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轉型做社交電商有該如何做

電子商務 社交網絡 不完美媽媽 市場營銷 燒烤 社交電商新趨勢 2019-07-02
實體店轉型做社交電商有該如何做

實體店能夠提供非常好的銷售體驗,售前售後都有承載。這種業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如果結合社交電商的話,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和業績。實體店做社交電商有兩個思維要糾正:

首先,實體店習慣了坐等生意上門,而社交電商則是主動出擊。在電商大面積截流線下流量的環境下,實體店守株待兔的結果就是坐以待斃,在如今的形勢下主動出擊才能夠走出困境。

其次,實體店做社交電商,店面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店面。不是說你開在路邊的一個店鋪才算店面,你的店員、店長的朋友圈,微博、抖音、官網、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對外開放的接口都是店面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店面是一個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一個銷售渠道,一個交易的承載體。

1、實體店如何做社交電商?

我們把線下客戶引流到微信、社交平臺上,再引導到社群裡。線上對客戶進行管理,用社群的方式,將互動場景、交易場景延伸,將店面的客流通過線上社群留住,形成粘性,建立強社交關係,再通過運營達成多次成交。

成交→社交→多次成交

實體店是先成交再社交,社交電商是先社交後成交。兩者的銷售、成交場景有很大的差異,似乎不能共存,但方雨說實體店做社交電商更合適,為什麼這麼說,實體店做社交就是將成交達成的社交關係實現多次成交,讓關係有情有趣更有錢!

2、玩轉社群運營

比如說樓下的雜貨鋪,這個雜貨鋪能做社交電商嗎,完全可以,顧客在店面支付的時候,說一句“你要是哪天不方便的話,我們可以送貨上門”,讓大家加他的微信。

通過門店這種自然的客流,把附近的人全部聚集到微信號上,再將他們拉到一個群裡面去,玩社群。因為實體店有個好處,它能夠打通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網絡。因為實體店是依託於具體位置的一個地點,能夠輻射到周邊常住用戶,用戶有共同的生活場景。比如同住一個小區,小孩去同一個幼兒園,經常去同一個健身房,在同一個菜市場買菜等等。

我們以實體店為中心,以這個店鋪老闆為中心,就建個群,這個群一定是一個以生活互助為主的群。假設這個小賣部是在聯合廣場,店主建個群,群成員基本都是在聯合廣場附近上班的,大家就會互動聊天,互通有無。

比如說,幼兒園這學期的名額就剩幾個了,群裡有人通知大家家裡有適齡孩子的早點去報名;比如說附近一個老中醫推拿很好,有人推薦給肩背不舒服的人。就像前兩天剛過去的“山竹”颱風,大家一定看到一些群裡提醒大家記得關緊門窗、備點乾料水等,群裡多一些這樣的人就會不斷熱絡起來,而這正是傳統的物業的短板。

聚集在附近的人,在互相保障彼此隱私的前提下,一定有在生活上對周邊的信息進行一些互通有無的溝通需求。這種需求是永遠存在的,也是最好的切入點。附近的藥店、美容會所、鞋店、服裝專賣店、兒童遊樂園、美妝門店等,甚至菜市的檔口也可以做這件事情。

3、營銷做起來

關係打通了,信任建立了,接下來才有可能承載更多的東西。把人彙集起來,需求自然會被激發,我們就可以做像是拼團、砍價的活動,推薦熱賣產品。假設一個場景,比如說我是樓下小賣部店主,將社區裡面大概幾百戶人家都聚攏在群裡,晚上在群裡問一句有誰要吃燒烤啊,再發一些誘人的燒烤照片或烤制視頻。告訴大家現烤牛肉串有買有送,十塊錢三串,下單立馬送上樓。

再比如說店主群裡喊一句:附近某家店小龍蝦很好吃,拼團就可以6折購買,大家有誰要的話,趕緊下單,還能送貨上門。肯定會有人心動,特別是現在上班族都沒有時間做飯,偶爾吃一頓好的價格還不高,也就會跟風買了。

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比如說國慶做特價、拼團,達到一定人數就給相應的折扣,促使大家相互推薦和跟風,激發人們的購買慾望。

本身都是相識,群友之間就會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和信任,還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在勾起慾望之後自然就會找店主買買買了。

這樣的話生意就會源源不斷的來了,在實體店,特別是小區周邊的店,居民聚集區附近的門店,是很容易做起來的。因為它所截取的客流,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即時性需求,通常是一些生活用品,選擇就近購買,比如說家裡今天缺瓶醬油,要用才去買;還有一種就是激發性的需求,比如路過水果攤,看到有人在排隊買草莓,覺得新鮮味道好就買了。

社交雲商基於大數據,AI算法提供新零售解決方案 , 打造品牌銷售閉環,深度挖掘社群流量,助力商家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解決獲客難,廣告費持續走高,不依託第三方平臺,全渠道覆蓋,把數據還給品牌商自己。實現品牌線上服務與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新模式。支持小程序,APP,手機,電腦,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