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日清晨,我一如往常,到柘皋中學校園晨練。走過熟悉的大門,校園裡靜的出奇,既無人跡亦無聲音,靜的讓人彷彿走進了洪荒。昔日的繁忙不見了,昔日的喧鬧不聞了,真是出奇的怪,好像連鳥都感到了寂寞似的,也躲到別處去了。雖不聞鳥語,但今日園中的花卻好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盡情地揮灑自我。“濃香最無著處”的桂花可不是“為有暗香來”的低調,而是熱情奔放,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桂香的醉人是如此的攝魂攫魄,尤其是在這一無塵囂靜謐的清晨。路邊花壇裡的韭菜蘭,那小白花開的爛漫,好像漫天繁星的天幕掉落了一塊到花壇裡。大美學家王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我實在不明白此時此刻花壇裡韭菜蘭的小白花居然在秋天裡卻還是如此的歡鬧!而這種“歡鬧”是我走進柘中35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繁盛的景象!也不知道這滿地的“繁星”為什麼偏偏要選在今年“歡鬧”,難道它們是“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才選擇人去樓空的時候而大事“歡鬧”呢?還是它們酷愛清靜而悠然地孤芳自賞呢?看到這一地“繁星”,我忽然覺得:惋惜之中有大美,失意之中有驚喜,逝去之後留壯闊!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日清晨,我一如往常,到柘皋中學校園晨練。走過熟悉的大門,校園裡靜的出奇,既無人跡亦無聲音,靜的讓人彷彿走進了洪荒。昔日的繁忙不見了,昔日的喧鬧不聞了,真是出奇的怪,好像連鳥都感到了寂寞似的,也躲到別處去了。雖不聞鳥語,但今日園中的花卻好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盡情地揮灑自我。“濃香最無著處”的桂花可不是“為有暗香來”的低調,而是熱情奔放,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桂香的醉人是如此的攝魂攫魄,尤其是在這一無塵囂靜謐的清晨。路邊花壇裡的韭菜蘭,那小白花開的爛漫,好像漫天繁星的天幕掉落了一塊到花壇裡。大美學家王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我實在不明白此時此刻花壇裡韭菜蘭的小白花居然在秋天裡卻還是如此的歡鬧!而這種“歡鬧”是我走進柘中35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繁盛的景象!也不知道這滿地的“繁星”為什麼偏偏要選在今年“歡鬧”,難道它們是“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才選擇人去樓空的時候而大事“歡鬧”呢?還是它們酷愛清靜而悠然地孤芳自賞呢?看到這一地“繁星”,我忽然覺得:惋惜之中有大美,失意之中有驚喜,逝去之後留壯闊!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二、人去樓空

進入柘皋中學大門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柏油路,這是學校唯一的主路。這條路長約120米,寬約14米,路端就是柘中唯一的教學樓——桃李樓。而就在路和教學樓前廣場相接處,矗立著一棵棠梨樹,這棵棠梨樹是柘皋中學自建立以來唯一留存的見證物。它是學校歷史的見證,與它相處過的學子們有的成了海外奇才,有的成了政府官員,有的成了商界精英,有的成了企業巨頭……,倘若有朝一日這些風光無限的學子們衣錦還鄉時,它還能為他們提供一些親切而美好的回憶!

我曾於2016年10月28日在《散文網》發表一篇寫這棵棠梨樹的文章,題目就叫《一棵棠梨樹》,下面是該文中的一段:

清晨,它迎來莘莘學子,凝聽他們琅琅的書聲,夜晚,它伴著燈光,靜靜地陪著學子們苦思冥想;春天,它吐露芬芳,夏天,它擎蓋遮陽,秋天,它落葉飛揚,冬天,它伴雪舞蹈;上學,它默默地迎接我們,放學,它默默地為我們送別。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寒來暑往,它毫無怨言、毫不動搖,始終默默地站在那裡,陪伴著學子,注視著校園,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那裡默默地沉思著、眺望著。每次,我走過它的身旁,都帶著崇敬的心情看看它,我想這位慈祥的“老人”,他在這裡默默地注視著什麼沉思著什麼呢?也許是在注視歲月的流逝思考人世的滄桑吧!

去年我的同事巢湖著名作家孫遠剛老師也就此棠梨樹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巢湖晨刊》上。棠梨樹是柘中的“活化石”,是柘中最後的留守,是柘中人感情的紐帶,是柘中人靈魂的歸宿!

這條柏油路南北走向,幾將柘中分成兩半。一進大門的右手,緊靠圍牆的上世紀80年代是一排平房,由西向東第一間是校傳達室,緊連的是秦新雲老師和張崇智老師的住家,後面依次是保管室,葉春潮老師住家,會計室,教導處,魯聖俊、鄭萬英、黃進益、劉樹剛老師的住家;90年代,這一排平房變成兩層的行政樓。而這棟行政樓是柘中乃至全國的一個建築“奇蹟”,建好的那一天,它就是D級危房,原因是一樓的階梯教室橫跨樑不達標;兩年前,這棟樓被拆除變成了停車場。再往北,80年代依次是操場,大禮堂(80年代中期拆除,建成教學樓),開水爐、食堂,實驗中心,現在均是花壇了。

一進大門,柏油路的左手,80年代是三排青磚黛瓦的平房教室,2005年被拆除,現在變成花壇廣場,花壇廣場西邊是康齡圖書館(美籍華人王家堂捐款建築,以其母名命名,2018年改為行政樓。)與圖書館並連的是食堂。

花壇廣場北是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這棟宿舍樓在柘中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建築是柘中走向分裂和衰落的開始。這棟樓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學校領導是:校長陳富貴,副校長張林山、葉春潮、龔世平。在這棟樓的選址上陳校長主張選址就是現在的位置;而葉校長主張這棟宿舍樓的位置應建一棟教學大樓,宿舍樓應當建到學校最後,即現在的教學樓的位置,當時是三排破舊的平房(教師宿舍)。為此選址,甚至在全員會上搞過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的結果也是莫衷一是。方案報市教育局,局領導也是不贊成宿舍樓建在現在的位置。最後還是建在現在的位置。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學校的嚴重分裂和滑坡。

