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中華“文化信仰”屬無神論者; 二是“文化信仰”沒有獨立的組織,而是“政文合一”,“俗文一體”; 三是傳承的形式與宗教固有形式不同,而是偶於國家教育和民俗民風之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四是宗教信仰,有誠則靈,而文化信仰,則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中華文化信仰,獨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提倡和而不同,博採眾長,不具排他性。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解釋,更接近科學的釋義。

都說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當今世界,有西方學者妄稱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本意是指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據上對比分析,其論實屬偏見和謬誤。

與偏見和謬誤相反,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把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才崇拜天地,感恩先祖;在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提倡和而不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由於把子女視為來生的延續,故中華民族人丁興旺,充滿希望。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中華“文化信仰”屬無神論者; 二是“文化信仰”沒有獨立的組織,而是“政文合一”,“俗文一體”; 三是傳承的形式與宗教固有形式不同,而是偶於國家教育和民俗民風之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四是宗教信仰,有誠則靈,而文化信仰,則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中華文化信仰,獨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提倡和而不同,博採眾長,不具排他性。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解釋,更接近科學的釋義。

都說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當今世界,有西方學者妄稱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本意是指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據上對比分析,其論實屬偏見和謬誤。

與偏見和謬誤相反,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把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才崇拜天地,感恩先祖;在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提倡和而不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由於把子女視為來生的延續,故中華民族人丁興旺,充滿希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華民族視中華傳統文化為信仰,是歷史的篩選、沉澱和選擇。正因為文化信仰,使中華文化基因融化在民風民俗之中,溶在血液和靈魂之中,從而促使中華文明千秋萬代,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國風民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紐帶

宗教維繫信仰,是通過誦經和祈禱的特定功課與儀式,來進行靈魂洗禮,持之以恆。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對比之下,中華文化信仰的維繫,則通過更廣泛而多樣的形式,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01教育方面

國家層面,自漢以來,把儒學視為“國學”,特別自隋唐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經義詩賦”和《四書五經》成為主考命題,從而使中華文化傳承增添了“加壓站”;在民間層面,“私塾”教肓盛行,家教家風和鄉規民俗內涵傳統文化的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操守,從而形成政民一體,上下相連,儒俗相融,舉國共建的文化信仰體系,語音雖不同,心靈卻相通。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中華“文化信仰”屬無神論者; 二是“文化信仰”沒有獨立的組織,而是“政文合一”,“俗文一體”; 三是傳承的形式與宗教固有形式不同,而是偶於國家教育和民俗民風之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四是宗教信仰,有誠則靈,而文化信仰,則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中華文化信仰,獨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提倡和而不同,博採眾長,不具排他性。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解釋,更接近科學的釋義。

都說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當今世界,有西方學者妄稱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本意是指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據上對比分析,其論實屬偏見和謬誤。

與偏見和謬誤相反,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把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才崇拜天地,感恩先祖;在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提倡和而不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由於把子女視為來生的延續,故中華民族人丁興旺,充滿希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華民族視中華傳統文化為信仰,是歷史的篩選、沉澱和選擇。正因為文化信仰,使中華文化基因融化在民風民俗之中,溶在血液和靈魂之中,從而促使中華文明千秋萬代,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國風民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紐帶

宗教維繫信仰,是通過誦經和祈禱的特定功課與儀式,來進行靈魂洗禮,持之以恆。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對比之下,中華文化信仰的維繫,則通過更廣泛而多樣的形式,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01教育方面

國家層面,自漢以來,把儒學視為“國學”,特別自隋唐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經義詩賦”和《四書五經》成為主考命題,從而使中華文化傳承增添了“加壓站”;在民間層面,“私塾”教肓盛行,家教家風和鄉規民俗內涵傳統文化的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操守,從而形成政民一體,上下相連,儒俗相融,舉國共建的文化信仰體系,語音雖不同,心靈卻相通。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文藝作品方面

史學和詩、詞、論、戲曲等各類優秀作品,在宣傳中華文化的價值方面,有著無法估量的功德。當人們讀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章時,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令人肅然起敬;當人們讀到愛國詩人陸游家書中那首“王師北定中原日,祭奠忘告老翁”的詩句時,無不為衛邊將士偉大的家國情懷潸然淚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03包容與兼蓄並得,傳承與發展同行

