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

撰文 / 安韻婷 劉勇 攝影 / 陳志峰 向少偉

“狂風吹來,沙土飛揚。雜草叢裡,一個灰色的影子閃過。灰狼耷拉著舌頭,目光狡黠。護群的頭馬“大帥”猛然抬起頭來。它雙耳直立,兩眼警覺地注視前方。其它野馬紛紛抬起頭來。一時間,煙塵瀰漫,野馬群疾奔而去……”這是電影《野馬長嘯》中野馬與灰狼相持的鏡頭。跟隨著這個鏡頭,我們將帶你去的是一個與野馬有關的地方——中國普氏野馬之鄉新疆吉木薩爾縣。

"

撰文 / 安韻婷 劉勇 攝影 / 陳志峰 向少偉

“狂風吹來,沙土飛揚。雜草叢裡,一個灰色的影子閃過。灰狼耷拉著舌頭,目光狡黠。護群的頭馬“大帥”猛然抬起頭來。它雙耳直立,兩眼警覺地注視前方。其它野馬紛紛抬起頭來。一時間,煙塵瀰漫,野馬群疾奔而去……”這是電影《野馬長嘯》中野馬與灰狼相持的鏡頭。跟隨著這個鏡頭,我們將帶你去的是一個與野馬有關的地方——中國普氏野馬之鄉新疆吉木薩爾縣。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重返遼闊的戈壁家園

馬棚裡打成捆的飼料堆的滿滿的,幾個工作人員在打掃馬圈。寬敞平整的馬圈裡,野馬悠閒地走來走去。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喝水,有的靜靜不動。從瞭望塔上依次望去,戈壁荒漠廣袤無邊,野馬圈舍整齊排列……這裡是距離吉木薩爾縣63公里的老臺鄉西地村的野馬繁殖中心,在這裡放養著300多匹新疆野馬。這些野馬據動物學家考證,已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每一匹野馬都是一個“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庫。

1981年,林業部在準噶爾盆地設立了我國最大的“卡拉麥裡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橫跨準噶爾腹地,南北連接天山與阿爾泰山,保護區除了低山丘陵外,便是荒漠戈壁,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保護區裡生活著野驢、鵝喉羚、盤羊、野山羊、雪豹、狍鹿、馬鹿、棕熊和野豬等70多種野生動物。普氏野馬的放歸,為卡拉麥裡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又增添了新的夥伴。

"

撰文 / 安韻婷 劉勇 攝影 / 陳志峰 向少偉

“狂風吹來,沙土飛揚。雜草叢裡,一個灰色的影子閃過。灰狼耷拉著舌頭,目光狡黠。護群的頭馬“大帥”猛然抬起頭來。它雙耳直立,兩眼警覺地注視前方。其它野馬紛紛抬起頭來。一時間,煙塵瀰漫,野馬群疾奔而去……”這是電影《野馬長嘯》中野馬與灰狼相持的鏡頭。跟隨著這個鏡頭,我們將帶你去的是一個與野馬有關的地方——中國普氏野馬之鄉新疆吉木薩爾縣。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重返遼闊的戈壁家園

馬棚裡打成捆的飼料堆的滿滿的,幾個工作人員在打掃馬圈。寬敞平整的馬圈裡,野馬悠閒地走來走去。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喝水,有的靜靜不動。從瞭望塔上依次望去,戈壁荒漠廣袤無邊,野馬圈舍整齊排列……這裡是距離吉木薩爾縣63公里的老臺鄉西地村的野馬繁殖中心,在這裡放養著300多匹新疆野馬。這些野馬據動物學家考證,已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每一匹野馬都是一個“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庫。

1981年,林業部在準噶爾盆地設立了我國最大的“卡拉麥裡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橫跨準噶爾腹地,南北連接天山與阿爾泰山,保護區除了低山丘陵外,便是荒漠戈壁,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保護區裡生活著野驢、鵝喉羚、盤羊、野山羊、雪豹、狍鹿、馬鹿、棕熊和野豬等70多種野生動物。普氏野馬的放歸,為卡拉麥裡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又增添了新的夥伴。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野馬回家之前,專家們經過五次實地考察選點後,決定將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設在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吉木薩爾縣老臺鄉西地村。這裡距離準噶爾盆地只有10公里,背依遼闊的戈壁無人區,沙漠中有供野馬生存的水源和梭梭、蘆葦、野蒿、芨芨草等,為野馬半放歸、全放歸提供了天然的環境。另一方面,這裡遠離村莊農舍,區域內除了有幾峰駱駝之外,幾乎很少能看到有家畜在此放牧,草場的汙染微乎其微。

