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散文 日出林霏開 2019-08-29
"

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姐妹又多,物質方面是非常貧乏的,吃的穿的,從沒有滿足過要求。長期的壓抑,竟慢慢形成習慣,以致條件優裕後,也沒有了追求吃穿的強烈慾望。

偶爾和朋友閒談,聊到小時候吃東西的事,鏡頭回放,心底柔柔軟軟的,竟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

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姐妹又多,物質方面是非常貧乏的,吃的穿的,從沒有滿足過要求。長期的壓抑,竟慢慢形成習慣,以致條件優裕後,也沒有了追求吃穿的強烈慾望。

偶爾和朋友閒談,聊到小時候吃東西的事,鏡頭回放,心底柔柔軟軟的,竟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爸爸是個極細緻的人,雖不富裕,卻崇尚“寧吃甜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的信條。每逢趕集,總用有限的錢買回有限的幾個又大又紅的桃子或蘋果。回到家,從兜裡拿出一個,認真洗淨,再用小刀細細地切成五瓣,分給我們姐妹幾個。爸爸切得很均勻,所以姐妹間幾乎沒有什麼爭執。吃果子時,我總是象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品出味道,就三口兩口吞下去。再看姐姐和妹妹,卻都還有一些,不免有些悵然,後悔為什麼不吃慢一點。三妹很做作,總是拿著果子在牙齒間一點一點地咬,象只小老鼠,還做出品咂的神態,饞人似的。最可恨的是,她還會瞪大眼睛驚詫莫名地問一句:“這麼快就吃完了?”然後又幸災樂禍地說:“誰讓你不慢慢吃!”這時,我會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一句:“嗨,早吃晚吃唄!”那意思,反正一樣多。然後高昂著頭,蹦跳著去寫作業。趁我們吃果子的當兒,爸爸會把剩餘的幾個藏到一個隱祕的所在,等我們漸漸遺忘了,又忽地拿出來,給大家一個驚喜。

"

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姐妹又多,物質方面是非常貧乏的,吃的穿的,從沒有滿足過要求。長期的壓抑,竟慢慢形成習慣,以致條件優裕後,也沒有了追求吃穿的強烈慾望。

偶爾和朋友閒談,聊到小時候吃東西的事,鏡頭回放,心底柔柔軟軟的,竟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爸爸是個極細緻的人,雖不富裕,卻崇尚“寧吃甜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的信條。每逢趕集,總用有限的錢買回有限的幾個又大又紅的桃子或蘋果。回到家,從兜裡拿出一個,認真洗淨,再用小刀細細地切成五瓣,分給我們姐妹幾個。爸爸切得很均勻,所以姐妹間幾乎沒有什麼爭執。吃果子時,我總是象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品出味道,就三口兩口吞下去。再看姐姐和妹妹,卻都還有一些,不免有些悵然,後悔為什麼不吃慢一點。三妹很做作,總是拿著果子在牙齒間一點一點地咬,象只小老鼠,還做出品咂的神態,饞人似的。最可恨的是,她還會瞪大眼睛驚詫莫名地問一句:“這麼快就吃完了?”然後又幸災樂禍地說:“誰讓你不慢慢吃!”這時,我會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一句:“嗨,早吃晚吃唄!”那意思,反正一樣多。然後高昂著頭,蹦跳著去寫作業。趁我們吃果子的當兒,爸爸會把剩餘的幾個藏到一個隱祕的所在,等我們漸漸遺忘了,又忽地拿出來,給大家一個驚喜。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飯菜是平常的,油水很少。趕上沒幹糧,娘愛做小米鹹飯。鍋裡倒點油,油熱了,加些蔥末兒,丟點鹽花兒熗鍋。冬天有白菜,還會加點菜絲兒,略一翻炒,倒入水和適量的米,然後蓋上鍋蓋,用大火熬。熬熟的飯稠稠的,也很頂事。我吃飯總拿筷子胡亂往嘴裡扒,碗裡的飯往往跟雞啄過的食差不多,亂糟糟一團。偶然看爸爸的飯碗,大為驚羨:無論吃多吃少,他的飯總成圓丘狀,碗邊也非常乾淨,似乎那不是吃飯,而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於是便極力模仿,吃飯似也增了許多趣味。

