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最主要的是控制自己的心性

佛教 惠能 宇宙 不完美媽媽 智慧佛法 2019-04-30

不管在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學佛最主要的是控制自己的心性。很多人為什麼會失控?因為他根本沒有得到佛陀的教義,他腦子裡都是想著人間的事情,計算著別人的錯誤。很多人在人間活著總是離不開自我,脫離不了小我,然後自己在很多問題上一直化解不開。其實,佛教的智慧是什麼?佛教的智慧就是讓你開悟,就是讓你有般若。但是我們經常說,人間不是也有智慧嗎?那麼人間的智慧到底是什麼?人間是小我者智慧,而佛法不異世間法。從學佛的角度上來講,要真正地脫離人間的聰明、假智慧,佛法界叫“世間的聰明”,我們稱為“世聰”。

實際上,要真正地懂得脫離世間聰明,那就要理解事物的本質來脫離表面現象。佛所說的真正的智慧是由戒、定而來的,而這個人間是沒有戒、沒有定,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小智慧、小聰明,有些是自以為很聰明,自以為很有智慧。其實佛所說的般若智慧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也就是我們佛性的本原體。

長期學習佛法,長期研究佛法,長期和佛的理論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人的境界就會提高。長期學佛的人,我們叫熏習。熏習就是整天地聽菩薩講話,做菩薩的事情,理解菩薩對某一個事情的能力,就會產生對宇宙人生根本的理解。你會說:“這宇宙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它是無所住心的,它沒有一個地方住得了的,它全是無常的。”對宇宙人生根本理解了之後,你會產生對宇宙和人間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就是讓你脫離世聰——世間的聰明,因為你懂得了離苦得樂,你懂得了利益眾生。

師父告訴大家,我們對菩薩的一些智慧的理解,應該提高境界來講,而不是單純地從人間的理解來講。很多人說,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比較有智慧?智商高不一定有智慧。辨別人間的得失、名利,那是智商高,但是不一定代表境界高。有一些人試圖把聰明和智慧作出區分。有的人說聰明是反應,智慧是思考;也有的人說,聰明是形式,智慧是思維、思想;還有的人說,聰明是知識的積累,智慧是認清事物的本相。其實都有很多道理。聰明只是利益自己,聰明反而被聰明誤,對不對?過去講,有些人太聰明瞭,最後被自己耽誤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這個世界就是告訴你們,人間的所謂世聰——世間的聰明智,實際上它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因為聰明是一個人的意識,而智慧是超越人的意識的。很多人以為“耳聽”,耳聰目明,從生理功能來講,實際上就是“知人為聰,知己為明”。你知道別人、瞭解別人,你是聰,聰就是“耳朵”;知己為明,因為知道自己的人就比知道別人的人更有智慧。

所以我們說耳朵不如眼睛,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耳朵聽更容易失誤。記得師父小時候上體育課,老師給我們出了一道題目,就是我們排成一行,老師從第一個孩子這裡開始傳話。當時,這個老師講了四個字“提高警惕”,大家一個個往下傳,“提高警惕,提高警惕”……到了最後,“上來告訴老師,他傳給你的是什麼?”那個同學跑上去跟老師耳語,被老師一頓臭罵,這個我印象特別深,就是傳到後來跑上去不知道跟老師講了一個什麼字,好像是“隨便踢踢”也不知道或是什麼。

就是說人跟人傳話會傳出更多的話來,你眼睛看見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何況你聽到的呢?聰明就是耳聰目明。明,是明自己;聰,人家說是理解別人。聰明人的智商很高,如果智商低就不叫聰明瞭,對不對?智慧是不一樣的,實際上智慧是你通過某一件事情能夠看到它的本質,而且你能夠完全理解它。

六祖惠能曾經講過“下下人有上上智”,你別看有的人地位不高,但是有時候他就有超越凡人的智慧。學佛也是這樣,要有智慧地來學,而不是簡單地迷信。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夠斷迷惑,叫斷惑,正信。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消除很多煩惱。T長認為,我們學佛人最重要的是能夠擁有理智,有了理智,才會有真正的智慧產生。理智怎麼來的?剋制、戒、覺有情,就是覺悟了有情眾生,瞭解有情眾生你才能去幫助度脫有情眾生。

佛法講過六度,很多人背得出來。其實六度就是一個階梯,一階一階的。比方說,做人先要佈施,去對人家好;然後自己持戒;持戒之後要學會忍辱——你看一個比一個厲害吧;忍辱之後還要精進;精進之後你才能禪定;禪定之後你才會有般若。般若就是你的核心,般若就是你擁有了佛菩薩的智慧。所以實際上這六度是一個比一個嚴,一個比一個難,這麼來的。

我們經常講這個因,“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定了之後你會有智慧產生。所以學心L的佛法,我們身口意都要戒,戒是防止你的心作惡。“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戒定慧三個,戒是防止你的心出偏差,定是好好修理你的心,慧是已經明心見性了。所以,人間的智聰和菩薩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學佛最主要的是控制自己的心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