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

文|諮詢師周文彬

大家好,我是周文彬,很高興我的文章又被你看見。

先前我的文章中提及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問題,有不少小仙女留言想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剛好近期我在接手關於孩子的家庭治療個案,給父母們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議。

這些焦慮的父母們,有的認為自己孩子“自閉”,有的認為孩子“多動”,有的認為孩子太笨、反應慢,甚至有的認為孩子在學校的品行很有問題,從而給自己丟臉。

經過多次訪談了解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並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的“問題”越發嚴重。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從網上輕而易舉地搜索到各種信息,但我們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信息的複雜程度。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會過度關注,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確實需要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給孩子帶來更積極的影響。我在這裡總結了十條具體的建議,都是經過我的個案實踐並且得到較好反饋的措施,對於10歲以內孩子,都有普遍的參考意義。即使現在用不上,也可以先收藏,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

文|諮詢師周文彬

大家好,我是周文彬,很高興我的文章又被你看見。

先前我的文章中提及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問題,有不少小仙女留言想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剛好近期我在接手關於孩子的家庭治療個案,給父母們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議。

這些焦慮的父母們,有的認為自己孩子“自閉”,有的認為孩子“多動”,有的認為孩子太笨、反應慢,甚至有的認為孩子在學校的品行很有問題,從而給自己丟臉。

經過多次訪談了解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並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的“問題”越發嚴重。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從網上輕而易舉地搜索到各種信息,但我們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信息的複雜程度。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會過度關注,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確實需要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給孩子帶來更積極的影響。我在這裡總結了十條具體的建議,都是經過我的個案實踐並且得到較好反饋的措施,對於10歲以內孩子,都有普遍的參考意義。即使現在用不上,也可以先收藏,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1

關注孩子本身,而非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

從現在起,儘量減少對孩子偏差行為的關注或資料收集,例如不要一看到孩子不愛跟其他小朋友玩、或到處跑來跑去,就在網上搜索“自閉症”或“多動症”等信息,避免內心給孩子貼標籤,從而減輕焦慮。

嘗試抱著好奇心和耐心去觀察孩子們的各種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關注。

例如,孩子今天跟別的小朋友起了衝突,父母應該避免產生“我的孩子今天又給我惹麻煩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想法,而應該嘗試思考“他為什麼要跟別人打架?他想得到什麼?是什麼讓他除了打架以外,不選擇別的解決方式?我能不能教會他更好的解決方式?”

02

從多個角度瞭解孩子的言行,並給他們反饋

儘可能跟和孩子接觸過的人進行溝通,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言行,而非只從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角度。

比如,多跟孩子的老師、同學和玩伴等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對你孩子各種言行的看法,從而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向他反饋,幫助他理解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

03

用恰當的方式開始與孩子的溝通

與孩子溝通時,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如:

1)關掉電視機、放下手機、書本和玩具等(但注意不要突然強行打斷孩子的活動);

2)先稱呼孩子的姓名,並表達你想與他交流(張明,我想和你聊聊);

3)可以蹲下並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讓他和你平視(示意我們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4)看著他的眼睛,避免表露憤怒或不耐煩等眼神;

5)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並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清晰表達,不要試圖用吼的方式獲取孩子的注意,也避免使用成年人慣用的質問、諷刺、說反話,甚至嘲笑的句式和孩子溝通,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句式背後的深層含義。

"

文|諮詢師周文彬

大家好,我是周文彬,很高興我的文章又被你看見。

先前我的文章中提及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問題,有不少小仙女留言想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剛好近期我在接手關於孩子的家庭治療個案,給父母們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議。

這些焦慮的父母們,有的認為自己孩子“自閉”,有的認為孩子“多動”,有的認為孩子太笨、反應慢,甚至有的認為孩子在學校的品行很有問題,從而給自己丟臉。

經過多次訪談了解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並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的“問題”越發嚴重。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從網上輕而易舉地搜索到各種信息,但我們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信息的複雜程度。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會過度關注,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確實需要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給孩子帶來更積極的影響。我在這裡總結了十條具體的建議,都是經過我的個案實踐並且得到較好反饋的措施,對於10歲以內孩子,都有普遍的參考意義。即使現在用不上,也可以先收藏,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1

