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玩具 大學 小萱媽媽育兒經 2019-09-18
"

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僵硬。皆因父母對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慾,想讓孩子受自己掌控,孩子表面上看很順從,其實內心是很壓抑的,不甘心的小情緒在慢慢滋長,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陷入僵硬的尷尬之中。

媽媽對明明說:“寶貝,媽媽昨天給你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聽說中考時藝術生會加好多分,所以我就給你報了。”怕明明不樂意,媽媽特意給他解釋了報興趣班的原因。

明明一聽馬上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悶悶的說:“不是說好週末讓我放鬆一下,不報興趣班的嗎,我不想去。”

媽媽聽到這句話,甚是嚴肅地說:“明明你必須得去,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明明生氣地說:“你不要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你可以在報班之前問問我的意見嗎?你有站在我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嗎?”

媽媽愣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竟然這麼激烈,坐在沙發上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確實好像每次做什麼事情或者什麼決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完全沒有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

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僵硬。皆因父母對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慾,想讓孩子受自己掌控,孩子表面上看很順從,其實內心是很壓抑的,不甘心的小情緒在慢慢滋長,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陷入僵硬的尷尬之中。

媽媽對明明說:“寶貝,媽媽昨天給你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聽說中考時藝術生會加好多分,所以我就給你報了。”怕明明不樂意,媽媽特意給他解釋了報興趣班的原因。

明明一聽馬上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悶悶的說:“不是說好週末讓我放鬆一下,不報興趣班的嗎,我不想去。”

媽媽聽到這句話,甚是嚴肅地說:“明明你必須得去,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明明生氣地說:“你不要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你可以在報班之前問問我的意見嗎?你有站在我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嗎?”

媽媽愣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竟然這麼激烈,坐在沙發上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確實好像每次做什麼事情或者什麼決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完全沒有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從小到大,有的父母喜歡直接給孩子做決定,偏愛干預孩子的各種決定。而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就算心中有怨言,也不敢說出來。就算有些孩子真的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也未必能夠得到父母的同意。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怎麼會那麼強烈呢?

1. 以愛之名,容不得孩子有點差錯。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辛苦給孩子鋪好一條康莊大道,只要孩子能少走點彎路,少出一點差錯。

父母這麼做完全只是單純地想為孩子好,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是不帶著一點私慾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反抗或者反駁他們的意見時,才會表現得那麼生氣。在父母心裡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竟然不能諒解他們。

2. 固執地認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聽自己的話,又懂事又諒解父母苦心的人。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有些父母喜歡將孩子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從他們的安排,將來才會做到更優秀,來彌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方面,在這方面父母還是會有一定的功利心理。當然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

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僵硬。皆因父母對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慾,想讓孩子受自己掌控,孩子表面上看很順從,其實內心是很壓抑的,不甘心的小情緒在慢慢滋長,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陷入僵硬的尷尬之中。

媽媽對明明說:“寶貝,媽媽昨天給你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聽說中考時藝術生會加好多分,所以我就給你報了。”怕明明不樂意,媽媽特意給他解釋了報興趣班的原因。

明明一聽馬上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悶悶的說:“不是說好週末讓我放鬆一下,不報興趣班的嗎,我不想去。”

媽媽聽到這句話,甚是嚴肅地說:“明明你必須得去,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明明生氣地說:“你不要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你可以在報班之前問問我的意見嗎?你有站在我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嗎?”

媽媽愣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竟然這麼激烈,坐在沙發上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確實好像每次做什麼事情或者什麼決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完全沒有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從小到大,有的父母喜歡直接給孩子做決定,偏愛干預孩子的各種決定。而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就算心中有怨言,也不敢說出來。就算有些孩子真的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也未必能夠得到父母的同意。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怎麼會那麼強烈呢?