"

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姐妹又多,物質方面是非常貧乏的,吃的穿的,從沒有滿足過要求。長期的壓抑,竟慢慢形成習慣,以致條件優裕後,也沒有了追求吃穿的強烈慾望。

偶爾和朋友閒談,聊到小時候吃東西的事,鏡頭回放,心底柔柔軟軟的,竟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爸爸是個極細緻的人,雖不富裕,卻崇尚“寧吃甜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的信條。每逢趕集,總用有限的錢買回有限的幾個又大又紅的桃子或蘋果。回到家,從兜裡拿出一個,認真洗淨,再用小刀細細地切成五瓣,分給我們姐妹幾個。爸爸切得很均勻,所以姐妹間幾乎沒有什麼爭執。吃果子時,我總是象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品出味道,就三口兩口吞下去。再看姐姐和妹妹,卻都還有一些,不免有些悵然,後悔為什麼不吃慢一點。三妹很做作,總是拿著果子在牙齒間一點一點地咬,象只小老鼠,還做出品咂的神態,饞人似的。最可恨的是,她還會瞪大眼睛驚詫莫名地問一句:“這麼快就吃完了?”然後又幸災樂禍地說:“誰讓你不慢慢吃!”這時,我會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一句:“嗨,早吃晚吃唄!”那意思,反正一樣多。然後高昂著頭,蹦跳著去寫作業。趁我們吃果子的當兒,爸爸會把剩餘的幾個藏到一個隱祕的所在,等我們漸漸遺忘了,又忽地拿出來,給大家一個驚喜。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飯菜是平常的,油水很少。趕上沒幹糧,娘愛做小米鹹飯。鍋裡倒點油,油熱了,加些蔥末兒,丟點鹽花兒熗鍋。冬天有白菜,還會加點菜絲兒,略一翻炒,倒入水和適量的米,然後蓋上鍋蓋,用大火熬。熬熟的飯稠稠的,也很頂事。我吃飯總拿筷子胡亂往嘴裡扒,碗裡的飯往往跟雞啄過的食差不多,亂糟糟一團。偶然看爸爸的飯碗,大為驚羨:無論吃多吃少,他的飯總成圓丘狀,碗邊也非常乾淨,似乎那不是吃飯,而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於是便極力模仿,吃飯似也增了許多趣味。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遇上做好吃的,家家戶戶都有給老人送一些的習慣。大人在灶上忙,這個任務通常就由孩子完成,而孩子也樂得去做這樣的事。拿一隻白淨的瓷碗,裝上冒尖的一大碗油炸面丸子,就如同國家委派出訪的使節一般,自豪興奮地出發了。走在路上,看著碗裡金燦燦的食物,聞著不絕飄溢的香味,口水“咕咚”一下子,“咕咚”一下子往下嚥。去爺爺家得穿過長長的衚衕走到大街上,再越過一條衚衕,經過同樣長長的穿行才到,孩子通常是抵禦不了這麼久的誘惑的。左右沒人的時候,便悄悄地拿一個放進嘴裡,一邊不安,又一邊勸慰自己:“不見少的!”這樣的鬥爭和妥協往往需經四五次,才到爺爺家。爺爺見了會高興地誇一聲“好孫女”,還會再拿出一兩個,獎勵給送東西的孩子。而回去的路就變得輕快近便,一路歌聲飛揚了。

"

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姐妹又多,物質方面是非常貧乏的,吃的穿的,從沒有滿足過要求。長期的壓抑,竟慢慢形成習慣,以致條件優裕後,也沒有了追求吃穿的強烈慾望。

