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當做自己的事情在處理。本應該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被爸媽催促。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會以為這是在給自己做事情。

特別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學習,還會找理由說是爸爸媽媽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心目當中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幫爸爸媽媽完成願望,所以學習也是給“父母”學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無所事事,每天也僅僅只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看什麼課程,成績需要達到多少分。對於家裡面其他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想法。當責任全部壓到家長身上之後,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享受。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當做自己的事情在處理。本應該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被爸媽催促。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會以為這是在給自己做事情。

特別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學習,還會找理由說是爸爸媽媽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心目當中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幫爸爸媽媽完成願望,所以學習也是給“父母”學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無所事事,每天也僅僅只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看什麼課程,成績需要達到多少分。對於家裡面其他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想法。當責任全部壓到家長身上之後,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享受。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對親子的關鍵作用:

實際上,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有“界限感”的存在,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的舒心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和父母有“界限感”會讓雙方變得更加有安全感,自己不必要為了自己想做什麼事情而感到擔憂,擔心責罵。也會讓孩子掌握自己寫作的節奏,懂得自己做事的主次形成“次序感”。同時界限感還會讓孩子自己把握應該做什麼,從而有方向感

那麼,鑑於“界限原則”會給孩子和父母帶來更好的影響,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種“界限感”,從而遵守“界限原則”呢?

  • 第1點、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現在很多的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也覺得孩子需要全身心的照顧,同時也不願意讓老人帶孩子,所以自己就當全職媽媽。可是我們會發現,寶媽事情非常多,把孩子當做自己炫耀、攀比的物品。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謾罵。甚至孩子做任何事情,就必須給爸爸媽媽彙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卻讓孩子內心受挫。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當做自己的事情在處理。本應該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被爸媽催促。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會以為這是在給自己做事情。

特別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學習,還會找理由說是爸爸媽媽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心目當中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幫爸爸媽媽完成願望,所以學習也是給“父母”學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無所事事,每天也僅僅只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看什麼課程,成績需要達到多少分。對於家裡面其他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想法。當責任全部壓到家長身上之後,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享受。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對親子的關鍵作用:

實際上,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有“界限感”的存在,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的舒心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和父母有“界限感”會讓雙方變得更加有安全感,自己不必要為了自己想做什麼事情而感到擔憂,擔心責罵。也會讓孩子掌握自己寫作的節奏,懂得自己做事的主次形成“次序感”。同時界限感還會讓孩子自己把握應該做什麼,從而有方向感

那麼,鑑於“界限原則”會給孩子和父母帶來更好的影響,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種“界限感”,從而遵守“界限原則”呢?

  • 第1點、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現在很多的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也覺得孩子需要全身心的照顧,同時也不願意讓老人帶孩子,所以自己就當全職媽媽。可是我們會發現,寶媽事情非常多,把孩子當做自己炫耀、攀比的物品。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謾罵。甚至孩子做任何事情,就必須給爸爸媽媽彙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卻讓孩子內心受挫。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時候孩子或許會思考:“媽媽為什麼什麼都想知道?這明明是我的事情啊!”“媽媽為什麼又問我?這個事情是我的隱私!”

當孩子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已經暗示他不想自己的父母管教太多的事情。所以,一旦得知這些訊息,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給自己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平等的相處,把孩子當做是朋友,相互尊重。

  • 第2點、雙方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父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在很多家長心目當中一定認為培養孩子。實際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更加應該扮演引導的作用。孩子探索,當孩子遇見困難或者走上歪路的時候才需要父母。

父母在家裡應該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圍而不是幫孩子打理好一切,幫孩子洗衣做飯會損害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久而久之,爸爸媽媽所有的父母全部成為理所當然。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當做自己的事情在處理。本應該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被爸媽催促。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會以為這是在給自己做事情。