1. 以愛之名,容不得孩子有點差錯。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辛苦給孩子鋪好一條康莊大道,只要孩子能少走點彎路,少出一點差錯。

父母這麼做完全只是單純地想為孩子好,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是不帶著一點私慾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反抗或者反駁他們的意見時,才會表現得那麼生氣。在父母心裡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竟然不能諒解他們。

2. 固執地認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聽自己的話,又懂事又諒解父母苦心的人。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有些父母喜歡將孩子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從他們的安排,將來才會做到更優秀,來彌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方面,在這方面父母還是會有一定的功利心理。當然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控制慾強,首先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總希望尋求認同和陪伴。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一個人控制慾強的時候,自己是感受不到的。

父母的“強控制慾強”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喜歡強迫孩子做決定,危害不僅僅表現在身體和言行上,還會關係到孩子的整個人生的發展。往往,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人格和能力上會有一定的缺陷。

1. 造成孩子的精神創傷

如果父母長期壓迫孩子,孩子在這種壓迫下,容易形成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他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受關愛、沒有自由,活得像傀儡一樣任由父母擺佈。

有些孩子向反駁父母要求,而強勢的父母往往都公狠狠地批評孩子的想法,並且嚴格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能迴避,喜歡的事情又被父母拒絕,孩子只會感覺到消極的情緒,然後帶著低效去做完成父母的任務。長期處於這樣的壓迫的環境中,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2. 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小到小時候玩玩具,大到報考大學選專業時,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是孩子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父母不一定會覺得有意思。於是,當孩子自己提出要做什麼事情、或者學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有可能遭到家長的反對。

父母一般都是用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標準去看待事情,而孩子則是用當代的發展需求來想問題,兩種不同的模式碰到一起,如果沒有一方的妥協,那麼肯定有矛盾爆發。而事情的最後往往是孩子向父母妥協,最後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人生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都侷限於父母的目光之中了。

3. 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還喜歡限制孩子的人際關係,比如:要和成績好的孩子一起玩,不要早戀,孩子不要出遠門等等。有時,孩子的朋友週末約孩子一起出去玩,父母覺得孩子就是應該留在家裡學習,而拒絕孩子出門。父母害怕影響學習,或者害怕孩子的生命安全,連人都不給孩子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麼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

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僵硬。皆因父母對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慾,想讓孩子受自己掌控,孩子表面上看很順從,其實內心是很壓抑的,不甘心的小情緒在慢慢滋長,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陷入僵硬的尷尬之中。

媽媽對明明說:“寶貝,媽媽昨天給你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聽說中考時藝術生會加好多分,所以我就給你報了。”怕明明不樂意,媽媽特意給他解釋了報興趣班的原因。

明明一聽馬上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悶悶的說:“不是說好週末讓我放鬆一下,不報興趣班的嗎,我不想去。”

媽媽聽到這句話,甚是嚴肅地說:“明明你必須得去,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明明生氣地說:“你不要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你可以在報班之前問問我的意見嗎?你有站在我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嗎?”

媽媽愣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竟然這麼激烈,坐在沙發上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確實好像每次做什麼事情或者什麼決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完全沒有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從小到大,有的父母喜歡直接給孩子做決定,偏愛干預孩子的各種決定。而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就算心中有怨言,也不敢說出來。就算有些孩子真的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也未必能夠得到父母的同意。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怎麼會那麼強烈呢?

1. 以愛之名,容不得孩子有點差錯。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辛苦給孩子鋪好一條康莊大道,只要孩子能少走點彎路,少出一點差錯。

父母這麼做完全只是單純地想為孩子好,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是不帶著一點私慾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反抗或者反駁他們的意見時,才會表現得那麼生氣。在父母心裡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竟然不能諒解他們。

2. 固執地認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聽自己的話,又懂事又諒解父母苦心的人。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有些父母喜歡將孩子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從他們的安排,將來才會做到更優秀,來彌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方面,在這方面父母還是會有一定的功利心理。當然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控制慾強,首先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總希望尋求認同和陪伴。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一個人控制慾強的時候,自己是感受不到的。

父母的“強控制慾強”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喜歡強迫孩子做決定,危害不僅僅表現在身體和言行上,還會關係到孩子的整個人生的發展。往往,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人格和能力上會有一定的缺陷。

1. 造成孩子的精神創傷

如果父母長期壓迫孩子,孩子在這種壓迫下,容易形成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他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受關愛、沒有自由,活得像傀儡一樣任由父母擺佈。

