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睡眠 讀書 布丁媽媽私享會 2019-08-28
"

昨天朋友跟我抱怨,孩子喜歡與別的小朋友玩,但經常賴在別人家不走令人頭疼。原來前幾天晚上,孩子受邀去鄰居家玩,到點朋友去接,孩子還想玩一會,朋友答應,結果一個多小時下去,這孩子一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朋友很尷尬,只好連拖帶拽的把孩子強制拉走,可想而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

昨天朋友跟我抱怨,孩子喜歡與別的小朋友玩,但經常賴在別人家不走令人頭疼。原來前幾天晚上,孩子受邀去鄰居家玩,到點朋友去接,孩子還想玩一會,朋友答應,結果一個多小時下去,這孩子一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朋友很尷尬,只好連拖帶拽的把孩子強制拉走,可想而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能夠在別人家玩耍,應該是件讓其感到高興愉悅的事情,但其表現行為呈現的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孩子的自控力差,是孩子不聽話,還是孩子不遵守規則呢?

孩子年幼,他們的閱歷和見識限制了他們對於整體事件的把握,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事項,而爸媽是從整體角度看待,所以雙方因為立場不同自然會出現矛盾。

爸爸媽媽如果站在小朋友的立場上,當爸爸說:時間到了,我們要回家了。小朋友一般回答:我們才剛剛開始,或我還沒有玩夠,或讓我再玩一會兒,等等。

仔細分析一下孩子每一個回答,它們是在一定的現實環境下必然產生的,也許他們玩的這個遊戲真的剛剛開始,孩子們不想中途被打斷,這就像成人玩手機遊戲玩到一半,女人肥皂劇看到關鍵劇情,這種千鈞一髮時刻讓你退出、讓你中斷,是不是內心有想跟對方拼命的衝動?

"

昨天朋友跟我抱怨,孩子喜歡與別的小朋友玩,但經常賴在別人家不走令人頭疼。原來前幾天晚上,孩子受邀去鄰居家玩,到點朋友去接,孩子還想玩一會,朋友答應,結果一個多小時下去,這孩子一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朋友很尷尬,只好連拖帶拽的把孩子強制拉走,可想而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能夠在別人家玩耍,應該是件讓其感到高興愉悅的事情,但其表現行為呈現的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孩子的自控力差,是孩子不聽話,還是孩子不遵守規則呢?

孩子年幼,他們的閱歷和見識限制了他們對於整體事件的把握,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事項,而爸媽是從整體角度看待,所以雙方因為立場不同自然會出現矛盾。

爸爸媽媽如果站在小朋友的立場上,當爸爸說:時間到了,我們要回家了。小朋友一般回答:我們才剛剛開始,或我還沒有玩夠,或讓我再玩一會兒,等等。

仔細分析一下孩子每一個回答,它們是在一定的現實環境下必然產生的,也許他們玩的這個遊戲真的剛剛開始,孩子們不想中途被打斷,這就像成人玩手機遊戲玩到一半,女人肥皂劇看到關鍵劇情,這種千鈞一髮時刻讓你退出、讓你中斷,是不是內心有想跟對方拼命的衝動?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事實上,小朋友的反應也僅僅是撒撒嬌,磨磨唧唧而已,最多也就是故意嘴硬而已,相比成人的表現,這個好很多了。當然,賴皮在別人家不走也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情,不僅打擾別人生活,也會讓孩子養成“父母也無法奈何”我的心態。

孩子的賴皮表現實屬正常,與孩子個體的發育也很匹配,不過這種行為有損於他人利益,故需要一定的限制行為。當孩子下一次,他又用這些小把戲故伎重演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這樣做。

第一,建立“遊戲”規則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規則,有的規則寬鬆有的規則嚴謹,對孩子而言,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玩得開心玩得自在。

當孩子說我們才剛剛開始時,爸爸媽媽完全可以通過觀察給出一個大約時間,雙方擊掌約定好時間。當時間快要到之前,對孩子們進行提醒。如果孩子能夠識別時間,可以用定鬧鐘的方法,進行自動提醒。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拖延”性,主要是因為他們主要目的就是玩耍,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爸爸媽媽需要提前對小朋友講一些關於時間與場合的事情,以便他們在制定規則時進行很好的配合。

時間tips:鬧鐘習慣是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共同制定,慢慢養成的,比如平時有外出計劃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5分鐘後我們要出發了,媽媽訂上鬧鐘,鬧鐘響了,就要穿鞋子出門了。

"

昨天朋友跟我抱怨,孩子喜歡與別的小朋友玩,但經常賴在別人家不走令人頭疼。原來前幾天晚上,孩子受邀去鄰居家玩,到點朋友去接,孩子還想玩一會,朋友答應,結果一個多小時下去,這孩子一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朋友很尷尬,只好連拖帶拽的把孩子強制拉走,可想而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能夠在別人家玩耍,應該是件讓其感到高興愉悅的事情,但其表現行為呈現的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孩子的自控力差,是孩子不聽話,還是孩子不遵守規則呢?

