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太古裡圖據視覺中國

20歲的毛毛如今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是太古裡。逛逛zara和無印良品,吃頓川菜或烤魚,喝杯奶茶,再去IFS看場電影……許多成都年輕人也大抵如此。縱使互聯網消費時代早已來臨,但“買買買”的線上“剁手”,總取代不了“逛逛逛”的實體商圈消費體驗。毛毛說,逛街,早已不單純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樂趣。

承載了成都人消費樂趣的商圈,當然不止春熙路、太古裡。

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凌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已經形成“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

出門不遠就能逛街,成都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是,人們還是會憶起曾經“那樣的生活”。曾經,毛毛的媽媽喜歡逛九龍和青年路,毛毛的外婆,則只逛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

“那時候商場沒幾個,選擇也不多。”毛毛的外婆顧愛萍見證了成都消費的變遷和商圈的蝶變。

從國營百貨大樓時代到消費場景多元化的今天;從春鹽商圈一枝獨秀,到三級商圈百花齊放,這是一部成都商圈的進化史,是一部成都人用“買買買”書寫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太古裡圖據視覺中國

20歲的毛毛如今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是太古裡。逛逛zara和無印良品,吃頓川菜或烤魚,喝杯奶茶,再去IFS看場電影……許多成都年輕人也大抵如此。縱使互聯網消費時代早已來臨,但“買買買”的線上“剁手”,總取代不了“逛逛逛”的實體商圈消費體驗。毛毛說,逛街,早已不單純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樂趣。

承載了成都人消費樂趣的商圈,當然不止春熙路、太古裡。

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凌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已經形成“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

出門不遠就能逛街,成都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是,人們還是會憶起曾經“那樣的生活”。曾經,毛毛的媽媽喜歡逛九龍和青年路,毛毛的外婆,則只逛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

“那時候商場沒幾個,選擇也不多。”毛毛的外婆顧愛萍見證了成都消費的變遷和商圈的蝶變。

從國營百貨大樓時代到消費場景多元化的今天;從春鹽商圈一枝獨秀,到三級商圈百花齊放,這是一部成都商圈的進化史,是一部成都人用“買買買”書寫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60年代的鹽市口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太古裡圖據視覺中國

20歲的毛毛如今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是太古裡。逛逛zara和無印良品,吃頓川菜或烤魚,喝杯奶茶,再去IFS看場電影……許多成都年輕人也大抵如此。縱使互聯網消費時代早已來臨,但“買買買”的線上“剁手”,總取代不了“逛逛逛”的實體商圈消費體驗。毛毛說,逛街,早已不單純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樂趣。

承載了成都人消費樂趣的商圈,當然不止春熙路、太古裡。

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凌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已經形成“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

出門不遠就能逛街,成都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是,人們還是會憶起曾經“那樣的生活”。曾經,毛毛的媽媽喜歡逛九龍和青年路,毛毛的外婆,則只逛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

“那時候商場沒幾個,選擇也不多。”毛毛的外婆顧愛萍見證了成都消費的變遷和商圈的蝶變。

從國營百貨大樓時代到消費場景多元化的今天;從春鹽商圈一枝獨秀,到三級商圈百花齊放,這是一部成都商圈的進化史,是一部成都人用“買買買”書寫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60年代的鹽市口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國營百貨大樓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太古裡圖據視覺中國

20歲的毛毛如今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是太古裡。逛逛zara和無印良品,吃頓川菜或烤魚,喝杯奶茶,再去IFS看場電影……許多成都年輕人也大抵如此。縱使互聯網消費時代早已來臨,但“買買買”的線上“剁手”,總取代不了“逛逛逛”的實體商圈消費體驗。毛毛說,逛街,早已不單純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樂趣。

承載了成都人消費樂趣的商圈,當然不止春熙路、太古裡。

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凌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已經形成“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

