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1912年所建校門

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定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圖存,開辦新學培養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以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範館”,師範館首先招生,於1902年12月17日開學,校址設在景山東馬神廟,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即是後來的北京師範大學和西北師範大學之前身。

1902年還發生過這樣一些事: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結束西逃返回北京;梁啟超在日本創辦《新民叢報》;英國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撫岑春煊共同創辦山西大學堂;張之洞創立湖北師範學堂;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成立;江蘇儀董學堂(即江蘇省揚州中學前身)成立;袁世凱創立北洋軍醫學堂……此外,這一年,童第周、趙忠堯、周培源、吳學周、黃克誠、蘇步青、陽翰笙、胡風、羅榮桓、沈從文等前輩、先驅相繼出生。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鳳翔師範學校校史沿革

1902年(清光緒28年),關中西府,鳳翔知府傅世煒受外地興辦學堂影響,“詔猶未下”,即主持將鳳起書院改辦為鳳翔府中學堂,面積僅4畝、平房57間,是為鳳翔府首立之新式中學堂,亦為鳳翔師範學校之前身。

中學堂始在鳳起書院原址儒林巷準提庵(今儒林小學址),後由知府尹昌齡、名紳劉源森主持,於1905年在鳳翔府舊考院址(今鳳師中院)新建校園,耗銀十萬兩,於1906年落成,移中學堂於其中。新建的這所學堂,是當時西府地區首建的一所園林式新式學堂,學堂從校門到各舍,全部由“穿廊”相連,校內行人“頭不頂天,腳不沾土”,無論其規模、建築、設備、教學質量,還是其宏闊、考究、典雅,均傳為全省學堂之冠。當時的陝西省學務處贊謂:“賢太守精研學制,大啟宏觀,善作善成,……當為吾陝學界增一異彩也。”作為“新式洋學堂”,校園還一直向遊人開放,可見其勝境。惜於1911年9月辛亥革命時毀於兵燹,今無圖籍可考,不能知其原貌了。

中學堂學生招收於府屬八州縣,初招生100名左右,至1907年學生達八班、近400名。中學堂兼習中學、西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宗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令高等小學堂畢業者入焉,以施較深之普通教育,俾畢業後不仕者從事於各項實業,進取者升入各專門高等學堂均有根底”(清廷《奏定學堂章程》)。鳳翔府中學堂據此施行教育教學,置“忠君”、“尊孔”於首位,培養國民之善性,擴充國民之知識,強壯國民之氣體”。學制五年,不分初中、高中。課程基本按清廷《奏定中學堂章程》所定之十二門科目開設,部分理科因師資缺乏有時停開。中學堂教學比之改制前,較為重視經世致用,即使經學亦要求“講《左傳》宜解說其大事與今日世界情形相合者;講《周禮》宜闡發先王制度之善,養民教民諸政之詳備,與今日情形相類可效法者”,但強調“不可務新好奇,創為異說,致啟駁雜支離之弊”,嚴禁學生干預國家和學堂事務,不許集會演講等,以控制思想,限制創新。

1905年,知府尹昌齡又創辦了鳳翔府師範傳習所和蠶桑學堂,均附設於鳳翔府中學堂。師範傳習所始設於鳳翔府舊考院址,由中學堂統一領導授業,設監學、教導、教員、副教員等,負責教學及其管理。學生多來於本府“向在鄉村市鎮以教授為業而品行端謹、文理平通、年齡在30歲以上50歲以下”的學而未進者,亦有少數初級或高級小學堂教師;此外還設有旁聽生,“鄉間老生寒儒,有欲從事教育者可來堂觀聽”,不限名額,不定功課,久暫來去,聽其自便。正式學生人數亦不甚固定。學制10個月,每年一期,每期學生約30至40名。

師範傳習所除“習普通學外,並講明教授管理之法”,使受教者取得合格的教師憑照,為鳳屬八邑的小學堂培養新教師。開設課程有:修身、講經讀經、中國文學、教育學、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習字、圖畫、體操共十二科。“教育學”課時最多,“習字”必修,“習官話”為“中國文學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修業期滿經考試合格者,發給準其充任小學堂教員的憑照,允其在鄉鎮開設小學,教授兒童。師範傳習所同樣開辦至1911年,毀於戰火,辦學期間為鳳翔府培養了一批能教授新課程、懂管理的小學堂教師,對西府地區的教育改制及其發展亦有所促進。

可以說,師範傳習所乃鳳翔府師範教育之始創,鳳翔師範學校之濫觴。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乾隆年間鳳翔府城圖,可見鳳師地理位置關係和南城牆上之文筆塔。

1912年(民國元年)2月,鳳翔府中學堂改立為陝西省立第二中學,首任校長嚴敬於舊考院原址主持重修校舍,據說其建築大體仿照原中學堂營建。後將西側緊鄰之文廟和東側相鄰之文昌祠等擴入,校園面積倍增。