關注孩子本身,而非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

從現在起,儘量減少對孩子偏差行為的關注或資料收集,例如不要一看到孩子不愛跟其他小朋友玩、或到處跑來跑去,就在網上搜索“自閉症”或“多動症”等信息,避免內心給孩子貼標籤,從而減輕焦慮。

嘗試抱著好奇心和耐心去觀察孩子們的各種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關注。

例如,孩子今天跟別的小朋友起了衝突,父母應該避免產生“我的孩子今天又給我惹麻煩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想法,而應該嘗試思考“他為什麼要跟別人打架?他想得到什麼?是什麼讓他除了打架以外,不選擇別的解決方式?我能不能教會他更好的解決方式?”

02

從多個角度瞭解孩子的言行,並給他們反饋

儘可能跟和孩子接觸過的人進行溝通,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言行,而非只從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角度。

比如,多跟孩子的老師、同學和玩伴等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對你孩子各種言行的看法,從而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向他反饋,幫助他理解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

03

用恰當的方式開始與孩子的溝通

與孩子溝通時,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如:

1)關掉電視機、放下手機、書本和玩具等(但注意不要突然強行打斷孩子的活動);

2)先稱呼孩子的姓名,並表達你想與他交流(張明,我想和你聊聊);

3)可以蹲下並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讓他和你平視(示意我們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4)看著他的眼睛,避免表露憤怒或不耐煩等眼神;

5)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並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清晰表達,不要試圖用吼的方式獲取孩子的注意,也避免使用成年人慣用的質問、諷刺、說反話,甚至嘲笑的句式和孩子溝通,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句式背後的深層含義。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4

多用積極肯定式的語句,少用禁止否定式的語句

1)多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因為禁止式的指令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感或是逆反心理。

例如,“寶寶,這個時候你該吃飯了”要比“寶寶,不要再看電視了”的效果好。

2)多使用陳述句描述,而不是反問句。

例如,“寶寶,媽媽/爸爸覺得你這樣做不對”要比“寶寶,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效果好。

3)多關注孩子行為上的積極改變,並給予具體的反饋,這樣比模糊的誇讚更能讓孩子獲得肯定和信心。

比如說“寶寶,你今天吃飯很自覺,不用爸爸媽媽催促,進步很大哦”,比“寶寶,你好棒”效果要好。

4)儘量少用質問式的問句。

例如“你為什麼要看電視?為什麼不好好吃飯?為什麼不專心?”因為這樣的句式只會傳遞出父母不耐煩、憤怒等情緒,會讓孩子心生厭煩,感覺又受到了父母的批評。

05

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並以身作則,而非專橫獨斷

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關注、理解、支持和耐心以後,就可以開始重點培養孩子的規則感,這一點的關鍵是讓孩子參與到規則感的建立中,並理解規則的意義,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1)制定規則時,要與孩子共同商討,讓孩子有話語權。

例如,詢問他“寶寶,你希望每天能有多長時間看電視呢?”,然後根據時間情況以及孩子提出的需求進行磋商,最後把一條條規則寫下來。

2)規則制定的同時,要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尤其是對他自身的好處。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電視機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共同分享的,每個人都應該公平地擁有自己的電視娛樂時間;同時,限定他看電視的時間,是為了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避免影響睡眠,也避免因為作業完成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3)規則制定後,也要商討不遵守規則的懲罰措施。

儘量以扣減娛樂活動的時間、幫忙做家務、背課文等不涉及體罰的措施為主,讓孩子能感受到懲罰,或者付出額外的勞動。如果孩子不滿懲罰,則無需爭吵,只需嚴格地堅定執行就可以。

4)為了給孩子以身作則,父母同樣需要跟孩子共同商量一套限制自己的規則。

例如,飯桌上誰都不能用手機、孩子的娛樂時間不能打擾或侵佔、不能動手打孩子或用語言羞辱孩子等等。如果違反規則,必須也要接受懲罰。

"

文|諮詢師周文彬

大家好,我是周文彬,很高興我的文章又被你看見。

先前我的文章中提及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問題,有不少小仙女留言想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剛好近期我在接手關於孩子的家庭治療個案,給父母們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議。