出門不遠就能逛街,成都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是,人們還是會憶起曾經“那樣的生活”。曾經,毛毛的媽媽喜歡逛九龍和青年路,毛毛的外婆,則只逛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

“那時候商場沒幾個,選擇也不多。”毛毛的外婆顧愛萍見證了成都消費的變遷和商圈的蝶變。

從國營百貨大樓時代到消費場景多元化的今天;從春鹽商圈一枝獨秀,到三級商圈百花齊放,這是一部成都商圈的進化史,是一部成都人用“買買買”書寫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60年代的鹽市口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國營百貨大樓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青年路老照片

商圈佈局之變

春鹽商圈一枝獨秀➝次級商圈崛起➝三級商圈百花齊放

國營歲月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

百貨大樓、人民商場

“老成都”的時代記憶

謝凌說,1949年到1957年,很大程度上是成都商業中心的“空白期”。那時,供銷合作社和國營商業弱化了成都各類商場和專門化市場,成都沒有絕對意義的商業中心。

但很快,成都迎來了消費的崛起。於是,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走進了成都人早年的記憶。成都市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大樓,都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那也是全國百貨大樓興起的年代。

彼時,《四川日報》還記載過人民商場正式營業:全場面積約有一千三百平方尺,共有八幢場棚,一幢鋪房,有二百二十間鋪面……商場裡經營的商品有日用百貨、文教用品等,還有公共食堂、咖啡廳、茶館、曲藝場……

著名民俗專家馮水木曾著有一文,專門寫鹽市口彼時的繁華,其中也提到了人民商場:這在當時的成都,算得上是最牛氣的商場了。許多市民結婚時的新蚊帳、沙發等,都是在人民商場購買的,還會向人津津樂道、以此為榮。

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的“老成都”顧愛萍,自然不會忘記那個以逛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為“潮”的年代。“貨品的櫃檯把售貨員和客人隔開,客人選好了貨品,售貨員會開個單子,然後用夾子夾住。”她還記得,那時候商場的櫃檯上方有根鐵絲,夾子的圓洞洞就穿在鐵絲上,夾住了票據後,售貨員把夾子一推,就順著鐵絲推到了收銀處。

直到如今,“付款票據在空中的鐵絲上滑來滑去”的畫面,仍是“老成都”們鮮活的時代記憶。

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兩個大型的國營商場,使得天府廣場-鹽市口一帶,成為了彼時成都最具標誌性的消費場所,甚至直到80年代,那裡都是成都的消費中心。據《成都市志·商業志》記載,到1988年,成都百貨大樓當年的銷售額已經突破了億元大關,人民商場當年的總銷售額達到了23840萬元,居全國省會城市29家重點百貨商場前10名。

時尚初來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

穿著青年路的“皮孩”

才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雖然兩家大規模國營商場的“核心”地位延續了很多年,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洶湧席捲,成都的消費格局還是開始了悄然改變。

比如,“70後”一代成都人最深的消費記憶,發生在青年路。連接著春熙路和鹽市口的這條路,前身是清代就存在的九龍巷。1980年,青年路開始初設百貨攤區,之後範圍逐漸擴展,包括暑襪中街、荔枝巷和交通路,總長度800餘米,進場經營者達516戶,多數為個體攤戶,生意興隆,熱鬧不凡。

“其實最開始,只有十個八個攤位,嘗試著在青年路擺。”1980年前後,顧愛萍的家就住在如今的新南門一帶,步行到青年路並不遠。她還記得,彼時剛剛改革開放,“開始有些個體戶躍躍欲試。”

很快,青年路的攤位越來越多,“不少人都是一邊上著班,一邊下了班去擺攤。”

馮水木曾經在文中書寫過這段回憶:1980年,青年路百貨攤區初起時,攤販都早早候在人民商場大門口。商場一營業,攤販立馬衝進去搶購緊缺商品,然後在青年路加價銷售。人民商場賣9元一雙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他們加價到20元……

