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上午大約十點多鐘,我們回頭到鎮政府所在地參觀魏家壩大橋,我們在車上看到了原來壩鎮老鄉政府駐地。我曾在黨史裡看到過它的圖片,抗戰初期這裡是巢縣政府巢南督導辦事處所在地,主任舒正海——這裡是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

關於壩鎮街,原先我也看過有關資料介紹,作為鄉村集鎮的形成,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候壩鎮街南面有一條關外的老河,水流通暢、下游水面稍寬河水較深,船隻從這裡出發可以過白湖、穿曲口、到廬江、下長江,或經兆河進巢湖、下長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頭,河面較窄由於地勢的原因,已經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農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築了一道攔水大壩,於是這裡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嶺。因為古代物資交流主要依賴水上運輸,為此老河壩口,那時是帆檣雲集、人流如湧。加上後來水上運輸業的日益繁榮,壩口就逐漸形成了集鎮。又因為鎮上住的魏姓人較多,人們開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壩街”,解放後改為“壩鎮街”。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上午大約十點多鐘,我們回頭到鎮政府所在地參觀魏家壩大橋,我們在車上看到了原來壩鎮老鄉政府駐地。我曾在黨史裡看到過它的圖片,抗戰初期這裡是巢縣政府巢南督導辦事處所在地,主任舒正海——這裡是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

關於壩鎮街,原先我也看過有關資料介紹,作為鄉村集鎮的形成,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候壩鎮街南面有一條關外的老河,水流通暢、下游水面稍寬河水較深,船隻從這裡出發可以過白湖、穿曲口、到廬江、下長江,或經兆河進巢湖、下長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頭,河面較窄由於地勢的原因,已經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農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築了一道攔水大壩,於是這裡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嶺。因為古代物資交流主要依賴水上運輸,為此老河壩口,那時是帆檣雲集、人流如湧。加上後來水上運輸業的日益繁榮,壩口就逐漸形成了集鎮。又因為鎮上住的魏姓人較多,人們開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壩街”,解放後改為“壩鎮街”。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車子到魏家壩大橋時,我似乎有些激動,如今在鄉下能看到這樣比較“宏偉”的石拱橋已經不容易了,這座橋的橋面和拱橋橋身全部是青石建造,整個橋身長大約50米,寬約10米,橋的兩邊加有近一米高的水泥欄杆。從光滑的路面和石頭的顏色上看,我以為是一座古橋,可是橋邊下方石頭上有碑刻,上書魏家壩大橋幾個字,下面註明的時間是1965年建,算起來只有55年的歷史。雖不算文物,但也是一座很不錯的鄉村石拱橋。仔細地打量了這座橋身的兩邊和前面大約150米遠處的古代大壩原址,發現壩的上游地勢較高,下游地勢稍低並有水流,我猜想這大概就是古代人選擇此地築壩的原因。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上午大約十點多鐘,我們回頭到鎮政府所在地參觀魏家壩大橋,我們在車上看到了原來壩鎮老鄉政府駐地。我曾在黨史裡看到過它的圖片,抗戰初期這裡是巢縣政府巢南督導辦事處所在地,主任舒正海——這裡是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

關於壩鎮街,原先我也看過有關資料介紹,作為鄉村集鎮的形成,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候壩鎮街南面有一條關外的老河,水流通暢、下游水面稍寬河水較深,船隻從這裡出發可以過白湖、穿曲口、到廬江、下長江,或經兆河進巢湖、下長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頭,河面較窄由於地勢的原因,已經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農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築了一道攔水大壩,於是這裡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嶺。因為古代物資交流主要依賴水上運輸,為此老河壩口,那時是帆檣雲集、人流如湧。加上後來水上運輸業的日益繁榮,壩口就逐漸形成了集鎮。又因為鎮上住的魏姓人較多,人們開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壩街”,解放後改為“壩鎮街”。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車子到魏家壩大橋時,我似乎有些激動,如今在鄉下能看到這樣比較“宏偉”的石拱橋已經不容易了,這座橋的橋面和拱橋橋身全部是青石建造,整個橋身長大約50米,寬約10米,橋的兩邊加有近一米高的水泥欄杆。從光滑的路面和石頭的顏色上看,我以為是一座古橋,可是橋邊下方石頭上有碑刻,上書魏家壩大橋幾個字,下面註明的時間是1965年建,算起來只有55年的歷史。雖不算文物,但也是一座很不錯的鄉村石拱橋。仔細地打量了這座橋身的兩邊和前面大約150米遠處的古代大壩原址,發現壩的上游地勢較高,下游地勢稍低並有水流,我猜想這大概就是古代人選擇此地築壩的原因。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大家在魏家壩大橋周邊拍照後準備離開時,發現橋的左側有一座寺廟,橫書“三官寺”,寺廟的鐵門鎖著,我們只能在鐵門外面窺視一下,寺廟殿宇是帶有彩繪般的輪廓和飛簷翹角及屏門槅扇的結構特徵,看上去也具有古剎的氣勢。

