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

文【十八旦】(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這麼說,沒有埋怨老人的意思,畢竟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他們沒有帶孩子的責任。他們更應該頤養天年,無人打擾,找自己的老朋友敘敘舊,回顧回顧人生,只有他們不要想得太多,並真得可以做到,那麼老年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幸福的。只是現實造就著他們要踐行這樣的教育任務,而他們的所謂的教育如同種莊稼,更多的是靠天吃飯,依賴命運的眷顧,因為他們曾經的教育就是這麼過來的。

"

文【十八旦】(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這麼說,沒有埋怨老人的意思,畢竟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他們沒有帶孩子的責任。他們更應該頤養天年,無人打擾,找自己的老朋友敘敘舊,回顧回顧人生,只有他們不要想得太多,並真得可以做到,那麼老年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幸福的。只是現實造就著他們要踐行這樣的教育任務,而他們的所謂的教育如同種莊稼,更多的是靠天吃飯,依賴命運的眷顧,因為他們曾經的教育就是這麼過來的。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1. 老人的不解:為什麼現在帶孩子那麼費勁?

老人帶孩子,他們並不是站在曾經的起點上,但是他們通常會靜止的看待時代的變化,其中對於教育也是如此。如今許多年輕人在埋怨老一輩教育孩子的種種不妥之處。老人為自己辯解說:“我們曾經這麼把你們帶大的,不也是好好的麼,不是那麼費勁,也不是那麼費錢,如今怎麼有這麼多的怨言呢?”回顧我們兒時的那個年代,物質貧瘠,孩子長到五六歲就要幫助家裡幹活,掃地,搞柴火,做飯,挑水等等,如今呢,鄉村的勞動變得稀疏,原先到了夏季搞“雙槍”的熱火朝天的景象早已不見了,只見到鄉村的凋零,要不是因為收入來源沒有什麼保障,如今鄉村倒是一個修身生活的好去處。記得前不久在農村田間散步時,一位60多歲大爺一邊挑著擔一邊對我說:“看,你說農村生活是不是很苦,很可憐?”他覺得農村很苦,而我欣賞他挑著幾十斤的膽子,一把年紀了依然行走如風的造型。城市生活的壓力雖然不是壓迫身體,但是心靈的壓力同樣讓人難以承受。農民似乎不太看得起自己辛苦的勞動生活,因此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這裡面欠缺自尊。小時候帶孩子相比勞動,還是比較輕鬆的活兒了,因為只要不出問題,有飯吃就可以了。記得小時候奶奶在家帶兩個孩子,上午先要到一里外池塘把衣服洗了,到菜地搞菜,洗剝好,飯煮好,等待外出勞作的人兒回來吃飯。這個時候,帶孩子就成為一種消極狀態,那就是防禦他們不要出事:防止燙了、電了、與人幹架了或者在外池塘溺水了就行。那時候雖然吃得一般,但是素食居多,周圍也沒有什麼美食糖果經常引誘孩子,他們又愛動,鄰居孩子們在一起打游擊,四季身體暴露在大自然之下,因此也並不容易生病。那個時候,村裡難得有一個診所,有一兩個赤腳醫生,我的記憶裡小時候得病打過幾針,而掛水則是到了三十幾歲才開始的事情;有一些中藥,吃起來有苦的,也有酸溜溜的,反正味道都不好。那個時候,醫院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概念,也意味很重的病才會去看。

"

文【十八旦】(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這麼說,沒有埋怨老人的意思,畢竟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他們沒有帶孩子的責任。他們更應該頤養天年,無人打擾,找自己的老朋友敘敘舊,回顧回顧人生,只有他們不要想得太多,並真得可以做到,那麼老年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幸福的。只是現實造就著他們要踐行這樣的教育任務,而他們的所謂的教育如同種莊稼,更多的是靠天吃飯,依賴命運的眷顧,因為他們曾經的教育就是這麼過來的。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1. 老人的不解:為什麼現在帶孩子那麼費勁?

