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勾踐 夫差 美女 鄭旦 西施 我在宮裡做廚師 政治 經濟 歷史天空下的螞蟻 2019-08-20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與西施雙宿雙飛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從此以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美相伴,好不逍遙自在。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不以為然,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文種明明也是一位智者,而且還是他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范蠡這塊璞玉,才華功績都不下於范蠡的他,為什麼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呢?這就要從文種對勾踐的忠說起。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與西施雙宿雙飛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從此以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美相伴,好不逍遙自在。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不以為然,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文種明明也是一位智者,而且還是他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范蠡這塊璞玉,才華功績都不下於范蠡的他,為什麼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呢?這就要從文種對勾踐的忠說起。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互相幫助的好友

才華出眾又理想主義的文種對勾踐的忠誠

文種,楚國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他向越王勾踐獻乞降求和之計,並親去吳軍,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得以保存社稷。勾踐被擄走時,他受託主持國政,勾踐回國後,仍讓他主持內政。他配合范蠡向勾踐提出了陰圖吳國的戰略思想,他的“滅吳九術”更是越能勝吳的關鍵,《吳越春秋》記載:“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可見大夫文種的才華。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與西施雙宿雙飛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從此以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美相伴,好不逍遙自在。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不以為然,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文種明明也是一位智者,而且還是他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范蠡這塊璞玉,才華功績都不下於范蠡的他,為什麼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呢?這就要從文種對勾踐的忠說起。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互相幫助的好友

才華出眾又理想主義的文種對勾踐的忠誠

文種,楚國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他向越王勾踐獻乞降求和之計,並親去吳軍,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得以保存社稷。勾踐被擄走時,他受託主持國政,勾踐回國後,仍讓他主持內政。他配合范蠡向勾踐提出了陰圖吳國的戰略思想,他的“滅吳九術”更是越能勝吳的關鍵,《吳越春秋》記載:“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可見大夫文種的才華。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才華橫溢是文種

待到越國伐吳時,文種提出的“九術”已得到了全面徹底地落實,越國早已取得了制服吳國的戰略主動,這是文種對越國霸業的突出貢獻。

文種對越國的事業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對越王勾踐始終忠誠如一。他的對吳外交和提出的破吳之術,無不滲透著他對越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文種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中的君臣觀念深深紮根於他的意識。吳國被越國打敗後,吳王窮途末路,勾踐讓文種將其誅殺,文種回答說:“人臣不敢加誅於君,願主公自命之!”強烈的君臣意識,使他不敢對一個戰敗的敵國君王下手。文種用傳統的君臣觀念看待一切君臣關係。

強烈的群臣意識使文種對自己的君臣關係始終抱著一種良好的願望。他收到范蠡的信時,不但不以為然,還感嘆說:“范蠡何慮之過乎?”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與西施雙宿雙飛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從此以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美相伴,好不逍遙自在。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不以為然,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文種明明也是一位智者,而且還是他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范蠡這塊璞玉,才華功績都不下於范蠡的他,為什麼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呢?這就要從文種對勾踐的忠說起。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互相幫助的好友

才華出眾又理想主義的文種對勾踐的忠誠

文種,楚國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他向越王勾踐獻乞降求和之計,並親去吳軍,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得以保存社稷。勾踐被擄走時,他受託主持國政,勾踐回國後,仍讓他主持內政。他配合范蠡向勾踐提出了陰圖吳國的戰略思想,他的“滅吳九術”更是越能勝吳的關鍵,《吳越春秋》記載:“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可見大夫文種的才華。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才華橫溢是文種

待到越國伐吳時,文種提出的“九術”已得到了全面徹底地落實,越國早已取得了制服吳國的戰略主動,這是文種對越國霸業的突出貢獻。

文種對越國的事業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對越王勾踐始終忠誠如一。他的對吳外交和提出的破吳之術,無不滲透著他對越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文種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中的君臣觀念深深紮根於他的意識。吳國被越國打敗後,吳王窮途末路,勾踐讓文種將其誅殺,文種回答說:“人臣不敢加誅於君,願主公自命之!”強烈的君臣意識,使他不敢對一個戰敗的敵國君王下手。文種用傳統的君臣觀念看待一切君臣關係。

強烈的群臣意識使文種對自己的君臣關係始終抱著一種良好的願望。他收到范蠡的信時,不但不以為然,還感嘆說:“范蠡何慮之過乎?”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文種劇照