規範經營後,青年路攤販們開闢了京、津、滬、穗和江浙沿海一帶的貨源,進的貨包括服飾、床單、蚊帳、皮鞋等等,款式新、品種多、花色齊,更重要的是,能砍價,許退換,於是青年路迅速聚攏了大批消費人群。

時尚達人鄒女士,兒時也曾追逐過青年路的“潮”。一條青年路賣20元的雪花牛仔褲,也曾是她的心愛之物。彼時的青年路,成為了成都名副其實的時尚中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春熙路的夜市也開張起來,成都的消費中心演變為春熙路-鹽市口,中間連著青年路,呈現出“啞鈴狀”。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太古裡圖據視覺中國

20歲的毛毛如今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是太古裡。逛逛zara和無印良品,吃頓川菜或烤魚,喝杯奶茶,再去IFS看場電影……許多成都年輕人也大抵如此。縱使互聯網消費時代早已來臨,但“買買買”的線上“剁手”,總取代不了“逛逛逛”的實體商圈消費體驗。毛毛說,逛街,早已不單純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樂趣。

承載了成都人消費樂趣的商圈,當然不止春熙路、太古裡。

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凌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已經形成“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

出門不遠就能逛街,成都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是,人們還是會憶起曾經“那樣的生活”。曾經,毛毛的媽媽喜歡逛九龍和青年路,毛毛的外婆,則只逛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

“那時候商場沒幾個,選擇也不多。”毛毛的外婆顧愛萍見證了成都消費的變遷和商圈的蝶變。

從國營百貨大樓時代到消費場景多元化的今天;從春鹽商圈一枝獨秀,到三級商圈百花齊放,這是一部成都商圈的進化史,是一部成都人用“買買買”書寫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60年代的鹽市口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國營百貨大樓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青年路老照片

商圈佈局之變

春鹽商圈一枝獨秀➝次級商圈崛起➝三級商圈百花齊放

國營歲月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

百貨大樓、人民商場

“老成都”的時代記憶

謝凌說,1949年到1957年,很大程度上是成都商業中心的“空白期”。那時,供銷合作社和國營商業弱化了成都各類商場和專門化市場,成都沒有絕對意義的商業中心。

但很快,成都迎來了消費的崛起。於是,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走進了成都人早年的記憶。成都市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大樓,都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那也是全國百貨大樓興起的年代。

彼時,《四川日報》還記載過人民商場正式營業:全場面積約有一千三百平方尺,共有八幢場棚,一幢鋪房,有二百二十間鋪面……商場裡經營的商品有日用百貨、文教用品等,還有公共食堂、咖啡廳、茶館、曲藝場……

著名民俗專家馮水木曾著有一文,專門寫鹽市口彼時的繁華,其中也提到了人民商場:這在當時的成都,算得上是最牛氣的商場了。許多市民結婚時的新蚊帳、沙發等,都是在人民商場購買的,還會向人津津樂道、以此為榮。

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的“老成都”顧愛萍,自然不會忘記那個以逛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為“潮”的年代。“貨品的櫃檯把售貨員和客人隔開,客人選好了貨品,售貨員會開個單子,然後用夾子夾住。”她還記得,那時候商場的櫃檯上方有根鐵絲,夾子的圓洞洞就穿在鐵絲上,夾住了票據後,售貨員把夾子一推,就順著鐵絲推到了收銀處。

直到如今,“付款票據在空中的鐵絲上滑來滑去”的畫面,仍是“老成都”們鮮活的時代記憶。

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兩個大型的國營商場,使得天府廣場-鹽市口一帶,成為了彼時成都最具標誌性的消費場所,甚至直到80年代,那裡都是成都的消費中心。據《成都市志·商業志》記載,到1988年,成都百貨大樓當年的銷售額已經突破了億元大關,人民商場當年的總銷售額達到了23840萬元,居全國省會城市29家重點百貨商場前10名。

