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經濟中心,有一個自北向南遷移的過程。秦漢時期,中原的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雖然地域廣袤,但許多地方還是蠻荒之地。

到了魏晉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建都於江浙地區,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文人墨客也紛紛落戶於此,他們不光帶來了金錢,也帶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化、技術。

"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經濟中心,有一個自北向南遷移的過程。秦漢時期,中原的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雖然地域廣袤,但許多地方還是蠻荒之地。

到了魏晉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建都於江浙地區,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文人墨客也紛紛落戶於此,他們不光帶來了金錢,也帶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化、技術。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隋唐之交、兩宋之際,主要的戰爭更是發生在中原地區,文人、商人、官吏南渡的頻率更大,人數也更多,這無疑給南方的開發帶來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人才資源的蓬勃而出。

“江浙熟,天下足”,看似在說江南物產之豐富,然而離開了人才的支撐,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後來才有那句俗語:“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西北的黃土埋帝王。”

"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經濟中心,有一個自北向南遷移的過程。秦漢時期,中原的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雖然地域廣袤,但許多地方還是蠻荒之地。

到了魏晉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建都於江浙地區,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文人墨客也紛紛落戶於此,他們不光帶來了金錢,也帶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化、技術。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隋唐之交、兩宋之際,主要的戰爭更是發生在中原地區,文人、商人、官吏南渡的頻率更大,人數也更多,這無疑給南方的開發帶來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人才資源的蓬勃而出。

“江浙熟,天下足”,看似在說江南物產之豐富,然而離開了人才的支撐,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後來才有那句俗語:“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西北的黃土埋帝王。”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發端於隋朝,但正式確立於唐朝。自唐代以來,我國曆史上一共產生過416個狀元,其中江浙地區就佔了114個,接近30%。

而這個成績,還是在朝廷限定“招生名額”的條件取得的。自唐代以後,由於江浙一帶習文重儒的濃厚文化氛圍,使得該地區成為科舉考試中的常勝將軍。

但是朝廷也要搞平衡,消除地區差異,防止形成”老鄉團”勢力,所以,歷朝歷代不得不規定各地舉人的名額,比如在宋代,歐陽修就曾經上奏皇帝,表達了對這種地區差異的擔憂:東南地區“百人取一人”,西北地區“十人取一人”。可以想見,如果不考慮地區平衡,如果不人為限制舉人數量,江浙地區出的狀元、進士會更多。

"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經濟中心,有一個自北向南遷移的過程。秦漢時期,中原的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雖然地域廣袤,但許多地方還是蠻荒之地。

到了魏晉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建都於江浙地區,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文人墨客也紛紛落戶於此,他們不光帶來了金錢,也帶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化、技術。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隋唐之交、兩宋之際,主要的戰爭更是發生在中原地區,文人、商人、官吏南渡的頻率更大,人數也更多,這無疑給南方的開發帶來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人才資源的蓬勃而出。

“江浙熟,天下足”,看似在說江南物產之豐富,然而離開了人才的支撐,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後來才有那句俗語:“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西北的黃土埋帝王。”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發端於隋朝,但正式確立於唐朝。自唐代以來,我國曆史上一共產生過416個狀元,其中江浙地區就佔了114個,接近30%。

而這個成績,還是在朝廷限定“招生名額”的條件取得的。自唐代以後,由於江浙一帶習文重儒的濃厚文化氛圍,使得該地區成為科舉考試中的常勝將軍。

但是朝廷也要搞平衡,消除地區差異,防止形成”老鄉團”勢力,所以,歷朝歷代不得不規定各地舉人的名額,比如在宋代,歐陽修就曾經上奏皇帝,表達了對這種地區差異的擔憂:東南地區“百人取一人”,西北地區“十人取一人”。可以想見,如果不考慮地區平衡,如果不人為限制舉人數量,江浙地區出的狀元、進士會更多。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而在江浙地區內部,尤其以一個地方的人才聲名最為顯赫,那就是號稱“中國進士第一村”的千年古村——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走馬塘村。

從北宋開始一直到清朝,這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這個佔地僅有2平方公里,目前僅有千餘人的小村子,竟然走出過76名進士。

而且,他們同屬於一個家族——姑蘇陳氏。如此看來,這個陳氏家族,堪稱我國科舉時代的第一“學霸”家族了。

"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經濟中心,有一個自北向南遷移的過程。秦漢時期,中原的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雖然地域廣袤,但許多地方還是蠻荒之地。

到了魏晉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建都於江浙地區,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文人墨客也紛紛落戶於此,他們不光帶來了金錢,也帶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化、技術。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隋唐之交、兩宋之際,主要的戰爭更是發生在中原地區,文人、商人、官吏南渡的頻率更大,人數也更多,這無疑給南方的開發帶來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人才資源的蓬勃而出。

“江浙熟,天下足”,看似在說江南物產之豐富,然而離開了人才的支撐,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後來才有那句俗語:“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西北的黃土埋帝王。”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發端於隋朝,但正式確立於唐朝。自唐代以來,我國曆史上一共產生過416個狀元,其中江浙地區就佔了114個,接近30%。

