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為了家庭生計,老劉只能變成一個並不“單純”的打鐵匠,他在二十多年的打鐵生涯中共經歷過4份工作。在楓亭農具廠學習1年後,老劉離開了,因為家中沒有打鐵所需的工具和設備,他回到老家後當了1年的貨車司機,後1年又在仙遊一家沙發廠當起了工人。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為了家庭生計,老劉只能變成一個並不“單純”的打鐵匠,他在二十多年的打鐵生涯中共經歷過4份工作。在楓亭農具廠學習1年後,老劉離開了,因為家中沒有打鐵所需的工具和設備,他回到老家後當了1年的貨車司機,後1年又在仙遊一家沙發廠當起了工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這兩份工作終究只是三分鐘熱度,他仍是不忘初心,想重回打鐵生活,可打鐵一人無法運行,需二人配合才可以。而後經妹妹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婚後,有了妻子的扶持,老劉重拾鐵錘,在走馬亭村老家開設了一家打鐵鋪,與妻子一起開始打鐵的生活。

妻子從懷孕到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因為身體原因,妻子無法成為他打鐵時的助手。為了養活妻子和孩子,老劉只好暫別打鐵工作,關閉了打鐵鋪。這次他選擇當一名水電工人,除水電工之外還同時兼職著空調工。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為了家庭生計,老劉只能變成一個並不“單純”的打鐵匠,他在二十多年的打鐵生涯中共經歷過4份工作。在楓亭農具廠學習1年後,老劉離開了,因為家中沒有打鐵所需的工具和設備,他回到老家後當了1年的貨車司機,後1年又在仙遊一家沙發廠當起了工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這兩份工作終究只是三分鐘熱度,他仍是不忘初心,想重回打鐵生活,可打鐵一人無法運行,需二人配合才可以。而後經妹妹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婚後,有了妻子的扶持,老劉重拾鐵錘,在走馬亭村老家開設了一家打鐵鋪,與妻子一起開始打鐵的生活。

妻子從懷孕到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因為身體原因,妻子無法成為他打鐵時的助手。為了養活妻子和孩子,老劉只好暫別打鐵工作,關閉了打鐵鋪。這次他選擇當一名水電工人,除水電工之外還同時兼職著空調工。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3年後,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妻子全天候的照料。眼看妻子這位得力助手能重新上線,老劉的打鐵鋪便再次開張,因為打鐵始終是他最熱愛的職業。為了家庭和生活,他成為一個全能的男人,開車、製作傢俱、修理水電、裝空調,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更讓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為了家庭生計,老劉只能變成一個並不“單純”的打鐵匠,他在二十多年的打鐵生涯中共經歷過4份工作。在楓亭農具廠學習1年後,老劉離開了,因為家中沒有打鐵所需的工具和設備,他回到老家後當了1年的貨車司機,後1年又在仙遊一家沙發廠當起了工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這兩份工作終究只是三分鐘熱度,他仍是不忘初心,想重回打鐵生活,可打鐵一人無法運行,需二人配合才可以。而後經妹妹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婚後,有了妻子的扶持,老劉重拾鐵錘,在走馬亭村老家開設了一家打鐵鋪,與妻子一起開始打鐵的生活。

妻子從懷孕到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因為身體原因,妻子無法成為他打鐵時的助手。為了養活妻子和孩子,老劉只好暫別打鐵工作,關閉了打鐵鋪。這次他選擇當一名水電工人,除水電工之外還同時兼職著空調工。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3年後,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妻子全天候的照料。眼看妻子這位得力助手能重新上線,老劉的打鐵鋪便再次開張,因為打鐵始終是他最熱愛的職業。為了家庭和生活,他成為一個全能的男人,開車、製作傢俱、修理水電、裝空調,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更讓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言道: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打鐵匠,需在炎熱的火爐旁待上一整天,在強大的體力和精細的手法加持下才能打造出想要的工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寒冷的冬天打鐵已是揮汗如雨。到了夏天,鐵匠鋪內的溫度能達到四五十度,一般人真的無法承受。而老劉正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正是因為打鐵,讓老劉從一個瘦弱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強壯的男人。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為了家庭生計,老劉只能變成一個並不“單純”的打鐵匠,他在二十多年的打鐵生涯中共經歷過4份工作。在楓亭農具廠學習1年後,老劉離開了,因為家中沒有打鐵所需的工具和設備,他回到老家後當了1年的貨車司機,後1年又在仙遊一家沙發廠當起了工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這兩份工作終究只是三分鐘熱度,他仍是不忘初心,想重回打鐵生活,可打鐵一人無法運行,需二人配合才可以。而後經妹妹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婚後,有了妻子的扶持,老劉重拾鐵錘,在走馬亭村老家開設了一家打鐵鋪,與妻子一起開始打鐵的生活。

妻子從懷孕到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因為身體原因,妻子無法成為他打鐵時的助手。為了養活妻子和孩子,老劉只好暫別打鐵工作,關閉了打鐵鋪。這次他選擇當一名水電工人,除水電工之外還同時兼職著空調工。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3年後,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妻子全天候的照料。眼看妻子這位得力助手能重新上線,老劉的打鐵鋪便再次開張,因為打鐵始終是他最熱愛的職業。為了家庭和生活,他成為一個全能的男人,開車、製作傢俱、修理水電、裝空調,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更讓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言道: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打鐵匠,需在炎熱的火爐旁待上一整天,在強大的體力和精細的手法加持下才能打造出想要的工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寒冷的冬天打鐵已是揮汗如雨。到了夏天,鐵匠鋪內的溫度能達到四五十度,一般人真的無法承受。而老劉正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正是因為打鐵,讓老劉從一個瘦弱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強壯的男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了,打鐵又髒又累還賺不到錢,就連我兒子都嫌棄這裡又髒又熱,甚至都不來看一眼”。