時尚初來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

穿著青年路的“皮孩”

才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雖然兩家大規模國營商場的“核心”地位延續了很多年,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洶湧席捲,成都的消費格局還是開始了悄然改變。

比如,“70後”一代成都人最深的消費記憶,發生在青年路。連接著春熙路和鹽市口的這條路,前身是清代就存在的九龍巷。1980年,青年路開始初設百貨攤區,之後範圍逐漸擴展,包括暑襪中街、荔枝巷和交通路,總長度800餘米,進場經營者達516戶,多數為個體攤戶,生意興隆,熱鬧不凡。

“其實最開始,只有十個八個攤位,嘗試著在青年路擺。”1980年前後,顧愛萍的家就住在如今的新南門一帶,步行到青年路並不遠。她還記得,彼時剛剛改革開放,“開始有些個體戶躍躍欲試。”

很快,青年路的攤位越來越多,“不少人都是一邊上著班,一邊下了班去擺攤。”

馮水木曾經在文中書寫過這段回憶:1980年,青年路百貨攤區初起時,攤販都早早候在人民商場大門口。商場一營業,攤販立馬衝進去搶購緊缺商品,然後在青年路加價銷售。人民商場賣9元一雙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他們加價到20元……

規範經營後,青年路攤販們開闢了京、津、滬、穗和江浙沿海一帶的貨源,進的貨包括服飾、床單、蚊帳、皮鞋等等,款式新、品種多、花色齊,更重要的是,能砍價,許退換,於是青年路迅速聚攏了大批消費人群。

時尚達人鄒女士,兒時也曾追逐過青年路的“潮”。一條青年路賣20元的雪花牛仔褲,也曾是她的心愛之物。彼時的青年路,成為了成都名副其實的時尚中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春熙路的夜市也開張起來,成都的消費中心演變為春熙路-鹽市口,中間連著青年路,呈現出“啞鈴狀”。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本世紀初的人民商場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太古裡圖據視覺中國

20歲的毛毛如今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是太古裡。逛逛zara和無印良品,吃頓川菜或烤魚,喝杯奶茶,再去IFS看場電影……許多成都年輕人也大抵如此。縱使互聯網消費時代早已來臨,但“買買買”的線上“剁手”,總取代不了“逛逛逛”的實體商圈消費體驗。毛毛說,逛街,早已不單純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樂趣。

承載了成都人消費樂趣的商圈,當然不止春熙路、太古裡。

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凌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已經形成“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

出門不遠就能逛街,成都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是,人們還是會憶起曾經“那樣的生活”。曾經,毛毛的媽媽喜歡逛九龍和青年路,毛毛的外婆,則只逛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

“那時候商場沒幾個,選擇也不多。”毛毛的外婆顧愛萍見證了成都消費的變遷和商圈的蝶變。

從國營百貨大樓時代到消費場景多元化的今天;從春鹽商圈一枝獨秀,到三級商圈百花齊放,這是一部成都商圈的進化史,是一部成都人用“買買買”書寫出來的潮流志。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60年代的鹽市口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國營百貨大樓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青年路老照片

商圈佈局之變

春鹽商圈一枝獨秀➝次級商圈崛起➝三級商圈百花齊放

國營歲月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

百貨大樓、人民商場

“老成都”的時代記憶

謝凌說,1949年到1957年,很大程度上是成都商業中心的“空白期”。那時,供銷合作社和國營商業弱化了成都各類商場和專門化市場,成都沒有絕對意義的商業中心。

但很快,成都迎來了消費的崛起。於是,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走進了成都人早年的記憶。成都市人民商場和成都百貨大樓,都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那也是全國百貨大樓興起的年代。

彼時,《四川日報》還記載過人民商場正式營業:全場面積約有一千三百平方尺,共有八幢場棚,一幢鋪房,有二百二十間鋪面……商場裡經營的商品有日用百貨、文教用品等,還有公共食堂、咖啡廳、茶館、曲藝場……

