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噗噗記 2019-09-04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強扭的瓜不甜,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順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

1.作為家長,先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確實影響到對方了,可以家長先向對方道歉。因為大多數時候,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而且一般父母都會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時間先向對方說對不起,查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會非常委屈甚至梗著頭不道歉。最後變成哭鬧,孩子委屈,父母煩心。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強扭的瓜不甜,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順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

1.作為家長,先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確實影響到對方了,可以家長先向對方道歉。因為大多數時候,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而且一般父母都會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時間先向對方說對不起,查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會非常委屈甚至梗著頭不道歉。最後變成哭鬧,孩子委屈,父母煩心。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詳細描述他的行為心理過程和結果:

對方情緒平靜後,有時間了,可以具體跟孩子講他剛剛的行為過程,或者心裡過程,以及剛剛行為的結果。注意是描述過程結果,不是評判或者說父母的觀點

因為孩子可能意識上並不清楚他具體做了什麼,或者即使清楚有可能想抵賴。這種詳細描述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做的事情,無法抵賴。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強扭的瓜不甜,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順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

1.作為家長,先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確實影響到對方了,可以家長先向對方道歉。因為大多數時候,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而且一般父母都會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時間先向對方說對不起,查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會非常委屈甚至梗著頭不道歉。最後變成哭鬧,孩子委屈,父母煩心。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詳細描述他的行為心理過程和結果:

對方情緒平靜後,有時間了,可以具體跟孩子講他剛剛的行為過程,或者心裡過程,以及剛剛行為的結果。注意是描述過程結果,不是評判或者說父母的觀點

因為孩子可能意識上並不清楚他具體做了什麼,或者即使清楚有可能想抵賴。這種詳細描述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做的事情,無法抵賴。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向孩子解釋對方的感受:

孩子的行為他自己瞭解了,但他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或者即使知道有問題,不知道具體給對方造成了什麼困擾

一個人真正知道自己錯了的核心是,他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痛苦。

也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對方的痛苦,才有可能去“走心”地道歉。想想自己伴侶,估計大家都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強扭的瓜不甜,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順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

1.作為家長,先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確實影響到對方了,可以家長先向對方道歉。因為大多數時候,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而且一般父母都會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時間先向對方說對不起,查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會非常委屈甚至梗著頭不道歉。最後變成哭鬧,孩子委屈,父母煩心。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詳細描述他的行為心理過程和結果:

對方情緒平靜後,有時間了,可以具體跟孩子講他剛剛的行為過程,或者心裡過程,以及剛剛行為的結果。注意是描述過程結果,不是評判或者說父母的觀點

因為孩子可能意識上並不清楚他具體做了什麼,或者即使清楚有可能想抵賴。這種詳細描述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做的事情,無法抵賴。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向孩子解釋對方的感受:

孩子的行為他自己瞭解了,但他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或者即使知道有問題,不知道具體給對方造成了什麼困擾

一個人真正知道自己錯了的核心是,他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痛苦。

也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對方的痛苦,才有可能去“走心”地道歉。想想自己伴侶,估計大家都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4.告訴孩子更好地方式: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再繼續目前這種行為的核心,應該是告訴孩子“更優的方式”。孩子很多時候是不知道該怎麼更好地表達他自己,所以會選用最本能的方式。讓孩子不再繼續錯誤的方式的核心,是讓孩子學會更好的方式,將錯誤方式淘汰掉

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錯了,要明確簡短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的”。這樣孩子才明確知道這種行為不被允許。而且這些不是針對他本人,僅僅是說他的行為,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並改正。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你以後跑的時候,要儘可能注意到周圍有沒有小朋友,有沒有障礙物(更優方式)。”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還給小朋友。你可以問一下‘我可以玩這個玩具嗎?’小朋友同意後,你再玩。他不同意,你就在一旁等待,或者問問他可不可以用其他玩具交換。但不能直接從小朋友手裡搶(更優方式)。”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可以說“嗨,你好”,也可以問問小朋友,可不可以拉拉小朋友的手(更優方式)。”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強扭的瓜不甜,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順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

1.作為家長,先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確實影響到對方了,可以家長先向對方道歉。因為大多數時候,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而且一般父母都會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時間先向對方說對不起,查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會非常委屈甚至梗著頭不道歉。最後變成哭鬧,孩子委屈,父母煩心。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詳細描述他的行為心理過程和結果:

對方情緒平靜後,有時間了,可以具體跟孩子講他剛剛的行為過程,或者心裡過程,以及剛剛行為的結果。注意是描述過程結果,不是評判或者說父母的觀點

因為孩子可能意識上並不清楚他具體做了什麼,或者即使清楚有可能想抵賴。這種詳細描述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做的事情,無法抵賴。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向孩子解釋對方的感受:

孩子的行為他自己瞭解了,但他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或者即使知道有問題,不知道具體給對方造成了什麼困擾