老人帶孩子,他們並不是站在曾經的起點上,但是他們通常會靜止的看待時代的變化,其中對於教育也是如此。如今許多年輕人在埋怨老一輩教育孩子的種種不妥之處。老人為自己辯解說:“我們曾經這麼把你們帶大的,不也是好好的麼,不是那麼費勁,也不是那麼費錢,如今怎麼有這麼多的怨言呢?”回顧我們兒時的那個年代,物質貧瘠,孩子長到五六歲就要幫助家裡幹活,掃地,搞柴火,做飯,挑水等等,如今呢,鄉村的勞動變得稀疏,原先到了夏季搞“雙槍”的熱火朝天的景象早已不見了,只見到鄉村的凋零,要不是因為收入來源沒有什麼保障,如今鄉村倒是一個修身生活的好去處。記得前不久在農村田間散步時,一位60多歲大爺一邊挑著擔一邊對我說:“看,你說農村生活是不是很苦,很可憐?”他覺得農村很苦,而我欣賞他挑著幾十斤的膽子,一把年紀了依然行走如風的造型。城市生活的壓力雖然不是壓迫身體,但是心靈的壓力同樣讓人難以承受。農民似乎不太看得起自己辛苦的勞動生活,因此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這裡面欠缺自尊。小時候帶孩子相比勞動,還是比較輕鬆的活兒了,因為只要不出問題,有飯吃就可以了。記得小時候奶奶在家帶兩個孩子,上午先要到一里外池塘把衣服洗了,到菜地搞菜,洗剝好,飯煮好,等待外出勞作的人兒回來吃飯。這個時候,帶孩子就成為一種消極狀態,那就是防禦他們不要出事:防止燙了、電了、與人幹架了或者在外池塘溺水了就行。那時候雖然吃得一般,但是素食居多,周圍也沒有什麼美食糖果經常引誘孩子,他們又愛動,鄰居孩子們在一起打游擊,四季身體暴露在大自然之下,因此也並不容易生病。那個時候,村裡難得有一個診所,有一兩個赤腳醫生,我的記憶裡小時候得病打過幾針,而掛水則是到了三十幾歲才開始的事情;有一些中藥,吃起來有苦的,也有酸溜溜的,反正味道都不好。那個時候,醫院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概念,也意味很重的病才會去看。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2. 老人帶孩子,曾經成就教育的自然環境已經消失,於是往昔的教育空白被暴露出來

老一輩的教育,其實更多的依賴眾多玩伴以及勞動這樣的自然教育,而老人以為現在帶孫子就是如同他們那個年代進行簡單複製一下,那放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情況便是等同於放任了,原先的玩伴與勞動這些貼近自然的東西沒有了,那麼與自然教育相聯繫的媒介消失了,但孩子精力旺盛,是閒不住的,於是他們就變成了讓人頭疼的源頭。老人常常困惑,為什麼現在孩子那麼難帶,代價又那麼高呢?教育隨著現實不斷變化與擴張。曾經的孩子將要面臨什麼人生,而今天的孩子將要面臨什麼樣的人生,以前孩子三四個是常事,如今一個算正常,兩個的話也在後面緊趕慢趕。也就意味著如今一兩個的要頂曾經三四個甚至更多的作用,出息在哪裡,大學這一關必定就是首選,然後總得有個業餘愛好與技能。而像手藝活的木匠、裁縫與瓦匠這樣的活,由於對於體力要求非常高,不太被人推崇,沒有從小很好的吃苦耐勞的習慣是很難堅持的,更何況還受未來身體狀況的限制。以此看來,對於普通人家,除了唸書這條出路還能怎麼辦呢?不被自己所尊重的事業,很難真正喚起人對於生活的思考與熱愛,於是都淪為一種蹩腳的教育。選擇的道路非常狹窄,高低貴賤非常分明。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許多同學因為讀書不行,或者家境不允許,於是早早就跟隨親戚或者熟人出外學手藝或者做生意。還有一種,當兵去,開先時,說當兵鍛鍊兩年,等到兩年結束,父母便勸說要留下來,以防回來成為一種累贅,不知道何處何從。業未成,但是家又要立,人生的麻煩事接踵而至。教育給予我們的是,既要按照傳統的約定俗成:該結婚了,要生孩子了;又無力對抗現實的瘋狂變遷。於是老人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無所作為,而在現實逼迫下的年輕一代沒有學會獨立思考人生的能力與時間,一切都焦慮了,現實的教育,只是逼迫如何謀求更好的工作與收入,但是沒有教育人如何為人?只能按照已有的方式亦步亦趨,曾經讀書跳過龍門的人立馬顯現出他們的優越感,如今這個層級發生很大擴張,出現分化,現實發展的很快,也就意味著人需要的更多;而其他的人的方式還是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不前,而需求同樣也水漲船高。