這些焦慮的父母們,有的認為自己孩子“自閉”,有的認為孩子“多動”,有的認為孩子太笨、反應慢,甚至有的認為孩子在學校的品行很有問題,從而給自己丟臉。

經過多次訪談了解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並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的“問題”越發嚴重。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從網上輕而易舉地搜索到各種信息,但我們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信息的複雜程度。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會過度關注,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確實需要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給孩子帶來更積極的影響。我在這裡總結了十條具體的建議,都是經過我的個案實踐並且得到較好反饋的措施,對於10歲以內孩子,都有普遍的參考意義。即使現在用不上,也可以先收藏,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1

關注孩子本身,而非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

從現在起,儘量減少對孩子偏差行為的關注或資料收集,例如不要一看到孩子不愛跟其他小朋友玩、或到處跑來跑去,就在網上搜索“自閉症”或“多動症”等信息,避免內心給孩子貼標籤,從而減輕焦慮。

嘗試抱著好奇心和耐心去觀察孩子們的各種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關注。

例如,孩子今天跟別的小朋友起了衝突,父母應該避免產生“我的孩子今天又給我惹麻煩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想法,而應該嘗試思考“他為什麼要跟別人打架?他想得到什麼?是什麼讓他除了打架以外,不選擇別的解決方式?我能不能教會他更好的解決方式?”

02

從多個角度瞭解孩子的言行,並給他們反饋

儘可能跟和孩子接觸過的人進行溝通,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言行,而非只從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角度。

比如,多跟孩子的老師、同學和玩伴等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對你孩子各種言行的看法,從而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向他反饋,幫助他理解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

03

用恰當的方式開始與孩子的溝通

與孩子溝通時,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如:

1)關掉電視機、放下手機、書本和玩具等(但注意不要突然強行打斷孩子的活動);

2)先稱呼孩子的姓名,並表達你想與他交流(張明,我想和你聊聊);

3)可以蹲下並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讓他和你平視(示意我們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4)看著他的眼睛,避免表露憤怒或不耐煩等眼神;

5)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並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清晰表達,不要試圖用吼的方式獲取孩子的注意,也避免使用成年人慣用的質問、諷刺、說反話,甚至嘲笑的句式和孩子溝通,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句式背後的深層含義。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4

多用積極肯定式的語句,少用禁止否定式的語句

1)多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因為禁止式的指令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感或是逆反心理。

例如,“寶寶,這個時候你該吃飯了”要比“寶寶,不要再看電視了”的效果好。

2)多使用陳述句描述,而不是反問句。

例如,“寶寶,媽媽/爸爸覺得你這樣做不對”要比“寶寶,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效果好。

3)多關注孩子行為上的積極改變,並給予具體的反饋,這樣比模糊的誇讚更能讓孩子獲得肯定和信心。

比如說“寶寶,你今天吃飯很自覺,不用爸爸媽媽催促,進步很大哦”,比“寶寶,你好棒”效果要好。

4)儘量少用質問式的問句。

例如“你為什麼要看電視?為什麼不好好吃飯?為什麼不專心?”因為這樣的句式只會傳遞出父母不耐煩、憤怒等情緒,會讓孩子心生厭煩,感覺又受到了父母的批評。

05

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並以身作則,而非專橫獨斷

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關注、理解、支持和耐心以後,就可以開始重點培養孩子的規則感,這一點的關鍵是讓孩子參與到規則感的建立中,並理解規則的意義,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1)制定規則時,要與孩子共同商討,讓孩子有話語權。

例如,詢問他“寶寶,你希望每天能有多長時間看電視呢?”,然後根據時間情況以及孩子提出的需求進行磋商,最後把一條條規則寫下來。

2)規則制定的同時,要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尤其是對他自身的好處。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電視機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共同分享的,每個人都應該公平地擁有自己的電視娛樂時間;同時,限定他看電視的時間,是為了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避免影響睡眠,也避免因為作業完成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3)規則制定後,也要商討不遵守規則的懲罰措施。

儘量以扣減娛樂活動的時間、幫忙做家務、背課文等不涉及體罰的措施為主,讓孩子能感受到懲罰,或者付出額外的勞動。如果孩子不滿懲罰,則無需爭吵,只需嚴格地堅定執行就可以。