校門北向,為原考院大門改建,門楣有校名大匾。進大門即為一小庭院,東側傳達室、會客室;西側印刷室。庭院之南系“二門”,二門門楣橫書“近聖人居”四字,兩邊楹聯:“太華山高聳起文風萬丈,黃河水遠噴來墨浪千層”。進二門為一座五間“過廳”(今校史展覽室址),抗戰時期廳內東西壁各有一匾:一為“尊師重道”,一為“投筆從戎”。向南越“過廳”即是一“四合院”(今猶俗稱四合院,即現在校史教育展覽館南半部)。其院東西各為南北走向的6間側房,為教工宿舍,正南為東西走向的廳堂,共8間分為三座,其間各有一南北甬道相隔。中央4間為“中山紀念堂”,兼作校務辦公廳及會議廳;東二間為教導主任室,西二間為教導處。院中四面房舍,均由寬闊穿廊相連。屋脊簡瓦,廊柱洞門,古樸典雅。會議廳之南即為教學區。教室東西走向兩排,各排面南5個教室,共33間。以上為東院(即今之中院一部分)。

東院西側緊連西院。西院北端與校門內小庭院平行,為原文廟“崇聖祠”改建的圖書館(即今學生3號宿舍院址)。此殿房基高約身許,彩瓦雕簷,四周翠柏掩映。相傳始建於唐代,北宋時“石鼓”及“詛楚碑”即存於此,蘇軾於此讀石鼓文和詛楚文,並曾手植翠柏四棵於祠前。崇聖祠惜於1990年冬失火盡毀。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崇聖祠改造的圖書館

崇聖祠向南拾級而下,南北通道的東西兩側各為東西走向的兩排宿舍,4排共24間。其西即為學生灶。學生灶之南便是作為大禮堂的原文廟“大成殿”(即今行政辦公樓基址)。此殿於1959年拆除前,長期作為鳳師禮堂,全校集會、演出均在其內,其宏偉寬闊為舊時鳳翔建築之首。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乾隆年間鳳翔府文廟圖

東西兩院的南端即為一萬多平方米的操場,操場南側鳳師圍牆外的鳳翔南城牆上曾建有文筆塔,“文筆朝暉”為鳳翔縣舊時八景之一。如今,文筆塔與城牆均早已不復存在,只能從清乾隆年間為《鳳翔府志》編次的江西南城縣舉人周方炯的詩作中憑弔了:“奎璧東南壯物華,孤高文筆走龍蛇。脫穎不留毛遂橐,建標遠接赤城霞。寒芒夜掃千人陣,春彩朝生五色花。從此鳳凰池上客,長將翰墨奉天家。”鳳翔縣曾多次參與陝甘古廟宇和鳳翔東湖的修復、繪製壁畫的民間藝術家周建贇,曾於2013年以工筆畫形式復原了此一勝景。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隨著學校的發展,其後又於東院向東擴展校園,從北往南建成平房6排,每排10間,為學生宿舍。各排東側挖井一口,作學生露天便溺之用——此種廁所如今想來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習而不怪。東邊擴建的學生宿舍新稱東院,原東院文昌祠舊址歸於中院。

校園內廣植花木,海棠、臘梅、女貞、翠柏、竹林、垂柳等爭奇鬥豔,又間以花壇,詩情畫意,一派園林風光。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北倉辦學舊址

1919年和1938年間,校園先後被軍閥部隊、黃埔軍校七分校及戰地失學青年就學輔導處佔據,二中先後在西安、虢鎮、鳳翔北街糧倉和金佛寺一帶流亡辦學,前後累計長達16年之久,校舍花木多有毀損。1946年春,鳳師終由北倉遷回原校址,方才結束了其顛沛流離、流亡辦學的歷史。後雖經國民政府幾次撥款修繕,但因撥款有限,又兼管理不善,均未達到原來之規模。到1949年解放時,校園面積50畝,房舍90餘間,一派破敗景象。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民國三十六年(1947)四月鳳翔縣城廂圖(局部)

1930年,陝西省立第八師範(1927年創辦於岐山縣)併入。1934年8月,省立二中改為陝西省立鳳翔師範學校,時為四年制簡師。1939年,教師餘達夫(中共黨員,解放後在漢中大學即今陝西理工大學工作)、孫尊武創作了校歌。1941年始招中師一個班,25名學生。當年在校學生530餘人,教職員工46人,為建國前師生最多的一年。招生範圍除原鳳翔府所屬8縣外,還有武功、咸陽、興平、禮泉、長安、高陵、合陽、澄城、戶縣、潼關及陝南城固等縣。1947年元月2日,鳳師舉行了首屆校慶。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鳳翔師範學校校歌餘達夫孫尊武來自千渭之匯