偶爾和朋友閒談,聊到小時候吃東西的事,鏡頭回放,心底柔柔軟軟的,竟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爸爸是個極細緻的人,雖不富裕,卻崇尚“寧吃甜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的信條。每逢趕集,總用有限的錢買回有限的幾個又大又紅的桃子或蘋果。回到家,從兜裡拿出一個,認真洗淨,再用小刀細細地切成五瓣,分給我們姐妹幾個。爸爸切得很均勻,所以姐妹間幾乎沒有什麼爭執。吃果子時,我總是象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品出味道,就三口兩口吞下去。再看姐姐和妹妹,卻都還有一些,不免有些悵然,後悔為什麼不吃慢一點。三妹很做作,總是拿著果子在牙齒間一點一點地咬,象只小老鼠,還做出品咂的神態,饞人似的。最可恨的是,她還會瞪大眼睛驚詫莫名地問一句:“這麼快就吃完了?”然後又幸災樂禍地說:“誰讓你不慢慢吃!”這時,我會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一句:“嗨,早吃晚吃唄!”那意思,反正一樣多。然後高昂著頭,蹦跳著去寫作業。趁我們吃果子的當兒,爸爸會把剩餘的幾個藏到一個隱祕的所在,等我們漸漸遺忘了,又忽地拿出來,給大家一個驚喜。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飯菜是平常的,油水很少。趕上沒幹糧,娘愛做小米鹹飯。鍋裡倒點油,油熱了,加些蔥末兒,丟點鹽花兒熗鍋。冬天有白菜,還會加點菜絲兒,略一翻炒,倒入水和適量的米,然後蓋上鍋蓋,用大火熬。熬熟的飯稠稠的,也很頂事。我吃飯總拿筷子胡亂往嘴裡扒,碗裡的飯往往跟雞啄過的食差不多,亂糟糟一團。偶然看爸爸的飯碗,大為驚羨:無論吃多吃少,他的飯總成圓丘狀,碗邊也非常乾淨,似乎那不是吃飯,而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於是便極力模仿,吃飯似也增了許多趣味。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遇上做好吃的,家家戶戶都有給老人送一些的習慣。大人在灶上忙,這個任務通常就由孩子完成,而孩子也樂得去做這樣的事。拿一隻白淨的瓷碗,裝上冒尖的一大碗油炸面丸子,就如同國家委派出訪的使節一般,自豪興奮地出發了。走在路上,看著碗裡金燦燦的食物,聞著不絕飄溢的香味,口水“咕咚”一下子,“咕咚”一下子往下嚥。去爺爺家得穿過長長的衚衕走到大街上,再越過一條衚衕,經過同樣長長的穿行才到,孩子通常是抵禦不了這麼久的誘惑的。左右沒人的時候,便悄悄地拿一個放進嘴裡,一邊不安,又一邊勸慰自己:“不見少的!”這樣的鬥爭和妥協往往需經四五次,才到爺爺家。爺爺見了會高興地誇一聲“好孫女”,還會再拿出一兩個,獎勵給送東西的孩子。而回去的路就變得輕快近便,一路歌聲飛揚了。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雖然那時山藥乾兒飯(加紅薯幹煮的稀飯)、榆錢拿糕(用榆錢和少量棒子麵混合,一起蒸熟的食物)、榆麵餅子(把榆樹皮晒乾,磨成面做成的)都吃過,穿的也多是親戚送的舊衣服,或是買新的給老大,然後依次往下傳,有時衣服都沒有性別的分別,但物質的貧乏並沒有給我留下憂傷和苦澀的記憶。刻在心底難以抹去的傷痛,是外人輕視的目光,近人怠慢的態度,鄉鄰蠻橫的欺侮,以及父母不屈而又無奈的眼神。這些,即使隨父親待遇的增長、姐妹們的發展漸漸轉為羨慕和恭維,它仍然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於一個隱蔽的地方、一個陰暗的角落裡,不時地噬咬著一顆敏感而又高傲的心。

"

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姐妹又多,物質方面是非常貧乏的,吃的穿的,從沒有滿足過要求。長期的壓抑,竟慢慢形成習慣,以致條件優裕後,也沒有了追求吃穿的強烈慾望。