特別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學習,還會找理由說是爸爸媽媽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心目當中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幫爸爸媽媽完成願望,所以學習也是給“父母”學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無所事事,每天也僅僅只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看什麼課程,成績需要達到多少分。對於家裡面其他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想法。當責任全部壓到家長身上之後,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享受。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對親子的關鍵作用:

實際上,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有“界限感”的存在,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的舒心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和父母有“界限感”會讓雙方變得更加有安全感,自己不必要為了自己想做什麼事情而感到擔憂,擔心責罵。也會讓孩子掌握自己寫作的節奏,懂得自己做事的主次形成“次序感”。同時界限感還會讓孩子自己把握應該做什麼,從而有方向感

那麼,鑑於“界限原則”會給孩子和父母帶來更好的影響,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種“界限感”,從而遵守“界限原則”呢?

  • 第1點、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現在很多的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也覺得孩子需要全身心的照顧,同時也不願意讓老人帶孩子,所以自己就當全職媽媽。可是我們會發現,寶媽事情非常多,把孩子當做自己炫耀、攀比的物品。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謾罵。甚至孩子做任何事情,就必須給爸爸媽媽彙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卻讓孩子內心受挫。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時候孩子或許會思考:“媽媽為什麼什麼都想知道?這明明是我的事情啊!”“媽媽為什麼又問我?這個事情是我的隱私!”

當孩子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已經暗示他不想自己的父母管教太多的事情。所以,一旦得知這些訊息,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給自己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平等的相處,把孩子當做是朋友,相互尊重。

  • 第2點、雙方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父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在很多家長心目當中一定認為培養孩子。實際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更加應該扮演引導的作用。孩子探索,當孩子遇見困難或者走上歪路的時候才需要父母。

父母在家裡應該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圍而不是幫孩子打理好一切,幫孩子洗衣做飯會損害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久而久之,爸爸媽媽所有的父母全部成為理所當然。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孩子在家裡面應該扮演的是家庭一份子的責任,和爸爸媽媽相處就是應該有孩子所需要做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力的滿足父母的期望,不辜負父母。

只有雙方表達自己想要做什麼,不想對方做什麼,這才能讓孩子和父母懂得對方的底線,從而也就產生了一種界限,雙方在交流的時候也就不會觸碰。

  • 第3點、感覺“被侵犯”要相互溝通

“媽媽,我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寫作業,你不要管我了。我自己是有計劃的,況且我剛休息一會,你就來了。你就不能問一下我自己的安排嗎?為什麼又管教我的學習?”

很多家長也會誤會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受委屈之後也不會多說什麼。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有問題,就應該說出來。孩子有問題,就可以解釋,這才是良好的溝通。

當感覺自己父母和孩子沒有界限意識,自己被侵犯的時候就應該相互溝通。作為寶媽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而不是隨意的指責。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當做自己的事情在處理。本應該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被爸媽催促。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會以為這是在給自己做事情。

特別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學習,還會找理由說是爸爸媽媽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心目當中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幫爸爸媽媽完成願望,所以學習也是給“父母”學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無所事事,每天也僅僅只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看什麼課程,成績需要達到多少分。對於家裡面其他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想法。當責任全部壓到家長身上之後,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享受。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對親子的關鍵作用:

實際上,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有“界限感”的存在,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的舒心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和父母有“界限感”會讓雙方變得更加有安全感,自己不必要為了自己想做什麼事情而感到擔憂,擔心責罵。也會讓孩子掌握自己寫作的節奏,懂得自己做事的主次形成“次序感”。同時界限感還會讓孩子自己把握應該做什麼,從而有方向感

那麼,鑑於“界限原則”會給孩子和父母帶來更好的影響,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種“界限感”,從而遵守“界限原則”呢?

  • 第1點、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現在很多的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也覺得孩子需要全身心的照顧,同時也不願意讓老人帶孩子,所以自己就當全職媽媽。可是我們會發現,寶媽事情非常多,把孩子當做自己炫耀、攀比的物品。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謾罵。甚至孩子做任何事情,就必須給爸爸媽媽彙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卻讓孩子內心受挫。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時候孩子或許會思考:“媽媽為什麼什麼都想知道?這明明是我的事情啊!”“媽媽為什麼又問我?這個事情是我的隱私!”

