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音樂 服裝 文章 尼莫媽媽育兒師 2019-09-17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

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遇到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引發孩子的情緒;當父母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極大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父母都是耐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雖然孩子嘴上說著"我錯了",但是孩子內心會更多地想著,才不是我錯了,是你不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我很有耐心啊,我也很包容孩子。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我也在循循善誘啊。但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還是這麼大,情緒還是這麼明顯?

這是因為父母弄錯了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步驟,在給孩子講大道理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畢竟,當孩子帶有負面情緒時,這時父母再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是很難將道理聽進心裡面。等到孩子的情緒真正地穩定下來,父母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曾將父母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內部越空,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先做好孩子的"情緒容易",再去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

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遇到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引發孩子的情緒;當父母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極大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父母都是耐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雖然孩子嘴上說著"我錯了",但是孩子內心會更多地想著,才不是我錯了,是你不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我很有耐心啊,我也很包容孩子。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我也在循循善誘啊。但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還是這麼大,情緒還是這麼明顯?

這是因為父母弄錯了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步驟,在給孩子講大道理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畢竟,當孩子帶有負面情緒時,這時父母再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是很難將道理聽進心裡面。等到孩子的情緒真正地穩定下來,父母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曾將父母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內部越空,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先做好孩子的"情緒容易",再去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缺點多多

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正是因為父母犧牲了自我的情緒,成為了孩子的"情緒容器",孩子才能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父母幾乎都有以下的缺陷:

  • 容易情緒化

雖然父母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是真的沒有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當孩子帶有負面的情緒,並且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心理,這種狀態很容易引發父母的情緒。

當父母被帶偏時,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此時是帶著情緒教育孩子。這樣,原本的循循善誘也就變成了一味地講大道理。孩子見到父母"羅裡吧嗦"的模樣,情緒反而是更加強盛了。

結果,父母看到孩子強烈的情緒,心理的情緒就更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沒有耐心與包容心

能夠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相反,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優點。

父母不僅不能包容孩子的情緒,還會將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必須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認知。父母的表現通常是,面對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得知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之後,更是不以為然,甚至可能還會嘲笑孩子的膽小、懦弱。

孩子會反感父母的這種打擊自己自尊心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願意與父母交流。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

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遇到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引發孩子的情緒;當父母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極大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父母都是耐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雖然孩子嘴上說著"我錯了",但是孩子內心會更多地想著,才不是我錯了,是你不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我很有耐心啊,我也很包容孩子。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我也在循循善誘啊。但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還是這麼大,情緒還是這麼明顯?

這是因為父母弄錯了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步驟,在給孩子講大道理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畢竟,當孩子帶有負面情緒時,這時父母再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是很難將道理聽進心裡面。等到孩子的情緒真正地穩定下來,父母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曾將父母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內部越空,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先做好孩子的"情緒容易",再去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缺點多多

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正是因為父母犧牲了自我的情緒,成為了孩子的"情緒容器",孩子才能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父母幾乎都有以下的缺陷:

  • 容易情緒化

雖然父母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是真的沒有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當孩子帶有負面的情緒,並且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心理,這種狀態很容易引發父母的情緒。

當父母被帶偏時,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此時是帶著情緒教育孩子。這樣,原本的循循善誘也就變成了一味地講大道理。孩子見到父母"羅裡吧嗦"的模樣,情緒反而是更加強盛了。

結果,父母看到孩子強烈的情緒,心理的情緒就更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沒有耐心與包容心

能夠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相反,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優點。

父母不僅不能包容孩子的情緒,還會將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必須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認知。父母的表現通常是,面對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得知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之後,更是不以為然,甚至可能還會嘲笑孩子的膽小、懦弱。

孩子會反感父母的這種打擊自己自尊心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願意與父母交流。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容易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

由於父母不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會不自覺地懷疑孩子的行為與思想,於是,父母又會不自覺地去幹涉孩子的行為,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這便是父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表現。