4)為了給孩子以身作則,父母同樣需要跟孩子共同商量一套限制自己的規則。

例如,飯桌上誰都不能用手機、孩子的娛樂時間不能打擾或侵佔、不能動手打孩子或用語言羞辱孩子等等。如果違反規則,必須也要接受懲罰。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6

支持孩子養成並保持自己的良好生活習慣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階段,所以父母需要協助他們。

父母首先需要多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大概什麼時候想看電視、看書、學習、做作業、洗澡休息,乃至起床後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等細節行為。

父母切記不要以自己認為或成年人的標準來強制要求孩子遵從。孩子的行為習慣只要不影響健康、影響他人或造成其它不良影響,父母都應保持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

此外,孩子在形成生活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切勿輕易干涉或破壞,否則會破壞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那麼可以給孩子做一個“請勿打擾”的牌子,鼓勵孩子用起來,在他需要一個人的時候就把牌子放在旁邊,而父母看到這個牌子就應該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

07

積極關注與細節誇讚

日常生活中要多試著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積極的轉變,哪怕是父母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都是需要通過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當孩子完成了一個任務或者在某件事情上表現良好時,父母要不吝嗇地表達內心的高興和讚賞,並說明高興的確切原因。

例如,孩子給媽媽畫了一幅畫作為母親節禮物,媽媽就可以說:“寶寶,媽媽收到這幅畫的時候太開心了!因為寶寶的心裡想著媽媽,也愛媽媽,所以媽媽也愛你!”

另一方面,對孩子的誇讚表揚也要儘量落實到細節。

例如,跟孩子約定好了看電視的時間,差不多到點的時候,孩子就自覺把電視關了,這時候就可以表揚他:“寶寶,你今天遵守規則很自覺哦,不用媽媽提醒,你的時間觀念越來越強啦!”

此外,表揚一定要及時,不要延遲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以後才提起來,孩子可能連自己做過什麼都忘了。

總之,積極關注和細節誇讚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良性循環,使孩子自我感覺變好,這樣能幫助孩子表現得越來越好。

08

建立一個及時合理的獎賞機制

可以跟孩子商量一個積分機制,當孩子做出一些良好表現,或停止了某些不良行為的時候,將會得到積分,達到一定的積分時可以滿足孩子一個預先商量好的願望。

可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代表積分——如貼在卡片上的小紅花、裝在罐子裡的塑料代幣等。

獎勵機制可以是短期的,如一整天都沒有發脾氣或大喊大叫,就可獲得1分;也可以是長期的,如連續1周遵守了規則,就可獲得10分。

同樣道理,積分的條件和獎賞內容都需要具體明確,並且跟孩子共同商量。你可以通過這些方式與你的孩子達成約定,然後將積分展示在家裡顯眼的位置,讓孩子隨時能看到自己的成績。

"

文|諮詢師周文彬

大家好,我是周文彬,很高興我的文章又被你看見。

先前我的文章中提及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問題,有不少小仙女留言想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剛好近期我在接手關於孩子的家庭治療個案,給父母們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議。

這些焦慮的父母們,有的認為自己孩子“自閉”,有的認為孩子“多動”,有的認為孩子太笨、反應慢,甚至有的認為孩子在學校的品行很有問題,從而給自己丟臉。

經過多次訪談了解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並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的“問題”越發嚴重。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從網上輕而易舉地搜索到各種信息,但我們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信息的複雜程度。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會過度關注,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確實需要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給孩子帶來更積極的影響。我在這裡總結了十條具體的建議,都是經過我的個案實踐並且得到較好反饋的措施,對於10歲以內孩子,都有普遍的參考意義。即使現在用不上,也可以先收藏,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1

關注孩子本身,而非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

從現在起,儘量減少對孩子偏差行為的關注或資料收集,例如不要一看到孩子不愛跟其他小朋友玩、或到處跑來跑去,就在網上搜索“自閉症”或“多動症”等信息,避免內心給孩子貼標籤,從而減輕焦慮。

嘗試抱著好奇心和耐心去觀察孩子們的各種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關注。

例如,孩子今天跟別的小朋友起了衝突,父母應該避免產生“我的孩子今天又給我惹麻煩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想法,而應該嘗試思考“他為什麼要跟別人打架?他想得到什麼?是什麼讓他除了打架以外,不選擇別的解決方式?我能不能教會他更好的解決方式?”