然而不足的是,這裡地形平坦,缺乏避風防雨的天然屏障。野生飼草單純,供野馬可食草類不多。於是,要想創造野馬適應的自然環境,必須要自種飼草,逐步改良天然草場。此外,還要植樹造林,給野馬創造一個遮風擋雨的良好環境。要實現這一切,最關鍵的是水源。5000畝的天然灌溉草場,一年所需水量是20多萬立方,要想解決這麼大的供水量,必須依靠地表水。1986年3月,吉木薩爾縣人民政府從老臺鄉西地村劃出9000畝地無償給“野馬養殖中心”使用,並由縣上供給地面水。

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然而,野馬回家的路卻並不平坦。1992年冬天引進“野馬養殖中心”的18匹野馬中,從德國引進的一號野馬因患心肌梗塞,醫治無效而死亡;從美國引進的一匹野公馬因骨折而死亡。這些返回故里的野馬,都是100年前離開準山的卡庫爾特建立起屬於它們的新世界。卡拉麥裡地區,夏季每天的日照時間長達15小時,地表溫度最高達到攝氏60度。長時間缺水,任何生物都難以生存。為了能讓野馬飲用小池塘裡的苦鹼水,工作人員預先在放歸點的水坑裡注入了苦鹼水。小池塘在一處低窪的地方,野馬第一次見到自然環境中的池塘,或許出於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他們一個個站在山凹的頂部,躊躇不前。工作人員剛把這匹趕下去,那匹又跑了上來。無奈,他們只好把頭馬強行趕下去。頭馬小心翼翼地用舌頭輕輕舔了一下苦鹼水,也許是太渴的緣故,它顧不了那麼多了,接著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其他野馬看見頭馬都喝了,這才紛紛跑到水塘周圍飲起來。

然而,經過人工飼養的野馬,以前吃的飼草都是經過晾晒、攪拌並加入雞蛋等各種添加劑的上好草料,形成了習慣性口味,一時很難適應自然條件中的野草,但如果它們的口味不改變,即使不被餓死,也會因為對惡劣環境的適應中降低整個種群的繁殖能力。為了讓野馬儘快適應放歸的新環境,工作人員在野馬吃的混合飼料中添加了多種新鮮牧草,隨著野馬適應能力的增強,逐步加大了野生牧草的比例,同時減少人工餵養的次數,並把人工配製的草料分撒到野地上,讓這些野馬在吃草料的同時,也能夠啃食長在地上的野草。

粗礪的戈壁兩天就磨壞了野馬的蹄子,它們有的一瘸一拐的,懶得再往山坡上爬了。水和草變得不可口了,甜井水變成了苦雨水,嫩苜蓿變成了硬野草。但可喜的是,野馬們辨別毒草的能力還沒有喪失……也許是天性,也許是野馬身體裡依舊流淌著戈壁的血,很快它們就適應了這裡的環境,野性開始恢復。之前很溫順,喜歡人接近的圈養野馬,它們開始躲避陌生的生物,對靠近的人們變得異常警覺,就連平日裡熟悉的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沒多久,第一批放歸的野馬就適應了卡庫爾噶爾盆地的野馬後裔。但當離鄉背井的野馬百年後重返故鄉時,它們對祖先曾經繁衍生息的家園卻倍感陌生,而且這些經過訓養的野馬早已失去了昔日彪悍威猛的雄風。讓野馬回到故鄉,並不是人們的最終目的;讓野馬迴歸自然,才是最終的目標。2001年,野馬繁殖中心開始對部分野馬進行“野化”放養……