"

文【十八旦】(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這麼說,沒有埋怨老人的意思,畢竟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他們沒有帶孩子的責任。他們更應該頤養天年,無人打擾,找自己的老朋友敘敘舊,回顧回顧人生,只有他們不要想得太多,並真得可以做到,那麼老年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幸福的。只是現實造就著他們要踐行這樣的教育任務,而他們的所謂的教育如同種莊稼,更多的是靠天吃飯,依賴命運的眷顧,因為他們曾經的教育就是這麼過來的。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1. 老人的不解:為什麼現在帶孩子那麼費勁?

老人帶孩子,他們並不是站在曾經的起點上,但是他們通常會靜止的看待時代的變化,其中對於教育也是如此。如今許多年輕人在埋怨老一輩教育孩子的種種不妥之處。老人為自己辯解說:“我們曾經這麼把你們帶大的,不也是好好的麼,不是那麼費勁,也不是那麼費錢,如今怎麼有這麼多的怨言呢?”回顧我們兒時的那個年代,物質貧瘠,孩子長到五六歲就要幫助家裡幹活,掃地,搞柴火,做飯,挑水等等,如今呢,鄉村的勞動變得稀疏,原先到了夏季搞“雙槍”的熱火朝天的景象早已不見了,只見到鄉村的凋零,要不是因為收入來源沒有什麼保障,如今鄉村倒是一個修身生活的好去處。記得前不久在農村田間散步時,一位60多歲大爺一邊挑著擔一邊對我說:“看,你說農村生活是不是很苦,很可憐?”他覺得農村很苦,而我欣賞他挑著幾十斤的膽子,一把年紀了依然行走如風的造型。城市生活的壓力雖然不是壓迫身體,但是心靈的壓力同樣讓人難以承受。農民似乎不太看得起自己辛苦的勞動生活,因此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這裡面欠缺自尊。小時候帶孩子相比勞動,還是比較輕鬆的活兒了,因為只要不出問題,有飯吃就可以了。記得小時候奶奶在家帶兩個孩子,上午先要到一里外池塘把衣服洗了,到菜地搞菜,洗剝好,飯煮好,等待外出勞作的人兒回來吃飯。這個時候,帶孩子就成為一種消極狀態,那就是防禦他們不要出事:防止燙了、電了、與人幹架了或者在外池塘溺水了就行。那時候雖然吃得一般,但是素食居多,周圍也沒有什麼美食糖果經常引誘孩子,他們又愛動,鄰居孩子們在一起打游擊,四季身體暴露在大自然之下,因此也並不容易生病。那個時候,村裡難得有一個診所,有一兩個赤腳醫生,我的記憶裡小時候得病打過幾針,而掛水則是到了三十幾歲才開始的事情;有一些中藥,吃起來有苦的,也有酸溜溜的,反正味道都不好。那個時候,醫院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概念,也意味很重的病才會去看。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2. 老人帶孩子,曾經成就教育的自然環境已經消失,於是往昔的教育空白被暴露出來