當孩子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已經暗示他不想自己的父母管教太多的事情。所以,一旦得知這些訊息,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給自己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平等的相處,把孩子當做是朋友,相互尊重。

  • 第2點、雙方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父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在很多家長心目當中一定認為培養孩子。實際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更加應該扮演引導的作用。孩子探索,當孩子遇見困難或者走上歪路的時候才需要父母。

父母在家裡應該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圍而不是幫孩子打理好一切,幫孩子洗衣做飯會損害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久而久之,爸爸媽媽所有的父母全部成為理所當然。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孩子在家裡面應該扮演的是家庭一份子的責任,和爸爸媽媽相處就是應該有孩子所需要做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力的滿足父母的期望,不辜負父母。

只有雙方表達自己想要做什麼,不想對方做什麼,這才能讓孩子和父母懂得對方的底線,從而也就產生了一種界限,雙方在交流的時候也就不會觸碰。

  • 第3點、感覺“被侵犯”要相互溝通

“媽媽,我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寫作業,你不要管我了。我自己是有計劃的,況且我剛休息一會,你就來了。你就不能問一下我自己的安排嗎?為什麼又管教我的學習?”

很多家長也會誤會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受委屈之後也不會多說什麼。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有問題,就應該說出來。孩子有問題,就可以解釋,這才是良好的溝通。

當感覺自己父母和孩子沒有界限意識,自己被侵犯的時候就應該相互溝通。作為寶媽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而不是隨意的指責。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 第4點、不要一味的從自己角度看問題

“我要你去學習!”“去,給我學習去!”“給我睡覺去,這都幾點了,對身體不好!”“數學成績不好就回來多看看,怎麼又在看英語了?”

家長總是會在家庭關係中刻畫“我”的形象,好像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好一樣,也會讓孩子認為“這是我在為我父母做事”。

實際上,這是父母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感覺做事情,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

"

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就開始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的?

鄰居家的孩子又在家裡面捱打,哭鬧聲讓周圍的鄰居已經見怪不怪了。沒過一會兒,大家聽到他媽媽說:“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來就是手機,你以後和手機過吧!才剛上初中,就這麼放肆了?你以後還上不上大學,你看你這樣子有什麼用?乾脆別讀書了?”

本以為孩子只會沉默的接受媽媽的教育,沒想到這時候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需要你管!作業沒寫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給我滾,今天這個家裡容不下你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樣的爭吵或許每天都在一些家庭裡面上演,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總是去指責孩子,並且將之放到比較高的高度。孩子處於青春期,火氣更旺,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重話,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孩子真的說出這種話,作為父母還是應該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的父母會過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說出“我不想讓你管我”的話語。實際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明白“界限原則”很重要!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是什麼?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明知可為而為之”,這裡其實就說明了所謂的界限,是人與人相處必須存在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親密,也不應該不考慮界限,隨意的干涉對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關的心理學家對“界限教育”做過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在和孩子相處中懂得“界限原則”。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則;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每一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由;家長應該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告誡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要控制孩子對事物的慾望。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幫我倒一杯水好嗎?”“可以,我的寶貝!”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了?你可以幫我寫嗎?”“不可以,這是你自己的任務!”

其實就拿上面的對話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麼是所謂的界限?你可以幫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無原則做一些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大家在這之中還存在對於“界限原則” 的誤區。

面對“界限原則”,這些誤區別觸碰:

  • 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樂教育”,這是“界限”嗎?

“寶寶,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幹什麼就好了 ,媽媽不會打擾你的!”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再也不忌憚媽媽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說,現在光明正大。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來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寶媽不需要考慮界限的問題。試想一下,孩子還小玩手機影響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這時候過分的堅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 過度的保護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則”

“你怎麼不知道學習?”