偶爾和朋友閒談,聊到小時候吃東西的事,鏡頭回放,心底柔柔軟軟的,竟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爸爸是個極細緻的人,雖不富裕,卻崇尚“寧吃甜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的信條。每逢趕集,總用有限的錢買回有限的幾個又大又紅的桃子或蘋果。回到家,從兜裡拿出一個,認真洗淨,再用小刀細細地切成五瓣,分給我們姐妹幾個。爸爸切得很均勻,所以姐妹間幾乎沒有什麼爭執。吃果子時,我總是象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品出味道,就三口兩口吞下去。再看姐姐和妹妹,卻都還有一些,不免有些悵然,後悔為什麼不吃慢一點。三妹很做作,總是拿著果子在牙齒間一點一點地咬,象只小老鼠,還做出品咂的神態,饞人似的。最可恨的是,她還會瞪大眼睛驚詫莫名地問一句:“這麼快就吃完了?”然後又幸災樂禍地說:“誰讓你不慢慢吃!”這時,我會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一句:“嗨,早吃晚吃唄!”那意思,反正一樣多。然後高昂著頭,蹦跳著去寫作業。趁我們吃果子的當兒,爸爸會把剩餘的幾個藏到一個隱祕的所在,等我們漸漸遺忘了,又忽地拿出來,給大家一個驚喜。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飯菜是平常的,油水很少。趕上沒幹糧,娘愛做小米鹹飯。鍋裡倒點油,油熱了,加些蔥末兒,丟點鹽花兒熗鍋。冬天有白菜,還會加點菜絲兒,略一翻炒,倒入水和適量的米,然後蓋上鍋蓋,用大火熬。熬熟的飯稠稠的,也很頂事。我吃飯總拿筷子胡亂往嘴裡扒,碗裡的飯往往跟雞啄過的食差不多,亂糟糟一團。偶然看爸爸的飯碗,大為驚羨:無論吃多吃少,他的飯總成圓丘狀,碗邊也非常乾淨,似乎那不是吃飯,而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於是便極力模仿,吃飯似也增了許多趣味。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遇上做好吃的,家家戶戶都有給老人送一些的習慣。大人在灶上忙,這個任務通常就由孩子完成,而孩子也樂得去做這樣的事。拿一隻白淨的瓷碗,裝上冒尖的一大碗油炸面丸子,就如同國家委派出訪的使節一般,自豪興奮地出發了。走在路上,看著碗裡金燦燦的食物,聞著不絕飄溢的香味,口水“咕咚”一下子,“咕咚”一下子往下嚥。去爺爺家得穿過長長的衚衕走到大街上,再越過一條衚衕,經過同樣長長的穿行才到,孩子通常是抵禦不了這麼久的誘惑的。左右沒人的時候,便悄悄地拿一個放進嘴裡,一邊不安,又一邊勸慰自己:“不見少的!”這樣的鬥爭和妥協往往需經四五次,才到爺爺家。爺爺見了會高興地誇一聲“好孫女”,還會再拿出一兩個,獎勵給送東西的孩子。而回去的路就變得輕快近便,一路歌聲飛揚了。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雖然那時山藥乾兒飯(加紅薯幹煮的稀飯)、榆錢拿糕(用榆錢和少量棒子麵混合,一起蒸熟的食物)、榆麵餅子(把榆樹皮晒乾,磨成面做成的)都吃過,穿的也多是親戚送的舊衣服,或是買新的給老大,然後依次往下傳,有時衣服都沒有性別的分別,但物質的貧乏並沒有給我留下憂傷和苦澀的記憶。刻在心底難以抹去的傷痛,是外人輕視的目光,近人怠慢的態度,鄉鄰蠻橫的欺侮,以及父母不屈而又無奈的眼神。這些,即使隨父親待遇的增長、姐妹們的發展漸漸轉為羨慕和恭維,它仍然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於一個隱蔽的地方、一個陰暗的角落裡,不時地噬咬著一顆敏感而又高傲的心。

散文:關於吃的記憶

與對人尊嚴的無視和踐踏比起來,物質的艱難算得了什麼?對人心靈的傷害才是最深的傷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