那些總是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的父母也有這樣的一個特點,他們干涉孩子的行為,限制孩子的行為,甚至只讓孩子去做一些能夠給予他們安全感的事情,這種父母往往都是過於強勢。

在這種類型的父母的教育下,孩子一般都會有兩個極端,一是叛逆,而是軟弱。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要想教育好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是一個基礎的前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父母要做到以下三點:

  • 全心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出現情緒

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許孩子出現情緒。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父母也會有情緒,孩子也會有情緒。現階段,孩子主要是情緒惱。

父母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父母是用理智腦來思考。父母應該是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情緒,要幫助孩子將情緒腦轉化為理智腦。在此基礎上,不要隨意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

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遇到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引發孩子的情緒;當父母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極大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父母都是耐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雖然孩子嘴上說著"我錯了",但是孩子內心會更多地想著,才不是我錯了,是你不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我很有耐心啊,我也很包容孩子。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我也在循循善誘啊。但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還是這麼大,情緒還是這麼明顯?

這是因為父母弄錯了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步驟,在給孩子講大道理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畢竟,當孩子帶有負面情緒時,這時父母再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是很難將道理聽進心裡面。等到孩子的情緒真正地穩定下來,父母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曾將父母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內部越空,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先做好孩子的"情緒容易",再去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缺點多多

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正是因為父母犧牲了自我的情緒,成為了孩子的"情緒容器",孩子才能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父母幾乎都有以下的缺陷:

  • 容易情緒化

雖然父母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是真的沒有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當孩子帶有負面的情緒,並且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心理,這種狀態很容易引發父母的情緒。

當父母被帶偏時,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此時是帶著情緒教育孩子。這樣,原本的循循善誘也就變成了一味地講大道理。孩子見到父母"羅裡吧嗦"的模樣,情緒反而是更加強盛了。

結果,父母看到孩子強烈的情緒,心理的情緒就更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沒有耐心與包容心

能夠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相反,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優點。

父母不僅不能包容孩子的情緒,還會將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必須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認知。父母的表現通常是,面對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得知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之後,更是不以為然,甚至可能還會嘲笑孩子的膽小、懦弱。

孩子會反感父母的這種打擊自己自尊心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願意與父母交流。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容易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

由於父母不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會不自覺地懷疑孩子的行為與思想,於是,父母又會不自覺地去幹涉孩子的行為,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這便是父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表現。

那些總是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的父母也有這樣的一個特點,他們干涉孩子的行為,限制孩子的行為,甚至只讓孩子去做一些能夠給予他們安全感的事情,這種父母往往都是過於強勢。

在這種類型的父母的教育下,孩子一般都會有兩個極端,一是叛逆,而是軟弱。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要想教育好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是一個基礎的前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父母要做到以下三點:

  • 全心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出現情緒

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許孩子出現情緒。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父母也會有情緒,孩子也會有情緒。現階段,孩子主要是情緒惱。

父母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父母是用理智腦來思考。父母應該是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情緒,要幫助孩子將情緒腦轉化為理智腦。在此基礎上,不要隨意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認真傾聽孩子:給予孩子關注與自尊

當孩子帶著情緒時,父母要主動地與孩子溝通,並且要更加認真地傾聽孩子,讓孩子主動訴說自己的感受。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通常時一邊做著自己的事情,一邊聽著孩子講話。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行為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孩子會認為,父母根本就不關心他,在父母的心裡,自己連工作都比不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更加激烈。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種錯覺,父母一定要做好認真傾聽的工作。畢竟,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得到關注和父母關愛自己的表現。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

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遇到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引發孩子的情緒;當父母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極大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父母都是耐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雖然孩子嘴上說著"我錯了",但是孩子內心會更多地想著,才不是我錯了,是你不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我很有耐心啊,我也很包容孩子。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我也在循循善誘啊。但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還是這麼大,情緒還是這麼明顯?