孩子年幼,他們的閱歷和見識限制了他們對於整體事件的把握,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事項,而爸媽是從整體角度看待,所以雙方因為立場不同自然會出現矛盾。

爸爸媽媽如果站在小朋友的立場上,當爸爸說:時間到了,我們要回家了。小朋友一般回答:我們才剛剛開始,或我還沒有玩夠,或讓我再玩一會兒,等等。

仔細分析一下孩子每一個回答,它們是在一定的現實環境下必然產生的,也許他們玩的這個遊戲真的剛剛開始,孩子們不想中途被打斷,這就像成人玩手機遊戲玩到一半,女人肥皂劇看到關鍵劇情,這種千鈞一髮時刻讓你退出、讓你中斷,是不是內心有想跟對方拼命的衝動?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事實上,小朋友的反應也僅僅是撒撒嬌,磨磨唧唧而已,最多也就是故意嘴硬而已,相比成人的表現,這個好很多了。當然,賴皮在別人家不走也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情,不僅打擾別人生活,也會讓孩子養成“父母也無法奈何”我的心態。

孩子的賴皮表現實屬正常,與孩子個體的發育也很匹配,不過這種行為有損於他人利益,故需要一定的限制行為。當孩子下一次,他又用這些小把戲故伎重演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這樣做。

第一,建立“遊戲”規則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規則,有的規則寬鬆有的規則嚴謹,對孩子而言,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玩得開心玩得自在。

當孩子說我們才剛剛開始時,爸爸媽媽完全可以通過觀察給出一個大約時間,雙方擊掌約定好時間。當時間快要到之前,對孩子們進行提醒。如果孩子能夠識別時間,可以用定鬧鐘的方法,進行自動提醒。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拖延”性,主要是因為他們主要目的就是玩耍,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爸爸媽媽需要提前對小朋友講一些關於時間與場合的事情,以便他們在制定規則時進行很好的配合。

時間tips:鬧鐘習慣是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共同制定,慢慢養成的,比如平時有外出計劃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5分鐘後我們要出發了,媽媽訂上鬧鐘,鬧鐘響了,就要穿鞋子出門了。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第二,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每天到了睡覺時間,家長喊著 該睡覺了,睡覺時間到了之類的話,甚至表現出一些憤怒,孩子依然玩出花的不睡覺,明明需要睡覺每天重複,依然是睡覺困難症。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父母,父母直接採用的是你必須聽我的的權威方式,並沒有給孩子一個限制的選擇權,孩子不願意聽也很正常。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可以詢問,今天睡前是玩會手指遊戲還是講個故事,是一起唱首歌還是講個笑話呢,這樣既可以解決上床問題,也同樣增進親子關係。

同理,孩子賴皮不想回家,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選擇項,比如你是現在跟爸爸回去還是10分鐘後媽媽來接你,等等,讓孩子自己選擇,可以增強孩子的參與感,並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以及重視孩子需求,內心排斥減少,更容易配合。

第三,換位思考共情

成年人與孩子因為生活閱歷及年齡等的差異,思考思維方式自然存在不同,成年人認為合理的內容在孩子眼裡會感覺是限制,如果父母進行一個換位思考,接受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會很容易得到孩子的諒解以及配合。

孩子賴皮不走是因為開心的玩耍被打斷,自然會有各種的不情願。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走到孩子面前,蹲下來,一定要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高度上,注視孩子的眼睛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繼續跟小夥伴在一起玩,但現在天晚了,而且媽媽上班忙了一天特別累,想回去休息,你是否願意陪媽媽一起回去呢?