宿舍樓後,教學樓以西是柘中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就是在原來的大操場位置,2004年創建市級示範學校時,向外徵了20畝地,把跑道200米擴展成300米,在2006年的大建設中,建成現在樣子的運動場,兩年前改造成塑膠運動場。運動場南側是2006年又建了一棟宿舍樓,這棟樓曾作為男生宿舍和行政辦公合用樓。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日清晨,我一如往常,到柘皋中學校園晨練。走過熟悉的大門,校園裡靜的出奇,既無人跡亦無聲音,靜的讓人彷彿走進了洪荒。昔日的繁忙不見了,昔日的喧鬧不聞了,真是出奇的怪,好像連鳥都感到了寂寞似的,也躲到別處去了。雖不聞鳥語,但今日園中的花卻好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盡情地揮灑自我。“濃香最無著處”的桂花可不是“為有暗香來”的低調,而是熱情奔放,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桂香的醉人是如此的攝魂攫魄,尤其是在這一無塵囂靜謐的清晨。路邊花壇裡的韭菜蘭,那小白花開的爛漫,好像漫天繁星的天幕掉落了一塊到花壇裡。大美學家王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我實在不明白此時此刻花壇裡韭菜蘭的小白花居然在秋天裡卻還是如此的歡鬧!而這種“歡鬧”是我走進柘中35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繁盛的景象!也不知道這滿地的“繁星”為什麼偏偏要選在今年“歡鬧”,難道它們是“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才選擇人去樓空的時候而大事“歡鬧”呢?還是它們酷愛清靜而悠然地孤芳自賞呢?看到這一地“繁星”,我忽然覺得:惋惜之中有大美,失意之中有驚喜,逝去之後留壯闊!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二、人去樓空

進入柘皋中學大門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柏油路,這是學校唯一的主路。這條路長約120米,寬約14米,路端就是柘中唯一的教學樓——桃李樓。而就在路和教學樓前廣場相接處,矗立著一棵棠梨樹,這棵棠梨樹是柘皋中學自建立以來唯一留存的見證物。它是學校歷史的見證,與它相處過的學子們有的成了海外奇才,有的成了政府官員,有的成了商界精英,有的成了企業巨頭……,倘若有朝一日這些風光無限的學子們衣錦還鄉時,它還能為他們提供一些親切而美好的回憶!

我曾於2016年10月28日在《散文網》發表一篇寫這棵棠梨樹的文章,題目就叫《一棵棠梨樹》,下面是該文中的一段:

清晨,它迎來莘莘學子,凝聽他們琅琅的書聲,夜晚,它伴著燈光,靜靜地陪著學子們苦思冥想;春天,它吐露芬芳,夏天,它擎蓋遮陽,秋天,它落葉飛揚,冬天,它伴雪舞蹈;上學,它默默地迎接我們,放學,它默默地為我們送別。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寒來暑往,它毫無怨言、毫不動搖,始終默默地站在那裡,陪伴著學子,注視著校園,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那裡默默地沉思著、眺望著。每次,我走過它的身旁,都帶著崇敬的心情看看它,我想這位慈祥的“老人”,他在這裡默默地注視著什麼沉思著什麼呢?也許是在注視歲月的流逝思考人世的滄桑吧!

去年我的同事巢湖著名作家孫遠剛老師也就此棠梨樹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巢湖晨刊》上。棠梨樹是柘中的“活化石”,是柘中最後的留守,是柘中人感情的紐帶,是柘中人靈魂的歸宿!

這條柏油路南北走向,幾將柘中分成兩半。一進大門的右手,緊靠圍牆的上世紀80年代是一排平房,由西向東第一間是校傳達室,緊連的是秦新雲老師和張崇智老師的住家,後面依次是保管室,葉春潮老師住家,會計室,教導處,魯聖俊、鄭萬英、黃進益、劉樹剛老師的住家;90年代,這一排平房變成兩層的行政樓。而這棟行政樓是柘中乃至全國的一個建築“奇蹟”,建好的那一天,它就是D級危房,原因是一樓的階梯教室橫跨樑不達標;兩年前,這棟樓被拆除變成了停車場。再往北,80年代依次是操場,大禮堂(80年代中期拆除,建成教學樓),開水爐、食堂,實驗中心,現在均是花壇了。

一進大門,柏油路的左手,80年代是三排青磚黛瓦的平房教室,2005年被拆除,現在變成花壇廣場,花壇廣場西邊是康齡圖書館(美籍華人王家堂捐款建築,以其母名命名,2018年改為行政樓。)與圖書館並連的是食堂。

花壇廣場北是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這棟宿舍樓在柘中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建築是柘中走向分裂和衰落的開始。這棟樓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學校領導是:校長陳富貴,副校長張林山、葉春潮、龔世平。在這棟樓的選址上陳校長主張選址就是現在的位置;而葉校長主張這棟宿舍樓的位置應建一棟教學大樓,宿舍樓應當建到學校最後,即現在的教學樓的位置,當時是三排破舊的平房(教師宿舍)。為此選址,甚至在全員會上搞過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的結果也是莫衷一是。方案報市教育局,局領導也是不贊成宿舍樓建在現在的位置。最後還是建在現在的位置。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學校的嚴重分裂和滑坡。

宿舍樓後,教學樓以西是柘中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就是在原來的大操場位置,2004年創建市級示範學校時,向外徵了20畝地,把跑道200米擴展成300米,在2006年的大建設中,建成現在樣子的運動場,兩年前改造成塑膠運動場。運動場南側是2006年又建了一棟宿舍樓,這棟樓曾作為男生宿舍和行政辦公合用樓。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三、跋涉足跡(此內容來自柘皋中學校史)

1956年,蕪湖專署和巢縣縣政府報省教育廳批准在古鎮柘皋辦一所三年制十二個班初級中學,定名“巢縣柘皋初級中學”(一度名曰:巢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6年8月初,縣文教科調派趙日曄、黃漢欽、沐正心、劉長鬆和童忠雨等籌建柘皋初級中學,並同時指定巢縣初級中學先行代招初一新生四個班242人,生源除本縣外,遠及無為、和縣、含山、肥東等地。