接受大自然的考驗

2001年8月5日新疆野馬養殖中心一片忙亂,首批被野放27匹野馬在咴咴嘶鳴中,與朝夕相處的其他野馬告別,乘著卡車朝準噶爾腹地行駛而去,野馬養殖中心的草庫、棚舍、高牆和樹木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野馬真正的走進了大自然的懷抱,在距離吉木薩爾野馬中心200公里,卡拉麥裡特的野外生活,併成功繁育了4匹小馬駒。2004年7月9日,第二批共10匹野馬也被放歸大自然。

雖然沒能走進卡庫爾特去近距離的接觸野馬,但當冬日的陽光慷慨地灑遍吉木薩爾每個角落的時候,我彷彿看到,300多匹野馬已經過大自然的考驗,正揚鬃騰蹄,對日長嘯……而陪伴它們的人,又要出發了,他們要為馬兒放一些過冬的草料……

迴歸野生動物的天堂

在電影《野馬長嘯》裡有一段講工作人員找馬的情節,其實在吉木薩爾野馬繁殖中心也有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2001年冬天,新疆北部普降大雪。環繞準噶爾盆地北緣的阿爾泰地區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第一次放歸的野馬就遇上了這場大雪。

12月8日,一個雪花飄飄、寒風凜冽的日子,放歸準噶爾盆地的野馬沒有回到圍欄飲水。接下來的幾天,也不見野馬的蹤跡。在茫茫曠野裡,只默默佇立著兩間白房子和三個兩眼茫然的工作人員。27匹野馬突然從監測範圍內消失了。

雖然,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是野馬的故鄉,但對於圈養了100多年的普氏野馬來說,它依然充滿了威脅和凶險。工作人員開始在茫茫的雪原上,尋找野馬,唯有依靠它們留在雪地上的足跡和糞便。然而,由於連日的揚風攪雪,這唯一的線索也被嚴酷的風雪覆蓋了。

保護區位於準噶爾盆地之中,是新疆,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這裡不是一般的旅遊區,地貌複雜,植被豐富,水源充足,但人跡罕到,所以才形成了最適宜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天堂”,但對於找馬的工作人員來說卻困難重重。經過20天的尋找,工作人員終於在荒原一座白雪覆蓋的高崗上找到了這27匹野馬。雖然它們都很消瘦,但並沒有被寒流擊倒,相反奔跑的速度卻加快了許多。同時,野馬和人的距離也明顯疏遠了。儘管它們還在依賴著人類的幫助——放歸點人工給它們開闢的水源地,可它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野外的生活,常常“夜不歸宿”。經過了這個冬天,野馬真正的迴歸到了屬於它們的“天堂”裡。在《野馬長嘯》的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殘陽如血,西風獵獵。大漠,黃沙漫卷,一匹頭馬狂嘯九天,聲如雷鳴,驚散漫天鴻雁。餘音流轉,刺破長空……想必這正是普氏野馬現在自由的生存狀態吧。

這一夜我的夢裡,馬蹄聲迴響,荒野上恍如一曲幽婉的驪歌,奏響了屬於野馬的時代……

"

撰文 / 安韻婷 劉勇 攝影 / 陳志峰 向少偉

“狂風吹來,沙土飛揚。雜草叢裡,一個灰色的影子閃過。灰狼耷拉著舌頭,目光狡黠。護群的頭馬“大帥”猛然抬起頭來。它雙耳直立,兩眼警覺地注視前方。其它野馬紛紛抬起頭來。一時間,煙塵瀰漫,野馬群疾奔而去……”這是電影《野馬長嘯》中野馬與灰狼相持的鏡頭。跟隨著這個鏡頭,我們將帶你去的是一個與野馬有關的地方——中國普氏野馬之鄉新疆吉木薩爾縣。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重返遼闊的戈壁家園

馬棚裡打成捆的飼料堆的滿滿的,幾個工作人員在打掃馬圈。寬敞平整的馬圈裡,野馬悠閒地走來走去。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喝水,有的靜靜不動。從瞭望塔上依次望去,戈壁荒漠廣袤無邊,野馬圈舍整齊排列……這裡是距離吉木薩爾縣63公里的老臺鄉西地村的野馬繁殖中心,在這裡放養著300多匹新疆野馬。這些野馬據動物學家考證,已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每一匹野馬都是一個“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庫。

