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
"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我是更更,你有故事,我來更

點擊上面的“關注”,我來幫你更,因為你是我的人了

作者:更更,情感文原創作者

01

好朋友王洋最近有點忙,老朋友幾個想約他出去打檯球,他無奈地說你們嫂子(劉靜)又回孃家了,他要照顧孩子沒時間出來聚會。

我們的這個嫂子啊,一週回孃家的頻率有點高。

當初結婚時,王洋怕劉靜想家,和劉靜商量把房子買在離丈母孃家不遠的小區。這樣可以為劉靜回家提供方便,可是劉靜三天兩頭往家跑,這讓王洋很困惑。

對於王洋來說,他肯定是當然不理解,因為他是個男人。

女人結婚後,最想念並且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孃家,從小長大的家,說離開就離開,二十幾年的感情那麼深厚,女人心思細膩肯定是很想家的!

孃家就是自己一個讓心安的巢穴,放鬆又自在。對於孃家的依賴,更多的是愛。

英國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愛的地方”。

其實在生活中,獨生子女很多,對於獨生女家庭來說,女兒嫁出去再回家就和未出嫁前的“地位”是一樣,父母的寵愛和地位依舊不會下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就此足以說明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與重要

"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我是更更,你有故事,我來更

點擊上面的“關注”,我來幫你更,因為你是我的人了

作者:更更,情感文原創作者

01

好朋友王洋最近有點忙,老朋友幾個想約他出去打檯球,他無奈地說你們嫂子(劉靜)又回孃家了,他要照顧孩子沒時間出來聚會。

我們的這個嫂子啊,一週回孃家的頻率有點高。

當初結婚時,王洋怕劉靜想家,和劉靜商量把房子買在離丈母孃家不遠的小區。這樣可以為劉靜回家提供方便,可是劉靜三天兩頭往家跑,這讓王洋很困惑。

對於王洋來說,他肯定是當然不理解,因為他是個男人。

女人結婚後,最想念並且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孃家,從小長大的家,說離開就離開,二十幾年的感情那麼深厚,女人心思細膩肯定是很想家的!

孃家就是自己一個讓心安的巢穴,放鬆又自在。對於孃家的依賴,更多的是愛。

英國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愛的地方”。

其實在生活中,獨生子女很多,對於獨生女家庭來說,女兒嫁出去再回家就和未出嫁前的“地位”是一樣,父母的寵愛和地位依舊不會下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就此足以說明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與重要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2

可這一切卻會因為有兄弟的家庭導致不一樣“效果”,姐姐或者妹妹出嫁了,可能回家就不會再有之前“東道主”的感覺了,自己也會由此變成“客人”,心中難免少不了心酸和感慨。

羅雅就經歷過這樣的身份轉變,由家裡的“東道主”變成了“親戚客人”。她心裡有說不上來的難過,因為哥哥也結婚了,她有嫂子了。

哥哥還未結婚的時候,她每次回孃家都和哥哥打罵嬉笑,一起和父母做飯,幫忙做家務,感覺自己跟未出嫁一樣,一家人和睦可親。

只要回到孃家,工作上的不順心,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都是小事。

羅雅感覺還有家裡人愛她,孃家就是她最後的避風港,只要回去她就會變得高興,沒有煩惱,沒有憂傷,只有歡樂,這是屬於她的開心小天地。

羅伯特說過“無論何時何地,家,永遠是像遊子敞開的大門。羅雅可能就是有一種對家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吧”!

自從嫂子的到來後,羅雅的那種家的歸屬感就慢慢消失了。

現在一回到孃家,母親就會讓羅雅去超市買這個買那個,父親還給羅雅說要趕在嫂子回家前打掃好家裡,幫忙一起做飯,說什麼嫂子很辛苦,自己這麼大人了,來了就多幫幫忙。

"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我是更更,你有故事,我來更

點擊上面的“關注”,我來幫你更,因為你是我的人了

作者:更更,情感文原創作者

01

好朋友王洋最近有點忙,老朋友幾個想約他出去打檯球,他無奈地說你們嫂子(劉靜)又回孃家了,他要照顧孩子沒時間出來聚會。

我們的這個嫂子啊,一週回孃家的頻率有點高。

當初結婚時,王洋怕劉靜想家,和劉靜商量把房子買在離丈母孃家不遠的小區。這樣可以為劉靜回家提供方便,可是劉靜三天兩頭往家跑,這讓王洋很困惑。

對於王洋來說,他肯定是當然不理解,因為他是個男人。

女人結婚後,最想念並且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孃家,從小長大的家,說離開就離開,二十幾年的感情那麼深厚,女人心思細膩肯定是很想家的!

