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文:聞道 圖:網絡

今天,大家一說起考試,科舉,都會說,學霸多出自江浙一帶,尤其是江南,蘇州、杭州等地,肯定是最牛的。可歷史上,福建人的考試也是秒殺全國,這其中,莆田學子金榜題名的程度更是甲冠天下。

那時候的高考,名次是怎麼排的?

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就像今天的高考,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也有自己的一套規則,從隋朝到清光緒,整整延續存在1300年。除了因戰爭、改朝換代或重大事件暫停外,共產生不到600名狀元,10多萬人進士,還有數百萬人由省試產生的舉人。

古代的科舉制度比高考複雜的多,大概按照上圖的順序,符合條件的讀書人經推薦參加鄉試,獲取“童生”資格,成績優秀的一批被稱為“秀才”。

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因皇家盛事或推恩科,增加科次,每次有六千多舉人蔘加,取三百名進士。通過最高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此三甲皆是正奏名進士。

簡單的類比,秀才相當於今天的研究生,舉人相當於博士,進士相當於中科院院士,那狀元更是人中龍鳳。

“稱王稱霸”的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莆田黃公度雕塑

歷史上,莆田共出了進士2482人、狀元21人。1300年間,莆田在宋朝和明朝時是全國考取最多進士的朝代,毫無爭議地佔據著“中國科舉第一縣”。

那為何其他朝代不突出了?唐代的科舉考試,說得好聽點叫“公薦”,由當時的朝堂大人物推薦,說得不好聽就是“走後門”,貓膩太多。元朝和清朝,莆田人考試為什麼一落千丈呢?原來是因為莆田人認為元清是蠻夷,異族,所以大部分拒絕科考,入朝為官。

最牛的是,留下的很多歷史佳話,比如:全國唯一的“七代進士家族”,是來自莆田的黃壽生家族;全國唯一的“一科兩狀元”,徐鐸高中文狀元,薛奕高中武狀元;全國唯一的“魁亞佔雙標”,狀元和榜眼都收入囊中,那一年更是14人躍上龍門......

莆田人厲害呀,那片土地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那麼這片土地有什麼神奇之處呢?莆田人發光發熱的歷史,是在兩宋時期和明朝。唐朝時,拼關係搞不過你們,但在宋朝,憑實力、誰怕誰?

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南宋紹興八年(1138),全國錄取293名進士。其中,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都是莆田人;

莆田人包攬了前兩名,14人躍上龍門,堪稱完美。在唱名報名次的時候,連宋高宗都很納悶,問黃公度和陳俊卿:“卿土何奇?”

意思是,你們福建莆田人厲害呀,那片土地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黃公度回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陳俊卿一聽,便接著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個人認為,這兩句話可涵蓋了莆田人為何這麼能考,黃公度的回答,其實是指那時莆田已經物產豐富,莆陽特產無疑是莆田科舉能夠甲天下的豐富的物質基礎。很多人從陳俊卿的“瘦”“貧”誤以為莆田的貧窮,其實只要參考《興化府志》、讀過劉克莊,就能知道那時的莆田是富饒、安康的。

而陳俊卿的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為,無論是鄉村或是城裡貧窮的學子,莆田人總會舉全家之力,舉全族之力,為他實現人生抱負鋪墊一切的可能,這才是莆田科甲冠天下的真實原因。

昔日的文化光芒,如何重拾?

全中國最會考試的是莆田人,興化府天下第一

對於莆田人科舉的鼎盛,還有人給出了幾個重要的原因。

一:唐宋之際,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後,原來的邊遠弱省,人口湧入,得到開發,莆田的經濟上去了,經濟上去了,教育自然跟著往上走。

二:那時圖書印刷、流通遠遠沒現在這麼方便,很多人想讀書,但發現找不到書來讀。莆田人的幸運在於,宋代以來形成的全國最大的圖書印刷、批發市場之一,就在福建境內的建陽、莆田等地的藏書樓,很多很多。家族讀書科舉的傳統,可以影響好幾代人。

三,莆田人重教興學之風鼎盛。

歷史上,莆田人在科舉上,是變著花樣的,稱王稱霸。幾千年之後,這股風氣似乎已經微弱,希望今天的大莆田人除了發展自己的經濟之外,再度拾起昔日的“無人匹敵”的文化光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