老一輩的教育,其實更多的依賴眾多玩伴以及勞動這樣的自然教育,而老人以為現在帶孫子就是如同他們那個年代進行簡單複製一下,那放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情況便是等同於放任了,原先的玩伴與勞動這些貼近自然的東西沒有了,那麼與自然教育相聯繫的媒介消失了,但孩子精力旺盛,是閒不住的,於是他們就變成了讓人頭疼的源頭。老人常常困惑,為什麼現在孩子那麼難帶,代價又那麼高呢?教育隨著現實不斷變化與擴張。曾經的孩子將要面臨什麼人生,而今天的孩子將要面臨什麼樣的人生,以前孩子三四個是常事,如今一個算正常,兩個的話也在後面緊趕慢趕。也就意味著如今一兩個的要頂曾經三四個甚至更多的作用,出息在哪裡,大學這一關必定就是首選,然後總得有個業餘愛好與技能。而像手藝活的木匠、裁縫與瓦匠這樣的活,由於對於體力要求非常高,不太被人推崇,沒有從小很好的吃苦耐勞的習慣是很難堅持的,更何況還受未來身體狀況的限制。以此看來,對於普通人家,除了唸書這條出路還能怎麼辦呢?不被自己所尊重的事業,很難真正喚起人對於生活的思考與熱愛,於是都淪為一種蹩腳的教育。選擇的道路非常狹窄,高低貴賤非常分明。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許多同學因為讀書不行,或者家境不允許,於是早早就跟隨親戚或者熟人出外學手藝或者做生意。還有一種,當兵去,開先時,說當兵鍛鍊兩年,等到兩年結束,父母便勸說要留下來,以防回來成為一種累贅,不知道何處何從。業未成,但是家又要立,人生的麻煩事接踵而至。教育給予我們的是,既要按照傳統的約定俗成:該結婚了,要生孩子了;又無力對抗現實的瘋狂變遷。於是老人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無所作為,而在現實逼迫下的年輕一代沒有學會獨立思考人生的能力與時間,一切都焦慮了,現實的教育,只是逼迫如何謀求更好的工作與收入,但是沒有教育人如何為人?只能按照已有的方式亦步亦趨,曾經讀書跳過龍門的人立馬顯現出他們的優越感,如今這個層級發生很大擴張,出現分化,現實發展的很快,也就意味著人需要的更多;而其他的人的方式還是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不前,而需求同樣也水漲船高。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3. 老人與年輕一代相處的尷尬,削弱了對於教育的共同力量

現代許多家庭,純粹一個人工作,養家就有問題;而如果夫妻都去工作,孩子教育也成問題,這種現實的兩難變得難以解決。於是老人就成為這場戰役的預備力量,如今,預備力量一般都要動用。

當退回到古代,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下,老人的權威可以直接束縛住年輕一代的種種舉動,這至少建立起一種秩序,可以讓孩子心無旁騖的看到一種較為統一的力量,因為那個時代沒有平等,於是權威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如今權威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主體的較量,於是能否談得攏就顯得重要了,這就需要長久的薰陶與鍛鍊了。現實是,不願談,也懶得談,不屑的世界裡沒什麼好談的。一切都疲倦了,這些都與教育應該讓人擁有更多激情與力量的初衷背道而馳。孩子的教育就變得非常尷尬,真正的應該撫養人與其他的人關係的問題,就會讓孩子的教育處於尷尬的裂縫之中,如果老人有著極大的權威,他們由於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對於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很可能看不慣,那就輪到下一代抑鬱了,同在一個屋簷下,看不慣就意味著壓抑,而這又似乎是必然的事情,畢竟沒有自己親身父母那麼有著血肉感情的聯繫。這裡不是誰對誰錯了,而是沒有規矩的環境形成一種天然的內耗,讓每一個人分不清界限,於是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孩子,個人秉性各不相同,也有時代所賦予的時代特色,沒有哪一代人像我們這一代人那樣,具有從未有過的時代變遷,大多數老年人其實是受著古代一樣的教育,即貧窮與勞動的教育;下一代則是純粹受著現代西方教育的人,這種從未有過的思維差距將教育孩子成什麼樣的人呢?