9月,原定月初開學,因籌備工作未就緒而推遲。9月20日,學校正式開學,從而揭開了柘皋教育歷史上新的一頁。當時新教室尚未建成,學生分別在柘小、西街(人稱“李家大屋”)兩處臨時教室上課。10月、11月,周平、許雲濤等人先後調入,學校第一任領導班子組成:校長許雲濤(兼文衛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周平、教導主任吳正法、總務主任趙日曄,團支部書記沐正心。

1958年4月柘初與柘小、文化站、醫院等單位合成文衛組(組長吳正法,副組長沐正心),參加肅反學習。5月下旬,一名職員含冤投井自殺,6名教職工分別被逮捕判刑。8月,招初一新生四個班。至此,柘初三年制初中12個班級編制的格局形成。

1963年10月,學校圍牆築成,200米跑道的操場形成。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柘初舉行。根據學校的條件,縣確定柘初為農村唯一一所三年全日制中學,其他一律為改制中學。

1966年8月,“文革工作組”撤離,學校成立了文革籌委會:主任汪漢良,副主任胡學姐(學生),委員黃進益。籌委會在學校黨支部(書記方子平)領導下,開展“文革”運動。其間,掃“四舊”之風甚盛,教職員工私人藏書損失慘重。8月下旬,學校圖書館萬冊藏書及大批報刊被造反派搶賣一空,人稱“八·二三”事件。

1971年春,柘初正式招收高一新生,學制兩年,同時學校改名為:巢縣柘皋中學。

1983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柘皋中學成為改制完全中學。秋季招收高一新生,學制三年,招生範圍為柘黃兩區。 1984年,隨縣改市,易校名為:巢湖市柘皋中學。

2019年8月,柘皋中學116名教職工,180多名學生,全部分流,柘皋不復存在,走入歷史。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日清晨,我一如往常,到柘皋中學校園晨練。走過熟悉的大門,校園裡靜的出奇,既無人跡亦無聲音,靜的讓人彷彿走進了洪荒。昔日的繁忙不見了,昔日的喧鬧不聞了,真是出奇的怪,好像連鳥都感到了寂寞似的,也躲到別處去了。雖不聞鳥語,但今日園中的花卻好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盡情地揮灑自我。“濃香最無著處”的桂花可不是“為有暗香來”的低調,而是熱情奔放,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桂香的醉人是如此的攝魂攫魄,尤其是在這一無塵囂靜謐的清晨。路邊花壇裡的韭菜蘭,那小白花開的爛漫,好像漫天繁星的天幕掉落了一塊到花壇裡。大美學家王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我實在不明白此時此刻花壇裡韭菜蘭的小白花居然在秋天裡卻還是如此的歡鬧!而這種“歡鬧”是我走進柘中35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繁盛的景象!也不知道這滿地的“繁星”為什麼偏偏要選在今年“歡鬧”,難道它們是“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才選擇人去樓空的時候而大事“歡鬧”呢?還是它們酷愛清靜而悠然地孤芳自賞呢?看到這一地“繁星”,我忽然覺得:惋惜之中有大美,失意之中有驚喜,逝去之後留壯闊!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二、人去樓空

進入柘皋中學大門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柏油路,這是學校唯一的主路。這條路長約120米,寬約14米,路端就是柘中唯一的教學樓——桃李樓。而就在路和教學樓前廣場相接處,矗立著一棵棠梨樹,這棵棠梨樹是柘皋中學自建立以來唯一留存的見證物。它是學校歷史的見證,與它相處過的學子們有的成了海外奇才,有的成了政府官員,有的成了商界精英,有的成了企業巨頭……,倘若有朝一日這些風光無限的學子們衣錦還鄉時,它還能為他們提供一些親切而美好的回憶!

我曾於2016年10月28日在《散文網》發表一篇寫這棵棠梨樹的文章,題目就叫《一棵棠梨樹》,下面是該文中的一段:

清晨,它迎來莘莘學子,凝聽他們琅琅的書聲,夜晚,它伴著燈光,靜靜地陪著學子們苦思冥想;春天,它吐露芬芳,夏天,它擎蓋遮陽,秋天,它落葉飛揚,冬天,它伴雪舞蹈;上學,它默默地迎接我們,放學,它默默地為我們送別。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寒來暑往,它毫無怨言、毫不動搖,始終默默地站在那裡,陪伴著學子,注視著校園,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那裡默默地沉思著、眺望著。每次,我走過它的身旁,都帶著崇敬的心情看看它,我想這位慈祥的“老人”,他在這裡默默地注視著什麼沉思著什麼呢?也許是在注視歲月的流逝思考人世的滄桑吧!

去年我的同事巢湖著名作家孫遠剛老師也就此棠梨樹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巢湖晨刊》上。棠梨樹是柘中的“活化石”,是柘中最後的留守,是柘中人感情的紐帶,是柘中人靈魂的歸宿!

這條柏油路南北走向,幾將柘中分成兩半。一進大門的右手,緊靠圍牆的上世紀80年代是一排平房,由西向東第一間是校傳達室,緊連的是秦新雲老師和張崇智老師的住家,後面依次是保管室,葉春潮老師住家,會計室,教導處,魯聖俊、鄭萬英、黃進益、劉樹剛老師的住家;90年代,這一排平房變成兩層的行政樓。而這棟行政樓是柘中乃至全國的一個建築“奇蹟”,建好的那一天,它就是D級危房,原因是一樓的階梯教室橫跨樑不達標;兩年前,這棟樓被拆除變成了停車場。再往北,80年代依次是操場,大禮堂(80年代中期拆除,建成教學樓),開水爐、食堂,實驗中心,現在均是花壇了。

一進大門,柏油路的左手,80年代是三排青磚黛瓦的平房教室,2005年被拆除,現在變成花壇廣場,花壇廣場西邊是康齡圖書館(美籍華人王家堂捐款建築,以其母名命名,2018年改為行政樓。)與圖書館並連的是食堂。

