夏氏家族人丁興旺,遍佈高郵城鄉,還有不少人遷徙海內外,由於老的家譜找不到,相互之間失去了連接,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我們期望夏氏族人能找到老的家譜,並進行續修,以收宗睦族。同時我們也倡議高郵有識之士,包括夏氏族人,加強對夏氏名人名著的研究,傳承和弘揚夏氏祖先所積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清代高郵夏氏家族的輝煌,你知道多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