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那時每到春節,想起父輩們的一句:小人望過年,大人盼做田。等元宵節一過,在鄉下的人們就意味著年過完了。這可能是父輩們過去窮怕了,因為年一過,三、四月份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意味著可能一家老小喝稀飯甚至要餓肚子了。每每想起,我的父輩們那時真的不容易,除了一家的溫飽之勞作,還要供子女們上學。說到上學,我就對家鄉的山路有情結,因為家鄉的山路,裝著我的故事。

兒時記憶裡,家門口那條出村的羊腸小道蜿蜒、倔強地伸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坑坑窪窪的路面在歲月沖刷下,雨天泥濘滿地,晴天黃塵瀰漫。這泥巴路承載著幾個村多少代的人們交通,父輩們就在這條山路上穿梭著,勞作著,生息著……

父輩們趕集歸來,往往一身灰頭土臉,或者黃泥裹滿褲腳。進屋前,先在門前跺掉鞋上泥塊,或拍落衣上灰塵。若有遠親循著山路十里八里來串門,當然也得如此“拾輟”一番,才被請進家門,這就是我記憶裡有關家鄉山路最初、最深的印象。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那時每到春節,想起父輩們的一句:小人望過年,大人盼做田。等元宵節一過,在鄉下的人們就意味著年過完了。這可能是父輩們過去窮怕了,因為年一過,三、四月份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意味著可能一家老小喝稀飯甚至要餓肚子了。每每想起,我的父輩們那時真的不容易,除了一家的溫飽之勞作,還要供子女們上學。說到上學,我就對家鄉的山路有情結,因為家鄉的山路,裝著我的故事。

兒時記憶裡,家門口那條出村的羊腸小道蜿蜒、倔強地伸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坑坑窪窪的路面在歲月沖刷下,雨天泥濘滿地,晴天黃塵瀰漫。這泥巴路承載著幾個村多少代的人們交通,父輩們就在這條山路上穿梭著,勞作著,生息著……

父輩們趕集歸來,往往一身灰頭土臉,或者黃泥裹滿褲腳。進屋前,先在門前跺掉鞋上泥塊,或拍落衣上灰塵。若有遠親循著山路十里八里來串門,當然也得如此“拾輟”一番,才被請進家門,這就是我記憶裡有關家鄉山路最初、最深的印象。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彎彎山路就這樣在記憶的沉澱下伴我從童年和少年一路走來。

七歲那年,我背上母親給我縫的黑色老布書包,踏上山路去村外有三里路的方集小學上學,說書包,其實就是粗布縫的大口袋,書包裡裝著語文數學兩本書、一支鉛筆、一塊擦皮。每次上學前母親總是叮囑我小心別弄丟了。然後我喚上同伴興高采烈地上學去了。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那時每到春節,想起父輩們的一句:小人望過年,大人盼做田。等元宵節一過,在鄉下的人們就意味著年過完了。這可能是父輩們過去窮怕了,因為年一過,三、四月份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意味著可能一家老小喝稀飯甚至要餓肚子了。每每想起,我的父輩們那時真的不容易,除了一家的溫飽之勞作,還要供子女們上學。說到上學,我就對家鄉的山路有情結,因為家鄉的山路,裝著我的故事。

兒時記憶裡,家門口那條出村的羊腸小道蜿蜒、倔強地伸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坑坑窪窪的路面在歲月沖刷下,雨天泥濘滿地,晴天黃塵瀰漫。這泥巴路承載著幾個村多少代的人們交通,父輩們就在這條山路上穿梭著,勞作著,生息著……

父輩們趕集歸來,往往一身灰頭土臉,或者黃泥裹滿褲腳。進屋前,先在門前跺掉鞋上泥塊,或拍落衣上灰塵。若有遠親循著山路十里八里來串門,當然也得如此“拾輟”一番,才被請進家門,這就是我記憶裡有關家鄉山路最初、最深的印象。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彎彎山路就這樣在記憶的沉澱下伴我從童年和少年一路走來。

