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幼兒園 非常完美 新聞 貝貝育兒樂園 2019-09-18
"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差不多類似於是表演類節目。孩子一上臺,主持人一問話,孩子就有些說不出來任何話,甚至臉會以極速變紅。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害怕去接觸新事物、新環境。只要一接觸,就很有可能害羞、尷尬、痛苦。

@寶寶最大:我家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現在你看幼兒園開學都多少天了,還是要我去送。最重要的是,幼兒園就在家門口。膽子簡直太小了,上次老師還給我說孩子只要一發言就支支吾吾滿臉通紅,這可怎麼辦呢?

"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差不多類似於是表演類節目。孩子一上臺,主持人一問話,孩子就有些說不出來任何話,甚至臉會以極速變紅。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害怕去接觸新事物、新環境。只要一接觸,就很有可能害羞、尷尬、痛苦。

@寶寶最大:我家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現在你看幼兒園開學都多少天了,還是要我去送。最重要的是,幼兒園就在家門口。膽子簡直太小了,上次老師還給我說孩子只要一發言就支支吾吾滿臉通紅,這可怎麼辦呢?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媽媽育兒:我家隔壁有個小夥子,這都已經二三十歲了,他媽讓他去相親,可是每次一相親就結巴,看到女孩子就臉紅的不行,回家就涼了。他媽說了他好幾次,他總是說:"我這毛病我也沒辦法!"看著年齡越來越大,真是能愁死人。@蘋果爸爸育兒:我家孩子23個月,帶他去外面玩,去外面餐廳吃飯,他都特別開心。但是帶他去別人家,他不進去,進去就會哭,要回來,別人來我家,他也會躲避。總之就是不想去接觸別人,一接觸就受不了。

上面列舉了幾位媽媽的發言,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法正常的去接觸別人,甚至在接觸的過程中會因為自己主觀的原因而感到十分的痛苦。在接觸別人的時候總是無法正常對待,甚至會臉紅、尷尬,不知道如何面對。

"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差不多類似於是表演類節目。孩子一上臺,主持人一問話,孩子就有些說不出來任何話,甚至臉會以極速變紅。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害怕去接觸新事物、新環境。只要一接觸,就很有可能害羞、尷尬、痛苦。

@寶寶最大:我家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現在你看幼兒園開學都多少天了,還是要我去送。最重要的是,幼兒園就在家門口。膽子簡直太小了,上次老師還給我說孩子只要一發言就支支吾吾滿臉通紅,這可怎麼辦呢?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媽媽育兒:我家隔壁有個小夥子,這都已經二三十歲了,他媽讓他去相親,可是每次一相親就結巴,看到女孩子就臉紅的不行,回家就涼了。他媽說了他好幾次,他總是說:"我這毛病我也沒辦法!"看著年齡越來越大,真是能愁死人。@蘋果爸爸育兒:我家孩子23個月,帶他去外面玩,去外面餐廳吃飯,他都特別開心。但是帶他去別人家,他不進去,進去就會哭,要回來,別人來我家,他也會躲避。總之就是不想去接觸別人,一接觸就受不了。

上面列舉了幾位媽媽的發言,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法正常的去接觸別人,甚至在接觸的過程中會因為自己主觀的原因而感到十分的痛苦。在接觸別人的時候總是無法正常對待,甚至會臉紅、尷尬,不知道如何面對。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面對陌生人尷尬、臉紅,或是"社交遲疑"

一些心理學家就分析,這可能是孩子本身存在的一種社交恐懼症,也就是社交遲疑。相比於同齡人、正常人,他們在和別人進行社交的時候總是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克服不了心理上的距離感,就會顯得壓力更大,從而導致自己身體、語言出現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恐懼症在很多父母看來是可以改善的。實際上,雖然可以改善,但是每一位孩子本身接觸別人的能力不同,每個孩子本身的狀態也不同。一些孩子可能小時候這樣,長大自然而然活潑。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就算成年之後可能還是沒有改正,父母決不能忽視,妄想讓孩子自我調整。