花壇廣場北是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這棟宿舍樓在柘中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建築是柘中走向分裂和衰落的開始。這棟樓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學校領導是:校長陳富貴,副校長張林山、葉春潮、龔世平。在這棟樓的選址上陳校長主張選址就是現在的位置;而葉校長主張這棟宿舍樓的位置應建一棟教學大樓,宿舍樓應當建到學校最後,即現在的教學樓的位置,當時是三排破舊的平房(教師宿舍)。為此選址,甚至在全員會上搞過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的結果也是莫衷一是。方案報市教育局,局領導也是不贊成宿舍樓建在現在的位置。最後還是建在現在的位置。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學校的嚴重分裂和滑坡。

宿舍樓後,教學樓以西是柘中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就是在原來的大操場位置,2004年創建市級示範學校時,向外徵了20畝地,把跑道200米擴展成300米,在2006年的大建設中,建成現在樣子的運動場,兩年前改造成塑膠運動場。運動場南側是2006年又建了一棟宿舍樓,這棟樓曾作為男生宿舍和行政辦公合用樓。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三、跋涉足跡(此內容來自柘皋中學校史)

1956年,蕪湖專署和巢縣縣政府報省教育廳批准在古鎮柘皋辦一所三年制十二個班初級中學,定名“巢縣柘皋初級中學”(一度名曰:巢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6年8月初,縣文教科調派趙日曄、黃漢欽、沐正心、劉長鬆和童忠雨等籌建柘皋初級中學,並同時指定巢縣初級中學先行代招初一新生四個班242人,生源除本縣外,遠及無為、和縣、含山、肥東等地。

9月,原定月初開學,因籌備工作未就緒而推遲。9月20日,學校正式開學,從而揭開了柘皋教育歷史上新的一頁。當時新教室尚未建成,學生分別在柘小、西街(人稱“李家大屋”)兩處臨時教室上課。10月、11月,周平、許雲濤等人先後調入,學校第一任領導班子組成:校長許雲濤(兼文衛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周平、教導主任吳正法、總務主任趙日曄,團支部書記沐正心。

1958年4月柘初與柘小、文化站、醫院等單位合成文衛組(組長吳正法,副組長沐正心),參加肅反學習。5月下旬,一名職員含冤投井自殺,6名教職工分別被逮捕判刑。8月,招初一新生四個班。至此,柘初三年制初中12個班級編制的格局形成。

1963年10月,學校圍牆築成,200米跑道的操場形成。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柘初舉行。根據學校的條件,縣確定柘初為農村唯一一所三年全日制中學,其他一律為改制中學。

1966年8月,“文革工作組”撤離,學校成立了文革籌委會:主任汪漢良,副主任胡學姐(學生),委員黃進益。籌委會在學校黨支部(書記方子平)領導下,開展“文革”運動。其間,掃“四舊”之風甚盛,教職員工私人藏書損失慘重。8月下旬,學校圖書館萬冊藏書及大批報刊被造反派搶賣一空,人稱“八·二三”事件。

1971年春,柘初正式招收高一新生,學制兩年,同時學校改名為:巢縣柘皋中學。

1983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柘皋中學成為改制完全中學。秋季招收高一新生,學制三年,招生範圍為柘黃兩區。 1984年,隨縣改市,易校名為:巢湖市柘皋中學。

2019年8月,柘皋中學116名教職工,180多名學生,全部分流,柘皋不復存在,走入歷史。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四、逝去的必然

柘皋中學的走失,有人高興,有人失落;有人不解,有人惋惜;有人慶幸,有人悲涼……無論怎樣的感覺,無論怎樣的認識,它走入歷史已是現實!作為走失的經歷者和見證者,我個人覺得柘皋中學的走失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在這種“歷史的必然”之中,人為因素大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講的難聽一點就是“人禍大於天災”。

至於客觀因素,農村完中面臨的困難是一樣的:城鎮化發展,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生源減少;優秀教師向城市集中,城市教育資源優勢,人民群眾追求更好的教育;政府對城市教育的傾斜等等,這些都註定農村高中教育的削弱和萎縮。農村高中教育走向式微的趨勢是必然的。當然在這式微的大趨勢下,如果學校自身的發展不走彎路、不發生大的波折,那麼衰落的速度要慢的多。而柘皋中學恰好相反,在這種衰落的大趨勢下,自身發展不是減緩衰落,而是加速死亡。這個過程讓人無奈、讓人痛心、讓人反思。當然導致這個過程的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校長的任用。學校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無法想象學校有什麼工作得不到校長的允許而開展的,無法想象學校有什麼制度違背校長的意指而能存在和運轉下去的,無法想象校長的更迭而學校工作不受影響的,無法想象校長對整個學校制度運行和管理工作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日清晨,我一如往常,到柘皋中學校園晨練。走過熟悉的大門,校園裡靜的出奇,既無人跡亦無聲音,靜的讓人彷彿走進了洪荒。昔日的繁忙不見了,昔日的喧鬧不聞了,真是出奇的怪,好像連鳥都感到了寂寞似的,也躲到別處去了。雖不聞鳥語,但今日園中的花卻好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盡情地揮灑自我。“濃香最無著處”的桂花可不是“為有暗香來”的低調,而是熱情奔放,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桂香的醉人是如此的攝魂攫魄,尤其是在這一無塵囂靜謐的清晨。路邊花壇裡的韭菜蘭,那小白花開的爛漫,好像漫天繁星的天幕掉落了一塊到花壇裡。大美學家王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我實在不明白此時此刻花壇裡韭菜蘭的小白花居然在秋天裡卻還是如此的歡鬧!而這種“歡鬧”是我走進柘中35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繁盛的景象!也不知道這滿地的“繁星”為什麼偏偏要選在今年“歡鬧”,難道它們是“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才選擇人去樓空的時候而大事“歡鬧”呢?還是它們酷愛清靜而悠然地孤芳自賞呢?看到這一地“繁星”,我忽然覺得:惋惜之中有大美,失意之中有驚喜,逝去之後留壯闊!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二、人去樓空

進入柘皋中學大門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柏油路,這是學校唯一的主路。這條路長約120米,寬約14米,路端就是柘中唯一的教學樓——桃李樓。而就在路和教學樓前廣場相接處,矗立著一棵棠梨樹,這棵棠梨樹是柘皋中學自建立以來唯一留存的見證物。它是學校歷史的見證,與它相處過的學子們有的成了海外奇才,有的成了政府官員,有的成了商界精英,有的成了企業巨頭……,倘若有朝一日這些風光無限的學子們衣錦還鄉時,它還能為他們提供一些親切而美好的回憶!