“你怎麼又這麼晚起來?”

“你怎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當做自己的事情在處理。本應該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被爸媽催促。長時間如此,孩子就會以為這是在給自己做事情。

特別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學習,還會找理由說是爸爸媽媽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心目當中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幫爸爸媽媽完成願望,所以學習也是給“父母”學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就無所事事,每天也僅僅只是考慮清楚自己需要看什麼課程,成績需要達到多少分。對於家裡面其他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想法。當責任全部壓到家長身上之後,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享受。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界限原則”對親子的關鍵作用:

實際上,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有“界限感”的存在,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的舒心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和父母有“界限感”會讓雙方變得更加有安全感,自己不必要為了自己想做什麼事情而感到擔憂,擔心責罵。也會讓孩子掌握自己寫作的節奏,懂得自己做事的主次形成“次序感”。同時界限感還會讓孩子自己把握應該做什麼,從而有方向感

那麼,鑑於“界限原則”會給孩子和父母帶來更好的影響,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種“界限感”,從而遵守“界限原則”呢?

  • 第1點、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現在很多的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也覺得孩子需要全身心的照顧,同時也不願意讓老人帶孩子,所以自己就當全職媽媽。可是我們會發現,寶媽事情非常多,把孩子當做自己炫耀、攀比的物品。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謾罵。甚至孩子做任何事情,就必須給爸爸媽媽彙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卻讓孩子內心受挫。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這時候孩子或許會思考:“媽媽為什麼什麼都想知道?這明明是我的事情啊!”“媽媽為什麼又問我?這個事情是我的隱私!”

當孩子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已經暗示他不想自己的父母管教太多的事情。所以,一旦得知這些訊息,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給自己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平等的相處,把孩子當做是朋友,相互尊重。

  • 第2點、雙方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父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在很多家長心目當中一定認為培養孩子。實際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更加應該扮演引導的作用。孩子探索,當孩子遇見困難或者走上歪路的時候才需要父母。

父母在家裡應該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圍而不是幫孩子打理好一切,幫孩子洗衣做飯會損害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久而久之,爸爸媽媽所有的父母全部成為理所當然。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孩子在家裡面應該扮演的是家庭一份子的責任,和爸爸媽媽相處就是應該有孩子所需要做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力的滿足父母的期望,不辜負父母。

只有雙方表達自己想要做什麼,不想對方做什麼,這才能讓孩子和父母懂得對方的底線,從而也就產生了一種界限,雙方在交流的時候也就不會觸碰。

  • 第3點、感覺“被侵犯”要相互溝通

“媽媽,我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寫作業,你不要管我了。我自己是有計劃的,況且我剛休息一會,你就來了。你就不能問一下我自己的安排嗎?為什麼又管教我的學習?”

很多家長也會誤會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受委屈之後也不會多說什麼。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有問題,就應該說出來。孩子有問題,就可以解釋,這才是良好的溝通。

當感覺自己父母和孩子沒有界限意識,自己被侵犯的時候就應該相互溝通。作為寶媽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而不是隨意的指責。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 第4點、不要一味的從自己角度看問題

“我要你去學習!”“去,給我學習去!”“給我睡覺去,這都幾點了,對身體不好!”“數學成績不好就回來多看看,怎麼又在看英語了?”

家長總是會在家庭關係中刻畫“我”的形象,好像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好一樣,也會讓孩子認為“這是我在為我父母做事”。

實際上,這是父母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感覺做事情,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

“我的事不用你管”,父母和孩子相處,得懂得“界限原則”

父母和孩子的存在組成了一個家庭,但是父母和孩子卻又是獨立的個體。作為家長,應該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不是一味的將視野放到孩子身上。

我們也相信,當父母心存這種“界限原則”,大家心目當中有“界限感”的時候,一定會更加的舒適。不至於擔心別人發現自己祕密而不安,不至於因為擔心別人的教育而煩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