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趣——工夫茶話趣

工夫茶 鳳凰單叢 烏龍茶 江南茶語 江南茶語 2017-10-26

茶趣——工夫茶話趣

一,茶具獨特首稱奇

《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究烹茶,以閩南之汀、泉、潭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的確,在潮州,最能表現風俗文化特色的,可以說是工夫茶了。而潮州工夫茶最能引起人們的第一印象的,則非茶具莫屬了。

工夫茶具造型獨特,共包括火爐、水鍋、茶壺、茶缸、茶杯等物,除茶杯為瓷制外,其餘皆屬陶器。潮人所說的“茶甑具”,一般則是專指茶壺、茶洗、茶杯三者組成的一套。泡茶的壺稱“衝罐”,系用紫砂泥製成,因紫砂器通透性好,質地陰潤,茶葉放久不易變餿,且易聚茶渣。茶洗俗稱“茶船”,由上面盛放茶杯的盤和下面貯放洗杯水的洗二部分組成.那茶盤中間徽凹,縷挖個古錢狀的孔,作為盤面的水流入洗中的通口,又起裝飾作用。罐的造型有瓜狀、八角、圓形等多種,一般以扁圓形的罐為多,俗謂“柿餅罐”,容量從一杯、二杯、三杯……到適應大場合的十八杯(從四杯起便沒單數)。一般工夫茶具多采用三杯罐,三杯恰成一“品”字,因此又有“茶三酒四‘禿桃’(遊玩)二”之說。一支小小的衝罐,便有肩、肚、口、足、耳、流、蓋、鈕等八個部分,不過最起碼條件要口、耳與流嘴上部“三山平”。茶杯為瓷制,因此又有“玉令”之稱,還有直口、反口的分別,為寒暑不同時令之用。紅船紅罐,綴上潔白如玉之瓷杯,泡上蜜色茶水,實則也是一種飲食之美感。

潮州明代以前茶具如何,至令乏考。一般看法是其時以瓷甌泡茶,由是本地將茶甌酒盅並稱。唐宋季泡茶以越甌、建甌為最,這又與潮人多是唐之後由江、浙、閩移人相吻合。據說現工夫茶衝罐,其造型來自宜興。這樣的小罐原本是用於添燈油或婦女盛化妝油用的,後來是官宦或經商者,發現它玲瓏小巧,用來沖泡濃茶別具韻致,遂引入本地茶道,果然大受歡迎。經本地陶坊仿製創新,就此風行。因自清代至現在,人們總喜歡用一種底部鈐有“孟臣”二字的小罐。惠孟臣系宜興制壺名師,其活動年代約在明崇禎十六年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643—1722年)。潮州茶具小罐之出現,實早於此。

無疑,工夫茶具的確定,對工夫茶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影響,從而也使工夫茶的名氣更加擴大。這就難怪清代才子袁枚也說它“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橡,斟無一兩(實則八兩合現半大兩——作者),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杯,怡情悅性。”

茶趣——工夫茶話趣

二、紅泥火爐“七步詩”

沖茶煮水時,紅泥火爐最好離茶甑具七步,讓開水稍為降溫(約90℃),不致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太遠了,端至茶几上,水溫已降;太近,木炭灰燼飛落桌面,扇火端水,又有礙飲者之進退。

工夫茶衝法,又有詩曰:高衝低斟,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即是提水壺向衝罐裡沖水時要高,讓水撞擊茶葉,加速分解;提罐沖茶時,衝罐與茶杯的距離要低,以免濺成泡沫;第一沖沖水入罐時,由於茶葉的澀汁及其它成份,在茶葉面上生成一層水沫,這時要用罐蓋斜抵罐口輕輕刮出,蓋上後,再朝蓋上淋一次開水,把粘附在罐口四周及罐身上的餘沫及茶葉小微粒沖走;沖茶時,要靠手腕轉動,在三個小杯上巡迴衝出,使三個杯裡的茶水高低相等,色澤濃淡平均,周而復始,往復進行,叫做“關公巡城”;衝到最後,剩下的一點一點篩出,也要一滴滴分別點到各杯上,是為“韓信點兵”,若沖水的茶水多少,濃淡不一,會有慢待客人之嫌。

若用木炭煮水,水開後,往往不先衝入罐,而是先燙杯,這樣既衛生又保溫,這是因為怕水壺口粘有炭屑或煙氣,如此才不致影響茶味。

茶趣——工夫茶話趣

三、謙謙君子飲者風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的人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人先喝。若在座僅二、三人,沖茶者便端最後一杯,若是在座多人,那麼他該喝的是第一輪最後一杯。在三杯茶中,先端那一杯也有講究,飲者都要順手勢端旁邊的一杯,最後一人才端起中間的。設若不分青紅皁白,在兩旁之杯沒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起中間那一杯,則會被認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但是對主人不敬,也是對在座的人不尊重的表現,即使你是在座者輩分最高年齡最大者,開初去端這一杯,人家沒怎麼樣,但若一再如此,人們還會有“微辭”,正所謂“一之為甚,其可再乎?”