孃家就是自己一個讓心安的巢穴,放鬆又自在。對於孃家的依賴,更多的是愛。

英國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愛的地方”。

其實在生活中,獨生子女很多,對於獨生女家庭來說,女兒嫁出去再回家就和未出嫁前的“地位”是一樣,父母的寵愛和地位依舊不會下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就此足以說明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與重要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2

可這一切卻會因為有兄弟的家庭導致不一樣“效果”,姐姐或者妹妹出嫁了,可能回家就不會再有之前“東道主”的感覺了,自己也會由此變成“客人”,心中難免少不了心酸和感慨。

羅雅就經歷過這樣的身份轉變,由家裡的“東道主”變成了“親戚客人”。她心裡有說不上來的難過,因為哥哥也結婚了,她有嫂子了。

哥哥還未結婚的時候,她每次回孃家都和哥哥打罵嬉笑,一起和父母做飯,幫忙做家務,感覺自己跟未出嫁一樣,一家人和睦可親。

只要回到孃家,工作上的不順心,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都是小事。

羅雅感覺還有家裡人愛她,孃家就是她最後的避風港,只要回去她就會變得高興,沒有煩惱,沒有憂傷,只有歡樂,這是屬於她的開心小天地。

羅伯特說過“無論何時何地,家,永遠是像遊子敞開的大門。羅雅可能就是有一種對家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吧”!

自從嫂子的到來後,羅雅的那種家的歸屬感就慢慢消失了。

現在一回到孃家,母親就會讓羅雅去超市買這個買那個,父親還給羅雅說要趕在嫂子回家前打掃好家裡,幫忙一起做飯,說什麼嫂子很辛苦,自己這麼大人了,來了就多幫幫忙。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3

羅雅每次聽到這裡內心就五味雜陳,她嫉妒嫂子,感覺自己是外人,嫂子才是這個家的主人。

她內心決定以後再不要經常回來了,再不打破家裡和諧美好的生活了。

不經常回孃家的羅雅又和丈夫出了問題,他們兩個人都很倔強,吵架了誰都不認錯,沒有了父母中間撮合和好,矛盾越積越深,最後各自帶著對方給予的傷害離婚了。

孩子現在是羅雅的希望,是羅雅最親近的人。

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羅雅沒有要房子,打算帶著帶著孩子回自己孃家。

她帶著行李回到家,給母親說了離婚的事,問母親她想帶著孩子一起過來住可以嗎?

父母相視一對,空氣都安靜了,羅雅等待著這個沉默許久的答案卻是:“你跟你嫂子說吧,她要是同意你就住進來”。

羅雅給母親削蘋果的手停住了,她不敢相信這個自己的家她回來住還要商量。

她愣住了,內心如同針扎,這個家就像在遠鏡頭中移動,越來越遠,直到看不見了。

"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我是更更,你有故事,我來更

點擊上面的“關注”,我來幫你更,因為你是我的人了

作者:更更,情感文原創作者

01

好朋友王洋最近有點忙,老朋友幾個想約他出去打檯球,他無奈地說你們嫂子(劉靜)又回孃家了,他要照顧孩子沒時間出來聚會。

我們的這個嫂子啊,一週回孃家的頻率有點高。

當初結婚時,王洋怕劉靜想家,和劉靜商量把房子買在離丈母孃家不遠的小區。這樣可以為劉靜回家提供方便,可是劉靜三天兩頭往家跑,這讓王洋很困惑。

對於王洋來說,他肯定是當然不理解,因為他是個男人。

女人結婚後,最想念並且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孃家,從小長大的家,說離開就離開,二十幾年的感情那麼深厚,女人心思細膩肯定是很想家的!

孃家就是自己一個讓心安的巢穴,放鬆又自在。對於孃家的依賴,更多的是愛。

英國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愛的地方”。

其實在生活中,獨生子女很多,對於獨生女家庭來說,女兒嫁出去再回家就和未出嫁前的“地位”是一樣,父母的寵愛和地位依舊不會下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就此足以說明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與重要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2

可這一切卻會因為有兄弟的家庭導致不一樣“效果”,姐姐或者妹妹出嫁了,可能回家就不會再有之前“東道主”的感覺了,自己也會由此變成“客人”,心中難免少不了心酸和感慨。

羅雅就經歷過這樣的身份轉變,由家裡的“東道主”變成了“親戚客人”。她心裡有說不上來的難過,因為哥哥也結婚了,她有嫂子了。

哥哥還未結婚的時候,她每次回孃家都和哥哥打罵嬉笑,一起和父母做飯,幫忙做家務,感覺自己跟未出嫁一樣,一家人和睦可親。

只要回到孃家,工作上的不順心,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都是小事。

羅雅感覺還有家裡人愛她,孃家就是她最後的避風港,只要回去她就會變得高興,沒有煩惱,沒有憂傷,只有歡樂,這是屬於她的開心小天地。

羅伯特說過“無論何時何地,家,永遠是像遊子敞開的大門。羅雅可能就是有一種對家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吧”!