我曾於2016年10月28日在《散文網》發表一篇寫這棵棠梨樹的文章,題目就叫《一棵棠梨樹》,下面是該文中的一段:

清晨,它迎來莘莘學子,凝聽他們琅琅的書聲,夜晚,它伴著燈光,靜靜地陪著學子們苦思冥想;春天,它吐露芬芳,夏天,它擎蓋遮陽,秋天,它落葉飛揚,冬天,它伴雪舞蹈;上學,它默默地迎接我們,放學,它默默地為我們送別。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寒來暑往,它毫無怨言、毫不動搖,始終默默地站在那裡,陪伴著學子,注視著校園,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那裡默默地沉思著、眺望著。每次,我走過它的身旁,都帶著崇敬的心情看看它,我想這位慈祥的“老人”,他在這裡默默地注視著什麼沉思著什麼呢?也許是在注視歲月的流逝思考人世的滄桑吧!

去年我的同事巢湖著名作家孫遠剛老師也就此棠梨樹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巢湖晨刊》上。棠梨樹是柘中的“活化石”,是柘中最後的留守,是柘中人感情的紐帶,是柘中人靈魂的歸宿!

這條柏油路南北走向,幾將柘中分成兩半。一進大門的右手,緊靠圍牆的上世紀80年代是一排平房,由西向東第一間是校傳達室,緊連的是秦新雲老師和張崇智老師的住家,後面依次是保管室,葉春潮老師住家,會計室,教導處,魯聖俊、鄭萬英、黃進益、劉樹剛老師的住家;90年代,這一排平房變成兩層的行政樓。而這棟行政樓是柘中乃至全國的一個建築“奇蹟”,建好的那一天,它就是D級危房,原因是一樓的階梯教室橫跨樑不達標;兩年前,這棟樓被拆除變成了停車場。再往北,80年代依次是操場,大禮堂(80年代中期拆除,建成教學樓),開水爐、食堂,實驗中心,現在均是花壇了。

一進大門,柏油路的左手,80年代是三排青磚黛瓦的平房教室,2005年被拆除,現在變成花壇廣場,花壇廣場西邊是康齡圖書館(美籍華人王家堂捐款建築,以其母名命名,2018年改為行政樓。)與圖書館並連的是食堂。

花壇廣場北是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這棟宿舍樓在柘中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建築是柘中走向分裂和衰落的開始。這棟樓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學校領導是:校長陳富貴,副校長張林山、葉春潮、龔世平。在這棟樓的選址上陳校長主張選址就是現在的位置;而葉校長主張這棟宿舍樓的位置應建一棟教學大樓,宿舍樓應當建到學校最後,即現在的教學樓的位置,當時是三排破舊的平房(教師宿舍)。為此選址,甚至在全員會上搞過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的結果也是莫衷一是。方案報市教育局,局領導也是不贊成宿舍樓建在現在的位置。最後還是建在現在的位置。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學校的嚴重分裂和滑坡。

宿舍樓後,教學樓以西是柘中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就是在原來的大操場位置,2004年創建市級示範學校時,向外徵了20畝地,把跑道200米擴展成300米,在2006年的大建設中,建成現在樣子的運動場,兩年前改造成塑膠運動場。運動場南側是2006年又建了一棟宿舍樓,這棟樓曾作為男生宿舍和行政辦公合用樓。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三、跋涉足跡(此內容來自柘皋中學校史)

1956年,蕪湖專署和巢縣縣政府報省教育廳批准在古鎮柘皋辦一所三年制十二個班初級中學,定名“巢縣柘皋初級中學”(一度名曰:巢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6年8月初,縣文教科調派趙日曄、黃漢欽、沐正心、劉長鬆和童忠雨等籌建柘皋初級中學,並同時指定巢縣初級中學先行代招初一新生四個班242人,生源除本縣外,遠及無為、和縣、含山、肥東等地。

9月,原定月初開學,因籌備工作未就緒而推遲。9月20日,學校正式開學,從而揭開了柘皋教育歷史上新的一頁。當時新教室尚未建成,學生分別在柘小、西街(人稱“李家大屋”)兩處臨時教室上課。10月、11月,周平、許雲濤等人先後調入,學校第一任領導班子組成:校長許雲濤(兼文衛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周平、教導主任吳正法、總務主任趙日曄,團支部書記沐正心。

1958年4月柘初與柘小、文化站、醫院等單位合成文衛組(組長吳正法,副組長沐正心),參加肅反學習。5月下旬,一名職員含冤投井自殺,6名教職工分別被逮捕判刑。8月,招初一新生四個班。至此,柘初三年制初中12個班級編制的格局形成。

1963年10月,學校圍牆築成,200米跑道的操場形成。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柘初舉行。根據學校的條件,縣確定柘初為農村唯一一所三年全日制中學,其他一律為改制中學。

1966年8月,“文革工作組”撤離,學校成立了文革籌委會:主任汪漢良,副主任胡學姐(學生),委員黃進益。籌委會在學校黨支部(書記方子平)領導下,開展“文革”運動。其間,掃“四舊”之風甚盛,教職員工私人藏書損失慘重。8月下旬,學校圖書館萬冊藏書及大批報刊被造反派搶賣一空,人稱“八·二三”事件。

1971年春,柘初正式招收高一新生,學制兩年,同時學校改名為:巢縣柘皋中學。

1983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柘皋中學成為改制完全中學。秋季招收高一新生,學制三年,招生範圍為柘黃兩區。 1984年,隨縣改市,易校名為:巢湖市柘皋中學。

