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博物館 火鍋 東京 美食 觀察者網 2017-04-12

【文/觀察者網 高雪瀅】親愛的朋友,你每天吃那麼多牛肚,敢不敢告訴我下面哪個是毛肚?哪個才是真正的牛肚?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這都回答不上來,你對得起那頭牛麼?

我們都知道,牛是反芻動物,有四個胃。但每個胃對應我們常吃的哪種食物,卻傻傻分不清楚,常常統一稱為“牛肚”。

最近,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辦了大英博物館特展,網友@huu00_狐 看展之後驚呼:幾十年的困惑終於得到解答!終於分清那四種牛肚了!

第一張圖是“第一胃內壁”,獸醫學上稱為“瘤胃”,又被稱為“牛草肚”。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瘤胃表面是疙瘩狀的突起,口感比較韌,適合煮或者放火鍋裡。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第二張圖是“第二胃內壁”,獸醫學上稱為“網胃”,又稱蜂巢胃、麻肚、金錢肚。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網胃”表面是蜂窩狀、網狀的突起,口感也很韌,適宜燜煮。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第三張圖叫“第三胃內壁”,獸醫學上稱為“瓣胃”,即我們常說的“牛百葉”或“毛肚”。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瓣胃表面呈現大量薄瓣狀,帶小突起,口感爽脆,一般作拌菜或者涮火鍋。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第四張圖是“第四胃內壁”,獸醫學上稱為“皺胃”,即我們常說的“牛肚”。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皺胃既有韌性,又有豐富多褶皺的表面,無論是作拌菜還是涮鍋、燜煮都很美味。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前三個胃(瘤胃、網胃、瓣胃)實際上並不具備分泌胃液的功能,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胃”,而是變態的食道。

牛真正的“胃”是皺胃,四個胃的分佈情況是這樣的: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更清晰的示意圖如下: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去火鍋店裝X了:老闆,給我來一份第三胃內壁!

感謝博物館,我終於分清這幾種牛肚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