1981年,林業部在準噶爾盆地設立了我國最大的“卡拉麥裡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橫跨準噶爾腹地,南北連接天山與阿爾泰山,保護區除了低山丘陵外,便是荒漠戈壁,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保護區裡生活著野驢、鵝喉羚、盤羊、野山羊、雪豹、狍鹿、馬鹿、棕熊和野豬等70多種野生動物。普氏野馬的放歸,為卡拉麥裡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又增添了新的夥伴。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野馬回家之前,專家們經過五次實地考察選點後,決定將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設在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吉木薩爾縣老臺鄉西地村。這裡距離準噶爾盆地只有10公里,背依遼闊的戈壁無人區,沙漠中有供野馬生存的水源和梭梭、蘆葦、野蒿、芨芨草等,為野馬半放歸、全放歸提供了天然的環境。另一方面,這裡遠離村莊農舍,區域內除了有幾峰駱駝之外,幾乎很少能看到有家畜在此放牧,草場的汙染微乎其微。

然而不足的是,這裡地形平坦,缺乏避風防雨的天然屏障。野生飼草單純,供野馬可食草類不多。於是,要想創造野馬適應的自然環境,必須要自種飼草,逐步改良天然草場。此外,還要植樹造林,給野馬創造一個遮風擋雨的良好環境。要實現這一切,最關鍵的是水源。5000畝的天然灌溉草場,一年所需水量是20多萬立方,要想解決這麼大的供水量,必須依靠地表水。1986年3月,吉木薩爾縣人民政府從老臺鄉西地村劃出9000畝地無償給“野馬養殖中心”使用,並由縣上供給地面水。

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然而,野馬回家的路卻並不平坦。1992年冬天引進“野馬養殖中心”的18匹野馬中,從德國引進的一號野馬因患心肌梗塞,醫治無效而死亡;從美國引進的一匹野公馬因骨折而死亡。這些返回故里的野馬,都是100年前離開準山的卡庫爾特建立起屬於它們的新世界。卡拉麥裡地區,夏季每天的日照時間長達15小時,地表溫度最高達到攝氏60度。長時間缺水,任何生物都難以生存。為了能讓野馬飲用小池塘裡的苦鹼水,工作人員預先在放歸點的水坑裡注入了苦鹼水。小池塘在一處低窪的地方,野馬第一次見到自然環境中的池塘,或許出於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他們一個個站在山凹的頂部,躊躇不前。工作人員剛把這匹趕下去,那匹又跑了上來。無奈,他們只好把頭馬強行趕下去。頭馬小心翼翼地用舌頭輕輕舔了一下苦鹼水,也許是太渴的緣故,它顧不了那麼多了,接著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其他野馬看見頭馬都喝了,這才紛紛跑到水塘周圍飲起來。

然而,經過人工飼養的野馬,以前吃的飼草都是經過晾晒、攪拌並加入雞蛋等各種添加劑的上好草料,形成了習慣性口味,一時很難適應自然條件中的野草,但如果它們的口味不改變,即使不被餓死,也會因為對惡劣環境的適應中降低整個種群的繁殖能力。為了讓野馬儘快適應放歸的新環境,工作人員在野馬吃的混合飼料中添加了多種新鮮牧草,隨著野馬適應能力的增強,逐步加大了野生牧草的比例,同時減少人工餵養的次數,並把人工配製的草料分撒到野地上,讓這些野馬在吃草料的同時,也能夠啃食長在地上的野草。

粗礪的戈壁兩天就磨壞了野馬的蹄子,它們有的一瘸一拐的,懶得再往山坡上爬了。水和草變得不可口了,甜井水變成了苦雨水,嫩苜蓿變成了硬野草。但可喜的是,野馬們辨別毒草的能力還沒有喪失……也許是天性,也許是野馬身體裡依舊流淌著戈壁的血,很快它們就適應了這裡的環境,野性開始恢復。之前很溫順,喜歡人接近的圈養野馬,它們開始躲避陌生的生物,對靠近的人們變得異常警覺,就連平日裡熟悉的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沒多久,第一批放歸的野馬就適應了卡庫爾噶爾盆地的野馬後裔。但當離鄉背井的野馬百年後重返故鄉時,它們對祖先曾經繁衍生息的家園卻倍感陌生,而且這些經過訓養的野馬早已失去了昔日彪悍威猛的雄風。讓野馬回到故鄉,並不是人們的最終目的;讓野馬迴歸自然,才是最終的目標。2001年,野馬繁殖中心開始對部分野馬進行“野化”放養……