七歲那年,我背上母親給我縫的黑色老布書包,踏上山路去村外有三里路的方集小學上學,說書包,其實就是粗布縫的大口袋,書包裡裝著語文數學兩本書、一支鉛筆、一塊擦皮。每次上學前母親總是叮囑我小心別弄丟了。然後我喚上同伴興高采烈地上學去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記得有一次上學,走時天空還驕陽炎炎。等到放學卻烏雲密佈,剛出學校不遠,一陣暴雨傾盆而下,把山路浸潤得泥濘溜滑。雨中,我們幾個小孩吃力地走著,不時摔倒在地,渾身上下連心愛的書包都沾滿了黃色的泥漿,猶如一個個小泥人,儘管如此,書包裡的兩本書抱在懷裡,生怕淋溼。還好,慈祥細心的母親拿著雨傘在半路來接我,看見我一幅狼狽的可憐相,母親心疼地把我攬進懷抱,幫我擦去臉上的泥水。我幼小的心靈一時裝不下委屈,“哇”的一聲傷心地大哭起來……從那一刻起,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家鄉山路的難行,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母親的慈愛,也是第一次真實地品嚐到泥漿的苦澀滋味。

記不清在這條彎彎山路上摔過多少回跟斗,吃過多少回泥漿,披回多少身黃塵,它裝滿了我童年的歡樂、調皮和眼淚。……山路難走,使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過早地懂得怎樣更好地跋涉行走。每次上學,我都找母親看看天氣,如果天氣不好,預先準備的一雙半舊膠鞋放在書包的裡層,遇到雨天,我就取出換上,這樣可以少吃點苦頭,也就不耽誤回家的行程,換鞋的習慣不知不覺就養成了。

終於,我讀完了小學、初中,可以到村外二十里的柘皋唸書了。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那時每到春節,想起父輩們的一句:小人望過年,大人盼做田。等元宵節一過,在鄉下的人們就意味著年過完了。這可能是父輩們過去窮怕了,因為年一過,三、四月份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意味著可能一家老小喝稀飯甚至要餓肚子了。每每想起,我的父輩們那時真的不容易,除了一家的溫飽之勞作,還要供子女們上學。說到上學,我就對家鄉的山路有情結,因為家鄉的山路,裝著我的故事。

兒時記憶裡,家門口那條出村的羊腸小道蜿蜒、倔強地伸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坑坑窪窪的路面在歲月沖刷下,雨天泥濘滿地,晴天黃塵瀰漫。這泥巴路承載著幾個村多少代的人們交通,父輩們就在這條山路上穿梭著,勞作著,生息著……

父輩們趕集歸來,往往一身灰頭土臉,或者黃泥裹滿褲腳。進屋前,先在門前跺掉鞋上泥塊,或拍落衣上灰塵。若有遠親循著山路十里八里來串門,當然也得如此“拾輟”一番,才被請進家門,這就是我記憶裡有關家鄉山路最初、最深的印象。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彎彎山路就這樣在記憶的沉澱下伴我從童年和少年一路走來。

七歲那年,我背上母親給我縫的黑色老布書包,踏上山路去村外有三里路的方集小學上學,說書包,其實就是粗布縫的大口袋,書包裡裝著語文數學兩本書、一支鉛筆、一塊擦皮。每次上學前母親總是叮囑我小心別弄丟了。然後我喚上同伴興高采烈地上學去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記得有一次上學,走時天空還驕陽炎炎。等到放學卻烏雲密佈,剛出學校不遠,一陣暴雨傾盆而下,把山路浸潤得泥濘溜滑。雨中,我們幾個小孩吃力地走著,不時摔倒在地,渾身上下連心愛的書包都沾滿了黃色的泥漿,猶如一個個小泥人,儘管如此,書包裡的兩本書抱在懷裡,生怕淋溼。還好,慈祥細心的母親拿著雨傘在半路來接我,看見我一幅狼狽的可憐相,母親心疼地把我攬進懷抱,幫我擦去臉上的泥水。我幼小的心靈一時裝不下委屈,“哇”的一聲傷心地大哭起來……從那一刻起,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家鄉山路的難行,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母親的慈愛,也是第一次真實地品嚐到泥漿的苦澀滋味。