02

從多個角度瞭解孩子的言行,並給他們反饋

儘可能跟和孩子接觸過的人進行溝通,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言行,而非只從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角度。

比如,多跟孩子的老師、同學和玩伴等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對你孩子各種言行的看法,從而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向他反饋,幫助他理解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

03

用恰當的方式開始與孩子的溝通

與孩子溝通時,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如:

1)關掉電視機、放下手機、書本和玩具等(但注意不要突然強行打斷孩子的活動);

2)先稱呼孩子的姓名,並表達你想與他交流(張明,我想和你聊聊);

3)可以蹲下並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讓他和你平視(示意我們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4)看著他的眼睛,避免表露憤怒或不耐煩等眼神;

5)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並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清晰表達,不要試圖用吼的方式獲取孩子的注意,也避免使用成年人慣用的質問、諷刺、說反話,甚至嘲笑的句式和孩子溝通,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句式背後的深層含義。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4

多用積極肯定式的語句,少用禁止否定式的語句

1)多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因為禁止式的指令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感或是逆反心理。

例如,“寶寶,這個時候你該吃飯了”要比“寶寶,不要再看電視了”的效果好。

2)多使用陳述句描述,而不是反問句。

例如,“寶寶,媽媽/爸爸覺得你這樣做不對”要比“寶寶,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效果好。

3)多關注孩子行為上的積極改變,並給予具體的反饋,這樣比模糊的誇讚更能讓孩子獲得肯定和信心。

比如說“寶寶,你今天吃飯很自覺,不用爸爸媽媽催促,進步很大哦”,比“寶寶,你好棒”效果要好。

4)儘量少用質問式的問句。

例如“你為什麼要看電視?為什麼不好好吃飯?為什麼不專心?”因為這樣的句式只會傳遞出父母不耐煩、憤怒等情緒,會讓孩子心生厭煩,感覺又受到了父母的批評。

05

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並以身作則,而非專橫獨斷

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關注、理解、支持和耐心以後,就可以開始重點培養孩子的規則感,這一點的關鍵是讓孩子參與到規則感的建立中,並理解規則的意義,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1)制定規則時,要與孩子共同商討,讓孩子有話語權。

例如,詢問他“寶寶,你希望每天能有多長時間看電視呢?”,然後根據時間情況以及孩子提出的需求進行磋商,最後把一條條規則寫下來。

2)規則制定的同時,要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尤其是對他自身的好處。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電視機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共同分享的,每個人都應該公平地擁有自己的電視娛樂時間;同時,限定他看電視的時間,是為了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避免影響睡眠,也避免因為作業完成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3)規則制定後,也要商討不遵守規則的懲罰措施。

儘量以扣減娛樂活動的時間、幫忙做家務、背課文等不涉及體罰的措施為主,讓孩子能感受到懲罰,或者付出額外的勞動。如果孩子不滿懲罰,則無需爭吵,只需嚴格地堅定執行就可以。

4)為了給孩子以身作則,父母同樣需要跟孩子共同商量一套限制自己的規則。

例如,飯桌上誰都不能用手機、孩子的娛樂時間不能打擾或侵佔、不能動手打孩子或用語言羞辱孩子等等。如果違反規則,必須也要接受懲罰。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6

支持孩子養成並保持自己的良好生活習慣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階段,所以父母需要協助他們。

父母首先需要多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大概什麼時候想看電視、看書、學習、做作業、洗澡休息,乃至起床後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等細節行為。

父母切記不要以自己認為或成年人的標準來強制要求孩子遵從。孩子的行為習慣只要不影響健康、影響他人或造成其它不良影響,父母都應保持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

此外,孩子在形成生活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切勿輕易干涉或破壞,否則會破壞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那麼可以給孩子做一個“請勿打擾”的牌子,鼓勵孩子用起來,在他需要一個人的時候就把牌子放在旁邊,而父母看到這個牌子就應該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

07

積極關注與細節誇讚

日常生活中要多試著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積極的轉變,哪怕是父母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都是需要通過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當孩子完成了一個任務或者在某件事情上表現良好時,父母要不吝嗇地表達內心的高興和讚賞,並說明高興的確切原因。

例如,孩子給媽媽畫了一幅畫作為母親節禮物,媽媽就可以說:“寶寶,媽媽收到這幅畫的時候太開心了!因為寶寶的心裡想著媽媽,也愛媽媽,所以媽媽也愛你!”