由於儒學提倡“和而不同”,獨具包容的胸襟;由於儒學崇尚“格物,致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故善於向他人學習,借鑑兼蓄。最典型的是:儒學吸收外來的佛教思想,儒佛相融,創建了“中國禪”。這是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洋為中用”、“土洋結合”的典範,既豐富了自己文化的內涵,又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中華“文化信仰”屬無神論者; 二是“文化信仰”沒有獨立的組織,而是“政文合一”,“俗文一體”; 三是傳承的形式與宗教固有形式不同,而是偶於國家教育和民俗民風之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四是宗教信仰,有誠則靈,而文化信仰,則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中華文化信仰,獨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提倡和而不同,博採眾長,不具排他性。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解釋,更接近科學的釋義。

都說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當今世界,有西方學者妄稱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本意是指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據上對比分析,其論實屬偏見和謬誤。

與偏見和謬誤相反,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把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才崇拜天地,感恩先祖;在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提倡和而不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由於把子女視為來生的延續,故中華民族人丁興旺,充滿希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華民族視中華傳統文化為信仰,是歷史的篩選、沉澱和選擇。正因為文化信仰,使中華文化基因融化在民風民俗之中,溶在血液和靈魂之中,從而促使中華文明千秋萬代,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國風民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紐帶

宗教維繫信仰,是通過誦經和祈禱的特定功課與儀式,來進行靈魂洗禮,持之以恆。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對比之下,中華文化信仰的維繫,則通過更廣泛而多樣的形式,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01教育方面

國家層面,自漢以來,把儒學視為“國學”,特別自隋唐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經義詩賦”和《四書五經》成為主考命題,從而使中華文化傳承增添了“加壓站”;在民間層面,“私塾”教肓盛行,家教家風和鄉規民俗內涵傳統文化的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操守,從而形成政民一體,上下相連,儒俗相融,舉國共建的文化信仰體系,語音雖不同,心靈卻相通。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文藝作品方面

史學和詩、詞、論、戲曲等各類優秀作品,在宣傳中華文化的價值方面,有著無法估量的功德。當人們讀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章時,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令人肅然起敬;當人們讀到愛國詩人陸游家書中那首“王師北定中原日,祭奠忘告老翁”的詩句時,無不為衛邊將士偉大的家國情懷潸然淚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03包容與兼蓄並得,傳承與發展同行

由於儒學提倡“和而不同”,獨具包容的胸襟;由於儒學崇尚“格物,致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故善於向他人學習,借鑑兼蓄。最典型的是:儒學吸收外來的佛教思想,儒佛相融,創建了“中國禪”。這是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洋為中用”、“土洋結合”的典範,既豐富了自己文化的內涵,又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談到儒學“傳承與發展同行”的特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孟子與孔子相隔一個世紀之久,但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儒學方面,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故後人稱儒學為“孔孟之道”。

海納百川,有容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正因為有著開放、包容、兼蓄和發展的特性,才能川流不息,源遠流傳。當今時代,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中,既包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又具中華崛起和現代化進程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相結合的獨特性。

04“慎終追遠”的民風民俗,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另一重要紐帶

“慎終追遠”,不但體現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而且要求言與行的一致性。《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厚矣”。意指慎辦父母的喪事,虔誠祭祀遠代的先祖。其本質意義是通過祭祀的活動,感恩父母和先祖,並延伸到追念前賢和英烈,感恩天地對人類的恩施。追思和感恩,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終極關懷。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中華“文化信仰”屬無神論者; 二是“文化信仰”沒有獨立的組織,而是“政文合一”,“俗文一體”; 三是傳承的形式與宗教固有形式不同,而是偶於國家教育和民俗民風之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四是宗教信仰,有誠則靈,而文化信仰,則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中華文化信仰,獨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提倡和而不同,博採眾長,不具排他性。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解釋,更接近科學的釋義。

都說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當今世界,有西方學者妄稱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本意是指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據上對比分析,其論實屬偏見和謬誤。

與偏見和謬誤相反,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把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才崇拜天地,感恩先祖;在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提倡和而不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由於把子女視為來生的延續,故中華民族人丁興旺,充滿希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華民族視中華傳統文化為信仰,是歷史的篩選、沉澱和選擇。正因為文化信仰,使中華文化基因融化在民風民俗之中,溶在血液和靈魂之中,從而促使中華文明千秋萬代,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國風民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紐帶

宗教維繫信仰,是通過誦經和祈禱的特定功課與儀式,來進行靈魂洗禮,持之以恆。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對比之下,中華文化信仰的維繫,則通過更廣泛而多樣的形式,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01教育方面