接受大自然的考驗

2001年8月5日新疆野馬養殖中心一片忙亂,首批被野放27匹野馬在咴咴嘶鳴中,與朝夕相處的其他野馬告別,乘著卡車朝準噶爾腹地行駛而去,野馬養殖中心的草庫、棚舍、高牆和樹木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野馬真正的走進了大自然的懷抱,在距離吉木薩爾野馬中心200公里,卡拉麥裡特的野外生活,併成功繁育了4匹小馬駒。2004年7月9日,第二批共10匹野馬也被放歸大自然。

雖然沒能走進卡庫爾特去近距離的接觸野馬,但當冬日的陽光慷慨地灑遍吉木薩爾每個角落的時候,我彷彿看到,300多匹野馬已經過大自然的考驗,正揚鬃騰蹄,對日長嘯……而陪伴它們的人,又要出發了,他們要為馬兒放一些過冬的草料……

迴歸野生動物的天堂

在電影《野馬長嘯》裡有一段講工作人員找馬的情節,其實在吉木薩爾野馬繁殖中心也有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2001年冬天,新疆北部普降大雪。環繞準噶爾盆地北緣的阿爾泰地區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第一次放歸的野馬就遇上了這場大雪。

12月8日,一個雪花飄飄、寒風凜冽的日子,放歸準噶爾盆地的野馬沒有回到圍欄飲水。接下來的幾天,也不見野馬的蹤跡。在茫茫曠野裡,只默默佇立著兩間白房子和三個兩眼茫然的工作人員。27匹野馬突然從監測範圍內消失了。

雖然,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是野馬的故鄉,但對於圈養了100多年的普氏野馬來說,它依然充滿了威脅和凶險。工作人員開始在茫茫的雪原上,尋找野馬,唯有依靠它們留在雪地上的足跡和糞便。然而,由於連日的揚風攪雪,這唯一的線索也被嚴酷的風雪覆蓋了。

保護區位於準噶爾盆地之中,是新疆,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這裡不是一般的旅遊區,地貌複雜,植被豐富,水源充足,但人跡罕到,所以才形成了最適宜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天堂”,但對於找馬的工作人員來說卻困難重重。經過20天的尋找,工作人員終於在荒原一座白雪覆蓋的高崗上找到了這27匹野馬。雖然它們都很消瘦,但並沒有被寒流擊倒,相反奔跑的速度卻加快了許多。同時,野馬和人的距離也明顯疏遠了。儘管它們還在依賴著人類的幫助——放歸點人工給它們開闢的水源地,可它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野外的生活,常常“夜不歸宿”。經過了這個冬天,野馬真正的迴歸到了屬於它們的“天堂”裡。在《野馬長嘯》的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殘陽如血,西風獵獵。大漠,黃沙漫卷,一匹頭馬狂嘯九天,聲如雷鳴,驚散漫天鴻雁。餘音流轉,刺破長空……想必這正是普氏野馬現在自由的生存狀態吧。

這一夜我的夢裡,馬蹄聲迴響,荒野上恍如一曲幽婉的驪歌,奏響了屬於野馬的時代……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

撰文 / 安韻婷 劉勇 攝影 / 陳志峰 向少偉

“狂風吹來,沙土飛揚。雜草叢裡,一個灰色的影子閃過。灰狼耷拉著舌頭,目光狡黠。護群的頭馬“大帥”猛然抬起頭來。它雙耳直立,兩眼警覺地注視前方。其它野馬紛紛抬起頭來。一時間,煙塵瀰漫,野馬群疾奔而去……”這是電影《野馬長嘯》中野馬與灰狼相持的鏡頭。跟隨著這個鏡頭,我們將帶你去的是一個與野馬有關的地方——中國普氏野馬之鄉新疆吉木薩爾縣。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重返遼闊的戈壁家園