另一方面,對孩子的誇讚表揚也要儘量落實到細節。

例如,跟孩子約定好了看電視的時間,差不多到點的時候,孩子就自覺把電視關了,這時候就可以表揚他:“寶寶,你今天遵守規則很自覺哦,不用媽媽提醒,你的時間觀念越來越強啦!”

此外,表揚一定要及時,不要延遲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以後才提起來,孩子可能連自己做過什麼都忘了。

總之,積極關注和細節誇讚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良性循環,使孩子自我感覺變好,這樣能幫助孩子表現得越來越好。

08

建立一個及時合理的獎賞機制

可以跟孩子商量一個積分機制,當孩子做出一些良好表現,或停止了某些不良行為的時候,將會得到積分,達到一定的積分時可以滿足孩子一個預先商量好的願望。

可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代表積分——如貼在卡片上的小紅花、裝在罐子裡的塑料代幣等。

獎勵機制可以是短期的,如一整天都沒有發脾氣或大喊大叫,就可獲得1分;也可以是長期的,如連續1周遵守了規則,就可獲得10分。

同樣道理,積分的條件和獎賞內容都需要具體明確,並且跟孩子共同商量。你可以通過這些方式與你的孩子達成約定,然後將積分展示在家裡顯眼的位置,讓孩子隨時能看到自己的成績。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9

培養孩子感受自己和別人情緒感受的能力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起小衝突,往往是因為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其深層次原因是他們不善於理解別人的情緒,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同理心。因此父母尤其需要多培養孩子理解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能力。

對此,父母可以通過幫助孩子認識自身情緒、以及多向孩子表達自身情緒來練習改善。

例如,某天孩子又跟別人起了衝突,可以不著急批評孩子,而是先搞清楚事情的起因,是對方的什麼行為觸發了孩子的負面情緒、而這種負面情緒具體是什麼。

如果孩子描述不出來,父母可以通過對孩子的瞭解進行嘗試性猜測,看看孩子內心的情緒是憤怒、委屈、羞愧、還是無奈等等。

在做到這一點之前,父母自身也需要具備敏銳覺察自身情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所以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某些行為引發了自身情緒的時候,父母也需要及時並具體細緻地表達自身的感受。

例如,孩子不小心弄髒了你的衣服,你就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把媽媽的衣服弄髒了,媽媽感到很難過,因為這是爸爸送給媽媽的。這種感覺就像是上次媽媽不小心弄壞了你的玩具,你生媽媽氣的時候一樣。”

父母切勿覺得這種表達太囉嗦累贅,因為孩子往往就是通過身邊人的語言和行為表達來認知自己的,因此父母在關於培養孩子理解別人情緒感受方面,也需要多花耐心。

"

文|諮詢師周文彬

大家好,我是周文彬,很高興我的文章又被你看見。

先前我的文章中提及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問題,有不少小仙女留言想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剛好近期我在接手關於孩子的家庭治療個案,給父母們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議。

這些焦慮的父母們,有的認為自己孩子“自閉”,有的認為孩子“多動”,有的認為孩子太笨、反應慢,甚至有的認為孩子在學校的品行很有問題,從而給自己丟臉。

經過多次訪談了解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並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的“問題”越發嚴重。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從網上輕而易舉地搜索到各種信息,但我們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信息的複雜程度。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會過度關注,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確實需要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給孩子帶來更積極的影響。我在這裡總結了十條具體的建議,都是經過我的個案實踐並且得到較好反饋的措施,對於10歲以內孩子,都有普遍的參考意義。即使現在用不上,也可以先收藏,總有用得上的時候。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1

關注孩子本身,而非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

從現在起,儘量減少對孩子偏差行為的關注或資料收集,例如不要一看到孩子不愛跟其他小朋友玩、或到處跑來跑去,就在網上搜索“自閉症”或“多動症”等信息,避免內心給孩子貼標籤,從而減輕焦慮。

嘗試抱著好奇心和耐心去觀察孩子們的各種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關注。

例如,孩子今天跟別的小朋友起了衝突,父母應該避免產生“我的孩子今天又給我惹麻煩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想法,而應該嘗試思考“他為什麼要跟別人打架?他想得到什麼?是什麼讓他除了打架以外,不選擇別的解決方式?我能不能教會他更好的解決方式?”