2019年8月,柘皋中學116名教職工,180多名學生,全部分流,柘皋不復存在,走入歷史。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四、逝去的必然

柘皋中學的走失,有人高興,有人失落;有人不解,有人惋惜;有人慶幸,有人悲涼……無論怎樣的感覺,無論怎樣的認識,它走入歷史已是現實!作為走失的經歷者和見證者,我個人覺得柘皋中學的走失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在這種“歷史的必然”之中,人為因素大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講的難聽一點就是“人禍大於天災”。

至於客觀因素,農村完中面臨的困難是一樣的:城鎮化發展,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生源減少;優秀教師向城市集中,城市教育資源優勢,人民群眾追求更好的教育;政府對城市教育的傾斜等等,這些都註定農村高中教育的削弱和萎縮。農村高中教育走向式微的趨勢是必然的。當然在這式微的大趨勢下,如果學校自身的發展不走彎路、不發生大的波折,那麼衰落的速度要慢的多。而柘皋中學恰好相反,在這種衰落的大趨勢下,自身發展不是減緩衰落,而是加速死亡。這個過程讓人無奈、讓人痛心、讓人反思。當然導致這個過程的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校長的任用。學校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無法想象學校有什麼工作得不到校長的允許而開展的,無法想象學校有什麼制度違背校長的意指而能存在和運轉下去的,無法想象校長的更迭而學校工作不受影響的,無法想象校長對整個學校制度運行和管理工作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不知是不是老天故意跟柘皋中學開個玩笑,偏偏讓柘皋中學的校長們具有奇葩的特殊性:1、流動快,2、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流動快是指柘中校長更換快,從1990年到2019年,29年時間柘中換了9任校長,其中有4任校長只任職一年,任職一年的校長他連教職工還沒認全就調走了。

外來和尚會念經是指,在這9任校長中有8任是從外單位調入柘中的,最後一任雖然是柘中成長起來的,可惜就任職一年學校就被分流了。

作為一位經歷者,我覺得這些校長對柘中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錢鳳超 1985年4月由峏山鄉黨委書記調入柘中任副校長,在此之前完全是行政工作。1990年8月任柘中校長,見人都好,教學質量下降。在全員會上錢校長說:“學校高考不理想,責任是我的。”

陳富貴 1991年8月調入柘中任副校長,之前是分路初級中學校長,1993-2000任柘皋中學校長。陳校長是我在柘中35年中經歷的最認真的校長,柘中也是在陳校長任職期間發展到最高峰,在校學生數達到2000人;柘中制度建設最全面,制度執行最嚴格,學校的社會聲譽最好。但是陳校長執行制度最嚴格,結果也是我所知在柘中歷史上遇到的最尷尬的校長……

劉賢情 2000年9月由柘皋鎮教辦主任調入柘中任校長,他對高中教育確實不熟悉,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過於行政化……。2002年,柘中因高考成績名列農村完中前茅而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獎,獎金兩萬元;2004年柘中高考就是農村完中的倒數……

蔡玉平 2004年9月-2005年8月,由烔煬中學副校長調任柘皋中學校長。蔡校長是個本分的校長,個人人品高,管理學校能力不強。

何先山 2005年8月-2007年8月,由巢湖市教育局副局長兼任柘中校長,他兼任柘中校長兩年時間內,柘中所有的舊教室全部拆完。從大門到校內道路,從花壇到小廣場,從宿舍到大運動場,校園全面建設,整天機聲隆隆,經常挑燈連夜施工。……學校具體事務由程海林副校長(臨近退休,原烔煬中學教導主任),郭曉波副校長(體育教師,原烔煬中學團委副書記)落實。

何局兼任柘中校長第一次全員會語錄:(略)

某次全員會一趣事:教導處根據教學檢查,有兩位高三教師未按學校要求書寫教案,何局火冒三丈,責令兩位教師站起來,那位未書寫的男教師像個小學生一樣,立刻站了起來;而另一位平時工作很認真的一位女教師,把更多的內容寫在複習資料上,她拒絕站起來,反問:“為什麼要站起來?”何局長……面對全體教職工說了句:“那我管理工作沒做好,我站起來。”說著就站了一下。事後,教職工們都認為這位女教師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汪學龍 2007年8月——2012年8月,由黃山中學調任柘皋中學校長……

方軍 2012年8月-2016 年10月 由黃山中學調入柘皋中學……是個細緻的人,學校購物多親力親為。

傅成鵬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由黃山中學調任柘皋中學校長。傅校長敬業,工作踏實,管理內行。

杜兵 2018 年2月-2019年8月(柘中分流),杜校長是自1990年以來唯一一位從柘中本校成長起來的校長。


"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作者:方培龍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天涼好個秋

一陣秋風吹走了惱人的燠熱,一片落葉飄去了夏日的浮躁,一抹桂香沉靜了飄忽的靈魂。秋,偉大的秋,美好而蕭瑟,豐碩而無情,詩意而冷酷。秋,使人淒涼而又讓人振奮,讓人痛恨又令人陶醉,令人費解又讓文人著迷。漢代《古歌》寫道:“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魏文帝曹丕《雁歌行》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秋風是那樣的悲涼令人心傷;而大詩人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偉人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又是那樣的令人激情與豪邁。時序的輪迴,人生的逆旅,我不知道2019年的秋風到底是吹來了心傷還是吹來了神爽!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一日清晨,我一如往常,到柘皋中學校園晨練。走過熟悉的大門,校園裡靜的出奇,既無人跡亦無聲音,靜的讓人彷彿走進了洪荒。昔日的繁忙不見了,昔日的喧鬧不聞了,真是出奇的怪,好像連鳥都感到了寂寞似的,也躲到別處去了。雖不聞鳥語,但今日園中的花卻好像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盡情地揮灑自我。“濃香最無著處”的桂花可不是“為有暗香來”的低調,而是熱情奔放,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桂香的醉人是如此的攝魂攫魄,尤其是在這一無塵囂靜謐的清晨。路邊花壇裡的韭菜蘭,那小白花開的爛漫,好像漫天繁星的天幕掉落了一塊到花壇裡。大美學家王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我實在不明白此時此刻花壇裡韭菜蘭的小白花居然在秋天裡卻還是如此的歡鬧!而這種“歡鬧”是我走進柘中35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繁盛的景象!也不知道這滿地的“繁星”為什麼偏偏要選在今年“歡鬧”,難道它們是“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才選擇人去樓空的時候而大事“歡鬧”呢?還是它們酷愛清靜而悠然地孤芳自賞呢?看到這一地“繁星”,我忽然覺得:惋惜之中有大美,失意之中有驚喜,逝去之後留壯闊!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二、人去樓空