這是因為父母弄錯了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步驟,在給孩子講大道理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畢竟,當孩子帶有負面情緒時,這時父母再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是很難將道理聽進心裡面。等到孩子的情緒真正地穩定下來,父母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曾將父母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內部越空,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先做好孩子的"情緒容易",再去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缺點多多

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正是因為父母犧牲了自我的情緒,成為了孩子的"情緒容器",孩子才能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父母幾乎都有以下的缺陷:

  • 容易情緒化

雖然父母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是真的沒有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當孩子帶有負面的情緒,並且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心理,這種狀態很容易引發父母的情緒。

當父母被帶偏時,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此時是帶著情緒教育孩子。這樣,原本的循循善誘也就變成了一味地講大道理。孩子見到父母"羅裡吧嗦"的模樣,情緒反而是更加強盛了。

結果,父母看到孩子強烈的情緒,心理的情緒就更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沒有耐心與包容心

能夠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相反,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優點。

父母不僅不能包容孩子的情緒,還會將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必須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認知。父母的表現通常是,面對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得知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之後,更是不以為然,甚至可能還會嘲笑孩子的膽小、懦弱。

孩子會反感父母的這種打擊自己自尊心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願意與父母交流。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容易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

由於父母不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會不自覺地懷疑孩子的行為與思想,於是,父母又會不自覺地去幹涉孩子的行為,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這便是父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表現。

那些總是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的父母也有這樣的一個特點,他們干涉孩子的行為,限制孩子的行為,甚至只讓孩子去做一些能夠給予他們安全感的事情,這種父母往往都是過於強勢。

在這種類型的父母的教育下,孩子一般都會有兩個極端,一是叛逆,而是軟弱。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要想教育好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是一個基礎的前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父母要做到以下三點:

  • 全心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出現情緒

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許孩子出現情緒。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父母也會有情緒,孩子也會有情緒。現階段,孩子主要是情緒惱。

父母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父母是用理智腦來思考。父母應該是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情緒,要幫助孩子將情緒腦轉化為理智腦。在此基礎上,不要隨意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認真傾聽孩子:給予孩子關注與自尊

當孩子帶著情緒時,父母要主動地與孩子溝通,並且要更加認真地傾聽孩子,讓孩子主動訴說自己的感受。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通常時一邊做著自己的事情,一邊聽著孩子講話。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行為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孩子會認為,父母根本就不關心他,在父母的心裡,自己連工作都比不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更加激烈。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種錯覺,父母一定要做好認真傾聽的工作。畢竟,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得到關注和父母關愛自己的表現。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允許孩子發洩:教給孩子恰當的發洩方法

李雪曾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中提到的:"孩子天然的,會通過完整體驗自己的情緒,而自我療愈,能量釋放了,不會形成心理創傷。"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應該想著是如何去幫助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孩子把情緒憋在心裡,這會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正如蔡康永所說的:"把自己壓抑到沒脾氣,那當然不是情商,那是欲練神功,只好自宮。永遠對人笑咪咪的,那也不是情商,那是戴了個令人窒息的面具。"

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把情緒發洩出來,是父母必須做的工作。

對於性格不同的孩子,父母可以採取不同的手段,帶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往往算是一個還算不錯的方法。帶孩子出去運動、讓孩子出汗也是一個可行的措施。

關鍵還是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與興趣愛好,挑選適宜的發洩方法,然後再來平復孩子的情緒。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最終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能夠控制住自己情緒的人。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下午,我接孩子回家。走在路上,我問:"寶貝呀,今天你在學校裡有沒有發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呀?"

孩子說:"哼,我才沒有發生好玩的事情呢!今天,我很生氣呢!"

我問:"怎麼啦?是不是老師批評你啦,還是你和同學相處地不愉快呀?"

孩子情緒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同桌拿著筆劃到了我的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髒了。"說著,孩子將有黑筆痕跡的衣服舉到我的面前。

我說:"沒關係的,就是這麼一點小事,你的同桌肯定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回去之後會幫你洗乾淨的,別擔心啊。"

孩子又大聲地說:"怎麼就是一件小事的,我都被劃到了,媽媽!"

說完這件事情,孩子又說起了別的事情:"今天排隊走去音樂課室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同學老師踩我的鞋子;還有啊,今天又上了英語課,唉,我真是太討厭上英語課了......對了,今天還有好多作業啊,數學是......"