著名民俗專家馮水木曾著有一文,專門寫鹽市口彼時的繁華,其中也提到了人民商場:這在當時的成都,算得上是最牛氣的商場了。許多市民結婚時的新蚊帳、沙發等,都是在人民商場購買的,還會向人津津樂道、以此為榮。

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的“老成都”顧愛萍,自然不會忘記那個以逛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為“潮”的年代。“貨品的櫃檯把售貨員和客人隔開,客人選好了貨品,售貨員會開個單子,然後用夾子夾住。”她還記得,那時候商場的櫃檯上方有根鐵絲,夾子的圓洞洞就穿在鐵絲上,夾住了票據後,售貨員把夾子一推,就順著鐵絲推到了收銀處。

直到如今,“付款票據在空中的鐵絲上滑來滑去”的畫面,仍是“老成都”們鮮活的時代記憶。

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兩個大型的國營商場,使得天府廣場-鹽市口一帶,成為了彼時成都最具標誌性的消費場所,甚至直到80年代,那裡都是成都的消費中心。據《成都市志·商業志》記載,到1988年,成都百貨大樓當年的銷售額已經突破了億元大關,人民商場當年的總銷售額達到了23840萬元,居全國省會城市29家重點百貨商場前10名。

時尚初來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

穿著青年路的“皮孩”

才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雖然兩家大規模國營商場的“核心”地位延續了很多年,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洶湧席捲,成都的消費格局還是開始了悄然改變。

比如,“70後”一代成都人最深的消費記憶,發生在青年路。連接著春熙路和鹽市口的這條路,前身是清代就存在的九龍巷。1980年,青年路開始初設百貨攤區,之後範圍逐漸擴展,包括暑襪中街、荔枝巷和交通路,總長度800餘米,進場經營者達516戶,多數為個體攤戶,生意興隆,熱鬧不凡。

“其實最開始,只有十個八個攤位,嘗試著在青年路擺。”1980年前後,顧愛萍的家就住在如今的新南門一帶,步行到青年路並不遠。她還記得,彼時剛剛改革開放,“開始有些個體戶躍躍欲試。”

很快,青年路的攤位越來越多,“不少人都是一邊上著班,一邊下了班去擺攤。”

馮水木曾經在文中書寫過這段回憶:1980年,青年路百貨攤區初起時,攤販都早早候在人民商場大門口。商場一營業,攤販立馬衝進去搶購緊缺商品,然後在青年路加價銷售。人民商場賣9元一雙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他們加價到20元……

規範經營後,青年路攤販們開闢了京、津、滬、穗和江浙沿海一帶的貨源,進的貨包括服飾、床單、蚊帳、皮鞋等等,款式新、品種多、花色齊,更重要的是,能砍價,許退換,於是青年路迅速聚攏了大批消費人群。

時尚達人鄒女士,兒時也曾追逐過青年路的“潮”。一條青年路賣20元的雪花牛仔褲,也曾是她的心愛之物。彼時的青年路,成為了成都名副其實的時尚中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春熙路的夜市也開張起來,成都的消費中心演變為春熙路-鹽市口,中間連著青年路,呈現出“啞鈴狀”。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本世紀初的人民商場

成都商圈蝶變記 一部“買”出來的潮流志

當年的太平洋百貨 部分圖片據成都市建設信息中心、成都市地方誌辦公室

消費體驗之變

櫃檯隔開顧客店員➝開架式自選➝“購吃玩”一體

消費升級

上世紀90年代開始

老商場遇上百貨巨頭 老業態遭遇“降維打擊”

上世紀90年代,是成都人消費空前升級的年代。一眾百貨行業巨頭開始在成都佈局,徹底改變了成都人的消費習慣,甚至生活方式。

謝凌說,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前,雖然成都各區域已紛紛初現小商品市場,但人民商場和百貨大樓憑藉貨櫃的商品組合方式以及穩固的國有企業金字招牌,其“江湖地位”仍是穩固的。