進入柘皋中學大門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柏油路,這是學校唯一的主路。這條路長約120米,寬約14米,路端就是柘中唯一的教學樓——桃李樓。而就在路和教學樓前廣場相接處,矗立著一棵棠梨樹,這棵棠梨樹是柘皋中學自建立以來唯一留存的見證物。它是學校歷史的見證,與它相處過的學子們有的成了海外奇才,有的成了政府官員,有的成了商界精英,有的成了企業巨頭……,倘若有朝一日這些風光無限的學子們衣錦還鄉時,它還能為他們提供一些親切而美好的回憶!

我曾於2016年10月28日在《散文網》發表一篇寫這棵棠梨樹的文章,題目就叫《一棵棠梨樹》,下面是該文中的一段:

清晨,它迎來莘莘學子,凝聽他們琅琅的書聲,夜晚,它伴著燈光,靜靜地陪著學子們苦思冥想;春天,它吐露芬芳,夏天,它擎蓋遮陽,秋天,它落葉飛揚,冬天,它伴雪舞蹈;上學,它默默地迎接我們,放學,它默默地為我們送別。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寒來暑往,它毫無怨言、毫不動搖,始終默默地站在那裡,陪伴著學子,注視著校園,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那裡默默地沉思著、眺望著。每次,我走過它的身旁,都帶著崇敬的心情看看它,我想這位慈祥的“老人”,他在這裡默默地注視著什麼沉思著什麼呢?也許是在注視歲月的流逝思考人世的滄桑吧!

去年我的同事巢湖著名作家孫遠剛老師也就此棠梨樹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巢湖晨刊》上。棠梨樹是柘中的“活化石”,是柘中最後的留守,是柘中人感情的紐帶,是柘中人靈魂的歸宿!

這條柏油路南北走向,幾將柘中分成兩半。一進大門的右手,緊靠圍牆的上世紀80年代是一排平房,由西向東第一間是校傳達室,緊連的是秦新雲老師和張崇智老師的住家,後面依次是保管室,葉春潮老師住家,會計室,教導處,魯聖俊、鄭萬英、黃進益、劉樹剛老師的住家;90年代,這一排平房變成兩層的行政樓。而這棟行政樓是柘中乃至全國的一個建築“奇蹟”,建好的那一天,它就是D級危房,原因是一樓的階梯教室橫跨樑不達標;兩年前,這棟樓被拆除變成了停車場。再往北,80年代依次是操場,大禮堂(80年代中期拆除,建成教學樓),開水爐、食堂,實驗中心,現在均是花壇了。

一進大門,柏油路的左手,80年代是三排青磚黛瓦的平房教室,2005年被拆除,現在變成花壇廣場,花壇廣場西邊是康齡圖書館(美籍華人王家堂捐款建築,以其母名命名,2018年改為行政樓。)與圖書館並連的是食堂。

花壇廣場北是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這棟宿舍樓在柘中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建築是柘中走向分裂和衰落的開始。這棟樓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學校領導是:校長陳富貴,副校長張林山、葉春潮、龔世平。在這棟樓的選址上陳校長主張選址就是現在的位置;而葉校長主張這棟宿舍樓的位置應建一棟教學大樓,宿舍樓應當建到學校最後,即現在的教學樓的位置,當時是三排破舊的平房(教師宿舍)。為此選址,甚至在全員會上搞過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的結果也是莫衷一是。方案報市教育局,局領導也是不贊成宿舍樓建在現在的位置。最後還是建在現在的位置。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學校的嚴重分裂和滑坡。

宿舍樓後,教學樓以西是柘中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就是在原來的大操場位置,2004年創建市級示範學校時,向外徵了20畝地,把跑道200米擴展成300米,在2006年的大建設中,建成現在樣子的運動場,兩年前改造成塑膠運動場。運動場南側是2006年又建了一棟宿舍樓,這棟樓曾作為男生宿舍和行政辦公合用樓。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三、跋涉足跡(此內容來自柘皋中學校史)

1956年,蕪湖專署和巢縣縣政府報省教育廳批准在古鎮柘皋辦一所三年制十二個班初級中學,定名“巢縣柘皋初級中學”(一度名曰:巢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6年8月初,縣文教科調派趙日曄、黃漢欽、沐正心、劉長鬆和童忠雨等籌建柘皋初級中學,並同時指定巢縣初級中學先行代招初一新生四個班242人,生源除本縣外,遠及無為、和縣、含山、肥東等地。

9月,原定月初開學,因籌備工作未就緒而推遲。9月20日,學校正式開學,從而揭開了柘皋教育歷史上新的一頁。當時新教室尚未建成,學生分別在柘小、西街(人稱“李家大屋”)兩處臨時教室上課。10月、11月,周平、許雲濤等人先後調入,學校第一任領導班子組成:校長許雲濤(兼文衛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周平、教導主任吳正法、總務主任趙日曄,團支部書記沐正心。

1958年4月柘初與柘小、文化站、醫院等單位合成文衛組(組長吳正法,副組長沐正心),參加肅反學習。5月下旬,一名職員含冤投井自殺,6名教職工分別被逮捕判刑。8月,招初一新生四個班。至此,柘初三年制初中12個班級編制的格局形成。

1963年10月,學校圍牆築成,200米跑道的操場形成。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柘初舉行。根據學校的條件,縣確定柘初為農村唯一一所三年全日制中學,其他一律為改制中學。

