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面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父母強迫孩子分享,這是剝削。

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排斥分享,對分享有牴觸情緒,甚至,心裡會有匱乏感。

上大學那會,宿舍裡有一個女孩,買了零食就藏起來,從不會和舍友們分享。

畢業吃散夥飯時,她喝多了,摟著我們一個勁道歉,說小時候,他們家開飯店,不管她玩什麼,只要有客人的孩子看上她的玩具,父母一定是逼著他分享。

她討厭分享,所以寧願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

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的孩子。

父母強迫孩子去分享,會讓孩子有一種感覺,我的東西我沒有決定權,我的感受也並不重要,別人要我的東西,我必須給。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面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父母強迫孩子分享,這是剝削。

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排斥分享,對分享有牴觸情緒,甚至,心裡會有匱乏感。

上大學那會,宿舍裡有一個女孩,買了零食就藏起來,從不會和舍友們分享。

畢業吃散夥飯時,她喝多了,摟著我們一個勁道歉,說小時候,他們家開飯店,不管她玩什麼,只要有客人的孩子看上她的玩具,父母一定是逼著他分享。

她討厭分享,所以寧願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

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的孩子。

父母強迫孩子去分享,會讓孩子有一種感覺,我的東西我沒有決定權,我的感受也並不重要,別人要我的東西,我必須給。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小區裡,就有這麼一個孩子,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為了讓孫子在別人眼裡,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只要別人要他手裡的玩具,爺爺奶奶都讓他給別人。以至於,現在別人多看一眼他手中的玩具,他都會主動地問:“你是喜歡這個嗎?我可以給你。”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說:“人從天性上來說就是自私的。”

強迫孩子去分享,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剝奪本該屬於孩子的權利,這是剪斷孩子的翅膀。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面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父母強迫孩子分享,這是剝削。

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排斥分享,對分享有牴觸情緒,甚至,心裡會有匱乏感。

上大學那會,宿舍裡有一個女孩,買了零食就藏起來,從不會和舍友們分享。

畢業吃散夥飯時,她喝多了,摟著我們一個勁道歉,說小時候,他們家開飯店,不管她玩什麼,只要有客人的孩子看上她的玩具,父母一定是逼著他分享。

她討厭分享,所以寧願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

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的孩子。

父母強迫孩子去分享,會讓孩子有一種感覺,我的東西我沒有決定權,我的感受也並不重要,別人要我的東西,我必須給。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小區裡,就有這麼一個孩子,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為了讓孫子在別人眼裡,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只要別人要他手裡的玩具,爺爺奶奶都讓他給別人。以至於,現在別人多看一眼他手中的玩具,他都會主動地問:“你是喜歡這個嗎?我可以給你。”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說:“人從天性上來說就是自私的。”

強迫孩子去分享,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剝奪本該屬於孩子的權利,這是剪斷孩子的翅膀。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面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父母強迫孩子分享,這是剝削。

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排斥分享,對分享有牴觸情緒,甚至,心裡會有匱乏感。

上大學那會,宿舍裡有一個女孩,買了零食就藏起來,從不會和舍友們分享。

畢業吃散夥飯時,她喝多了,摟著我們一個勁道歉,說小時候,他們家開飯店,不管她玩什麼,只要有客人的孩子看上她的玩具,父母一定是逼著他分享。

她討厭分享,所以寧願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

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的孩子。

父母強迫孩子去分享,會讓孩子有一種感覺,我的東西我沒有決定權,我的感受也並不重要,別人要我的東西,我必須給。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小區裡,就有這麼一個孩子,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為了讓孫子在別人眼裡,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只要別人要他手裡的玩具,爺爺奶奶都讓他給別人。以至於,現在別人多看一眼他手中的玩具,他都會主動地問:“你是喜歡這個嗎?我可以給你。”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說:“人從天性上來說就是自私的。”

強迫孩子去分享,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剝奪本該屬於孩子的權利,這是剪斷孩子的翅膀。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習得過程。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離不開父母正確的引導。

首先,等待合適的時機。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孩子上小學前都處在“前道德水平”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5歲)是一個為“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缺乏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

《媽媽是超人》裡,霍思燕建議嗯哼把自己不喜歡玩的玩具,分享給更需要它們的小朋友,可卻遭到了暖男嗯哼強烈的拒絕。

接著,霍思燕說了很多的道理,可是,嗯哼還是很狂躁地說“不”。

霍思燕沒有逼迫嗯哼,而是起身說:“我去給你倒杯水。”

節目中,霍思燕很明確地表示:

“我真的不是很想強迫他做這件事情,小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如果他成長還不到這個階段的話,我就可以選擇放棄,慢慢來,他總有一天會養成。”

其次,尊重孩子的意願,分享是基於孩子願意。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父母一定尊重孩子的意願。

"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文| 多多黛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傍晚,我帶著言寶去小廣場玩。

廣場有一輛平衡車放在長凳邊,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想騎,一個女子走過來,把車子拿給小男孩說:“騎吧,我家哥哥去玩別的了。”

她話音剛落,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往這邊跑,一邊喊;“那是我的車,不許騎。”

女子說:“你不是在玩槍戰,車子給這個弟弟玩一會,怎麼了?”