記不清在這條彎彎山路上摔過多少回跟斗,吃過多少回泥漿,披回多少身黃塵,它裝滿了我童年的歡樂、調皮和眼淚。……山路難走,使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過早地懂得怎樣更好地跋涉行走。每次上學,我都找母親看看天氣,如果天氣不好,預先準備的一雙半舊膠鞋放在書包的裡層,遇到雨天,我就取出換上,這樣可以少吃點苦頭,也就不耽誤回家的行程,換鞋的習慣不知不覺就養成了。

終於,我讀完了小學、初中,可以到村外二十里的柘皋唸書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清楚記得開學那天,父親從集市上給我買了雙藍色的運動鞋,特意讓我穿上。可我怕把它弄髒,走出村口,我就小心翼翼脫下鞋子赤著腳趕路,快到鎮上時,才在路邊小水溝裡把腳洗淨穿上後,昂首挺胸驕傲地向學校走去。

唸書期間,家鄉的山路,幾經暴雨肆虐,更為難走。這時,勤勞的鄉親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修葺,改造後的山路雖然有點粗糙咯腳,卻好走許多。每個週末回家,彎彎山路就磨練著我的意志,走得腳板起泡時,我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走出山村。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那時每到春節,想起父輩們的一句:小人望過年,大人盼做田。等元宵節一過,在鄉下的人們就意味著年過完了。這可能是父輩們過去窮怕了,因為年一過,三、四月份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意味著可能一家老小喝稀飯甚至要餓肚子了。每每想起,我的父輩們那時真的不容易,除了一家的溫飽之勞作,還要供子女們上學。說到上學,我就對家鄉的山路有情結,因為家鄉的山路,裝著我的故事。

兒時記憶裡,家門口那條出村的羊腸小道蜿蜒、倔強地伸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坑坑窪窪的路面在歲月沖刷下,雨天泥濘滿地,晴天黃塵瀰漫。這泥巴路承載著幾個村多少代的人們交通,父輩們就在這條山路上穿梭著,勞作著,生息著……

父輩們趕集歸來,往往一身灰頭土臉,或者黃泥裹滿褲腳。進屋前,先在門前跺掉鞋上泥塊,或拍落衣上灰塵。若有遠親循著山路十里八里來串門,當然也得如此“拾輟”一番,才被請進家門,這就是我記憶裡有關家鄉山路最初、最深的印象。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彎彎山路就這樣在記憶的沉澱下伴我從童年和少年一路走來。

七歲那年,我背上母親給我縫的黑色老布書包,踏上山路去村外有三里路的方集小學上學,說書包,其實就是粗布縫的大口袋,書包裡裝著語文數學兩本書、一支鉛筆、一塊擦皮。每次上學前母親總是叮囑我小心別弄丟了。然後我喚上同伴興高采烈地上學去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記得有一次上學,走時天空還驕陽炎炎。等到放學卻烏雲密佈,剛出學校不遠,一陣暴雨傾盆而下,把山路浸潤得泥濘溜滑。雨中,我們幾個小孩吃力地走著,不時摔倒在地,渾身上下連心愛的書包都沾滿了黃色的泥漿,猶如一個個小泥人,儘管如此,書包裡的兩本書抱在懷裡,生怕淋溼。還好,慈祥細心的母親拿著雨傘在半路來接我,看見我一幅狼狽的可憐相,母親心疼地把我攬進懷抱,幫我擦去臉上的泥水。我幼小的心靈一時裝不下委屈,“哇”的一聲傷心地大哭起來……從那一刻起,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家鄉山路的難行,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母親的慈愛,也是第一次真實地品嚐到泥漿的苦澀滋味。