大約11點時分,我們來到“花大門”參觀神墩遺址。花大門的村幹部引領我們來到神墩遺址前,指點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有關神墩的傳說,他說:世代流傳這裡的“神墩”,古代曾是駐紮軍隊的營地。還介紹說“神墩”的中部有一個黑黝黝的深洞,不知究竟有多深,至今是個謎?看來也只有等待專家考古發掘才能揭開謎底。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上午大約十點多鐘,我們回頭到鎮政府所在地參觀魏家壩大橋,我們在車上看到了原來壩鎮老鄉政府駐地。我曾在黨史裡看到過它的圖片,抗戰初期這裡是巢縣政府巢南督導辦事處所在地,主任舒正海——這裡是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

關於壩鎮街,原先我也看過有關資料介紹,作為鄉村集鎮的形成,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候壩鎮街南面有一條關外的老河,水流通暢、下游水面稍寬河水較深,船隻從這裡出發可以過白湖、穿曲口、到廬江、下長江,或經兆河進巢湖、下長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頭,河面較窄由於地勢的原因,已經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農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築了一道攔水大壩,於是這裡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嶺。因為古代物資交流主要依賴水上運輸,為此老河壩口,那時是帆檣雲集、人流如湧。加上後來水上運輸業的日益繁榮,壩口就逐漸形成了集鎮。又因為鎮上住的魏姓人較多,人們開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壩街”,解放後改為“壩鎮街”。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車子到魏家壩大橋時,我似乎有些激動,如今在鄉下能看到這樣比較“宏偉”的石拱橋已經不容易了,這座橋的橋面和拱橋橋身全部是青石建造,整個橋身長大約50米,寬約10米,橋的兩邊加有近一米高的水泥欄杆。從光滑的路面和石頭的顏色上看,我以為是一座古橋,可是橋邊下方石頭上有碑刻,上書魏家壩大橋幾個字,下面註明的時間是1965年建,算起來只有55年的歷史。雖不算文物,但也是一座很不錯的鄉村石拱橋。仔細地打量了這座橋身的兩邊和前面大約150米遠處的古代大壩原址,發現壩的上游地勢較高,下游地勢稍低並有水流,我猜想這大概就是古代人選擇此地築壩的原因。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大家在魏家壩大橋周邊拍照後準備離開時,發現橋的左側有一座寺廟,橫書“三官寺”,寺廟的鐵門鎖著,我們只能在鐵門外面窺視一下,寺廟殿宇是帶有彩繪般的輪廓和飛簷翹角及屏門槅扇的結構特徵,看上去也具有古剎的氣勢。

大約11點時分,我們來到“花大門”參觀神墩遺址。花大門的村幹部引領我們來到神墩遺址前,指點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有關神墩的傳說,他說:世代流傳這裡的“神墩”,古代曾是駐紮軍隊的營地。還介紹說“神墩”的中部有一個黑黝黝的深洞,不知究竟有多深,至今是個謎?看來也只有等待專家考古發掘才能揭開謎底。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村幹部還介紹:坐落在壩鎮的神墩遺址共有七座,巢山神墩有東西兩座(西周時期),捧檄庵神墩有南北兩座,此外還有張家油坊神墩,上馬石神墩等(均為西周時期)。此時我的腦海裡,在想著一個問題,何為神墩呢?回家查閱資料得知:所謂“神墩”就是高出地面數米或幾十米高的大土墩子。這些大土墩子,完全是由古代人工用泥土堆積而成的。又從文管部門瞭解到,巢南的神墩經過專家考古發掘,有的神墩分為多層,每一層都有歷史的積存物。較上面的有陶片(商周時期),下層有穀物的碳化粒(神農氏的農耕時代),再下層有草木灰(燧人氏的用火時代),最下層的有許多石片(遠古的石器時代),由此可知巢南的每一座神墩,都是一部古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它值得進一步發掘與研究,以便探尋巢湖南岸的古代文明。