但專制制度下政治活動的規律並不以文種的主觀願望為轉移。越王稱霸列國後,勾踐知道文種制敵圖霸的才能已經用不著了,若是他一旦為亂恐怕無人能制衡他,因而產生猜忌之心。他心裡戒備文種,曾為此而拒絕發兵援魯,呆在國內守著。文種見勾踐疏遠自己,便稱病不朝,以為可以避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有小人在勾踐面前說他的壞話,說他稱病不朝,是因為他仗著有功於國,但是國君沒有給他更大的封賞,所以懷有怨恨之心,就用稱病不朝這種方式來威脅國君(此人螞蟻覺得應該是私下勾踐專門交代的,就是讓他說出來,給勾踐一個殺文種的理由)。此時,勾踐對文種已經極為戒備和猜疑,於是就趁此機會,賜給文種“屬鏤劍”(夫差殺伍子胥時用的就是此劍),要文種自裁,並告訴文重說:“你有九術強越,現在只用了三術就已滅吳,其他六術你去陰間教給孤的先王們用吧。”於是文種就在無盡地後悔中自殺。

"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

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臥薪嚐膽

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夫差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越國祕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范蠡與西施雙宿雙飛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從此以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美相伴,好不逍遙自在。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不以為然,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文種明明也是一位智者,而且還是他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范蠡這塊璞玉,才華功績都不下於范蠡的他,為什麼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呢?這就要從文種對勾踐的忠說起。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互相幫助的好友

才華出眾又理想主義的文種對勾踐的忠誠

文種,楚國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他向越王勾踐獻乞降求和之計,並親去吳軍,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得以保存社稷。勾踐被擄走時,他受託主持國政,勾踐回國後,仍讓他主持內政。他配合范蠡向勾踐提出了陰圖吳國的戰略思想,他的“滅吳九術”更是越能勝吳的關鍵,《吳越春秋》記載:“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可見大夫文種的才華。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才華橫溢是文種

待到越國伐吳時,文種提出的“九術”已得到了全面徹底地落實,越國早已取得了制服吳國的戰略主動,這是文種對越國霸業的突出貢獻。

文種對越國的事業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對越王勾踐始終忠誠如一。他的對吳外交和提出的破吳之術,無不滲透著他對越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文種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中的君臣觀念深深紮根於他的意識。吳國被越國打敗後,吳王窮途末路,勾踐讓文種將其誅殺,文種回答說:“人臣不敢加誅於君,願主公自命之!”強烈的君臣意識,使他不敢對一個戰敗的敵國君王下手。文種用傳統的君臣觀念看待一切君臣關係。

強烈的群臣意識使文種對自己的君臣關係始終抱著一種良好的願望。他收到范蠡的信時,不但不以為然,還感嘆說:“范蠡何慮之過乎?”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文種劇照

但專制制度下政治活動的規律並不以文種的主觀願望為轉移。越王稱霸列國後,勾踐知道文種制敵圖霸的才能已經用不著了,若是他一旦為亂恐怕無人能制衡他,因而產生猜忌之心。他心裡戒備文種,曾為此而拒絕發兵援魯,呆在國內守著。文種見勾踐疏遠自己,便稱病不朝,以為可以避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有小人在勾踐面前說他的壞話,說他稱病不朝,是因為他仗著有功於國,但是國君沒有給他更大的封賞,所以懷有怨恨之心,就用稱病不朝這種方式來威脅國君(此人螞蟻覺得應該是私下勾踐專門交代的,就是讓他說出來,給勾踐一個殺文種的理由)。此時,勾踐對文種已經極為戒備和猜疑,於是就趁此機會,賜給文種“屬鏤劍”(夫差殺伍子胥時用的就是此劍),要文種自裁,並告訴文重說:“你有九術強越,現在只用了三術就已滅吳,其他六術你去陰間教給孤的先王們用吧。”於是文種就在無盡地後悔中自殺。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文種墓

總結:

宋人王十朋嘆息文種不聽范蠡的忠告,曾寫《大夫種》一詩云:

狩罷吳郊鳥兔空,果烹獵狗廢良弓。

大夫自為知幾晚,豈是陶朱計不忠。

文種的忠是真正的愚忠,同時又不善於猜度人心,對險惡的人心明顯不如范蠡看得透,這可能跟文種的經歷有關。文種是那種典型的士大夫,他和范蠡本來都想的是“學好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可是文種還指望著自己成為管仲式的人物呢,可惜勾踐不是小白,范蠡就看出來了,而他還矇在鼓裡,心存幻想。結果就是,范蠡遠涉江湖,後來變成了“商聖”陶朱公,繼續風光無限,最後壽終正寢,而他卻早早的死於帝王的劍下,死後再給背個作亂的名聲,僅是“知進退”一點,文種死的就不怨。這就是范蠡之忠和文種之忠的區別,也註定了兩人不同的結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