自從嫂子的到來後,羅雅的那種家的歸屬感就慢慢消失了。

現在一回到孃家,母親就會讓羅雅去超市買這個買那個,父親還給羅雅說要趕在嫂子回家前打掃好家裡,幫忙一起做飯,說什麼嫂子很辛苦,自己這麼大人了,來了就多幫幫忙。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3

羅雅每次聽到這裡內心就五味雜陳,她嫉妒嫂子,感覺自己是外人,嫂子才是這個家的主人。

她內心決定以後再不要經常回來了,再不打破家裡和諧美好的生活了。

不經常回孃家的羅雅又和丈夫出了問題,他們兩個人都很倔強,吵架了誰都不認錯,沒有了父母中間撮合和好,矛盾越積越深,最後各自帶著對方給予的傷害離婚了。

孩子現在是羅雅的希望,是羅雅最親近的人。

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羅雅沒有要房子,打算帶著帶著孩子回自己孃家。

她帶著行李回到家,給母親說了離婚的事,問母親她想帶著孩子一起過來住可以嗎?

父母相視一對,空氣都安靜了,羅雅等待著這個沉默許久的答案卻是:“你跟你嫂子說吧,她要是同意你就住進來”。

羅雅給母親削蘋果的手停住了,她不敢相信這個自己的家她回來住還要商量。

她愣住了,內心如同針扎,這個家就像在遠鏡頭中移動,越來越遠,直到看不見了。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4

羅雅慢慢削完蘋果,放在桌子上,給母親說要接孩子放學了。

她提著行李走出門,在冬天的寒風中,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她不明白自己原來還是家裡的小公主,現在是什麼,喪家之犬嗎?她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過,“當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就像心靈的食物,如果得不到它,內心就會空虛沮喪。”

其實羅雅難過的不是父母的態度,是她自己內心安全的港灣不在了。

她內心沒有了可以休息的地方,這是她自己的想法。

那天,她提著行李來找我,我給她說其實她父母也不容易,在自己兒子家住,每天和兒媳婦相處,為了家庭和睦她父母一定沒少花功夫。

我們父母對人家好,人家也會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照顧他們。

這樣我們也省心很多,家庭和睦不也是我們最期望的嘛!羅雅聽進去了。

"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我是更更,你有故事,我來更

點擊上面的“關注”,我來幫你更,因為你是我的人了

作者:更更,情感文原創作者

01

好朋友王洋最近有點忙,老朋友幾個想約他出去打檯球,他無奈地說你們嫂子(劉靜)又回孃家了,他要照顧孩子沒時間出來聚會。

我們的這個嫂子啊,一週回孃家的頻率有點高。

當初結婚時,王洋怕劉靜想家,和劉靜商量把房子買在離丈母孃家不遠的小區。這樣可以為劉靜回家提供方便,可是劉靜三天兩頭往家跑,這讓王洋很困惑。

對於王洋來說,他肯定是當然不理解,因為他是個男人。

女人結婚後,最想念並且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孃家,從小長大的家,說離開就離開,二十幾年的感情那麼深厚,女人心思細膩肯定是很想家的!

孃家就是自己一個讓心安的巢穴,放鬆又自在。對於孃家的依賴,更多的是愛。

英國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愛的地方”。

其實在生活中,獨生子女很多,對於獨生女家庭來說,女兒嫁出去再回家就和未出嫁前的“地位”是一樣,父母的寵愛和地位依舊不會下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就此足以說明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與重要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2

可這一切卻會因為有兄弟的家庭導致不一樣“效果”,姐姐或者妹妹出嫁了,可能回家就不會再有之前“東道主”的感覺了,自己也會由此變成“客人”,心中難免少不了心酸和感慨。

羅雅就經歷過這樣的身份轉變,由家裡的“東道主”變成了“親戚客人”。她心裡有說不上來的難過,因為哥哥也結婚了,她有嫂子了。

哥哥還未結婚的時候,她每次回孃家都和哥哥打罵嬉笑,一起和父母做飯,幫忙做家務,感覺自己跟未出嫁一樣,一家人和睦可親。

只要回到孃家,工作上的不順心,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都是小事。

羅雅感覺還有家裡人愛她,孃家就是她最後的避風港,只要回去她就會變得高興,沒有煩惱,沒有憂傷,只有歡樂,這是屬於她的開心小天地。

羅伯特說過“無論何時何地,家,永遠是像遊子敞開的大門。羅雅可能就是有一種對家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吧”!

