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其本義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1、華夏文明起源於夏商,而真正奠基則在周朝。

  • 周公制禮作樂

“禮”,是為了分,分貴賤、分尊卑、分長幼、分親疏。

“樂”,是為了合,以音樂激起不同階層間相同的情緒,產生民族的共同感。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沒有周公制禮作樂,就沒有後世的儒家,沒有儒家,華夏文明便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對華夏文明影響最為深遠的儒家便奠基於周朝,周公~孔子,這便是儒家的由來。

  • 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即封邦建國,也就是封建,天子分土地給諸侯、諸侯分土地給卿,卿分土地給大夫、大夫分給士、士分給庶人,這構成了我國數千年的國民結構。

宗法制,即嫡長子繼承者。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緣上的大宗,這便是封建體制,後來雖有變化,但本質始終如一。

周朝有兩個都城,以鎬京為宗周,以洛邑為成周。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鎬京和洛邑

鎬京即長安,洛邑即洛陽,從周朝開始,長安和洛陽成為我國古代的雙子名都,直至唐朝滅亡。

張衡的漢賦名作《二京賦》便是寫的長安與洛陽。

2、秦漢、隋唐是長安和洛陽的時代

秦都咸陽,但歷史上,咸陽和西安本是一座城市。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鎬京、咸陽、長安的位置

咸陽之名,因建城于山之南、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劉邦取關中後,建都在秦都咸陽的渭南區,《史記》載: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為長治久安,“更名咸陽曰長安”。

只不過今天的咸陽和長安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化,已經變成了兩個城市。

從秦漢到隋唐,西安和洛陽的地位曾經在南北朝時期受到兩個城市的挑戰——鄴都和建康。

  • 鄴城,今河北臨漳,曾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 建康,今江蘇南京,先後為孫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樑、陳朝六朝都城。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長安、鄴都、建康三分天下

南北朝時期,長安、鄴城、建康曾三分天下,可是當天下一統到來之時,長安又重新成為了天下正朔所在。

公元580年,楊堅在北齊滅亡後火燒鄴城,從此河北地區的政治中心鄴城就此消失。

公元589年,楊堅滅南陳之後將建康夷為平地。

3、開封——過渡時代的都城。

赫赫一時的大唐王朝滅了之後,長安和洛陽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輝煌。

究其原因,一是關中開發過久,因戰亂不斷而殘破,二是我國經濟文化中心在唐末五代開始向江南轉移。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開封成為北方中心

而開封便是這一過程的過渡,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六朝均定都於此。

然而,開封四戰之地,無險可依,註定是一個過渡時代。

4、元明清是北京和南京的時代。

唐亡之後,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南移,而政治中心則北移。

政治中心北移開始於遼國經略燕雲,在塞北建立了一個農牧二元政權,最終至元朝使我國塞北和長城以內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

華夏——中國的範圍,至此得以擴大至塞外。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宋遼並立

經濟文化南移的結果是南京重新成為南中國的核心所在,而政治中心北移的結果是北京成為大一統王朝定都的唯一選擇。

為什麼從元朝開始我國南北再無長時間的對立?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中心的分離是一個重要原因。

佔據了北方的政權需要南方的經濟支撐,必須要統一南方,南方想自立而不可得。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

而當天下一統,為了南北統一,首都必須定在北京,因為南京對北方尤其是塞外鞭長莫及。

北京,位於農牧交界之處,南可控制華夏本部,北可經略塞外。

從長安到北京,五大古都的變遷見證了數千年華夏文明的興衰分合

北京位於農牧交界

北京,向北蒙古高原,向西黃土高原,向南是華北平原,向東是渤海,其興勝猶勝於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長安。

綜上,長安和洛陽——開封——北京和南京,這便是我國古代的五大古都,也見證了我國數千年文明的變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