在我們返回花大門村的路上,村幹部還向我們講了有關村口古井井欄被人盜竊的事件,至今杳無音信;另外說坐落在村口的這口古井邊,過去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每當有官員經過這裡時,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敬拜古井與斧塘,接著又給我們介紹了斧塘的故事。傳說當年魯班在各地幫助百姓建造房屋。有一次來到花大門村為老百姓造房時,無意間將斧頭從屋頂甩到地面,不料將地面砸了一個巨大的土坑,形成了一座水塘,於是人們將其稱之為“斧塘”。如今這斧塘的周圍用木條築成柵欄,周圍培植了花草樹木,正值初夏時節鮮花盛開、柳枝婆娑顯得格外地好看,使它成了村裡的一道秀美靚麗的風景。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上午大約十點多鐘,我們回頭到鎮政府所在地參觀魏家壩大橋,我們在車上看到了原來壩鎮老鄉政府駐地。我曾在黨史裡看到過它的圖片,抗戰初期這裡是巢縣政府巢南督導辦事處所在地,主任舒正海——這裡是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

關於壩鎮街,原先我也看過有關資料介紹,作為鄉村集鎮的形成,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候壩鎮街南面有一條關外的老河,水流通暢、下游水面稍寬河水較深,船隻從這裡出發可以過白湖、穿曲口、到廬江、下長江,或經兆河進巢湖、下長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頭,河面較窄由於地勢的原因,已經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農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築了一道攔水大壩,於是這裡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嶺。因為古代物資交流主要依賴水上運輸,為此老河壩口,那時是帆檣雲集、人流如湧。加上後來水上運輸業的日益繁榮,壩口就逐漸形成了集鎮。又因為鎮上住的魏姓人較多,人們開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壩街”,解放後改為“壩鎮街”。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車子到魏家壩大橋時,我似乎有些激動,如今在鄉下能看到這樣比較“宏偉”的石拱橋已經不容易了,這座橋的橋面和拱橋橋身全部是青石建造,整個橋身長大約50米,寬約10米,橋的兩邊加有近一米高的水泥欄杆。從光滑的路面和石頭的顏色上看,我以為是一座古橋,可是橋邊下方石頭上有碑刻,上書魏家壩大橋幾個字,下面註明的時間是1965年建,算起來只有55年的歷史。雖不算文物,但也是一座很不錯的鄉村石拱橋。仔細地打量了這座橋身的兩邊和前面大約150米遠處的古代大壩原址,發現壩的上游地勢較高,下游地勢稍低並有水流,我猜想這大概就是古代人選擇此地築壩的原因。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大家在魏家壩大橋周邊拍照後準備離開時,發現橋的左側有一座寺廟,橫書“三官寺”,寺廟的鐵門鎖著,我們只能在鐵門外面窺視一下,寺廟殿宇是帶有彩繪般的輪廓和飛簷翹角及屏門槅扇的結構特徵,看上去也具有古剎的氣勢。

大約11點時分,我們來到“花大門”參觀神墩遺址。花大門的村幹部引領我們來到神墩遺址前,指點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有關神墩的傳說,他說:世代流傳這裡的“神墩”,古代曾是駐紮軍隊的營地。還介紹說“神墩”的中部有一個黑黝黝的深洞,不知究竟有多深,至今是個謎?看來也只有等待專家考古發掘才能揭開謎底。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村幹部還介紹:坐落在壩鎮的神墩遺址共有七座,巢山神墩有東西兩座(西周時期),捧檄庵神墩有南北兩座,此外還有張家油坊神墩,上馬石神墩等(均為西周時期)。此時我的腦海裡,在想著一個問題,何為神墩呢?回家查閱資料得知:所謂“神墩”就是高出地面數米或幾十米高的大土墩子。這些大土墩子,完全是由古代人工用泥土堆積而成的。又從文管部門瞭解到,巢南的神墩經過專家考古發掘,有的神墩分為多層,每一層都有歷史的積存物。較上面的有陶片(商周時期),下層有穀物的碳化粒(神農氏的農耕時代),再下層有草木灰(燧人氏的用火時代),最下層的有許多石片(遠古的石器時代),由此可知巢南的每一座神墩,都是一部古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它值得進一步發掘與研究,以便探尋巢湖南岸的古代文明。