"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差不多類似於是表演類節目。孩子一上臺,主持人一問話,孩子就有些說不出來任何話,甚至臉會以極速變紅。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害怕去接觸新事物、新環境。只要一接觸,就很有可能害羞、尷尬、痛苦。

@寶寶最大:我家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現在你看幼兒園開學都多少天了,還是要我去送。最重要的是,幼兒園就在家門口。膽子簡直太小了,上次老師還給我說孩子只要一發言就支支吾吾滿臉通紅,這可怎麼辦呢?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媽媽育兒:我家隔壁有個小夥子,這都已經二三十歲了,他媽讓他去相親,可是每次一相親就結巴,看到女孩子就臉紅的不行,回家就涼了。他媽說了他好幾次,他總是說:"我這毛病我也沒辦法!"看著年齡越來越大,真是能愁死人。@蘋果爸爸育兒:我家孩子23個月,帶他去外面玩,去外面餐廳吃飯,他都特別開心。但是帶他去別人家,他不進去,進去就會哭,要回來,別人來我家,他也會躲避。總之就是不想去接觸別人,一接觸就受不了。

上面列舉了幾位媽媽的發言,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法正常的去接觸別人,甚至在接觸的過程中會因為自己主觀的原因而感到十分的痛苦。在接觸別人的時候總是無法正常對待,甚至會臉紅、尷尬,不知道如何面對。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面對陌生人尷尬、臉紅,或是"社交遲疑"

一些心理學家就分析,這可能是孩子本身存在的一種社交恐懼症,也就是社交遲疑。相比於同齡人、正常人,他們在和別人進行社交的時候總是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克服不了心理上的距離感,就會顯得壓力更大,從而導致自己身體、語言出現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恐懼症在很多父母看來是可以改善的。實際上,雖然可以改善,但是每一位孩子本身接觸別人的能力不同,每個孩子本身的狀態也不同。一些孩子可能小時候這樣,長大自然而然活潑。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就算成年之後可能還是沒有改正,父母決不能忽視,妄想讓孩子自我調整。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什麼原因導致"社交遲疑"的出現呢?

(1) 孩子本身接觸的環境

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個環境作用之下,任何人都趨向相同。很多人都覺得"高情商"、活潑開朗大方的人比較有前途,但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比較沉默。特別是在比較私人的狀態之下,更是展現出來比較封閉的一面。

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相信更多感受到的也是父母比較疲倦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也是比較沉悶的。孩子這時候就更加考慮自己的情緒,而不願意和更多人的進行一定的交談。

(2) 孩子個人的經驗

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內向的、外向的,而是經過環境的影響以及自我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個人感受到別人的熱情,自己內心也想要有活潑、大方的慾望,這時候孩子也會變成這樣。

"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差不多類似於是表演類節目。孩子一上臺,主持人一問話,孩子就有些說不出來任何話,甚至臉會以極速變紅。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害怕去接觸新事物、新環境。只要一接觸,就很有可能害羞、尷尬、痛苦。

@寶寶最大:我家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現在你看幼兒園開學都多少天了,還是要我去送。最重要的是,幼兒園就在家門口。膽子簡直太小了,上次老師還給我說孩子只要一發言就支支吾吾滿臉通紅,這可怎麼辦呢?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媽媽育兒:我家隔壁有個小夥子,這都已經二三十歲了,他媽讓他去相親,可是每次一相親就結巴,看到女孩子就臉紅的不行,回家就涼了。他媽說了他好幾次,他總是說:"我這毛病我也沒辦法!"看著年齡越來越大,真是能愁死人。@蘋果爸爸育兒:我家孩子23個月,帶他去外面玩,去外面餐廳吃飯,他都特別開心。但是帶他去別人家,他不進去,進去就會哭,要回來,別人來我家,他也會躲避。總之就是不想去接觸別人,一接觸就受不了。