00:00

00:45

小編將曲譜還原後以手機錄製,雖效果一般,或可存照。點擊聽下吧~

1949年7月,鳳翔解放,鳳師迎來了新生。學校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條件逐步改善。1951年學校更名為陝西省鳳翔師範學校。1952年秋招收新生336名。1954年至1963年,人民政府數次撥款100多萬元,建築面積擴大3800多平方米,校園由50畝擴至70多畝。五十年代後期,學校設有中師部、函授部、師訓部、附屬小學及幼兒園。1966年,學校停止招生。自1972年,先後採用考試、推薦、“社來社去”等辦法恢復招生,並陸續設立語文、數學、物理、農化、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等專業班,為七年制學校培養師資。1974年於武功、寶雞、扶風、岐山、眉縣、鳳翔六縣教師進修學校設立分校。1977年恢復統一招生和畢業分配製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鳳師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教育部頒佈了《中等師範學校規程(試行草案)》等有關文件,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1981年,除幼師專業外,停招專業班,開設普通師範班招收初中畢業生和部分有實踐經驗的民辦教師,培養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小學教師。1984年10月, 首屆三次教代會確定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校訓和校風、教風、學風、幹部作風。1986年於寶雞市原工讀學校舊址設立鳳翔師範教學點,專招全市民辦教師,原設立的6所分校全部撤銷。1987年,學校提出了創建一流師範的奮鬥目標。之後,根據國家有關標準和學校實際,制定了校園建設整體規劃,並加快建設步伐。至1995年共投入資金800多萬元,新建校舍面積1.21萬平方米,購置教學設備180多萬元,基本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被國家教委中師標準化建設聯檢團譽為全國“農村一流師範”學校。至2001年底,鳳師百年校慶前夕,校園擴至近90畝,建築面積達3.85萬平方米。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鳳師百年校慶前夕校園平面圖

2003年5月,寶雞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後,鳳師更名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師範部;2007年元月撤部建系,鳳師校區分設人文系和數理系;2009年7月,隨著學院管理體制變化的需要,撤系建院,鳳師校區更名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鳳翔師範分院;2017年7月,因學校所在地為縣城、距市區較遠等侷限,招生和聘任教師方面存在的困難愈發突出,已不符合現今高等院校的發展趨勢,鳳翔師範分院整體合併至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原校址結束了她115年的歷史使命,將另作他用。

鳳翔師範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早在辛亥革命時期,曾任鳳翔府中學堂堂長的竇應昌和教員劉治州,就是追隨中山先生革命的同盟會會員。早在1927年,中共黨員劉尚達、何寓礎、武伯倫等來鳳師任教,鳳師有了第一批中共黨員。為開展擴大西府地區黨的工作,1932年,以教書為掩護的共產黨員馮潤璋、吳碧雲,受中共陝西省委指示,發展組建了中共二中特別支部,在師生中發展中共黨員,傳播進步思想。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師生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反對查封進步書籍、迫害進步學生、解聘進步教師和反內戰的學潮迭起,培養了大批有作為的進步青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鳳師學生在西府首起響應,上街遊行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聲援北京“五、四”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和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鳳師學生掀起“抗日救國”運動,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進行組織發動,下鄉宣傳,罷課鬥爭,組團去西安請願參加抗日前線。1938年至1939年,寶雞、鳳翔、眉縣、扶風、隴縣、興平等縣建黨或恢復黨組織的第一任工委書記均為在鳳師入黨而投身革命的學生。鳳翔師範地下黨組織和學生運動,數十年薪火相傳,不論是反帝反封建,還是反內戰反獨裁,鳳師地下黨員和學生都是站在西府地區鬥爭的前列,他們英勇悲壯的革命歷程,奔走呼號的鬥爭精神,成為西府地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建校一百多年以來,鳳師已為教育事業培養了3萬多名師資,其中之“省級教學能手”不勝枚舉,被譽為“西府地區教師的搖籃”。在當年,進入鳳師學習的,都曾是初中階段學業最出類拔萃的一批人,中師畢業,就意味著能分配、當老師,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是基礎教育的黃金一代。因為有了他們,才能讓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出生在城市,還是出生在偏遠的鄉村,都享受到同樣的基礎教育。讓偏遠山區的一批天資聰穎的兒童,像城裡小孩一樣,走上更為廣闊的歷史舞臺。一代代的鳳師學子,他們曾經也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鳳師不僅教會了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各項技能,三年的校園傳統文化氛圍的浸潤讓他們的心胸更寬廣,眼界更開闊。教育領域是他們的主戰場,政、工、商等各個領域都活躍著鳳師人的身影。他們憑藉著自己聰穎的天分,憑藉在學校接受的專門訓練,在各個領域都幹得風生水起。正是一批批鳳師學子,才有今天西府地區基礎教育的長足發展,鳳翔師範以他們為傲,他們也必將以自己曾是鳳師人為榮!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或許,過了這個盛夏時節,記憶深處的“鳳師”將從視線中徹底消失,所有的青春時光,所有的人生念想,都將從此停留於記憶的長河之中。

當得知鳳師即將整體合併搬遷的消息後,寶雞市國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協會員、長篇小說《書房溝》作者李巨懷先生曾不無感慨地說:“時間愈久,鳳師愈新。生斯長斯的寶雞文脈因此校而淵源流長,綿延不息,鳳師居功至偉,百世馨香。”

讓我們永遠記住她,一曲絕唱秦川八百里,百年風華雍州一名校。

鳳凰不死,精魂永存!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百年鳳翔師範 西府文脈淵源


本文由十月原創,並在微信公眾號【千渭之匯】首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