有些孩子向反駁父母要求,而強勢的父母往往都公狠狠地批評孩子的想法,並且嚴格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能迴避,喜歡的事情又被父母拒絕,孩子只會感覺到消極的情緒,然後帶著低效去做完成父母的任務。長期處於這樣的壓迫的環境中,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2. 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小到小時候玩玩具,大到報考大學選專業時,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是孩子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父母不一定會覺得有意思。於是,當孩子自己提出要做什麼事情、或者學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有可能遭到家長的反對。

父母一般都是用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標準去看待事情,而孩子則是用當代的發展需求來想問題,兩種不同的模式碰到一起,如果沒有一方的妥協,那麼肯定有矛盾爆發。而事情的最後往往是孩子向父母妥協,最後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人生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都侷限於父母的目光之中了。

3. 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還喜歡限制孩子的人際關係,比如:要和成績好的孩子一起玩,不要早戀,孩子不要出遠門等等。有時,孩子的朋友週末約孩子一起出去玩,父母覺得孩子就是應該留在家裡學習,而拒絕孩子出門。父母害怕影響學習,或者害怕孩子的生命安全,連人都不給孩子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麼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其實,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父母是一個園丁。如果父母給孩子澆了太多的水,和施了很多的肥,父母也許覺得這麼做,孩子一定能夠快快長大成一棵參天大樹。但是結果往往不會如父母的所願,在這種關愛照料下,孩子只會被"淹死",或者營養過剩。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父母拉得太緊或者拉得太鬆,風箏就放不好,父母應該把握一個正常的“度”,這樣,孩子才能飛得又高又穩!

父母應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1. 要照顧而不是監管

父母喜歡監管孩子,喜歡孩子按他的意思辦事,明白這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只是他喜歡監管孩子的藉口,但是他就是喜歡監管孩子。

所以父母在為孩子做事之前,最好考慮清楚自己做的這件事到底對孩子有沒有意義,是真的能起到照顧孩子的作用嗎?這麼一來,父母便可以避免很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2. 要平等而不是獨裁

在法律規定上,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進行監管。但是,有時候監管過了頭就會變成獨裁。家對於孩子來說,也就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是監獄、是牢籠!

父母應該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朋友。父母要做的就是傾聽,在必要的時候,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給孩子可靠的建議。

3. 要放手而不是放縱

父母知道不能給孩子太多的“控制”之後,最有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便是太過於放縱孩子。一些調皮的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允許之後,會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合實際、無理的要求。這種時候,父母就必須要拿出父母的氣勢教育孩子,把孩子拉回正軌。

孩子就像彈簧,壓得越緊,反彈越深刻。適當時候的適當放手,一來能夠贏得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認可,二來孩子自我的自制能力也能得到鍛鍊。

如果你也有很強的控制慾,希望能夠每件事都為孩子安排好,甚至可以不顧及孩子的想法,永遠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在你眼裡孩子就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孩子在無奈中被迫妥協,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創造力、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依賴性強,習慣於順從他人,缺乏主見,性格懦弱沒有自信心。

"

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僵硬。皆因父母對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慾,想讓孩子受自己掌控,孩子表面上看很順從,其實內心是很壓抑的,不甘心的小情緒在慢慢滋長,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陷入僵硬的尷尬之中。

媽媽對明明說:“寶貝,媽媽昨天給你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聽說中考時藝術生會加好多分,所以我就給你報了。”怕明明不樂意,媽媽特意給他解釋了報興趣班的原因。

明明一聽馬上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悶悶的說:“不是說好週末讓我放鬆一下,不報興趣班的嗎,我不想去。”

媽媽聽到這句話,甚是嚴肅地說:“明明你必須得去,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明明生氣地說:“你不要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你可以在報班之前問問我的意見嗎?你有站在我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嗎?”

媽媽愣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竟然這麼激烈,坐在沙發上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確實好像每次做什麼事情或者什麼決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完全沒有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從小到大,有的父母喜歡直接給孩子做決定,偏愛干預孩子的各種決定。而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就算心中有怨言,也不敢說出來。就算有些孩子真的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也未必能夠得到父母的同意。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怎麼會那麼強烈呢?