每個孩子對於父母的熱愛並不亞於父母對孩子的那種熱愛,父母只需要很真誠的對孩子實話實說,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加願意配合。

"

昨天朋友跟我抱怨,孩子喜歡與別的小朋友玩,但經常賴在別人家不走令人頭疼。原來前幾天晚上,孩子受邀去鄰居家玩,到點朋友去接,孩子還想玩一會,朋友答應,結果一個多小時下去,這孩子一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朋友很尷尬,只好連拖帶拽的把孩子強制拉走,可想而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能夠在別人家玩耍,應該是件讓其感到高興愉悅的事情,但其表現行為呈現的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孩子的自控力差,是孩子不聽話,還是孩子不遵守規則呢?

孩子年幼,他們的閱歷和見識限制了他們對於整體事件的把握,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事項,而爸媽是從整體角度看待,所以雙方因為立場不同自然會出現矛盾。

爸爸媽媽如果站在小朋友的立場上,當爸爸說:時間到了,我們要回家了。小朋友一般回答:我們才剛剛開始,或我還沒有玩夠,或讓我再玩一會兒,等等。

仔細分析一下孩子每一個回答,它們是在一定的現實環境下必然產生的,也許他們玩的這個遊戲真的剛剛開始,孩子們不想中途被打斷,這就像成人玩手機遊戲玩到一半,女人肥皂劇看到關鍵劇情,這種千鈞一髮時刻讓你退出、讓你中斷,是不是內心有想跟對方拼命的衝動?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事實上,小朋友的反應也僅僅是撒撒嬌,磨磨唧唧而已,最多也就是故意嘴硬而已,相比成人的表現,這個好很多了。當然,賴皮在別人家不走也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情,不僅打擾別人生活,也會讓孩子養成“父母也無法奈何”我的心態。

孩子的賴皮表現實屬正常,與孩子個體的發育也很匹配,不過這種行為有損於他人利益,故需要一定的限制行為。當孩子下一次,他又用這些小把戲故伎重演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這樣做。

第一,建立“遊戲”規則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規則,有的規則寬鬆有的規則嚴謹,對孩子而言,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玩得開心玩得自在。

當孩子說我們才剛剛開始時,爸爸媽媽完全可以通過觀察給出一個大約時間,雙方擊掌約定好時間。當時間快要到之前,對孩子們進行提醒。如果孩子能夠識別時間,可以用定鬧鐘的方法,進行自動提醒。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拖延”性,主要是因為他們主要目的就是玩耍,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爸爸媽媽需要提前對小朋友講一些關於時間與場合的事情,以便他們在制定規則時進行很好的配合。

時間tips:鬧鐘習慣是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共同制定,慢慢養成的,比如平時有外出計劃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5分鐘後我們要出發了,媽媽訂上鬧鐘,鬧鐘響了,就要穿鞋子出門了。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第二,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每天到了睡覺時間,家長喊著 該睡覺了,睡覺時間到了之類的話,甚至表現出一些憤怒,孩子依然玩出花的不睡覺,明明需要睡覺每天重複,依然是睡覺困難症。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父母,父母直接採用的是你必須聽我的的權威方式,並沒有給孩子一個限制的選擇權,孩子不願意聽也很正常。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可以詢問,今天睡前是玩會手指遊戲還是講個故事,是一起唱首歌還是講個笑話呢,這樣既可以解決上床問題,也同樣增進親子關係。

同理,孩子賴皮不想回家,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選擇項,比如你是現在跟爸爸回去還是10分鐘後媽媽來接你,等等,讓孩子自己選擇,可以增強孩子的參與感,並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以及重視孩子需求,內心排斥減少,更容易配合。

第三,換位思考共情

成年人與孩子因為生活閱歷及年齡等的差異,思考思維方式自然存在不同,成年人認為合理的內容在孩子眼裡會感覺是限制,如果父母進行一個換位思考,接受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會很容易得到孩子的諒解以及配合。

孩子賴皮不走是因為開心的玩耍被打斷,自然會有各種的不情願。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走到孩子面前,蹲下來,一定要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高度上,注視孩子的眼睛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繼續跟小夥伴在一起玩,但現在天晚了,而且媽媽上班忙了一天特別累,想回去休息,你是否願意陪媽媽一起回去呢?

每個孩子對於父母的熱愛並不亞於父母對孩子的那種熱愛,父母只需要很真誠的對孩子實話實說,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加願意配合。

“我不要走,我要玩”耍賴不回家,父母化解尷尬,3招培養好習慣

孩子賴皮只是孩子直覺表現,並非故意為之,爸爸媽媽需要用耐心和熱情慢慢引導。

孩子的習慣養成並非一朝一夕,父母使用正確的語言與孩子進行溝通,一定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