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可就是一件件大事了,是一道道過不去的坎兒。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

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遇到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引發孩子的情緒;當父母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極大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父母都是耐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雖然孩子嘴上說著"我錯了",但是孩子內心會更多地想著,才不是我錯了,是你不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我很有耐心啊,我也很包容孩子。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我也在循循善誘啊。但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還是這麼大,情緒還是這麼明顯?

這是因為父母弄錯了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步驟,在給孩子講大道理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畢竟,當孩子帶有負面情緒時,這時父母再怎麼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是很難將道理聽進心裡面。等到孩子的情緒真正地穩定下來,父母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曾將父母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內部越空,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越強。

先做好孩子的"情緒容易",再去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缺點多多

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正是因為父母犧牲了自我的情緒,成為了孩子的"情緒容器",孩子才能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父母幾乎都有以下的缺陷:

  • 容易情緒化

雖然父母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是真的沒有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當孩子帶有負面的情緒,並且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心理,這種狀態很容易引發父母的情緒。

當父母被帶偏時,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此時是帶著情緒教育孩子。這樣,原本的循循善誘也就變成了一味地講大道理。孩子見到父母"羅裡吧嗦"的模樣,情緒反而是更加強盛了。

結果,父母看到孩子強烈的情緒,心理的情緒就更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沒有耐心與包容心

能夠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相反,不能成為"情緒容器"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優點。

父母不僅不能包容孩子的情緒,還會將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必須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認知。父母的表現通常是,面對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得知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之後,更是不以為然,甚至可能還會嘲笑孩子的膽小、懦弱。

孩子會反感父母的這種打擊自己自尊心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願意與父母交流。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容易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

由於父母不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會不自覺地懷疑孩子的行為與思想,於是,父母又會不自覺地去幹涉孩子的行為,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這便是父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表現。

那些總是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的父母也有這樣的一個特點,他們干涉孩子的行為,限制孩子的行為,甚至只讓孩子去做一些能夠給予他們安全感的事情,這種父母往往都是過於強勢。

在這種類型的父母的教育下,孩子一般都會有兩個極端,一是叛逆,而是軟弱。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

要想教育好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是一個基礎的前提。成為一個"情緒容器",父母要做到以下三點:

  • 全心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出現情緒

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許孩子出現情緒。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父母也會有情緒,孩子也會有情緒。現階段,孩子主要是情緒惱。

父母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父母是用理智腦來思考。父母應該是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情緒,要幫助孩子將情緒腦轉化為理智腦。在此基礎上,不要隨意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認真傾聽孩子:給予孩子關注與自尊

當孩子帶著情緒時,父母要主動地與孩子溝通,並且要更加認真地傾聽孩子,讓孩子主動訴說自己的感受。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通常時一邊做著自己的事情,一邊聽著孩子講話。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行為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孩子會認為,父母根本就不關心他,在父母的心裡,自己連工作都比不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更加激烈。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種錯覺,父母一定要做好認真傾聽的工作。畢竟,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得到關注和父母關愛自己的表現。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 允許孩子發洩:教給孩子恰當的發洩方法

李雪曾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中提到的:"孩子天然的,會通過完整體驗自己的情緒,而自我療愈,能量釋放了,不會形成心理創傷。"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應該想著是如何去幫助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孩子把情緒憋在心裡,這會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正如蔡康永所說的:"把自己壓抑到沒脾氣,那當然不是情商,那是欲練神功,只好自宮。永遠對人笑咪咪的,那也不是情商,那是戴了個令人窒息的面具。"

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把情緒發洩出來,是父母必須做的工作。

對於性格不同的孩子,父母可以採取不同的手段,帶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往往算是一個還算不錯的方法。帶孩子出去運動、讓孩子出汗也是一個可行的措施。

關鍵還是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與興趣愛好,挑選適宜的發洩方法,然後再來平復孩子的情緒。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最終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能夠控制住自己情緒的人。

小孩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