同時,你喝一杯後,還要先謙讓在座之人每人都喝過一杯,再喝第二輪,當然,不知者不怪。對初至潮州,初次喝工夫茶的人,人們是不會因他不懂這麼多的規矩而責怪他的,誠然,入鄉隨俗,先了解工夫茶道,“照章而飲”謙謙君子,更會使滿座生歡。

舊時,雖然潮州人飲茶成風,但茶甑具卻沒如此普及,除富人和行鋪設此之外,鄉村之中,各個角落多設於閒間。家中有男客,買一、二泡茶葉,延至閒間,既與鄰里相識,而後飲茶神聊。這鬧間又是絃樂、講古、教拳之去處。如前所述,若你不知有拳師在場,冒昧先端走中間那杯茶,會被認為是尋釁之舉。如拳師德高,賠個不是可了,若他逞橫,則免不了有一番較量而真正有意與拳師過不去,也可以此為發端。

當今,隨著民眾生活之提高,工夫茶具早巳進入千家萬戶及商場鋪檔、企事業機構。飲茶之間,或交流情況,聯絡感情,或天南地北擺龍門陣,或洽談生意等等,無所不可,工夫茶具及潮州茶風,也早已隨著潮人的足跡遍及五洲四海,成為海內外人士瞭解潮州儒雅醇樸民風之一個窗口。

茶趣——工夫茶話趣

四、名茶應數“鳳凰枝”

茶葉按照製作過程分為無發酵、半發酵、全發酵三大類,但這樣的分法難以區分其它特點,所以,目前所言之茶葉分類,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品質特徵與外型差異,分為紅茶、綠茶、黃茶、黑茶、青茶、白茶等六大類,至於碧螺春、大紅袍、毛峰、猴魁等等,只是品名而非類型了。

青茶是界於紅茶、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潮州工夫茶所用茶葉屬青茶類,其間,又有鳳凰茶,武夷巖茶和烏龍茶三種。

其實,鳳凰茶也是一個總稱,它泛指產於有粵東屋脊之稱鳳凰山區的各種茶葉,潮人品茶,對於茶葉的選擇一向是十分嚴格的,前人西湖刻石詩中也有句:“白醉貪花乳(自注茶名)”,只可惜此茶是何形狀,已經乏考,“高山雲霧出名茶”。鳳凰山同公認為茶樹遠祖的誕生地雲貴高原一樣,處於北迴歸線近側,此地山巒層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亞熱帶之海洋性氣候,使這裡雨量充沛,林木豐茂,山間終年雲霧繚繞,即使暑天,有時也會。“一日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鳳凰茶之出名,確與此得天獨厚之自然環境分不開,今之鳳凰茶品類甚多,水仙、名花、奇蘭、黃淡……各擅其勝,最出名當然要數產於烏崬山的“鳳凰單叢”和石古坪烏龍茶了。但不論何種茶葉,只要出自鳳凰,飲之,即有一種特殊韻味,此味道有稱之為“蜜味”、“山氣味”、“巖味”等等。別處所出,則無此味,深諳此道者,幾乎不用入口,聞之即能辯別。

相傳,宋朝以來,鳳凰已成為貢品,《潮州府志》載:“鳳凰山名茶待詔茶亦名貢茶”。至今鳳凰茶樹品種中,還有“宋種”一名,據說已有900多年之歷史了,連宋帝昺從福建南逃廣東,還飲過此種茶葉呢。目前,烏崬村還有一株600多年樹齡的單叢茶,被稱為“茶王”。

茶趣——工夫茶話趣

五、石泉槐火試新茗

舊時潮州工夫茶具上,常見刻劃或書題此句,講的煮茶的水和火了。的確,水是茶葉色、香、味的體現者,凡善飲者,莫不講求於水。

我國對煮茶用水之理論,有文字記載者,始於唐代,蓋因唐以前煮茶多加佐料,茶葉本身之色、香、味,難以體現,故對水便未加註意。自唐代始飲茶已成是“單茶獨料”,對水之要求也就越來越講究了。陸羽、劉伯芻等人的茶葉著作中都講到品水,並將他們所能飲到之水分了級別,於是便有天下第一泉”……之稱謂。唐元和間人張文新還集前人之成,寫了《煮茶水記》,連那個風流天子宋徽宗趙佶,在其所寫之《大觀茶論》中也講到用水而前人汲水、煮茶的故事,如陸羽之鑑別南零水等,也廣為流傳,但無論如何,水之從石罅中出者為上,卻是比較一致的看法。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honghong999888777)整理髮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懂茶妹交流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