"

文【十八旦】(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這麼說,沒有埋怨老人的意思,畢竟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他們沒有帶孩子的責任。他們更應該頤養天年,無人打擾,找自己的老朋友敘敘舊,回顧回顧人生,只有他們不要想得太多,並真得可以做到,那麼老年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幸福的。只是現實造就著他們要踐行這樣的教育任務,而他們的所謂的教育如同種莊稼,更多的是靠天吃飯,依賴命運的眷顧,因為他們曾經的教育就是這麼過來的。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1. 老人的不解:為什麼現在帶孩子那麼費勁?

老人帶孩子,他們並不是站在曾經的起點上,但是他們通常會靜止的看待時代的變化,其中對於教育也是如此。如今許多年輕人在埋怨老一輩教育孩子的種種不妥之處。老人為自己辯解說:“我們曾經這麼把你們帶大的,不也是好好的麼,不是那麼費勁,也不是那麼費錢,如今怎麼有這麼多的怨言呢?”回顧我們兒時的那個年代,物質貧瘠,孩子長到五六歲就要幫助家裡幹活,掃地,搞柴火,做飯,挑水等等,如今呢,鄉村的勞動變得稀疏,原先到了夏季搞“雙槍”的熱火朝天的景象早已不見了,只見到鄉村的凋零,要不是因為收入來源沒有什麼保障,如今鄉村倒是一個修身生活的好去處。記得前不久在農村田間散步時,一位60多歲大爺一邊挑著擔一邊對我說:“看,你說農村生活是不是很苦,很可憐?”他覺得農村很苦,而我欣賞他挑著幾十斤的膽子,一把年紀了依然行走如風的造型。城市生活的壓力雖然不是壓迫身體,但是心靈的壓力同樣讓人難以承受。農民似乎不太看得起自己辛苦的勞動生活,因此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這裡面欠缺自尊。小時候帶孩子相比勞動,還是比較輕鬆的活兒了,因為只要不出問題,有飯吃就可以了。記得小時候奶奶在家帶兩個孩子,上午先要到一里外池塘把衣服洗了,到菜地搞菜,洗剝好,飯煮好,等待外出勞作的人兒回來吃飯。這個時候,帶孩子就成為一種消極狀態,那就是防禦他們不要出事:防止燙了、電了、與人幹架了或者在外池塘溺水了就行。那時候雖然吃得一般,但是素食居多,周圍也沒有什麼美食糖果經常引誘孩子,他們又愛動,鄰居孩子們在一起打游擊,四季身體暴露在大自然之下,因此也並不容易生病。那個時候,村裡難得有一個診所,有一兩個赤腳醫生,我的記憶裡小時候得病打過幾針,而掛水則是到了三十幾歲才開始的事情;有一些中藥,吃起來有苦的,也有酸溜溜的,反正味道都不好。那個時候,醫院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概念,也意味很重的病才會去看。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2. 老人帶孩子,曾經成就教育的自然環境已經消失,於是往昔的教育空白被暴露出來