男孩不說話,只是用力把自己的車子拽回來。

他媽媽不高興了,說:“你又不騎,為什麼不可以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幹嘛要這麼小氣?”

男孩不說話,騎車走了。

女子無奈地說:“哎,這孩子就是這麼自私,長大肯定混不開。”

在男孩媽媽的眼裡,她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讓她覺得很丟人。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她為什麼不懂,誰的東西,誰做主的道理呢?

Twitter上有這樣的一個帖子:

一個外國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

正當她兒子很開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

幾個陌生的孩子圍著他,有的人,還伸手想拿他的玩具。

這個男孩懵了,把玩具抱在懷裡,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媽媽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你就拒絕。”

有了媽媽的支持,小男孩很堅定地拒絕了那些孩子。

被拒絕的孩子向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跟孩子們解釋:“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這個媽媽這件事發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這個帖子獲得二十多萬人的轉載和點贊。

同一個世界,不同款的老母親。但是,養娃卻是一樣的道理,那便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不是孩子不願意分享,而是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意義。

低年齡的孩子,不明白何為分享。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共贏”的說話,分享會為自己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0~4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分享的意識。

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曾經做過一個“糖果實驗”。

恩斯特邀請了229名3~8歲的孩子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在每一輪實驗中,孩子們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輪實驗,每個孩子都獲得一份糖果,他可以選擇,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

第二輪實驗,每個孩子獲得三份糖果,他可以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者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得兩份糖果,他可以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者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教授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也完全不同。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孩子的7~8歲孩子選擇與另外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雙份的糖果的誘惑,還是有高於40%的7~8歲的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而3~4歲得兒童中,只有不到9%得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低年齡的孩子,自私或許是一種本性,不願意與人分享。

孩子不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處在物權意識敏感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表明:

0~3歲是孩子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規則去活動,不能理解別人所謂的規則。

到了4歲後,孩子更多是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2歲後,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明白“你的”和“我的”。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這樣他們不僅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會尊重別人的東西。

自己的玩具,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給別人玩。別人的東西,只有他們願意和同意,自己才能去拿。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面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父母強迫孩子分享,這是剝削。

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排斥分享,對分享有牴觸情緒,甚至,心裡會有匱乏感。

上大學那會,宿舍裡有一個女孩,買了零食就藏起來,從不會和舍友們分享。

畢業吃散夥飯時,她喝多了,摟著我們一個勁道歉,說小時候,他們家開飯店,不管她玩什麼,只要有客人的孩子看上她的玩具,父母一定是逼著他分享。

她討厭分享,所以寧願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

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的孩子。

父母強迫孩子去分享,會讓孩子有一種感覺,我的東西我沒有決定權,我的感受也並不重要,別人要我的東西,我必須給。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小區裡,就有這麼一個孩子,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為了讓孫子在別人眼裡,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只要別人要他手裡的玩具,爺爺奶奶都讓他給別人。以至於,現在別人多看一眼他手中的玩具,他都會主動地問:“你是喜歡這個嗎?我可以給你。”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說:“人從天性上來說就是自私的。”

強迫孩子去分享,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剝奪本該屬於孩子的權利,這是剪斷孩子的翅膀。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習得過程。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離不開父母正確的引導。

首先,等待合適的時機。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孩子上小學前都處在“前道德水平”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5歲)是一個為“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缺乏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

《媽媽是超人》裡,霍思燕建議嗯哼把自己不喜歡玩的玩具,分享給更需要它們的小朋友,可卻遭到了暖男嗯哼強烈的拒絕。

接著,霍思燕說了很多的道理,可是,嗯哼還是很狂躁地說“不”。

霍思燕沒有逼迫嗯哼,而是起身說:“我去給你倒杯水。”

節目中,霍思燕很明確地表示:

“我真的不是很想強迫他做這件事情,小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如果他成長還不到這個階段的話,我就可以選擇放棄,慢慢來,他總有一天會養成。”

其次,尊重孩子的意願,分享是基於孩子願意。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父母一定尊重孩子的意願。

霍思燕:比起教孩子懂事,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孩子對玩具的“吝嗇”,這也是說明他們的物權意識在萌芽,尊重孩子,有助於孩子的無權意識的建立。

以後,他們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當別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時候,才會說“不”。

再次,鼓勵孩子去分享。

孩子不願意分享,可能是誤會了分享的意思,以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可以先等待一會,再問孩子是否願意。

還可以讓別的孩子拿玩具交換,並且,及時讓別人歸還玩具,讓孩子明白分享出去的玩具,還是會回到自己手裡的。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說:

“人從天性上來說就是自私的。”

養了一個自私的孩子,這不丟人。

丟人的是,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逼迫孩子去分享。

允許孩子不分享,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愛。

- END -

作者簡介:多多黛,80後女子。超煩惱爸媽營特約作者。本文來源於公眾號超煩惱爸媽營(ID:cfnbama)。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