一個人真正知道自己錯了的核心是,他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痛苦。

也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對方的痛苦,才有可能去“走心”地道歉。想想自己伴侶,估計大家都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4.告訴孩子更好地方式: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再繼續目前這種行為的核心,應該是告訴孩子“更優的方式”。孩子很多時候是不知道該怎麼更好地表達他自己,所以會選用最本能的方式。讓孩子不再繼續錯誤的方式的核心,是讓孩子學會更好的方式,將錯誤方式淘汰掉

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錯了,要明確簡短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的”。這樣孩子才明確知道這種行為不被允許。而且這些不是針對他本人,僅僅是說他的行為,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並改正。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你以後跑的時候,要儘可能注意到周圍有沒有小朋友,有沒有障礙物(更優方式)。”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還給小朋友。你可以問一下‘我可以玩這個玩具嗎?’小朋友同意後,你再玩。他不同意,你就在一旁等待,或者問問他可不可以用其他玩具交換。但不能直接從小朋友手裡搶(更優方式)。”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可以說“嗨,你好”,也可以問問小朋友,可不可以拉拉小朋友的手(更優方式)。”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5.總結陳詞:

有的孩子在聽完上面,“描述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對方的感受+更優方式”,這一段話後,就會自發地去說對不起。真正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合適再去道歉,也會有助於孩子下一次避免這一次的情況發生(不是一定會避免)。

有的孩子聽完以後,可能會有些害怕,畢竟自己做了錯事害怕受懲罰;也有可能害羞,不知道怎麼具體去道歉;也有可能仍然覺得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無論是哪一種心理,孩子可能都沒有說要立即去說對不起,立即去道歉。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心理,去打消他的顧慮表達他的感受:“你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你害怕媽媽懲罰你批評你。媽媽最關心的是,寶貝兒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媽媽不會批評你。因為大家都會有出錯的時候。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會做錯事情。”

“你不知道該怎麼去和他說對不起,有點害羞。媽媽可以和你一起去。”

“你覺得剛剛的事情,他很傷心嗎?你可以做些什麼呢?(當孩子不覺得是事兒的時候,反而要引導他,而不是批評)”

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自發地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不恰當的地方。道歉只是一種形式,如果孩子可以認識到錯誤後去道歉,那當然最好。如果孩子還不能走到這一步,也應該給孩子時間讓他慢慢積累力量,有一天他最終也能做到。

而且身教重於言傳,如果父母做錯事後,可以誠懇地道歉,那麼孩子耳濡目染,最終也會學會。就害怕,父母自己沒有這種行為,卻要求孩子。


"

噗噗去年夏天剛跟小姐姐開始玩的時候,還不會說“對不起”和“抱歉”,因為在她生活裡,這兩個詞語可能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氣,“噗噗碰到我了,噗噗為什麼不說抱歉?”其實她的潛臺詞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說抱歉,這不公平。

後來噗噗也學會了說“抱歉”,寒假兩個小姐姐來找她玩兒。小姐姐的媽媽很快發現了“玄機”,“噗噗,你不能每次做點什麼事情,然後就說句抱歉。”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閨蜜家寶寶特別喜歡找小朋友們玩兒,寶寶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後笑著看著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閨蜜就立即要求寶寶說對不起,寶寶就死活不說,最後也哭了。

上個週末,我們準備出門,我讓她爹給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來,嘎嘎嘎嘎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她爹就說了一句話:“噗噗脾氣不好。”說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撲過來抱著我,哭得太厲害,一頓一頓跟我說:“爸爸說我......爸爸說噗噗......爸爸說抱歉......爸爸給噗噗說抱歉......噗噗好傷心......噗噗太傷心了......”是的,噗噗現在也學會了,遇到什麼事情,就會覺得對方要向她說抱歉(不過她爹確實應該說,哈哈)。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對不起和抱歉的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話題。

父母對抱歉的執念

小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執意要對方向自己說抱歉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周圍環境中有人執意要他說抱歉。但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與下意識的反應。

我發現,很多父母對抱歉有執念。

孩子撞著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還給小朋友!”

孩子覺得好玩兒,摸了小朋友頭髮,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點說對不起!”

......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不對嗎?

父母這種做法沒有達到他們預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來就要求對不起,孩子不說對不起,就開始講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相信每一位這樣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禮貌,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不適,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卻會讓孩子錯誤解讀對方信息。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有其他方面的結果。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圖片來自網絡;強制道歉,最後孩子往往是這種不走心的敷衍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僅僅要求孩子道歉,那麼最可能得到的結果是:

1.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這種僅僅要求孩子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的方法,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而變成,孩子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要求對方道歉,過度解讀甚至過度負向解讀對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餅乾。”......對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說了句“我想吃餅乾”沒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塊。但是孩子會用比實際行為更負向的詞彙來定義這件事

這是因為孩子一做什麼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會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原來這樣的行為這麼嚴重,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和嚴重的情況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會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媽媽告訴他,“像這樣鼓起來的疙瘩是疹子。”然後他頭上磕了包,他就會“泛化”認為這也是“疹子”。因為都是鼓起來的疙瘩。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故意傷害別人,然後說抱歉:

如果執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就是故意“傷害”別人,然後道歉。孩子會覺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抓著我不放。”不僅不覺得自己有錯,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甚至會認為,做錯事情了,只要輕飄飄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這件事就結束了

無論是第一種過度負向解讀對方,還是第二種過度看輕自己行為的後果,“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具體自己怎麼錯了,為什麼就要道歉。他拗不過自己的父母,他將他必須道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式宣洩出來!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不利於孩子反思:

我對問題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個人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要親自站到問題面前。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替對方站在了問題最前線,擋在了對方和他的問題之間。這樣對方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因為他都不在問題區。

我們在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簡單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實也相當於擋在了孩子和問題之間。不利於孩子反思,也就不利於他真正改變。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強扭的瓜不甜,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順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道歉

1.作為家長,先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確實影響到對方了,可以家長先向對方道歉。因為大多數時候,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而且一般父母都會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時間先向對方說對不起,查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錯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會非常委屈甚至梗著頭不道歉。最後變成哭鬧,孩子委屈,父母煩心。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2.詳細描述他的行為心理過程和結果:

對方情緒平靜後,有時間了,可以具體跟孩子講他剛剛的行為過程,或者心裡過程,以及剛剛行為的結果。注意是描述過程結果,不是評判或者說父母的觀點

因為孩子可能意識上並不清楚他具體做了什麼,或者即使清楚有可能想抵賴。這種詳細描述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做的事情,無法抵賴。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3.向孩子解釋對方的感受:

孩子的行為他自己瞭解了,但他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或者即使知道有問題,不知道具體給對方造成了什麼困擾

一個人真正知道自己錯了的核心是,他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痛苦。

也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對方的痛苦,才有可能去“走心”地道歉。想想自己伴侶,估計大家都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4.告訴孩子更好地方式: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再繼續目前這種行為的核心,應該是告訴孩子“更優的方式”。孩子很多時候是不知道該怎麼更好地表達他自己,所以會選用最本能的方式。讓孩子不再繼續錯誤的方式的核心,是讓孩子學會更好的方式,將錯誤方式淘汰掉

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錯了,要明確簡短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的”。這樣孩子才明確知道這種行為不被允許。而且這些不是針對他本人,僅僅是說他的行為,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並改正。

“你剛剛跑著的時候,撞著旁邊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點沒站穩,摔倒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嚇著了。你看,他現在哭得很傷心(對方的感受)。你以後跑的時候,要儘可能注意到周圍有沒有小朋友,有沒有障礙物(更優方式)。”

“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玩得很開心。你直接拿過來自己玩了(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小朋友很生氣,也很傷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對方的感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還給小朋友。你可以問一下‘我可以玩這個玩具嗎?’小朋友同意後,你再玩。他不同意,你就在一旁等待,或者問問他可不可以用其他玩具交換。但不能直接從小朋友手裡搶(更優方式)。”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喜歡這個小朋友。你摸了他的頭髮(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髮,所以他哭了(對方的感受)。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可以說“嗨,你好”,也可以問問小朋友,可不可以拉拉小朋友的手(更優方式)。”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5.總結陳詞:

有的孩子在聽完上面,“描述行為心裡過程和結果+對方的感受+更優方式”,這一段話後,就會自發地去說對不起。真正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合適再去道歉,也會有助於孩子下一次避免這一次的情況發生(不是一定會避免)。

有的孩子聽完以後,可能會有些害怕,畢竟自己做了錯事害怕受懲罰;也有可能害羞,不知道怎麼具體去道歉;也有可能仍然覺得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無論是哪一種心理,孩子可能都沒有說要立即去說對不起,立即去道歉。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心理,去打消他的顧慮表達他的感受:“你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你害怕媽媽懲罰你批評你。媽媽最關心的是,寶貝兒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媽媽不會批評你。因為大家都會有出錯的時候。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會做錯事情。”

“你不知道該怎麼去和他說對不起,有點害羞。媽媽可以和你一起去。”

“你覺得剛剛的事情,他很傷心嗎?你可以做些什麼呢?(當孩子不覺得是事兒的時候,反而要引導他,而不是批評)”

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自發地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不恰當的地方。道歉只是一種形式,如果孩子可以認識到錯誤後去道歉,那當然最好。如果孩子還不能走到這一步,也應該給孩子時間讓他慢慢積累力量,有一天他最終也能做到。

而且身教重於言傳,如果父母做錯事後,可以誠懇地道歉,那麼孩子耳濡目染,最終也會學會。就害怕,父母自己沒有這種行為,卻要求孩子。


孩子做錯事,還總是不覺得自己錯了,說他也不聽,這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道歉只是一種形式。父母的目的,是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做錯了什麼,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傷害與困擾,最重要學會更好的行為,淘汰目前的這種行為。

這才是父母真正的期望!道歉是隨之而來的自然行為。

強扭的瓜不甜!

ps,我一直想要不要在題目前面加上“做錯事”,後來也沒有加,因為有的時候可能並沒有做錯事,但是父母也會要求說對不起。所以我說有執念。

還有,今天搜出來的圖片,都是表情包,可見,對不起的話題,大家都很心塞!

今天就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