馬棚裡打成捆的飼料堆的滿滿的,幾個工作人員在打掃馬圈。寬敞平整的馬圈裡,野馬悠閒地走來走去。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喝水,有的靜靜不動。從瞭望塔上依次望去,戈壁荒漠廣袤無邊,野馬圈舍整齊排列……這裡是距離吉木薩爾縣63公里的老臺鄉西地村的野馬繁殖中心,在這裡放養著300多匹新疆野馬。這些野馬據動物學家考證,已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每一匹野馬都是一個“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庫。

1981年,林業部在準噶爾盆地設立了我國最大的“卡拉麥裡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橫跨準噶爾腹地,南北連接天山與阿爾泰山,保護區除了低山丘陵外,便是荒漠戈壁,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保護區裡生活著野驢、鵝喉羚、盤羊、野山羊、雪豹、狍鹿、馬鹿、棕熊和野豬等70多種野生動物。普氏野馬的放歸,為卡拉麥裡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又增添了新的夥伴。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野馬回家之前,專家們經過五次實地考察選點後,決定將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設在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吉木薩爾縣老臺鄉西地村。這裡距離準噶爾盆地只有10公里,背依遼闊的戈壁無人區,沙漠中有供野馬生存的水源和梭梭、蘆葦、野蒿、芨芨草等,為野馬半放歸、全放歸提供了天然的環境。另一方面,這裡遠離村莊農舍,區域內除了有幾峰駱駝之外,幾乎很少能看到有家畜在此放牧,草場的汙染微乎其微。

然而不足的是,這裡地形平坦,缺乏避風防雨的天然屏障。野生飼草單純,供野馬可食草類不多。於是,要想創造野馬適應的自然環境,必須要自種飼草,逐步改良天然草場。此外,還要植樹造林,給野馬創造一個遮風擋雨的良好環境。要實現這一切,最關鍵的是水源。5000畝的天然灌溉草場,一年所需水量是20多萬立方,要想解決這麼大的供水量,必須依靠地表水。1986年3月,吉木薩爾縣人民政府從老臺鄉西地村劃出9000畝地無償給“野馬養殖中心”使用,並由縣上供給地面水。

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然而,野馬回家的路卻並不平坦。1992年冬天引進“野馬養殖中心”的18匹野馬中,從德國引進的一號野馬因患心肌梗塞,醫治無效而死亡;從美國引進的一匹野公馬因骨折而死亡。這些返回故里的野馬,都是100年前離開準山的卡庫爾特建立起屬於它們的新世界。卡拉麥裡地區,夏季每天的日照時間長達15小時,地表溫度最高達到攝氏60度。長時間缺水,任何生物都難以生存。為了能讓野馬飲用小池塘裡的苦鹼水,工作人員預先在放歸點的水坑裡注入了苦鹼水。小池塘在一處低窪的地方,野馬第一次見到自然環境中的池塘,或許出於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他們一個個站在山凹的頂部,躊躇不前。工作人員剛把這匹趕下去,那匹又跑了上來。無奈,他們只好把頭馬強行趕下去。頭馬小心翼翼地用舌頭輕輕舔了一下苦鹼水,也許是太渴的緣故,它顧不了那麼多了,接著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其他野馬看見頭馬都喝了,這才紛紛跑到水塘周圍飲起來。

然而,經過人工飼養的野馬,以前吃的飼草都是經過晾晒、攪拌並加入雞蛋等各種添加劑的上好草料,形成了習慣性口味,一時很難適應自然條件中的野草,但如果它們的口味不改變,即使不被餓死,也會因為對惡劣環境的適應中降低整個種群的繁殖能力。為了讓野馬儘快適應放歸的新環境,工作人員在野馬吃的混合飼料中添加了多種新鮮牧草,隨著野馬適應能力的增強,逐步加大了野生牧草的比例,同時減少人工餵養的次數,並把人工配製的草料分撒到野地上,讓這些野馬在吃草料的同時,也能夠啃食長在地上的野草。