1. 以愛之名,容不得孩子有點差錯。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辛苦給孩子鋪好一條康莊大道,只要孩子能少走點彎路,少出一點差錯。

父母這麼做完全只是單純地想為孩子好,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是不帶著一點私慾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反抗或者反駁他們的意見時,才會表現得那麼生氣。在父母心裡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竟然不能諒解他們。

2. 固執地認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聽自己的話,又懂事又諒解父母苦心的人。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有些父母喜歡將孩子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從他們的安排,將來才會做到更優秀,來彌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方面,在這方面父母還是會有一定的功利心理。當然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控制慾強,首先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總希望尋求認同和陪伴。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一個人控制慾強的時候,自己是感受不到的。

父母的“強控制慾強”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喜歡強迫孩子做決定,危害不僅僅表現在身體和言行上,還會關係到孩子的整個人生的發展。往往,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人格和能力上會有一定的缺陷。

1. 造成孩子的精神創傷

如果父母長期壓迫孩子,孩子在這種壓迫下,容易形成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他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受關愛、沒有自由,活得像傀儡一樣任由父母擺佈。

有些孩子向反駁父母要求,而強勢的父母往往都公狠狠地批評孩子的想法,並且嚴格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能迴避,喜歡的事情又被父母拒絕,孩子只會感覺到消極的情緒,然後帶著低效去做完成父母的任務。長期處於這樣的壓迫的環境中,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2. 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小到小時候玩玩具,大到報考大學選專業時,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是孩子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父母不一定會覺得有意思。於是,當孩子自己提出要做什麼事情、或者學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有可能遭到家長的反對。

父母一般都是用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標準去看待事情,而孩子則是用當代的發展需求來想問題,兩種不同的模式碰到一起,如果沒有一方的妥協,那麼肯定有矛盾爆發。而事情的最後往往是孩子向父母妥協,最後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人生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都侷限於父母的目光之中了。

3. 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還喜歡限制孩子的人際關係,比如:要和成績好的孩子一起玩,不要早戀,孩子不要出遠門等等。有時,孩子的朋友週末約孩子一起出去玩,父母覺得孩子就是應該留在家裡學習,而拒絕孩子出門。父母害怕影響學習,或者害怕孩子的生命安全,連人都不給孩子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麼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其實,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父母是一個園丁。如果父母給孩子澆了太多的水,和施了很多的肥,父母也許覺得這麼做,孩子一定能夠快快長大成一棵參天大樹。但是結果往往不會如父母的所願,在這種關愛照料下,孩子只會被"淹死",或者營養過剩。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父母拉得太緊或者拉得太鬆,風箏就放不好,父母應該把握一個正常的“度”,這樣,孩子才能飛得又高又穩!

父母應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1. 要照顧而不是監管

父母喜歡監管孩子,喜歡孩子按他的意思辦事,明白這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只是他喜歡監管孩子的藉口,但是他就是喜歡監管孩子。

所以父母在為孩子做事之前,最好考慮清楚自己做的這件事到底對孩子有沒有意義,是真的能起到照顧孩子的作用嗎?這麼一來,父母便可以避免很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2. 要平等而不是獨裁

在法律規定上,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進行監管。但是,有時候監管過了頭就會變成獨裁。家對於孩子來說,也就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是監獄、是牢籠!

父母應該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朋友。父母要做的就是傾聽,在必要的時候,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給孩子可靠的建議。

3. 要放手而不是放縱

父母知道不能給孩子太多的“控制”之後,最有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便是太過於放縱孩子。一些調皮的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允許之後,會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合實際、無理的要求。這種時候,父母就必須要拿出父母的氣勢教育孩子,把孩子拉回正軌。

孩子就像彈簧,壓得越緊,反彈越深刻。適當時候的適當放手,一來能夠贏得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認可,二來孩子自我的自制能力也能得到鍛鍊。

如果你也有很強的控制慾,希望能夠每件事都為孩子安排好,甚至可以不顧及孩子的想法,永遠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在你眼裡孩子就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孩子在無奈中被迫妥協,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創造力、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依賴性強,習慣於順從他人,缺乏主見,性格懦弱沒有自信心。

家長越管,娃越不省心,父母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要做的是精心呵護,靜待花開。

今日話題:你的控制慾強嗎,平時你是如何管教你的孩子的?歡迎分享你在育兒路上的寶貴經驗,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我是萱媽,一位高級育嬰師、家庭指導教師。關注萱媽,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