02

從多個角度瞭解孩子的言行,並給他們反饋

儘可能跟和孩子接觸過的人進行溝通,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言行,而非只從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角度。

比如,多跟孩子的老師、同學和玩伴等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對你孩子各種言行的看法,從而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向他反饋,幫助他理解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

03

用恰當的方式開始與孩子的溝通

與孩子溝通時,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如:

1)關掉電視機、放下手機、書本和玩具等(但注意不要突然強行打斷孩子的活動);

2)先稱呼孩子的姓名,並表達你想與他交流(張明,我想和你聊聊);

3)可以蹲下並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讓他和你平視(示意我們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4)看著他的眼睛,避免表露憤怒或不耐煩等眼神;

5)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並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清晰表達,不要試圖用吼的方式獲取孩子的注意,也避免使用成年人慣用的質問、諷刺、說反話,甚至嘲笑的句式和孩子溝通,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句式背後的深層含義。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4

多用積極肯定式的語句,少用禁止否定式的語句

1)多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因為禁止式的指令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感或是逆反心理。

例如,“寶寶,這個時候你該吃飯了”要比“寶寶,不要再看電視了”的效果好。

2)多使用陳述句描述,而不是反問句。

例如,“寶寶,媽媽/爸爸覺得你這樣做不對”要比“寶寶,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效果好。

3)多關注孩子行為上的積極改變,並給予具體的反饋,這樣比模糊的誇讚更能讓孩子獲得肯定和信心。

比如說“寶寶,你今天吃飯很自覺,不用爸爸媽媽催促,進步很大哦”,比“寶寶,你好棒”效果要好。

4)儘量少用質問式的問句。

例如“你為什麼要看電視?為什麼不好好吃飯?為什麼不專心?”因為這樣的句式只會傳遞出父母不耐煩、憤怒等情緒,會讓孩子心生厭煩,感覺又受到了父母的批評。

05

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並以身作則,而非專橫獨斷

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關注、理解、支持和耐心以後,就可以開始重點培養孩子的規則感,這一點的關鍵是讓孩子參與到規則感的建立中,並理解規則的意義,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1)制定規則時,要與孩子共同商討,讓孩子有話語權。

例如,詢問他“寶寶,你希望每天能有多長時間看電視呢?”,然後根據時間情況以及孩子提出的需求進行磋商,最後把一條條規則寫下來。

2)規則制定的同時,要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尤其是對他自身的好處。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電視機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共同分享的,每個人都應該公平地擁有自己的電視娛樂時間;同時,限定他看電視的時間,是為了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避免影響睡眠,也避免因為作業完成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3)規則制定後,也要商討不遵守規則的懲罰措施。

儘量以扣減娛樂活動的時間、幫忙做家務、背課文等不涉及體罰的措施為主,讓孩子能感受到懲罰,或者付出額外的勞動。如果孩子不滿懲罰,則無需爭吵,只需嚴格地堅定執行就可以。

4)為了給孩子以身作則,父母同樣需要跟孩子共同商量一套限制自己的規則。

例如,飯桌上誰都不能用手機、孩子的娛樂時間不能打擾或侵佔、不能動手打孩子或用語言羞辱孩子等等。如果違反規則,必須也要接受懲罰。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6

支持孩子養成並保持自己的良好生活習慣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階段,所以父母需要協助他們。

父母首先需要多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大概什麼時候想看電視、看書、學習、做作業、洗澡休息,乃至起床後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等細節行為。

父母切記不要以自己認為或成年人的標準來強制要求孩子遵從。孩子的行為習慣只要不影響健康、影響他人或造成其它不良影響,父母都應保持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

此外,孩子在形成生活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切勿輕易干涉或破壞,否則會破壞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那麼可以給孩子做一個“請勿打擾”的牌子,鼓勵孩子用起來,在他需要一個人的時候就把牌子放在旁邊,而父母看到這個牌子就應該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

07

積極關注與細節誇讚

日常生活中要多試著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積極的轉變,哪怕是父母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都是需要通過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當孩子完成了一個任務或者在某件事情上表現良好時,父母要不吝嗇地表達內心的高興和讚賞,並說明高興的確切原因。

例如,孩子給媽媽畫了一幅畫作為母親節禮物,媽媽就可以說:“寶寶,媽媽收到這幅畫的時候太開心了!因為寶寶的心裡想著媽媽,也愛媽媽,所以媽媽也愛你!”