上面列舉了幾位媽媽的發言,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法正常的去接觸別人,甚至在接觸的過程中會因為自己主觀的原因而感到十分的痛苦。在接觸別人的時候總是無法正常對待,甚至會臉紅、尷尬,不知道如何面對。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面對陌生人尷尬、臉紅,或是"社交遲疑"

一些心理學家就分析,這可能是孩子本身存在的一種社交恐懼症,也就是社交遲疑。相比於同齡人、正常人,他們在和別人進行社交的時候總是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克服不了心理上的距離感,就會顯得壓力更大,從而導致自己身體、語言出現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恐懼症在很多父母看來是可以改善的。實際上,雖然可以改善,但是每一位孩子本身接觸別人的能力不同,每個孩子本身的狀態也不同。一些孩子可能小時候這樣,長大自然而然活潑。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就算成年之後可能還是沒有改正,父母決不能忽視,妄想讓孩子自我調整。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什麼原因導致"社交遲疑"的出現呢?

(1) 孩子本身接觸的環境

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個環境作用之下,任何人都趨向相同。很多人都覺得"高情商"、活潑開朗大方的人比較有前途,但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比較沉默。特別是在比較私人的狀態之下,更是展現出來比較封閉的一面。

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相信更多感受到的也是父母比較疲倦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也是比較沉悶的。孩子這時候就更加考慮自己的情緒,而不願意和更多人的進行一定的交談。

(2) 孩子個人的經驗

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內向的、外向的,而是經過環境的影響以及自我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個人感受到別人的熱情,自己內心也想要有活潑、大方的慾望,這時候孩子也會變成這樣。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比如孩子第一次上臺表演的時候,臺下全是掌聲,這時候孩子就會享受這個過程。要是第一次表現很尷尬,讓他牢記這個場景,那麼之後任何一次他都無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防線,而是保持這種害羞、尷尬的狀態。

(3)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同

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看似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卻是在逼迫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你必須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看你以後幹什麼?""說了讓你別這樣,腦袋被門夾了嗎?"

試想一下,一個人長期處於這樣被打壓的情況之下,到底是怎樣的狀態呢?實際上,就算是自己想要自信,也沒有辦法改變。就算是接觸新環境,也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最差的?是不是會被父母批評?父母的教育 成為他們性格內向的根源。

"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差不多類似於是表演類節目。孩子一上臺,主持人一問話,孩子就有些說不出來任何話,甚至臉會以極速變紅。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害怕去接觸新事物、新環境。只要一接觸,就很有可能害羞、尷尬、痛苦。

@寶寶最大:我家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現在你看幼兒園開學都多少天了,還是要我去送。最重要的是,幼兒園就在家門口。膽子簡直太小了,上次老師還給我說孩子只要一發言就支支吾吾滿臉通紅,這可怎麼辦呢?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媽媽育兒:我家隔壁有個小夥子,這都已經二三十歲了,他媽讓他去相親,可是每次一相親就結巴,看到女孩子就臉紅的不行,回家就涼了。他媽說了他好幾次,他總是說:"我這毛病我也沒辦法!"看著年齡越來越大,真是能愁死人。@蘋果爸爸育兒:我家孩子23個月,帶他去外面玩,去外面餐廳吃飯,他都特別開心。但是帶他去別人家,他不進去,進去就會哭,要回來,別人來我家,他也會躲避。總之就是不想去接觸別人,一接觸就受不了。

上面列舉了幾位媽媽的發言,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法正常的去接觸別人,甚至在接觸的過程中會因為自己主觀的原因而感到十分的痛苦。在接觸別人的時候總是無法正常對待,甚至會臉紅、尷尬,不知道如何面對。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面對陌生人尷尬、臉紅,或是"社交遲疑"

一些心理學家就分析,這可能是孩子本身存在的一種社交恐懼症,也就是社交遲疑。相比於同齡人、正常人,他們在和別人進行社交的時候總是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克服不了心理上的距離感,就會顯得壓力更大,從而導致自己身體、語言出現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恐懼症在很多父母看來是可以改善的。實際上,雖然可以改善,但是每一位孩子本身接觸別人的能力不同,每個孩子本身的狀態也不同。一些孩子可能小時候這樣,長大自然而然活潑。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就算成年之後可能還是沒有改正,父母決不能忽視,妄想讓孩子自我調整。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什麼原因導致"社交遲疑"的出現呢?