1966年8月,“文革工作組”撤離,學校成立了文革籌委會:主任汪漢良,副主任胡學姐(學生),委員黃進益。籌委會在學校黨支部(書記方子平)領導下,開展“文革”運動。其間,掃“四舊”之風甚盛,教職員工私人藏書損失慘重。8月下旬,學校圖書館萬冊藏書及大批報刊被造反派搶賣一空,人稱“八·二三”事件。

1971年春,柘初正式招收高一新生,學制兩年,同時學校改名為:巢縣柘皋中學。

1983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柘皋中學成為改制完全中學。秋季招收高一新生,學制三年,招生範圍為柘黃兩區。 1984年,隨縣改市,易校名為:巢湖市柘皋中學。

2019年8月,柘皋中學116名教職工,180多名學生,全部分流,柘皋不復存在,走入歷史。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四、逝去的必然

柘皋中學的走失,有人高興,有人失落;有人不解,有人惋惜;有人慶幸,有人悲涼……無論怎樣的感覺,無論怎樣的認識,它走入歷史已是現實!作為走失的經歷者和見證者,我個人覺得柘皋中學的走失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在這種“歷史的必然”之中,人為因素大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講的難聽一點就是“人禍大於天災”。

至於客觀因素,農村完中面臨的困難是一樣的:城鎮化發展,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生源減少;優秀教師向城市集中,城市教育資源優勢,人民群眾追求更好的教育;政府對城市教育的傾斜等等,這些都註定農村高中教育的削弱和萎縮。農村高中教育走向式微的趨勢是必然的。當然在這式微的大趨勢下,如果學校自身的發展不走彎路、不發生大的波折,那麼衰落的速度要慢的多。而柘皋中學恰好相反,在這種衰落的大趨勢下,自身發展不是減緩衰落,而是加速死亡。這個過程讓人無奈、讓人痛心、讓人反思。當然導致這個過程的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校長的任用。學校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無法想象學校有什麼工作得不到校長的允許而開展的,無法想象學校有什麼制度違背校長的意指而能存在和運轉下去的,無法想象校長的更迭而學校工作不受影響的,無法想象校長對整個學校制度運行和管理工作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不知是不是老天故意跟柘皋中學開個玩笑,偏偏讓柘皋中學的校長們具有奇葩的特殊性:1、流動快,2、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流動快是指柘中校長更換快,從1990年到2019年,29年時間柘中換了9任校長,其中有4任校長只任職一年,任職一年的校長他連教職工還沒認全就調走了。

外來和尚會念經是指,在這9任校長中有8任是從外單位調入柘中的,最後一任雖然是柘中成長起來的,可惜就任職一年學校就被分流了。

作為一位經歷者,我覺得這些校長對柘中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錢鳳超 1985年4月由峏山鄉黨委書記調入柘中任副校長,在此之前完全是行政工作。1990年8月任柘中校長,見人都好,教學質量下降。在全員會上錢校長說:“學校高考不理想,責任是我的。”

陳富貴 1991年8月調入柘中任副校長,之前是分路初級中學校長,1993-2000任柘皋中學校長。陳校長是我在柘中35年中經歷的最認真的校長,柘中也是在陳校長任職期間發展到最高峰,在校學生數達到2000人;柘中制度建設最全面,制度執行最嚴格,學校的社會聲譽最好。但是陳校長執行制度最嚴格,結果也是我所知在柘中歷史上遇到的最尷尬的校長……

劉賢情 2000年9月由柘皋鎮教辦主任調入柘中任校長,他對高中教育確實不熟悉,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過於行政化……。2002年,柘中因高考成績名列農村完中前茅而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獎,獎金兩萬元;2004年柘中高考就是農村完中的倒數……

蔡玉平 2004年9月-2005年8月,由烔煬中學副校長調任柘皋中學校長。蔡校長是個本分的校長,個人人品高,管理學校能力不強。

何先山 2005年8月-2007年8月,由巢湖市教育局副局長兼任柘中校長,他兼任柘中校長兩年時間內,柘中所有的舊教室全部拆完。從大門到校內道路,從花壇到小廣場,從宿舍到大運動場,校園全面建設,整天機聲隆隆,經常挑燈連夜施工。……學校具體事務由程海林副校長(臨近退休,原烔煬中學教導主任),郭曉波副校長(體育教師,原烔煬中學團委副書記)落實。

何局兼任柘中校長第一次全員會語錄:(略)

某次全員會一趣事:教導處根據教學檢查,有兩位高三教師未按學校要求書寫教案,何局火冒三丈,責令兩位教師站起來,那位未書寫的男教師像個小學生一樣,立刻站了起來;而另一位平時工作很認真的一位女教師,把更多的內容寫在複習資料上,她拒絕站起來,反問:“為什麼要站起來?”何局長……面對全體教職工說了句:“那我管理工作沒做好,我站起來。”說著就站了一下。事後,教職工們都認為這位女教師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汪學龍 2007年8月——2012年8月,由黃山中學調任柘皋中學校長……

方軍 2012年8月-2016 年10月 由黃山中學調入柘皋中學……是個細緻的人,學校購物多親力親為。

傅成鵬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由黃山中學調任柘皋中學校長。傅校長敬業,工作踏實,管理內行。

杜兵 2018 年2月-2019年8月(柘中分流),杜校長是自1990年以來唯一一位從柘中本校成長起來的校長。


巢湖柘皋中學瑣記


今天,我回憶這個過程,只是一種歷史的反思,沒有對錯,但有教訓;沒有個人恩怨,只是本人的片面思考(如有不當,謹請包涵。);歷史就是歷史,現實就是現實,不能因為現實而否定歷史,也不能因為現實而罔顧歷史。我曾想過:如果把柘中這30年的際遇放到任何一所學校,哪怕是合肥一中,甚至北京四中,也是會走向衰落的。

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在《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臨江仙》寫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柘中已成為過去,作為曾經的柘中人,我的生活已經翻過了這一頁,現在也已開啟了新的篇章,已是雲淡風輕見未來了。人生的路上,忽然遇到了宋代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三月七日,沙湖道”,《定風波》的感覺真好: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