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不完美媽媽 睡眠 文章 設計 葡萄的超人媽媽 2019-09-18
"

天黑了,林娜7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沒多久,又出現在了客廳,他說自己睡不著。

他看上去似乎很煩躁:"媽媽,你最近睡前都沒有跟我說晚安!"

媽媽對這個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她下意識的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

兒子聽完更煩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作業!"

這有邏輯嗎?似乎並沒有!

但看著眼熟嗎?不少媽媽覺得好像似曾相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孩子說了一大堆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足以讓父母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往往讓父母感到很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會再隨便發脾氣了,結果某一天他突然衝你發一通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脾氣。

稍後我們會再回到林娜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這位媽媽是怎樣巧妙的將這個看上去"無理取鬧"的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

在瞭解這位媽媽如何做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左右腦是如何分工的:

"

天黑了,林娜7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沒多久,又出現在了客廳,他說自己睡不著。

他看上去似乎很煩躁:"媽媽,你最近睡前都沒有跟我說晚安!"

媽媽對這個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她下意識的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

兒子聽完更煩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作業!"

這有邏輯嗎?似乎並沒有!

但看著眼熟嗎?不少媽媽覺得好像似曾相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孩子說了一大堆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足以讓父母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往往讓父母感到很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會再隨便發脾氣了,結果某一天他突然衝你發一通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脾氣。

稍後我們會再回到林娜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這位媽媽是怎樣巧妙的將這個看上去"無理取鬧"的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

在瞭解這位媽媽如何做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左右腦是如何分工的: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1、你所不知道的左右腦!

每個人的左腦都熱愛並且渴望秩序,它們喜歡處理邏輯的、求實的、線性的問題。

而人的右腦恰恰相反,它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會發送並接收信號,使人與人實現溝通,這些信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

右腦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它只關心整體的場景,也就是一次經歷的感受,並專門處理人的情緒和記憶。

"直覺"或者"發自內心的感覺"就來源於右腦,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

3歲以內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他們完全活在當下。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當一個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他的左腦就開始起作用了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諧、更有意義,而且還能跟外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的左、右腦必須要會協同運作,而大腦的結構正是這樣設計的。

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我們希望孩子們的大腦能夠橫向整合,左右腦配合默契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並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一個孩子是否能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左右腦,他的家長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

天黑了,林娜7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沒多久,又出現在了客廳,他說自己睡不著。

他看上去似乎很煩躁:"媽媽,你最近睡前都沒有跟我說晚安!"

媽媽對這個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她下意識的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

兒子聽完更煩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作業!"

這有邏輯嗎?似乎並沒有!

但看著眼熟嗎?不少媽媽覺得好像似曾相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孩子說了一大堆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足以讓父母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往往讓父母感到很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會再隨便發脾氣了,結果某一天他突然衝你發一通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脾氣。

稍後我們會再回到林娜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這位媽媽是怎樣巧妙的將這個看上去"無理取鬧"的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

在瞭解這位媽媽如何做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左右腦是如何分工的: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1、你所不知道的左右腦!

每個人的左腦都熱愛並且渴望秩序,它們喜歡處理邏輯的、求實的、線性的問題。

而人的右腦恰恰相反,它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會發送並接收信號,使人與人實現溝通,這些信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

右腦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它只關心整體的場景,也就是一次經歷的感受,並專門處理人的情緒和記憶。

"直覺"或者"發自內心的感覺"就來源於右腦,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

3歲以內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他們完全活在當下。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當一個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他的左腦就開始起作用了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諧、更有意義,而且還能跟外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的左、右腦必須要會協同運作,而大腦的結構正是這樣設計的。

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我們希望孩子們的大腦能夠橫向整合,左右腦配合默契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並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一個孩子是否能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左右腦,他的家長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2、家長如何運用到孩子的教育當中?