粗礪的戈壁兩天就磨壞了野馬的蹄子,它們有的一瘸一拐的,懶得再往山坡上爬了。水和草變得不可口了,甜井水變成了苦雨水,嫩苜蓿變成了硬野草。但可喜的是,野馬們辨別毒草的能力還沒有喪失……也許是天性,也許是野馬身體裡依舊流淌著戈壁的血,很快它們就適應了這裡的環境,野性開始恢復。之前很溫順,喜歡人接近的圈養野馬,它們開始躲避陌生的生物,對靠近的人們變得異常警覺,就連平日裡熟悉的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沒多久,第一批放歸的野馬就適應了卡庫爾噶爾盆地的野馬後裔。但當離鄉背井的野馬百年後重返故鄉時,它們對祖先曾經繁衍生息的家園卻倍感陌生,而且這些經過訓養的野馬早已失去了昔日彪悍威猛的雄風。讓野馬回到故鄉,並不是人們的最終目的;讓野馬迴歸自然,才是最終的目標。2001年,野馬繁殖中心開始對部分野馬進行“野化”放養……

接受大自然的考驗

2001年8月5日新疆野馬養殖中心一片忙亂,首批被野放27匹野馬在咴咴嘶鳴中,與朝夕相處的其他野馬告別,乘著卡車朝準噶爾腹地行駛而去,野馬養殖中心的草庫、棚舍、高牆和樹木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野馬真正的走進了大自然的懷抱,在距離吉木薩爾野馬中心200公里,卡拉麥裡特的野外生活,併成功繁育了4匹小馬駒。2004年7月9日,第二批共10匹野馬也被放歸大自然。

雖然沒能走進卡庫爾特去近距離的接觸野馬,但當冬日的陽光慷慨地灑遍吉木薩爾每個角落的時候,我彷彿看到,300多匹野馬已經過大自然的考驗,正揚鬃騰蹄,對日長嘯……而陪伴它們的人,又要出發了,他們要為馬兒放一些過冬的草料……

迴歸野生動物的天堂

在電影《野馬長嘯》裡有一段講工作人員找馬的情節,其實在吉木薩爾野馬繁殖中心也有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2001年冬天,新疆北部普降大雪。環繞準噶爾盆地北緣的阿爾泰地區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第一次放歸的野馬就遇上了這場大雪。

12月8日,一個雪花飄飄、寒風凜冽的日子,放歸準噶爾盆地的野馬沒有回到圍欄飲水。接下來的幾天,也不見野馬的蹤跡。在茫茫曠野裡,只默默佇立著兩間白房子和三個兩眼茫然的工作人員。27匹野馬突然從監測範圍內消失了。

雖然,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是野馬的故鄉,但對於圈養了100多年的普氏野馬來說,它依然充滿了威脅和凶險。工作人員開始在茫茫的雪原上,尋找野馬,唯有依靠它們留在雪地上的足跡和糞便。然而,由於連日的揚風攪雪,這唯一的線索也被嚴酷的風雪覆蓋了。

保護區位於準噶爾盆地之中,是新疆,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這裡不是一般的旅遊區,地貌複雜,植被豐富,水源充足,但人跡罕到,所以才形成了最適宜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天堂”,但對於找馬的工作人員來說卻困難重重。經過20天的尋找,工作人員終於在荒原一座白雪覆蓋的高崗上找到了這27匹野馬。雖然它們都很消瘦,但並沒有被寒流擊倒,相反奔跑的速度卻加快了許多。同時,野馬和人的距離也明顯疏遠了。儘管它們還在依賴著人類的幫助——放歸點人工給它們開闢的水源地,可它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野外的生活,常常“夜不歸宿”。經過了這個冬天,野馬真正的迴歸到了屬於它們的“天堂”裡。在《野馬長嘯》的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殘陽如血,西風獵獵。大漠,黃沙漫卷,一匹頭馬狂嘯九天,聲如雷鳴,驚散漫天鴻雁。餘音流轉,刺破長空……想必這正是普氏野馬現在自由的生存狀態吧。

這一夜我的夢裡,馬蹄聲迴響,荒野上恍如一曲幽婉的驪歌,奏響了屬於野馬的時代……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野馬長嘯卡拉麥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