(1) 孩子本身接觸的環境

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個環境作用之下,任何人都趨向相同。很多人都覺得"高情商"、活潑開朗大方的人比較有前途,但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比較沉默。特別是在比較私人的狀態之下,更是展現出來比較封閉的一面。

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相信更多感受到的也是父母比較疲倦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也是比較沉悶的。孩子這時候就更加考慮自己的情緒,而不願意和更多人的進行一定的交談。

(2) 孩子個人的經驗

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內向的、外向的,而是經過環境的影響以及自我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個人感受到別人的熱情,自己內心也想要有活潑、大方的慾望,這時候孩子也會變成這樣。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比如孩子第一次上臺表演的時候,臺下全是掌聲,這時候孩子就會享受這個過程。要是第一次表現很尷尬,讓他牢記這個場景,那麼之後任何一次他都無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防線,而是保持這種害羞、尷尬的狀態。

(3)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同

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看似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卻是在逼迫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你必須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看你以後幹什麼?""說了讓你別這樣,腦袋被門夾了嗎?"

試想一下,一個人長期處於這樣被打壓的情況之下,到底是怎樣的狀態呢?實際上,就算是自己想要自信,也沒有辦法改變。就算是接觸新環境,也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最差的?是不是會被父母批評?父母的教育 成為他們性格內向的根源。

孩子一接觸別人就忐忑,暗示有社交遲疑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去改變?

第1點、帶孩子體驗新環境的魅力

就像我們上面說到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總是表現出來不太適應的畫面,其實可能就是之前接觸的太少或者是接觸之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擔心自己會出醜。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接觸到新的東西必然會聯想到之前的狀態。

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去接觸。這個環境可以是比較私密的狀態,只有父母和孩子。比如孩子不敢在講臺上表演,我們可以找一個教室,家長坐在下面,鼓勵孩子在臺上體驗這種感覺。相信如果他適應了,之後也不會尷尬、害羞臉紅。

第2點、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我侄子差不多在6歲的時候開始學街舞,可是有一次表演的時候不注意摔倒了,他特別自責,甚至認為自己沒用。之後很久都不願意表演,就算是被迫表演,神情也並不自然。就算是看到熟悉的人,臉也會紅。最後詢問,他表示自己一上臺就想起上次尷尬的情形。

之後老師看他還是個好苗子,好說歹說最後帶他又上了一次舞臺,並且告訴了他一些經驗,當時的表演非常完美,他收穫到了很多人的掌聲。之後在跳街舞的時候,他才更加的自信。表演次數多了,也就沒有那種比較臉紅的場景。

第3點、利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棍棒教育"不可取?什麼教育方式可取呢?一些人說到講大道理。實際上,家長在講大道理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從而變得更加的暴躁,對孩子謾罵。這時候,孩子內心非常痛苦,甚至認為自己就是父母說的這樣。

每想要去嘗試一件事情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會想起"你這麼笨,你看你能幹什麼呢?"的話語,一下子怯場了。"我是沒用的""我不可能完成的",久而久之,就做不好任何事。父母教育孩子可以,但是不應該過分的暴躁,利用激將法讓孩子成長。

聰明的家長他們會考慮好孩子的承受能力,在棍棒教育和講道理教育中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彈性教育,這才不至於讓孩子過分的糾結自己的缺點。

結語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能影響孩子很久。有些時候孩子長大之後怯場、害羞、臉紅其實都是在小時候形成的毛病。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清楚,一旦形成這種習慣,想要改正是非常難的,所以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規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