“我曾經也收過兩個徒弟,都是因為吃不了苦,賺不到錢,哪怕是去工廠打工都沒有打鐵這麼辛苦,所以跟著我才學了幾天就離開了。隨著時代發展,耕田種地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打鐵匠也越來越少,打鐵這項老手藝也在漸漸消失,46歲的我已經算是打鐵匠中比較年輕的了”。

“打鐵這項老手藝消失了挺可惜的,我現在還不算老,身體也算健壯,能堅持就再多堅持幾年,堅持到我幹不動了再說。”關於手藝的繼承,老劉不禁感慨萬千,眼神中有些落寞。

"

“叮噹叮噹叮噹...”樂器般的鋼鐵敲擊聲從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間打鐵鋪內傳出,又飄去老遠。打鐵匠老劉正在捶打著一塊燒紅的鐵坯,火星四濺。他正在打造鋤頭,這趁熱打鐵的活兒正是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夫妻二人每天要做50只鋤頭。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大部分年輕人從未見過真正的打鐵工藝。如果不是這次探訪,我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親眼見到。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今年46歲的老劉是華亭鎮走馬亭村的一名打鐵匠,老劉名叫劉智勇,打鐵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老劉和妻子早上7點開始打鐵,直到傍晚5點才結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個小時,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夫妻倆就這樣做了二十多年。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農用工具,經過選材、加熱、鍛打、裁剪、修型、打磨、淬火,定型等近十種工序,才能將一塊鐵坯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農具。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見的農具有鋤頭、鎬頭、釘耙、鐮刀、裁刀、劈柴刀、劈磚刀等,僅是鋤頭就有4種不同的類型和大小。不少農具會經過歲月侵蝕、農用消耗以及保養不當而導致生鏽,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年代,這些生了鏽的農具都是靠老劉夫妻用雙手一錘一錘敲打而出的。在他眼中,這些農具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老劉和當時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一樣,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打工。16歲的他開始跟著爺爺在楓亭學習打鐵,剛學習這項技藝的他每天都要在煤火爐邊待上一整天,稚嫩的皮膚被熱火烘得通紅,眼睛被火光刺得生疼,那段時間,一到夜晚他都會爬上屋頂對著月光默默流淚。雖然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在爺爺嚴厲的教唆下,也為了以後的出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跟著爺爺學習了2年後,老劉已經逐漸掌握了打鐵的基礎。之後的他開始跟著叔叔到楓亭一家農具廠內,一邊謀生一邊加強學習這方面的技藝。在上世紀90年代,打鐵在農村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楓亭農具廠內有10個煤爐,可供30多個鐵匠同時作業,農具廠內10個煤爐全部起火,整個廠內都被烤得火熱。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已經不再吃香,曾經許多一起共事的鐵匠都放下鐵錘,另謀出路去了。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為了家庭生計,老劉只能變成一個並不“單純”的打鐵匠,他在二十多年的打鐵生涯中共經歷過4份工作。在楓亭農具廠學習1年後,老劉離開了,因為家中沒有打鐵所需的工具和設備,他回到老家後當了1年的貨車司機,後1年又在仙遊一家沙發廠當起了工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這兩份工作終究只是三分鐘熱度,他仍是不忘初心,想重回打鐵生活,可打鐵一人無法運行,需二人配合才可以。而後經妹妹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婚後,有了妻子的扶持,老劉重拾鐵錘,在走馬亭村老家開設了一家打鐵鋪,與妻子一起開始打鐵的生活。

妻子從懷孕到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因為身體原因,妻子無法成為他打鐵時的助手。為了養活妻子和孩子,老劉只好暫別打鐵工作,關閉了打鐵鋪。這次他選擇當一名水電工人,除水電工之外還同時兼職著空調工。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3年後,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妻子全天候的照料。眼看妻子這位得力助手能重新上線,老劉的打鐵鋪便再次開張,因為打鐵始終是他最熱愛的職業。為了家庭和生活,他成為一個全能的男人,開車、製作傢俱、修理水電、裝空調,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更讓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常言道: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打鐵匠,需在炎熱的火爐旁待上一整天,在強大的體力和精細的手法加持下才能打造出想要的工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寒冷的冬天打鐵已是揮汗如雨。到了夏天,鐵匠鋪內的溫度能達到四五十度,一般人真的無法承受。而老劉正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正是因為打鐵,讓老劉從一個瘦弱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強壯的男人。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了,打鐵又髒又累還賺不到錢,就連我兒子都嫌棄這裡又髒又熱,甚至都不來看一眼”。

“我曾經也收過兩個徒弟,都是因為吃不了苦,賺不到錢,哪怕是去工廠打工都沒有打鐵這麼辛苦,所以跟著我才學了幾天就離開了。隨著時代發展,耕田種地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打鐵匠也越來越少,打鐵這項老手藝也在漸漸消失,46歲的我已經算是打鐵匠中比較年輕的了”。

“打鐵這項老手藝消失了挺可惜的,我現在還不算老,身體也算健壯,能堅持就再多堅持幾年,堅持到我幹不動了再說。”關於手藝的繼承,老劉不禁感慨萬千,眼神中有些落寞。

連兒子都嫌棄的工作,他卻在莆田做了近30年

時間的流逝終將帶走一些什麼,時代的更替也會取代一些什麼,打鐵這項古老的鑄造工藝已逐漸被殘忍流放,存留在一代人的記憶,漸行漸遠。但老劉還在堅守著這份傳承,縱使社會如何變遷、城市多麼繁華,只要火爐未熄,老祖宗留下的這份老手藝就不會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