在我們返回花大門村的路上,村幹部還向我們講了有關村口古井井欄被人盜竊的事件,至今杳無音信;另外說坐落在村口的這口古井邊,過去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每當有官員經過這裡時,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敬拜古井與斧塘,接著又給我們介紹了斧塘的故事。傳說當年魯班在各地幫助百姓建造房屋。有一次來到花大門村為老百姓造房時,無意間將斧頭從屋頂甩到地面,不料將地面砸了一個巨大的土坑,形成了一座水塘,於是人們將其稱之為“斧塘”。如今這斧塘的周圍用木條築成柵欄,周圍培植了花草樹木,正值初夏時節鮮花盛開、柳枝婆娑顯得格外地好看,使它成了村裡的一道秀美靚麗的風景。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經過張家油坊神墩時,我們下車看了看。這座土崗上面樹木蔥蘢,下邊是田地,長約150米,寬約50米,其餘的並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緊接著在朱家山堖村作了短暫停留,這是我要求幹部在這裡停的,因為這裡有一段抗戰故事。


"

作者:楊茂林

根據巢湖市政協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學社巢湖基層委組織成立了一個課題調研小組,對巢南區域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小組由九三社員楊茂林、管國儀、雍淑風組成,2019年4月15日,調研(課題)小組前往巢縣、無為、廬江邊境交界處——壩鎮開展實地調研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鄭金應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等陪同,我們前往下馬石、魏家壩、花大門、朱家山堖等鄉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第一站是馬石村。經詢問村民並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下馬石的遺物。一個在移居工程新開墾場地旁的雜草叢中,石頭已有部分破碎,也許是風化;另一個在池塘邊一個土地廟的道路旁,比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遠或古代人們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紹這是古代進村的道路旁邊(即:下馬石原址)。我向村民詢問這個“下馬石”的來歷。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古代村裡出了大官,然後騎馬回家下馬時用的,村裡有人當大官的,官府就允許有“上馬石、下馬石”。在古代,下馬石既是村裡的一項榮譽,也是一件用於騎馬上馬、下馬時專用的設施。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一個在田裡幹活回家路過的村民向我們介紹,據說這個村晚清時期出了一個府臺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鴻章是同學,從此村裡就安放了這個下馬石,但我從石頭的外形看,這個遺物應該比這年代還要久遠,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村裡應該還有做大官的人。後來我要求鎮裡幹部帶我們找人查看柯氏家譜,看是否能夠尋找到答案。村民帶我們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個高坡處,門前和兩邊的地裡已經長著金黃色的油菜和綠油油的小麥,遠遠看上去倒是一派鄉村田園的好風光。祠堂比較氣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築。看管祠堂的人比較熱情,他儘量滿足我們的要求,配合我們回答一些提問,但是大多數問題他也說不清楚,我們只有翻看柯氏家譜,看能否找到“下馬石”的來歷或線索。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細查,我對家譜進行了拍照,帶回家以後再細看。經事後查閱,原來這個村子在明代出了一個廬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上午大約十點多鐘,我們回頭到鎮政府所在地參觀魏家壩大橋,我們在車上看到了原來壩鎮老鄉政府駐地。我曾在黨史裡看到過它的圖片,抗戰初期這裡是巢縣政府巢南督導辦事處所在地,主任舒正海——這裡是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