基於對左腦和右腦的瞭解,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林娜和孩子的“衝突”中。

很顯然,她的兒子此刻右腦情緒正在劇烈地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媽媽會下意識的想替自己正名("我明明對你很好"),或者糾正孩子的邏輯("媽媽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而且家庭作業是你必須做的"),這種左腦式反應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惡化。

別忘了,這種時候負責孩子邏輯的左腦已經暫時關機,不發揮作用了。

到底怎樣做才正確?這位媽媽接下來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撫摸他的後背,用一種安慰的聲調說:

"你現在真的很煩對吧?但你知道的,媽媽永遠不會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的心裡,你要明白你對媽媽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兒子在媽媽懷裡解釋說,他覺得弟弟獲得了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且做作業佔用了他太多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多玩一會,這兩件事情都讓他很不開心。

在孩子說話的時候,媽媽能夠感覺到他已經慢慢放鬆下來了,態度也逐漸軟化。

那是因為孩子已經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

接下來媽媽簡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具體的問題,他們一致同意具體的解決辦法明天早上再一起商量。

媽媽用右腦聽兒子講話並安慰他,結果不到5分鐘兒子就回去睡覺了。

可是如果反過來,媽媽嚴厲地訓斥兒子,他們兩個的情緒都會更加激化,等孩子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去睡覺的時間也將遠遠超過5分鐘。

更重要的是,媽媽的迴應充滿關愛,雖然對她來說,兒子的問題並沒有邏輯,但孩子真的感覺到了不公平,所以他的抱怨無疑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自己的右腦與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媽媽已經感受到了他的感受。

哪怕孩子只是在拖延睡覺時間,右腦式迴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

天黑了,林娜7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沒多久,又出現在了客廳,他說自己睡不著。

他看上去似乎很煩躁:"媽媽,你最近睡前都沒有跟我說晚安!"

媽媽對這個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她下意識的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

兒子聽完更煩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作業!"

這有邏輯嗎?似乎並沒有!

但看著眼熟嗎?不少媽媽覺得好像似曾相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孩子說了一大堆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足以讓父母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往往讓父母感到很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會再隨便發脾氣了,結果某一天他突然衝你發一通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脾氣。

稍後我們會再回到林娜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這位媽媽是怎樣巧妙的將這個看上去"無理取鬧"的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

在瞭解這位媽媽如何做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左右腦是如何分工的: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1、你所不知道的左右腦!

每個人的左腦都熱愛並且渴望秩序,它們喜歡處理邏輯的、求實的、線性的問題。

而人的右腦恰恰相反,它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會發送並接收信號,使人與人實現溝通,這些信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

右腦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它只關心整體的場景,也就是一次經歷的感受,並專門處理人的情緒和記憶。

"直覺"或者"發自內心的感覺"就來源於右腦,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

3歲以內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他們完全活在當下。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當一個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他的左腦就開始起作用了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諧、更有意義,而且還能跟外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的左、右腦必須要會協同運作,而大腦的結構正是這樣設計的。

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我們希望孩子們的大腦能夠橫向整合,左右腦配合默契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並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一個孩子是否能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左右腦,他的家長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2、家長如何運用到孩子的教育當中?

基於對左腦和右腦的瞭解,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林娜和孩子的“衝突”中。

很顯然,她的兒子此刻右腦情緒正在劇烈地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媽媽會下意識的想替自己正名("我明明對你很好"),或者糾正孩子的邏輯("媽媽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而且家庭作業是你必須做的"),這種左腦式反應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惡化。

別忘了,這種時候負責孩子邏輯的左腦已經暫時關機,不發揮作用了。

到底怎樣做才正確?這位媽媽接下來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撫摸他的後背,用一種安慰的聲調說:

"你現在真的很煩對吧?但你知道的,媽媽永遠不會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的心裡,你要明白你對媽媽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兒子在媽媽懷裡解釋說,他覺得弟弟獲得了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且做作業佔用了他太多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多玩一會,這兩件事情都讓他很不開心。

在孩子說話的時候,媽媽能夠感覺到他已經慢慢放鬆下來了,態度也逐漸軟化。

那是因為孩子已經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

接下來媽媽簡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具體的問題,他們一致同意具體的解決辦法明天早上再一起商量。