另一方面,對孩子的誇讚表揚也要儘量落實到細節。

例如,跟孩子約定好了看電視的時間,差不多到點的時候,孩子就自覺把電視關了,這時候就可以表揚他:“寶寶,你今天遵守規則很自覺哦,不用媽媽提醒,你的時間觀念越來越強啦!”

此外,表揚一定要及時,不要延遲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以後才提起來,孩子可能連自己做過什麼都忘了。

總之,積極關注和細節誇讚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良性循環,使孩子自我感覺變好,這樣能幫助孩子表現得越來越好。

08

建立一個及時合理的獎賞機制

可以跟孩子商量一個積分機制,當孩子做出一些良好表現,或停止了某些不良行為的時候,將會得到積分,達到一定的積分時可以滿足孩子一個預先商量好的願望。

可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代表積分——如貼在卡片上的小紅花、裝在罐子裡的塑料代幣等。

獎勵機制可以是短期的,如一整天都沒有發脾氣或大喊大叫,就可獲得1分;也可以是長期的,如連續1周遵守了規則,就可獲得10分。

同樣道理,積分的條件和獎賞內容都需要具體明確,並且跟孩子共同商量。你可以通過這些方式與你的孩子達成約定,然後將積分展示在家裡顯眼的位置,讓孩子隨時能看到自己的成績。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09

培養孩子感受自己和別人情緒感受的能力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起小衝突,往往是因為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其深層次原因是他們不善於理解別人的情緒,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同理心。因此父母尤其需要多培養孩子理解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能力。

對此,父母可以通過幫助孩子認識自身情緒、以及多向孩子表達自身情緒來練習改善。

例如,某天孩子又跟別人起了衝突,可以不著急批評孩子,而是先搞清楚事情的起因,是對方的什麼行為觸發了孩子的負面情緒、而這種負面情緒具體是什麼。

如果孩子描述不出來,父母可以通過對孩子的瞭解進行嘗試性猜測,看看孩子內心的情緒是憤怒、委屈、羞愧、還是無奈等等。

在做到這一點之前,父母自身也需要具備敏銳覺察自身情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所以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某些行為引發了自身情緒的時候,父母也需要及時並具體細緻地表達自身的感受。

例如,孩子不小心弄髒了你的衣服,你就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把媽媽的衣服弄髒了,媽媽感到很難過,因為這是爸爸送給媽媽的。這種感覺就像是上次媽媽不小心弄壞了你的玩具,你生媽媽氣的時候一樣。”

父母切勿覺得這種表達太囉嗦累贅,因為孩子往往就是通過身邊人的語言和行為表達來認知自己的,因此父母在關於培養孩子理解別人情緒感受方面,也需要多花耐心。

想讓孩子真的照你說的做,說話前,你得先做這個姿勢

10

首先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才能積極影響孩子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榜樣,父母的生活過得充實、快樂、滿足,孩子的內心自然能感到安定和力量。

但無論如何,首先還是需要照顧好自己,然後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夫妻間也應該相互支持和鼓勵對方,多認可對方為家庭、為另一半、為孩子做出的各種努力和付出,才能相互扶持著把孩子教育好。

切勿把親子關係看得比夫妻關係更重要,否則孩子得到的愛也是不健全的。

假如你現在還沒有孩子,沒關係,可以先收藏,其實經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和養育孩子有很多共通點。

假如你正懷孕中,那恭喜你,希望在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你已經做好準備迎接TA了。

假如你正在養育孩子,那太好了,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到你啟發和幫助!

最後,希望天下每一位女生都充滿幸福感,我是周文彬,我們下期文章再見。

作者|周文彬 廣州醫科大學心理學專業科班出身,持有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證書、婚姻家庭諮詢師

插畫|申鎮,花鎮情感視覺設計師

本文插畫,任何組織及個人未經“花鎮”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