老一輩的教育,其實更多的依賴眾多玩伴以及勞動這樣的自然教育,而老人以為現在帶孫子就是如同他們那個年代進行簡單複製一下,那放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情況便是等同於放任了,原先的玩伴與勞動這些貼近自然的東西沒有了,那麼與自然教育相聯繫的媒介消失了,但孩子精力旺盛,是閒不住的,於是他們就變成了讓人頭疼的源頭。老人常常困惑,為什麼現在孩子那麼難帶,代價又那麼高呢?教育隨著現實不斷變化與擴張。曾經的孩子將要面臨什麼人生,而今天的孩子將要面臨什麼樣的人生,以前孩子三四個是常事,如今一個算正常,兩個的話也在後面緊趕慢趕。也就意味著如今一兩個的要頂曾經三四個甚至更多的作用,出息在哪裡,大學這一關必定就是首選,然後總得有個業餘愛好與技能。而像手藝活的木匠、裁縫與瓦匠這樣的活,由於對於體力要求非常高,不太被人推崇,沒有從小很好的吃苦耐勞的習慣是很難堅持的,更何況還受未來身體狀況的限制。以此看來,對於普通人家,除了唸書這條出路還能怎麼辦呢?不被自己所尊重的事業,很難真正喚起人對於生活的思考與熱愛,於是都淪為一種蹩腳的教育。選擇的道路非常狹窄,高低貴賤非常分明。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許多同學因為讀書不行,或者家境不允許,於是早早就跟隨親戚或者熟人出外學手藝或者做生意。還有一種,當兵去,開先時,說當兵鍛鍊兩年,等到兩年結束,父母便勸說要留下來,以防回來成為一種累贅,不知道何處何從。業未成,但是家又要立,人生的麻煩事接踵而至。教育給予我們的是,既要按照傳統的約定俗成:該結婚了,要生孩子了;又無力對抗現實的瘋狂變遷。於是老人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無所作為,而在現實逼迫下的年輕一代沒有學會獨立思考人生的能力與時間,一切都焦慮了,現實的教育,只是逼迫如何謀求更好的工作與收入,但是沒有教育人如何為人?只能按照已有的方式亦步亦趨,曾經讀書跳過龍門的人立馬顯現出他們的優越感,如今這個層級發生很大擴張,出現分化,現實發展的很快,也就意味著人需要的更多;而其他的人的方式還是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不前,而需求同樣也水漲船高。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03. 老人與年輕一代相處的尷尬,削弱了對於教育的共同力量

現代許多家庭,純粹一個人工作,養家就有問題;而如果夫妻都去工作,孩子教育也成問題,這種現實的兩難變得難以解決。於是老人就成為這場戰役的預備力量,如今,預備力量一般都要動用。

當退回到古代,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下,老人的權威可以直接束縛住年輕一代的種種舉動,這至少建立起一種秩序,可以讓孩子心無旁騖的看到一種較為統一的力量,因為那個時代沒有平等,於是權威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如今權威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主體的較量,於是能否談得攏就顯得重要了,這就需要長久的薰陶與鍛鍊了。現實是,不願談,也懶得談,不屑的世界裡沒什麼好談的。一切都疲倦了,這些都與教育應該讓人擁有更多激情與力量的初衷背道而馳。孩子的教育就變得非常尷尬,真正的應該撫養人與其他的人關係的問題,就會讓孩子的教育處於尷尬的裂縫之中,如果老人有著極大的權威,他們由於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對於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很可能看不慣,那就輪到下一代抑鬱了,同在一個屋簷下,看不慣就意味著壓抑,而這又似乎是必然的事情,畢竟沒有自己親身父母那麼有著血肉感情的聯繫。這裡不是誰對誰錯了,而是沒有規矩的環境形成一種天然的內耗,讓每一個人分不清界限,於是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孩子,個人秉性各不相同,也有時代所賦予的時代特色,沒有哪一代人像我們這一代人那樣,具有從未有過的時代變遷,大多數老年人其實是受著古代一樣的教育,即貧窮與勞動的教育;下一代則是純粹受著現代西方教育的人,這種從未有過的思維差距將教育孩子成什麼樣的人呢?

老人帶孩子,其實沒有教育,更多隻是保障孩子活著,未來靠天吃飯

*【十八旦】:厚德博學 明辨格物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