國家層面,自漢以來,把儒學視為“國學”,特別自隋唐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經義詩賦”和《四書五經》成為主考命題,從而使中華文化傳承增添了“加壓站”;在民間層面,“私塾”教肓盛行,家教家風和鄉規民俗內涵傳統文化的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操守,從而形成政民一體,上下相連,儒俗相融,舉國共建的文化信仰體系,語音雖不同,心靈卻相通。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文藝作品方面

史學和詩、詞、論、戲曲等各類優秀作品,在宣傳中華文化的價值方面,有著無法估量的功德。當人們讀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章時,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令人肅然起敬;當人們讀到愛國詩人陸游家書中那首“王師北定中原日,祭奠忘告老翁”的詩句時,無不為衛邊將士偉大的家國情懷潸然淚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03包容與兼蓄並得,傳承與發展同行

由於儒學提倡“和而不同”,獨具包容的胸襟;由於儒學崇尚“格物,致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故善於向他人學習,借鑑兼蓄。最典型的是:儒學吸收外來的佛教思想,儒佛相融,創建了“中國禪”。這是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洋為中用”、“土洋結合”的典範,既豐富了自己文化的內涵,又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談到儒學“傳承與發展同行”的特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孟子與孔子相隔一個世紀之久,但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儒學方面,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故後人稱儒學為“孔孟之道”。

海納百川,有容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正因為有著開放、包容、兼蓄和發展的特性,才能川流不息,源遠流傳。當今時代,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中,既包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又具中華崛起和現代化進程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相結合的獨特性。

04“慎終追遠”的民風民俗,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另一重要紐帶

“慎終追遠”,不但體現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而且要求言與行的一致性。《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厚矣”。意指慎辦父母的喪事,虔誠祭祀遠代的先祖。其本質意義是通過祭祀的活動,感恩父母和先祖,並延伸到追念前賢和英烈,感恩天地對人類的恩施。追思和感恩,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終極關懷。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教育方面。除了學生在課堂正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育和德育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家庭和社會民間民俗的各種節日活動和禮儀形式,來實現言傳身教的。《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果報應論,在中華文明史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的文字記載。

內容與形式方面。(1)國家公祭:祭天地——敬畏天地,求風調雨順,即追求“天人合一”;祭黃帝——民族共同始祖;祭先賢——孔子、屈原及英烈;(2)編寫族譜及鄉祭(社火)活動;(3)家祭:厚葬父母的傳統,是對父母養育之勞的感恩,也是一種終極的關懷。清明掃墓、農曆七月十四過“鬼節”、逢年過節拜宗祠等等,都是家祭的形式之一。

"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古埃及文明中斷了,剩下的只是獅身人頭與金字塔的輝煌;巴比倫文明消失後,留下的是多災多難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河民族;古印度文明,本是佛祖的發祥地,現在連當年古籍的翻譯也無人擔綱;古希臘文明被基督教取代後,留下的是斷壁殘牆古建築,唯一幸運的是奧運精神的火種,上世紀重新點燃;唯我中華文明連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其中蘊含哪些內因和外因的機緣呢?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靈魂。以老子哲學、孔子思想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其價值超越時空,至今仍具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文明的中樞和源泉。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1老子哲學源於《易》而高於《易》,老子是古代唯物辯證哲學的鼻祖

揭示萬物“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為宇宙第一法則。《易》的“陰、陽”論,經老子的傳承與創新,揭示了萬事萬物均由“陰、陽”架構而成,並處在“對衝而為和”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人類社會發現宇宙的第一大法則與規律。

老子開創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體系。老子是人類社會揭示“天道不仁”本質的第一人。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對“福禍”之間對立統一,而又相互運動、輪迴變化的生動描述,老子開創了唯物主義和辯證哲學。

老子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對衝以為和”,不但揭示了萬事萬物“陰、陽”架構及其相對平衡的本質特徵,而且極富生命關愛的情懷。“負陰而抱陽”,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而言,不正是一種“向陽花木早迎春”的情懷和社會正能量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老子的哲學思想,意在“天人合一”,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而在時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人類把生態環境破壞到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存時,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共識,這是歷史最真實的結論! 歷史的實踐證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老子的哲學成就享譽當今世界。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世界出版史上,不但版本有上千種之多,而且是印刷數量超群的書籍,創古今中外出版界之最。同時該報在評選世界人類十大名人之時,將老子列為十大名人之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之深遠,併為當今世界所認同,說其超越時空,實不為過。

02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寶庫,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

孔子通過編《六經》,集上古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創立儒學。儒學思想體系,是中華文化人文科學的百科全書,是塑造人倫道德的熔爐與殿堂。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徵體現在:

“仁、義、禮、知、信、忠、孝、慈”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而“仁、義”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仁”意在“揚善仰惡”,“義”旨在對社會應盡的社會“道義”、“奉獻"與“坦當”,仁與義是相輔相成的,仁是慈悲為懷,義是是非分明,勇於為正義作奉獻;人若“失仁”,則惡亂生,與妖魔無異:人若“失義”,則是非混淆,人人自危,亂象叢生。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的“仁道”本義幾近於與當今“人道主義”本質。 “仁”,既是構成人的靈魂的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構件和前提,客觀上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是對《易》“陰、陽”對立統一理論在人文科學中的延伸。故孔子的“和而不同”,深含哲理,即使是在今天,其生命之花,仍在大放異彩!

儒學不但是開放的,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儒學既承認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又彰顯“有容為大”的寬容;而且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現了包容與兼蓄的雙重特性。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儒學吸其精華,並與之相融,形成了“中國禪”——中國特色的佛教。可見儒學是在繼承中發展、充實和流通的,儒學並非固化和教條的,而是堅守“其命維新”的使命與話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儒學是“凡俗”的學問,貧富適用,老少鹹仁,下通“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責,上達“治國平天下”之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道德情懷,充滿了“仁者愛人”的道德操守,指明瞭實踐“仁、義”觀的途徑和方法,比西方人的“人道主義”觀,更具行動力和立體感。

儒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德觀。前者是指一般百姓應具的道德底線,後者是指富人和達官應具的道德操守。不同階層的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底線,這是儒學實事求是的一大本色。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比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學說整整早了兩千多年。今天孔子學院遍佈世界,成為中華文明傳播的使者,絕非偶然。孔子同樣也被《紐約時報》列入世界十大名人前列,足顯儒學的魅力與價值。

當今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盛行,導致世界混濁不堪。重溫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如同給人們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催生了中國對世界發出了最強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正是孔子思想價值,超越時空的印證嗎?

03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人文科學體系。除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和孔子的儒學體系之外,在軍事理論、外交學說、醫藥學等各方面也卓有建樹,不但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極大的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孫子兵法集中華古兵法之精華,是一部古今中外,世界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無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還是“三十六計”的戰術思想,至今世上尚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早已把孫子兵法引進課堂,足顯其對世界現代軍事理論的價值。“不戰而屈入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兵強必老”是中華兵法的辯證法,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醫藥學從《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到經絡鍼灸學、中草藥、中醫學,標本兼治,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至今還充滿著生機活力,造福人類。

春秋戰國縱橫家們開創的“合縱連橫”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交的主旋律,無論大國和小國,弱國和強國,概莫能外。知識無國界,越是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是由它內在的價值因素所決定的——其價值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乃至是未來的;其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普世的!

文化信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何謂“信仰”?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一種愛與關愛的情感。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疑題:“人從哪裡來?人活著的價值何在?人死後往哪裡去?”去尋找答案。從而寄託希望,消除恐懼。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終極關懷。

以當今世界盛行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為例,它們對上述人生的“三大”疑題,都分別作出了各自顯明的回答,對信眾是一種心靈的終極關懷,既尋找到希望,又消除了恐懼,故信之者眾。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那麼,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文化信仰”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為人生的“三大”疑題找到了答案,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終極關懷。可謂是百川歸海,殊途同歸。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本質特徵,讓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上述宗教信仰,以及現代科學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對照,當會涇渭分明:

01關於“人從哪裡來?”

(1)宗教:神創造人;聖主(天使)代表上帝旨意拯救人類;(2)中華文化:父母所生,先祖遺傳,但無法刨根窮盡; (3)科學:進化論,亦無法刨根窮盡。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關於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1)宗教:揚善止惡,救贖自己。今生的善行與惡作,將決定來生或上天堂,或下地獄;(2)中華文化:“仁”為善德,“義”為奉獻。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視為信條;(3)科學:個人離不開社會而獨存。故個人與社會存在依存與道義、索取與貢獻的利義關係。提倡個人對社會多作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03關於人死後往何處去?

