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雪峰山 澧水 長江 尚一網 尚一網 2017-08-29

北緯30度,地球上一條神祕的緯度,這裡集中了人類文明的眾多發源地。而常德作為世界性的好茶黃金產地之一,就在這個緯度裡。

常德古稱武陵,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武陵山脈、雪峰山脈環飼左右,沅澧兩水破峽而入,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天地之間,層巒疊嶂,水汽氤氳,雲霧繚繞。獨特而優質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茶葉種植,目前常德現有標準茶園30萬畝,是湖南省最大的茶業產區。

2016年初,常德首次提出“茶船古道”文化概念,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今年在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展會的賀信中首次將“茶船古道”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並列提出,奠定了“茶船古道”的歷史地位。湖南湘、資、沅、澧四大水系中,常德獨有沅澧兩水,茶葉走沅澧、過洞庭、入長江、達東海,水運時代的優勢形成了風帆鼓動的“茶船古道”之景,是全國茶運史上所罕見的。

2017年8月,正值盛夏,常德日報傳媒集團一行十多名採編人員在集團總編輯唐直秋的率領下,開展了“探源茶船古道”大型採訪活動,走訪探尋常德“茶船古道”的來龍去脈。這既是一次常德獨特的歷史文化探源,又是在“開放強市、產業立市”背景下組織的一次促進常德茶產業發展的採訪活動。

石門縣是我們探尋的第一站。首訪這裡,是因為一個名字——盧次倫,一個商號——泰和合,一個悠遠的茶葉品牌——石門宜紅。歷史上石門宜紅曾經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出口量達到了全國的40%,遠銷到俄羅斯、英國等地。目前,中、蒙、俄聯合“申遺”的萬里茶道跨越了3國8省,石門縣的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就是其中的一支。在毗鄰石門的湖北鶴峰縣走馬鎮木耳山,那裡曾是石門泰和合茶莊鼎盛時期的茶葉基地。置身茶海,茶香撲鼻。茶農們採茶製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數百年後,這裡的茶鄉風光依舊。

在澧水津市碼頭,我們嘗試著在寥寥無幾的資料中尋找著茶船古道的痕跡,幾經輾轉,最終找到了《澧州志》等相關資料,並通過津市文化館退休工作人員王瀘瞭解到在上世紀50年代,津市碼頭還是一番繁華景象,許多挑夫拖著板車,將一箱箱茶運往各大茶樓。歷史上,湖北鶴峰、石門、澧州等地的茶通過澧水各條支流源源不斷運到津市大大小小各個碼頭,由澧水進洞庭湖,再經岳陽城陵磯入長江,送到重慶、武漢、上海等長江各大港口,有的甚至出口至國外。

桃源縣沙坪鎮是我們此次採訪的重要一站,在常德乃中國茶葉發展史上,這是一處無法繞開的地方。桃源縣歷來是中國茶葉的主產區之一,沙坪鎮正是其中心地帶。在那裡,還保存著一座1955年建成的大型製茶廠房——桃源茶廠,當年是中央直屬的國營茶廠,是全省四大國營茶廠之一。在那裡,我們找到了早期大規模機械化製茶的痕跡。

重訪茶船古道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茶葉生產運輸本身,而成為了一種對歷史記憶的追尋,對這種文化現象的思考。此次尋茶而來,十多天的時間裡,我們從夏走到秋,從山間走到平原。今日常德,水、陸、空立體交通日益完善,常德市委、市政府“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的號角已經吹響,茶船古道上一代代先輩們披荊斬棘、浪遏飛舟的開創精神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奮鬥榜樣,這或許就是探源茶船古道的意義所在。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桃源縣沙坪鎮,這些屹立在這裡的火排已經成為人們露營地旁的風景。當年,據說每隻火排可承重三千斤。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湖北省鶴峰縣走馬鎮木耳山茶園基地,一眼望去綠色映滿眼簾。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東山峰有機茶場的生態環境一流。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當年泰和合茶號最大的茶葉供應商——毗鄰石門縣的湖北省鶴峰縣走馬鎮木耳山茶園基地,幾位茶農滿懷收穫的喜悅把剛採摘的新葉運回家。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桃源縣湖南百尼茶庵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晒茶。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蔣家老茶行舊寨,如今只剩下一座破舊的四合院。這裡曾經是桃源老街的“八大茶行” 之一。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桃源縣沙坪鎮老茶廠的廢棄廠房內,一個破敗的配電盒成為當年機械化製茶的縮影,它的背後還遺留著很多老茶箱。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南北鎮賀家臺村的石門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前,當年運茶的騾馬走過的古道變成了水泥路。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當地老人帶領記者重走石門縣南北鎮賀家臺古茶道。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南北鎮賀家臺村茶馬古道邊,當年紅軍的石刻作品:“一弓三箭“。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王新法“軍人扶貧團隊“隊部。王新法的妻子(左二)、女兒(右二)、外孫女及他的戰友與村幹部,和常德日報傳媒集團總編輯唐直秋一行談起了打造紅茶產業基地的扶貧話題。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茶道遺址旁修建起了新房。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被列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白雲屋橋,是當年茶船古道的必經之路。如今這裡已是當地居民居民避暑的不二之選。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石門縣當年古驛道上的新安橋,已是雜草叢生,旁邊的高速公路演繹著時代的變遷。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常德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內,存放著當時人們用來飲茶的陶器。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歷史的年輪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年津市碼頭人潮擁擠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千噸級碼頭。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探源常德茶船古道

桃源縣沙坪鎮老茶廠內,工人在修繕廠房屋頂,也許不久的將來,這裡將重新飄滿茶香。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攝

尚一網見習記者 裴維維 記者 潘敬林 攝影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