媽媽用右腦聽兒子講話並安慰他,結果不到5分鐘兒子就回去睡覺了。

可是如果反過來,媽媽嚴厲地訓斥兒子,他們兩個的情緒都會更加激化,等孩子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去睡覺的時間也將遠遠超過5分鐘。

更重要的是,媽媽的迴應充滿關愛,雖然對她來說,兒子的問題並沒有邏輯,但孩子真的感覺到了不公平,所以他的抱怨無疑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自己的右腦與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媽媽已經感受到了他的感受。

哪怕孩子只是在拖延睡覺時間,右腦式迴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3、這個方法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們迴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

這位媽媽的做法叫作"聆聽與關注",它首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後再去嘗試理智地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

第1步:同右腦聯結

大人在社會中所接受的訓練是用語言和邏輯解決問題,可當你4歲的孩子,因為不能像蜘蛛俠一樣在天花板上爬,而極度失落的時候,似乎不是給他上物理課的好時機。

如果你7歲的孩子因為覺得妹妹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而感覺受到傷害時,父母用語言對自己進行辯解,似乎也不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父母們必須牢記在心的是:

不論孩子的感情在家長看來多麼的荒謬,它們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重要的,所以父母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作出迴應。

在前面這位媽媽與兒子的交談中,她首先認可了孩子的感情,並讓自己的右腦先運轉起來,她還使用非語言信號,比如身體接觸、面部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

換句話說,媽媽是在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和溝通,這種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更快的進入平衡、更加整合的狀態。

等孩子平靜下來,媽媽就要開始對他的左腦做工作,從而解決他提出的具體問題。

"

天黑了,林娜7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沒多久,又出現在了客廳,他說自己睡不著。

他看上去似乎很煩躁:"媽媽,你最近睡前都沒有跟我說晚安!"

媽媽對這個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她下意識的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

兒子聽完更煩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作業!"

這有邏輯嗎?似乎並沒有!

但看著眼熟嗎?不少媽媽覺得好像似曾相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孩子說了一大堆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足以讓父母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往往讓父母感到很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會再隨便發脾氣了,結果某一天他突然衝你發一通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脾氣。

稍後我們會再回到林娜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這位媽媽是怎樣巧妙的將這個看上去"無理取鬧"的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

在瞭解這位媽媽如何做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左右腦是如何分工的: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1、你所不知道的左右腦!

每個人的左腦都熱愛並且渴望秩序,它們喜歡處理邏輯的、求實的、線性的問題。

而人的右腦恰恰相反,它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會發送並接收信號,使人與人實現溝通,這些信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

右腦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它只關心整體的場景,也就是一次經歷的感受,並專門處理人的情緒和記憶。

"直覺"或者"發自內心的感覺"就來源於右腦,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

3歲以內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他們完全活在當下。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當一個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他的左腦就開始起作用了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諧、更有意義,而且還能跟外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的左、右腦必須要會協同運作,而大腦的結構正是這樣設計的。

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我們希望孩子們的大腦能夠橫向整合,左右腦配合默契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並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一個孩子是否能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左右腦,他的家長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2、家長如何運用到孩子的教育當中?

基於對左腦和右腦的瞭解,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林娜和孩子的“衝突”中。

很顯然,她的兒子此刻右腦情緒正在劇烈地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媽媽會下意識的想替自己正名("我明明對你很好"),或者糾正孩子的邏輯("媽媽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而且家庭作業是你必須做的"),這種左腦式反應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惡化。

別忘了,這種時候負責孩子邏輯的左腦已經暫時關機,不發揮作用了。

到底怎樣做才正確?這位媽媽接下來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撫摸他的後背,用一種安慰的聲調說:

"你現在真的很煩對吧?但你知道的,媽媽永遠不會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的心裡,你要明白你對媽媽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兒子在媽媽懷裡解釋說,他覺得弟弟獲得了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且做作業佔用了他太多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多玩一會,這兩件事情都讓他很不開心。

在孩子說話的時候,媽媽能夠感覺到他已經慢慢放鬆下來了,態度也逐漸軟化。

那是因為孩子已經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

接下來媽媽簡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具體的問題,他們一致同意具體的解決辦法明天早上再一起商量。