記不清在這條彎彎山路上摔過多少回跟斗,吃過多少回泥漿,披回多少身黃塵,它裝滿了我童年的歡樂、調皮和眼淚。……山路難走,使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過早地懂得怎樣更好地跋涉行走。每次上學,我都找母親看看天氣,如果天氣不好,預先準備的一雙半舊膠鞋放在書包的裡層,遇到雨天,我就取出換上,這樣可以少吃點苦頭,也就不耽誤回家的行程,換鞋的習慣不知不覺就養成了。

終於,我讀完了小學、初中,可以到村外二十里的柘皋唸書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清楚記得開學那天,父親從集市上給我買了雙藍色的運動鞋,特意讓我穿上。可我怕把它弄髒,走出村口,我就小心翼翼脫下鞋子赤著腳趕路,快到鎮上時,才在路邊小水溝裡把腳洗淨穿上後,昂首挺胸驕傲地向學校走去。

唸書期間,家鄉的山路,幾經暴雨肆虐,更為難走。這時,勤勞的鄉親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修葺,改造後的山路雖然有點粗糙咯腳,卻好走許多。每個週末回家,彎彎山路就磨練著我的意志,走得腳板起泡時,我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走出山村。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從一個毛孩已長成人了,參加了工作後。從農村到城市,沒有誰比農村人對路的體會更深,每當回到家鄉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家鄉的彎彎山路,祈禱它也能變個模樣。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鄉村的建設,家鄉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清明節期間,我開著車匆匆踏上家鄉的路途。一路上驚喜連連,以前簡陋不堪的鄉村羊腸小道被水泥路取代,曾經開車顛簸得讓我頭暈的路況,也讓人察覺不到了。一路輕車到了家門口,愜意至極。而那條魂牽夢縈的山路也變成了通村公路,整潔而平坦,路邊還有太陽能路燈,連晚上都明亮,昔日泥巴裹滿褲腿的情景也不見了。村裡還有供村民健身的小廣場,健身器材種類齊全,還修了一條環村水泥路,我戲稱為“環村大道”,下雨天村民串門不用穿膠鞋了。家鄉的變化,給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是乾淨、漂亮、綠色,真正稱得上美好鄉村。我的父輩們到田間或出門再也不用看老天爺臉色穿鞋。


"

作者:王祖勝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麗的浮槎山腳下,村名叫西王村,但周邊的村民習慣叫西邊王,至於村名怎麼起的,我的父輩們也不得知,無從考證,村莊不大不小,有六十多戶,村裡有王姓、孫姓和袁姓組成的村落,人口二百六七十人。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小時候聽村裡人經常說這樣的順口溜:“西邊王兩頭長,三口井來三口塘,哪家姑娘不把西邊王?”兒時不懂其意,長大了才知是村裡四周佈局這三口供村民用水的井和塘,目的是供村民吃水、用水方便。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那時每到春節,想起父輩們的一句:小人望過年,大人盼做田。等元宵節一過,在鄉下的人們就意味著年過完了。這可能是父輩們過去窮怕了,因為年一過,三、四月份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意味著可能一家老小喝稀飯甚至要餓肚子了。每每想起,我的父輩們那時真的不容易,除了一家的溫飽之勞作,還要供子女們上學。說到上學,我就對家鄉的山路有情結,因為家鄉的山路,裝著我的故事。

兒時記憶裡,家門口那條出村的羊腸小道蜿蜒、倔強地伸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坑坑窪窪的路面在歲月沖刷下,雨天泥濘滿地,晴天黃塵瀰漫。這泥巴路承載著幾個村多少代的人們交通,父輩們就在這條山路上穿梭著,勞作著,生息著……

父輩們趕集歸來,往往一身灰頭土臉,或者黃泥裹滿褲腳。進屋前,先在門前跺掉鞋上泥塊,或拍落衣上灰塵。若有遠親循著山路十里八里來串門,當然也得如此“拾輟”一番,才被請進家門,這就是我記憶裡有關家鄉山路最初、最深的印象。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彎彎山路就這樣在記憶的沉澱下伴我從童年和少年一路走來。