(1)宗教:善者上天堂,惡者入地獄,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2)中華文化:人死如燈滅,子嗣是來生的延續和希望(子曰:“不孝有三,無嗣為大”);(3)科學:死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從以上對人生“三大”疑題的三類答案對比中,我們起碼可以獲得如下共識:

第一,信仰具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同樣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人生”的“三大”疑題,消除了恐懼,給人生寄予希望。與宗教相比,其功能和目的是一樣的。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中華“文化信仰”屬無神論者; 二是“文化信仰”沒有獨立的組織,而是“政文合一”,“俗文一體”; 三是傳承的形式與宗教固有形式不同,而是偶於國家教育和民俗民風之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四是宗教信仰,有誠則靈,而文化信仰,則看得見、摸得著。

第三,中華文化信仰,獨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提倡和而不同,博採眾長,不具排他性。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生上述“三大”疑題的解釋,更接近科學的釋義。

都說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當今世界,有西方學者妄稱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本意是指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據上對比分析,其論實屬偏見和謬誤。

與偏見和謬誤相反,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把傳統文化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才崇拜天地,感恩先祖;在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提倡和而不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由於把子女視為來生的延續,故中華民族人丁興旺,充滿希望。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中華民族視中華傳統文化為信仰,是歷史的篩選、沉澱和選擇。正因為文化信仰,使中華文化基因融化在民風民俗之中,溶在血液和靈魂之中,從而促使中華文明千秋萬代,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國風民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紐帶

宗教維繫信仰,是通過誦經和祈禱的特定功課與儀式,來進行靈魂洗禮,持之以恆。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對比之下,中華文化信仰的維繫,則通過更廣泛而多樣的形式,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01教育方面

國家層面,自漢以來,把儒學視為“國學”,特別自隋唐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經義詩賦”和《四書五經》成為主考命題,從而使中華文化傳承增添了“加壓站”;在民間層面,“私塾”教肓盛行,家教家風和鄉規民俗內涵傳統文化的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操守,從而形成政民一體,上下相連,儒俗相融,舉國共建的文化信仰體系,語音雖不同,心靈卻相通。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02文藝作品方面

史學和詩、詞、論、戲曲等各類優秀作品,在宣傳中華文化的價值方面,有著無法估量的功德。當人們讀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章時,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令人肅然起敬;當人們讀到愛國詩人陸游家書中那首“王師北定中原日,祭奠忘告老翁”的詩句時,無不為衛邊將士偉大的家國情懷潸然淚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03包容與兼蓄並得,傳承與發展同行

由於儒學提倡“和而不同”,獨具包容的胸襟;由於儒學崇尚“格物,致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故善於向他人學習,借鑑兼蓄。最典型的是:儒學吸收外來的佛教思想,儒佛相融,創建了“中國禪”。這是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洋為中用”、“土洋結合”的典範,既豐富了自己文化的內涵,又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談到儒學“傳承與發展同行”的特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孟子與孔子相隔一個世紀之久,但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儒學方面,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故後人稱儒學為“孔孟之道”。

海納百川,有容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正因為有著開放、包容、兼蓄和發展的特性,才能川流不息,源遠流傳。當今時代,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中,既包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又具中華崛起和現代化進程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相結合的獨特性。

04“慎終追遠”的民風民俗,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另一重要紐帶

“慎終追遠”,不但體現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而且要求言與行的一致性。《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厚矣”。意指慎辦父母的喪事,虔誠祭祀遠代的先祖。其本質意義是通過祭祀的活動,感恩父母和先祖,並延伸到追念前賢和英烈,感恩天地對人類的恩施。追思和感恩,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終極關懷。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教育方面。除了學生在課堂正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育和德育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家庭和社會民間民俗的各種節日活動和禮儀形式,來實現言傳身教的。《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果報應論,在中華文明史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的文字記載。

內容與形式方面。(1)國家公祭:祭天地——敬畏天地,求風調雨順,即追求“天人合一”;祭黃帝——民族共同始祖;祭先賢——孔子、屈原及英烈;(2)編寫族譜及鄉祭(社火)活動;(3)家祭:厚葬父母的傳統,是對父母養育之勞的感恩,也是一種終極的關懷。清明掃墓、農曆七月十四過“鬼節”、逢年過節拜宗祠等等,都是家祭的形式之一。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斷了,為何中華文明能夠上下五千年源流不斷?

家,是個人幸福的港灣;國,是家庭幸福港灣。家國情懷融為一體,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之魂的昇華。“慎終追遠”,既是中華民族祭祀的活動和禮儀,也是民族的一種集體傳承、習慣和記憶,屬民風民俗的常態現象。幾千年來,已成為國家、民族、家庭繼往開來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紐帶。

一棵大樹,根深才能葉茂。水無源不流,源不流則腐。中華文明把“慎終追遠”視為感恩先祖的“孝道”和德行,尋根問祖已植入我們的基因內和血液中,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動力和保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