第一個打破這種“穩固”的,是春熙路口的太平洋百貨。它1993年落戶春熙路。“那時,大家才發現,原來商場可以這樣逛。”鄒女士還記得,那時的太平洋百貨開啟了成都商場開架式自選的購物體驗,“貨品沒有櫃檯的隔離,消費者可以近距離看,也可以摸,可以試。”

“這可以說是對國營老商場的‘降維打擊’。”鄒女士的母輩一直在成都百貨大樓工作,而鄒女士工作後,則一直從事與商場、零售相關的領域,她說,從那時起,國營百貨商場,終於開始沒落。

緊隨太平洋之後佈局在成都的百貨業巨頭,還有百盛、伊藤洋華堂、王府井等等。它們紛紛駐紮春熙路,也紛紛將國際化的消費模式和服務帶入彼時的成都。在鄒女士的記憶中,1997年伊藤洋華堂剛在春熙路店開張時,老總每天帶著員工們向顧客行禮問好,服務極其溫馨。再比如這些百貨大樓內除了賣場,還設有餐飲,甚至超市,“可以想象,這對於市民的吸引力是極大的,而對於傳統的國營商場,衝擊也是極大的”。與此同時,仁和春天、摩爾百貨、新世紀百貨等等民資百貨,也在同期入駐鹽市口,為該區域的百貨升級注入了新活力。謝凌說,那時春鹽商圈成為成都名副其實最具規模的中心商圈,並且,這一核心商圈的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百花齊放

2000年以後

三級商圈格局逐漸形成 購物更方便,場景更多元

忽如一夜春風來,2000年後,大批商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長起來,在成都的各區域佈局。只不過,跨越過新千年之後再來佈局的項目,再次進化升級。

“以2007年開業的錦華萬達為代表,‘Shopping Mall’的概念被引入了成都。”謝凌說,這時期,許多商業項目不再是單一百貨的落地,而是百貨主力店、超市、影院、兒童遊樂場、餐廳等等集中進駐,引領一站式購物。

“所以那時候起,成都人開始習慣於‘玩一天、逛一天、買一天’。”顧愛萍那時住在了建設路一帶,2010年前後,建設路商圈也已經形成,除了SM廣場,還有伊藤洋華堂、龍湖三千集、萬象城陸續駐紮。

從2011年起,成都的次級商圈加速崛起,萬象城、環球中心、來福士廣場、金牛萬達廣場等等購物中心,陸續在次級商圈開業,次級商圈競爭力迅速增強。緊接著2014年,IFS和太古裡相繼開業,兩個重量級的購物中心一躍成為新的城市地標,讓春熙路商圈重新成為成都最強客流聚集地。

謝凌說,銀泰中心、悠方、仁和新城等的陸續開業,進一步加速了城南金融城商圈的成熟。如今,成都已形成了城南與春熙商圈雙核心+次級帶+近郊的三級商圈格局。無論住在哪裡,成都人都能以最近的距離、最快的速度享受“逛吃逛吃”與“買買買”。

蝶變,仍在繼續……

發展首店經濟,構建多元消費場景

成都商圈,“花樣”不斷

變遷並未完結。成都的商圈到今天,仍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據仲量聯行統計,成都優質零售物業總存量及品牌滲透率僅次於京滬,位居全國第三。

成都固然有廣闊的市場腹地,有時尚愛買的氛圍和人群,但時至今日,成都零售市場的“剁手能力”,似乎更加離不開首店經濟的發展和著力引領構建的多元消費場景。

這也是進一步升級後的成都商圈,所煥發出來時代新特色。

“或許過不了幾年,這些正時尚著的消費體驗,也會成為時代記憶。”毛毛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特別緻謝仲量聯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