自從嫂子的到來後,羅雅的那種家的歸屬感就慢慢消失了。

現在一回到孃家,母親就會讓羅雅去超市買這個買那個,父親還給羅雅說要趕在嫂子回家前打掃好家裡,幫忙一起做飯,說什麼嫂子很辛苦,自己這麼大人了,來了就多幫幫忙。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3

羅雅每次聽到這裡內心就五味雜陳,她嫉妒嫂子,感覺自己是外人,嫂子才是這個家的主人。

她內心決定以後再不要經常回來了,再不打破家裡和諧美好的生活了。

不經常回孃家的羅雅又和丈夫出了問題,他們兩個人都很倔強,吵架了誰都不認錯,沒有了父母中間撮合和好,矛盾越積越深,最後各自帶著對方給予的傷害離婚了。

孩子現在是羅雅的希望,是羅雅最親近的人。

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羅雅沒有要房子,打算帶著帶著孩子回自己孃家。

她帶著行李回到家,給母親說了離婚的事,問母親她想帶著孩子一起過來住可以嗎?

父母相視一對,空氣都安靜了,羅雅等待著這個沉默許久的答案卻是:“你跟你嫂子說吧,她要是同意你就住進來”。

羅雅給母親削蘋果的手停住了,她不敢相信這個自己的家她回來住還要商量。

她愣住了,內心如同針扎,這個家就像在遠鏡頭中移動,越來越遠,直到看不見了。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04

羅雅慢慢削完蘋果,放在桌子上,給母親說要接孩子放學了。

她提著行李走出門,在冬天的寒風中,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她不明白自己原來還是家裡的小公主,現在是什麼,喪家之犬嗎?她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過,“當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就像心靈的食物,如果得不到它,內心就會空虛沮喪。”

其實羅雅難過的不是父母的態度,是她自己內心安全的港灣不在了。

她內心沒有了可以休息的地方,這是她自己的想法。

那天,她提著行李來找我,我給她說其實她父母也不容易,在自己兒子家住,每天和兒媳婦相處,為了家庭和睦她父母一定沒少花功夫。

我們父母對人家好,人家也會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照顧他們。

這樣我們也省心很多,家庭和睦不也是我們最期望的嘛!羅雅聽進去了。

“媽,我離婚了,能搬回家嗎?”母親的回答,不敢想

小更講述:

其實道理很明顯,一個家的當家人由最初的父母便成了兒子或兒媳,凡事也要為家庭和睦做打算。

好不容易維持的和睦關係,羅雅要是一聲不說住進來,那就是拿人家當外人,關係就會不好修復。

畢竟嫂子是家庭一分子,要和她商量的,有困難大家一起解決。最後,羅雅在孩子學校周邊租了房子,哥哥嫂子也幫忙搬家,給她歸置好了一切。

法國史學家梅思說過,“想要建立愛的家庭,必須先有愛家的思想”。

後面羅雅跟我說,其實她嫂子也是一個善良大方的人,現在經常叫她和孩子一起回家吃飯,還給她買東西,幫助她重新感受家的溫暖。

池田大作也說過,“家庭是心靈唯一的綠洲和安想之”。

其實,生活中我們要相互理解,那樣生活才會更精彩。

我們要有自己的空間,也給他人空間,互相尊重,互相關愛。

小令君在他的書《拼了命,盡了興》說,“其實我們都是一樣一樣的,都在生活裡扮演著已經開場就不能不好好演下去的角色。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腳本,最適合自己的臺詞,最能打動人的真實演繹。生活那麼多不公和令人難過的橋段,或許是我們自己沒用心去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也都是一樣一樣的,電影散場後,寒夜裡走在歸途。而歸途的盡頭,就是愛和希望”。

大師冰心有過這樣的語錄“一個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源泉”。

其實,美好生活並不難以實現,它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去建設的。

我想給羅雅說,孃家永遠是你強大的後盾,不要害怕,生活就是勇敢往前走的。

-END-

作者:更更;情感原創作者,更出你的情感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