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主陣地打響價格戰

以響應國家增值稅下調政策,高舉讓利消費者的大旗,奔馳、寶馬等為首的豪華車品牌首當其中,全系降價亮劍中國車市。

一波未平,一波又來襲。如果說豪華車品牌降價的戰火離我們尋常老百姓感覺有點遠的話,那麼,近日以大眾汽車體系掀起的眾多合資品牌的全系降價,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而來,近在咫尺。

大家都能感覺得到,車市主陣地一場價格戰在所難免。

3月26日晚,一汽-大眾率先發布官宣,為響應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大眾品牌自3月27日起,下調全系在售車型官方指導價,降幅為3000-8000元。3月27日,上汽大眾隨之跟進,即日起下調大眾品牌、斯柯達品牌車型廠商建議零售價,最高降幅達2萬元,且推出多重購車和服務優惠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7家外資品牌官方宣佈降價。

遍地狼煙,硝煙瀰漫,中國車市價格戰一觸即發。

價格戰,是硬戰,就倆字:降價!簡單粗暴。其作為一種最原始的營銷策略,具有殺傷力強、短平快等諸多優點,因而在中國商業環境中經常被應用。

價格戰表面看拼的是價格,實則關係到一個企業的整體戰略規劃、產品定價策略、銷售渠道調整以及企業管理等等。因此,企業選擇降價,只能是暫時性的手段,其目的才是關鍵。

鑑於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市場地位及所佔市場份額,其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中國車市的敏感神經。這次繼豪華車品牌官降之後,緊接著就是大眾汽車合資品牌的官降,不得不讓中國車市為之激盪。

合資車企一時集體宣佈降價,都鉚足了勁打價格戰,背後本質上是在追求什麼呢?市場份額?這只是一個淺顯的目標,也是一個戰術目標。我們知道,企業在用價格戰瘋狂挖掘市場的時候,總有一個終極遊戲的概念。

這個終極遊戲是什麼呢?

回過頭來看,價格戰的始作俑者,毫無疑問,是以德係為首的奔馳和寶馬,隨後是大眾,三家都是世界赫赫有名的汽車市場屠夫,還“煽動”歐美等其它合資品牌,“不約而同”地向中國車市舉起價格的屠刀,擼一擼衣袖,不管於中國車市還是消費者,其會為之顫慄。

隨著智能製造的不斷升級、市場消費的不斷升級,怎麼看價格戰都不可能發生在汽車行業,但偏偏就發生了。

價格戰的受益者無疑是消費者。對企業而言,市場份額的增加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市場價格的探底總能獲取一大部分消費者。豪華車降價總會獲得合資車一部分消費者,合資車降價總會獲得自主品牌一部分消費者。可自主品牌降價,卻無法蠶食對手的市場了。

儼然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可蝦米無肉可吃。

自主品牌能降價嗎?降價當然可以,但這對自主品牌自身的發展傷害卻是最大的,無異於“割肉喂虎”,弊遠大於利。

豪華車也好,合資品牌車也好,降價,其產品品質不會受到影響,畢竟財大氣粗,在技術研發投入及人才的引入上不會有任何的影響。特別是上下游供應鏈企業也無絲毫的影響。但自主品牌呢?就不同了。在有限的市場份額內,本來減稅可以減輕企業的經營負擔,若要降價,在產品品質不減、研發投入不減的情況下,消費升級如何體現呢?面對合資品牌的蠶食,自主品牌的市場增量在哪裡?企業拿什麼站穩市場腳跟,立信於消費者?

由此看來,降價的這個終極遊戲就是對中國自主品牌的“圍剿”。

隨著以汽車行業為代表的中國工業競爭力的增強,中國自主品牌不但與合資品牌展開同臺競爭,而且還不斷地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到世界汽車舞臺中展現中國智造的實力,這早已讓世界汽車巨頭們寢食難安。如何遏制中國自主品牌強勁發展的勢頭,保住中國市場的地位,繼續蠶食中國市場釋放出的每一次紅利,在轉型“電動化”的道路上不失市場增量,是世界汽車巨頭共同的“功課”。

這,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價格戰終極目的。

嗚呼,車市一片風捲殘雲,各方鏖戰正酣,喊殺聲響徹天空,到處充斥著價格戰散發的“火藥味”,中國自主品牌何去何從?中國工業製造,路歸何處?

政府和業界都在想。

車市主陣地打響價格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