媽媽用右腦聽兒子講話並安慰他,結果不到5分鐘兒子就回去睡覺了。

可是如果反過來,媽媽嚴厲地訓斥兒子,他們兩個的情緒都會更加激化,等孩子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去睡覺的時間也將遠遠超過5分鐘。

更重要的是,媽媽的迴應充滿關愛,雖然對她來說,兒子的問題並沒有邏輯,但孩子真的感覺到了不公平,所以他的抱怨無疑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自己的右腦與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媽媽已經感受到了他的感受。

哪怕孩子只是在拖延睡覺時間,右腦式迴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3、這個方法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們迴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

這位媽媽的做法叫作"聆聽與關注",它首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後再去嘗試理智地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

第1步:同右腦聯結

大人在社會中所接受的訓練是用語言和邏輯解決問題,可當你4歲的孩子,因為不能像蜘蛛俠一樣在天花板上爬,而極度失落的時候,似乎不是給他上物理課的好時機。

如果你7歲的孩子因為覺得妹妹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而感覺受到傷害時,父母用語言對自己進行辯解,似乎也不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父母們必須牢記在心的是:

不論孩子的感情在家長看來多麼的荒謬,它們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重要的,所以父母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作出迴應。

在前面這位媽媽與兒子的交談中,她首先認可了孩子的感情,並讓自己的右腦先運轉起來,她還使用非語言信號,比如身體接觸、面部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

換句話說,媽媽是在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和溝通,這種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更快的進入平衡、更加整合的狀態。

等孩子平靜下來,媽媽就要開始對他的左腦做工作,從而解決他提出的具體問題。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第2步:引導至左腦

在迴應孩子的右腦之後,媽媽開始轉向左腦。

她合理地解釋,努力地做到公平,並承諾當兒子睡覺後會給他留一張紙條,和他一起籌劃下一個生日,並且會想辦法讓家庭作業更加有趣,從而引導他進入積極的方向。

這些工作他們在當天晚上做了一部分,但大多是第二天做的。

一旦與孩子右對右地聯結上,"左對左聯結"和理性地處理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這種方法會讓孩子能夠以一種整合、協調的方式來使用自己的左腦和右腦。

當然我們並不建議的是:不能僅僅因為孩子沒有邏輯思維,就一味地縱容孩子,不能僅僅因為孩子的左腦還不起作用,就把尊重和行為規範拋到九霄雲外。

比如,哪怕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孩子都不能不尊重長輩,或者亂摔東西,家長應當及時制止孩子的破壞行為,把他拉到一邊,然後再開始進行聆聽和關注

最好在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討論他們不當行為,一個孩子在用左腦工作的時候更容易接受信息,這時候立規矩也會更加有效。

"

天黑了,林娜7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沒多久,又出現在了客廳,他說自己睡不著。

他看上去似乎很煩躁:"媽媽,你最近睡前都沒有跟我說晚安!"

媽媽對這個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她下意識的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

兒子聽完更煩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離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呢,而且我討厭做作業!"

這有邏輯嗎?似乎並沒有!

但看著眼熟嗎?不少媽媽覺得好像似曾相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孩子說了一大堆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足以讓父母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往往讓父母感到很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會再隨便發脾氣了,結果某一天他突然衝你發一通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脾氣。

稍後我們會再回到林娜面臨的這個問題上來,看這位媽媽是怎樣巧妙的將這個看上去"無理取鬧"的時刻,變成幫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

在瞭解這位媽媽如何做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左右腦是如何分工的: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1、你所不知道的左右腦!

每個人的左腦都熱愛並且渴望秩序,它們喜歡處理邏輯的、求實的、線性的問題。

而人的右腦恰恰相反,它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會發送並接收信號,使人與人實現溝通,這些信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

右腦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它只關心整體的場景,也就是一次經歷的感受,並專門處理人的情緒和記憶。

"直覺"或者"發自內心的感覺"就來源於右腦,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據主導地位。

3歲以內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他們完全活在當下。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當一個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他的左腦就開始起作用了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諧、更有意義,而且還能跟外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的左、右腦必須要會協同運作,而大腦的結構正是這樣設計的。

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我們希望孩子們的大腦能夠橫向整合,左右腦配合默契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並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一個孩子是否能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左右腦,他的家長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2、家長如何運用到孩子的教育當中?