而這個成績,還是在朝廷限定“招生名額”的條件取得的。自唐代以後,由於江浙一帶習文重儒的濃厚文化氛圍,使得該地區成為科舉考試中的常勝將軍。

但是朝廷也要搞平衡,消除地區差異,防止形成”老鄉團”勢力,所以,歷朝歷代不得不規定各地舉人的名額,比如在宋代,歐陽修就曾經上奏皇帝,表達了對這種地區差異的擔憂:東南地區“百人取一人”,西北地區“十人取一人”。可以想見,如果不考慮地區平衡,如果不人為限制舉人數量,江浙地區出的狀元、進士會更多。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而在江浙地區內部,尤其以一個地方的人才聲名最為顯赫,那就是號稱“中國進士第一村”的千年古村——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走馬塘村。

從北宋開始一直到清朝,這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這個佔地僅有2平方公里,目前僅有千餘人的小村子,竟然走出過76名進士。

而且,他們同屬於一個家族——姑蘇陳氏。如此看來,這個陳氏家族,堪稱我國科舉時代的第一“學霸”家族了。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走馬塘村之名始於唐朝。公元971年,姑蘇人陳矜高中進士以後,於公元988年在明州(古地名,轄今天的慈溪、奉化一帶)任知州,他清正廉明、愛民如子,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陳矜去世後,葬在了茅山。其後,其子陳軒繼續在明州任職,便將其父的墓葬遷到了走馬塘村。從此以後,陳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現如今,在走馬塘村的村口,還有一道高10餘米的石牌坊,上面鐫刻著“中國進士第一村”的字樣,下面“一清兩正遺風遠,四靖三文世澤長”等楹聯,彷彿是這個古老學霸家族的座右銘。

"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經濟中心,有一個自北向南遷移的過程。秦漢時期,中原的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雖然地域廣袤,但許多地方還是蠻荒之地。

到了魏晉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建都於江浙地區,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文人墨客也紛紛落戶於此,他們不光帶來了金錢,也帶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化、技術。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隋唐之交、兩宋之際,主要的戰爭更是發生在中原地區,文人、商人、官吏南渡的頻率更大,人數也更多,這無疑給南方的開發帶來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人才資源的蓬勃而出。

“江浙熟,天下足”,看似在說江南物產之豐富,然而離開了人才的支撐,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後來才有那句俗語:“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西北的黃土埋帝王。”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發端於隋朝,但正式確立於唐朝。自唐代以來,我國曆史上一共產生過416個狀元,其中江浙地區就佔了114個,接近30%。

而這個成績,還是在朝廷限定“招生名額”的條件取得的。自唐代以後,由於江浙一帶習文重儒的濃厚文化氛圍,使得該地區成為科舉考試中的常勝將軍。

但是朝廷也要搞平衡,消除地區差異,防止形成”老鄉團”勢力,所以,歷朝歷代不得不規定各地舉人的名額,比如在宋代,歐陽修就曾經上奏皇帝,表達了對這種地區差異的擔憂:東南地區“百人取一人”,西北地區“十人取一人”。可以想見,如果不考慮地區平衡,如果不人為限制舉人數量,江浙地區出的狀元、進士會更多。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而在江浙地區內部,尤其以一個地方的人才聲名最為顯赫,那就是號稱“中國進士第一村”的千年古村——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走馬塘村。

從北宋開始一直到清朝,這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這個佔地僅有2平方公里,目前僅有千餘人的小村子,竟然走出過76名進士。

而且,他們同屬於一個家族——姑蘇陳氏。如此看來,這個陳氏家族,堪稱我國科舉時代的第一“學霸”家族了。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走馬塘村之名始於唐朝。公元971年,姑蘇人陳矜高中進士以後,於公元988年在明州(古地名,轄今天的慈溪、奉化一帶)任知州,他清正廉明、愛民如子,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陳矜去世後,葬在了茅山。其後,其子陳軒繼續在明州任職,便將其父的墓葬遷到了走馬塘村。從此以後,陳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現如今,在走馬塘村的村口,還有一道高10餘米的石牌坊,上面鐫刻著“中國進士第一村”的字樣,下面“一清兩正遺風遠,四靖三文世澤長”等楹聯,彷彿是這個古老學霸家族的座右銘。

浙江一千年古村,被稱“中國進士第一村”,從宋到清出了76位進士

在走馬塘村的陳氏祠堂的門柱上,掛著“直聲振趙宋,忠節耀朱明”的楹聯,訴說著在宋明兩代,這一學霸家族經歷的輝煌。

而在堂內,則赫然掛著一塊寫有“遺忠堂”三字的牌匾,此乃是南宋時期,宋理宗趙昀為褒獎陳氏家族做出的豐功偉績而頒賜的。

為什麼走馬塘村的陳氏能成為古代的學霸家族呢?除了當時江南人才薈萃以外,該家族的家學傳承、同鄉提攜等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這一點,在浙江的錢氏家族身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