七歲那年,我背上母親給我縫的黑色老布書包,踏上山路去村外有三里路的方集小學上學,說書包,其實就是粗布縫的大口袋,書包裡裝著語文數學兩本書、一支鉛筆、一塊擦皮。每次上學前母親總是叮囑我小心別弄丟了。然後我喚上同伴興高采烈地上學去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記得有一次上學,走時天空還驕陽炎炎。等到放學卻烏雲密佈,剛出學校不遠,一陣暴雨傾盆而下,把山路浸潤得泥濘溜滑。雨中,我們幾個小孩吃力地走著,不時摔倒在地,渾身上下連心愛的書包都沾滿了黃色的泥漿,猶如一個個小泥人,儘管如此,書包裡的兩本書抱在懷裡,生怕淋溼。還好,慈祥細心的母親拿著雨傘在半路來接我,看見我一幅狼狽的可憐相,母親心疼地把我攬進懷抱,幫我擦去臉上的泥水。我幼小的心靈一時裝不下委屈,“哇”的一聲傷心地大哭起來……從那一刻起,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家鄉山路的難行,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母親的慈愛,也是第一次真實地品嚐到泥漿的苦澀滋味。

記不清在這條彎彎山路上摔過多少回跟斗,吃過多少回泥漿,披回多少身黃塵,它裝滿了我童年的歡樂、調皮和眼淚。……山路難走,使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過早地懂得怎樣更好地跋涉行走。每次上學,我都找母親看看天氣,如果天氣不好,預先準備的一雙半舊膠鞋放在書包的裡層,遇到雨天,我就取出換上,這樣可以少吃點苦頭,也就不耽誤回家的行程,換鞋的習慣不知不覺就養成了。

終於,我讀完了小學、初中,可以到村外二十里的柘皋唸書了。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清楚記得開學那天,父親從集市上給我買了雙藍色的運動鞋,特意讓我穿上。可我怕把它弄髒,走出村口,我就小心翼翼脫下鞋子赤著腳趕路,快到鎮上時,才在路邊小水溝裡把腳洗淨穿上後,昂首挺胸驕傲地向學校走去。

唸書期間,家鄉的山路,幾經暴雨肆虐,更為難走。這時,勤勞的鄉親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修葺,改造後的山路雖然有點粗糙咯腳,卻好走許多。每個週末回家,彎彎山路就磨練著我的意志,走得腳板起泡時,我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走出山村。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從一個毛孩已長成人了,參加了工作後。從農村到城市,沒有誰比農村人對路的體會更深,每當回到家鄉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家鄉的彎彎山路,祈禱它也能變個模樣。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鄉村的建設,家鄉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清明節期間,我開著車匆匆踏上家鄉的路途。一路上驚喜連連,以前簡陋不堪的鄉村羊腸小道被水泥路取代,曾經開車顛簸得讓我頭暈的路況,也讓人察覺不到了。一路輕車到了家門口,愜意至極。而那條魂牽夢縈的山路也變成了通村公路,整潔而平坦,路邊還有太陽能路燈,連晚上都明亮,昔日泥巴裹滿褲腿的情景也不見了。村裡還有供村民健身的小廣場,健身器材種類齊全,還修了一條環村水泥路,我戲稱為“環村大道”,下雨天村民串門不用穿膠鞋了。家鄉的變化,給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是乾淨、漂亮、綠色,真正稱得上美好鄉村。我的父輩們到田間或出門再也不用看老天爺臉色穿鞋。


老家巢湖西邊王:彎彎山路 悠悠情長



行走在寬敞平坦的鄉村公路上,我努力尋找著記憶深處彎彎山路的舊痕,卻未能發現兒時生活的匆匆步履。更可惜的是我的家鄉逝去的父輩們沒有享受到這美好的生活。我想,在退休時,一定回家鄉安度晚年,好好享受著這美好生活。

目睹家鄉新貌,我欣喜,我看到了中國農村千百年未曾有過的鉅變。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