基於對左腦和右腦的瞭解,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林娜和孩子的“衝突”中。

很顯然,她的兒子此刻右腦情緒正在劇烈地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媽媽會下意識的想替自己正名("我明明對你很好"),或者糾正孩子的邏輯("媽媽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而且家庭作業是你必須做的"),這種左腦式反應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惡化。

別忘了,這種時候負責孩子邏輯的左腦已經暫時關機,不發揮作用了。

到底怎樣做才正確?這位媽媽接下來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撫摸他的後背,用一種安慰的聲調說:

"你現在真的很煩對吧?但你知道的,媽媽永遠不會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的心裡,你要明白你對媽媽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兒子在媽媽懷裡解釋說,他覺得弟弟獲得了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且做作業佔用了他太多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多玩一會,這兩件事情都讓他很不開心。

在孩子說話的時候,媽媽能夠感覺到他已經慢慢放鬆下來了,態度也逐漸軟化。

那是因為孩子已經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

接下來媽媽簡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具體的問題,他們一致同意具體的解決辦法明天早上再一起商量。

媽媽用右腦聽兒子講話並安慰他,結果不到5分鐘兒子就回去睡覺了。

可是如果反過來,媽媽嚴厲地訓斥兒子,他們兩個的情緒都會更加激化,等孩子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去睡覺的時間也將遠遠超過5分鐘。

更重要的是,媽媽的迴應充滿關愛,雖然對她來說,兒子的問題並沒有邏輯,但孩子真的感覺到了不公平,所以他的抱怨無疑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自己的右腦與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了:媽媽已經感受到了他的感受。

哪怕孩子只是在拖延睡覺時間,右腦式迴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3、這個方法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們迴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

這位媽媽的做法叫作"聆聽與關注",它首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後再去嘗試理智地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

第1步:同右腦聯結

大人在社會中所接受的訓練是用語言和邏輯解決問題,可當你4歲的孩子,因為不能像蜘蛛俠一樣在天花板上爬,而極度失落的時候,似乎不是給他上物理課的好時機。

如果你7歲的孩子因為覺得妹妹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而感覺受到傷害時,父母用語言對自己進行辯解,似乎也不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父母們必須牢記在心的是:

不論孩子的感情在家長看來多麼的荒謬,它們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重要的,所以父母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作出迴應。

在前面這位媽媽與兒子的交談中,她首先認可了孩子的感情,並讓自己的右腦先運轉起來,她還使用非語言信號,比如身體接觸、面部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

換句話說,媽媽是在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和溝通,這種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更快的進入平衡、更加整合的狀態。

等孩子平靜下來,媽媽就要開始對他的左腦做工作,從而解決他提出的具體問題。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第2步:引導至左腦

在迴應孩子的右腦之後,媽媽開始轉向左腦。

她合理地解釋,努力地做到公平,並承諾當兒子睡覺後會給他留一張紙條,和他一起籌劃下一個生日,並且會想辦法讓家庭作業更加有趣,從而引導他進入積極的方向。

這些工作他們在當天晚上做了一部分,但大多是第二天做的。

一旦與孩子右對右地聯結上,"左對左聯結"和理性地處理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這種方法會讓孩子能夠以一種整合、協調的方式來使用自己的左腦和右腦。

當然我們並不建議的是:不能僅僅因為孩子沒有邏輯思維,就一味地縱容孩子,不能僅僅因為孩子的左腦還不起作用,就把尊重和行為規範拋到九霄雲外。

比如,哪怕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孩子都不能不尊重長輩,或者亂摔東西,家長應當及時制止孩子的破壞行為,把他拉到一邊,然後再開始進行聆聽和關注

最好在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討論他們不當行為,一個孩子在用左腦工作的時候更容易接受信息,這時候立規矩也會更加有效。

教孩子控制情緒:別隻會說'寶寶不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寫在最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如果有,記得點個贊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