關於壩鎮街,原先我也看過有關資料介紹,作為鄉村集鎮的形成,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候壩鎮街南面有一條關外的老河,水流通暢、下游水面稍寬河水較深,船隻從這裡出發可以過白湖、穿曲口、到廬江、下長江,或經兆河進巢湖、下長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頭,河面較窄由於地勢的原因,已經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農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築了一道攔水大壩,於是這裡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嶺。因為古代物資交流主要依賴水上運輸,為此老河壩口,那時是帆檣雲集、人流如湧。加上後來水上運輸業的日益繁榮,壩口就逐漸形成了集鎮。又因為鎮上住的魏姓人較多,人們開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壩街”,解放後改為“壩鎮街”。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車子到魏家壩大橋時,我似乎有些激動,如今在鄉下能看到這樣比較“宏偉”的石拱橋已經不容易了,這座橋的橋面和拱橋橋身全部是青石建造,整個橋身長大約50米,寬約10米,橋的兩邊加有近一米高的水泥欄杆。從光滑的路面和石頭的顏色上看,我以為是一座古橋,可是橋邊下方石頭上有碑刻,上書魏家壩大橋幾個字,下面註明的時間是1965年建,算起來只有55年的歷史。雖不算文物,但也是一座很不錯的鄉村石拱橋。仔細地打量了這座橋身的兩邊和前面大約150米遠處的古代大壩原址,發現壩的上游地勢較高,下游地勢稍低並有水流,我猜想這大概就是古代人選擇此地築壩的原因。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大家在魏家壩大橋周邊拍照後準備離開時,發現橋的左側有一座寺廟,橫書“三官寺”,寺廟的鐵門鎖著,我們只能在鐵門外面窺視一下,寺廟殿宇是帶有彩繪般的輪廓和飛簷翹角及屏門槅扇的結構特徵,看上去也具有古剎的氣勢。

大約11點時分,我們來到“花大門”參觀神墩遺址。花大門的村幹部引領我們來到神墩遺址前,指點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有關神墩的傳說,他說:世代流傳這裡的“神墩”,古代曾是駐紮軍隊的營地。還介紹說“神墩”的中部有一個黑黝黝的深洞,不知究竟有多深,至今是個謎?看來也只有等待專家考古發掘才能揭開謎底。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村幹部還介紹:坐落在壩鎮的神墩遺址共有七座,巢山神墩有東西兩座(西周時期),捧檄庵神墩有南北兩座,此外還有張家油坊神墩,上馬石神墩等(均為西周時期)。此時我的腦海裡,在想著一個問題,何為神墩呢?回家查閱資料得知:所謂“神墩”就是高出地面數米或幾十米高的大土墩子。這些大土墩子,完全是由古代人工用泥土堆積而成的。又從文管部門瞭解到,巢南的神墩經過專家考古發掘,有的神墩分為多層,每一層都有歷史的積存物。較上面的有陶片(商周時期),下層有穀物的碳化粒(神農氏的農耕時代),再下層有草木灰(燧人氏的用火時代),最下層的有許多石片(遠古的石器時代),由此可知巢南的每一座神墩,都是一部古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它值得進一步發掘與研究,以便探尋巢湖南岸的古代文明。

在我們返回花大門村的路上,村幹部還向我們講了有關村口古井井欄被人盜竊的事件,至今杳無音信;另外說坐落在村口的這口古井邊,過去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每當有官員經過這裡時,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敬拜古井與斧塘,接著又給我們介紹了斧塘的故事。傳說當年魯班在各地幫助百姓建造房屋。有一次來到花大門村為老百姓造房時,無意間將斧頭從屋頂甩到地面,不料將地面砸了一個巨大的土坑,形成了一座水塘,於是人們將其稱之為“斧塘”。如今這斧塘的周圍用木條築成柵欄,周圍培植了花草樹木,正值初夏時節鮮花盛開、柳枝婆娑顯得格外地好看,使它成了村裡的一道秀美靚麗的風景。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經過張家油坊神墩時,我們下車看了看。這座土崗上面樹木蔥蘢,下邊是田地,長約150米,寬約50米,其餘的並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緊接著在朱家山堖村作了短暫停留,這是我要求幹部在這裡停的,因為這裡有一段抗戰故事。


魅力巢湖:巢南壩鎮尋訪記



車子剛停穩我便走下車向村民詢問歷史遺址以及新四軍故事。朱家山堖村位於壩鎮東南3公里處的毛公山下,當年新四軍七師沿江支隊在這一帶活動,擔負著保衛師部和皖江區黨委的重任,是巢無中心區抗擊日、偽、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一所破舊的老屋,史料記載:它就是1944年新四軍七師沿江支隊第一屆黨代會會址所在地。1944年7月3日,沿江支隊首屆黨代會在壩鎮朱家山堖村召開,會議主席何志遠。沿江支隊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在黨代會上致開幕詞。會議總結了支隊半年來的黨務工作,討論了加強黨的教育,提高黨員質量的措施,選舉產生了新的支隊常務委員會。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