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保險,究竟該怎麼選擇?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重疾險,意外險,車險等等。

但是普通人經常會買不到合適的產品,比如理財險,返還型保險,某某福。

如果退保,可以拿回來的錢非常少,捨不得,但是不退保繼續繳費,保障功能和你想要的又不一樣。

這個時候你會非常痛苦,無論選擇哪種,你都會有損失。

保險最大的風險就是你購買的保障並不是你需要的保障,這也是現在絕大多數人對商業保險乃至整個保險行業的怨氣非常大。

一方面是很多人確實對保險不懂,全民科普不力。

另一方面是保險代理人魚龍混雜,或許有的自己就不懂,或者他知道但是故意隱瞞一些,為了一些提成,最後導致投保人吃虧。

深度分析:保險,究竟該怎麼選擇?

所以今天專門寫了一篇關於如何選擇保險的文章,文章有點長。

但是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我不敢說絕大多數人,90%以上的人都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來進行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

  • 社保的有限性難退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說去年非常火的電影,名字叫《我不是藥神》。

裡面的一個情節,以為老太太對著警察說:

“我病了三年,4萬塊一瓶的正版藥,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電影折射現實,在生活中,生病是非常非常常見的,無論是小到發燒感冒,大到癌症腫瘤。

有人可能會問,我們不是基本上有社保麼,藥費報銷就可以了,為什麼還會把房子都吃沒了?

社保,是社會保險的簡稱,絕大多數在企業工作的人,都會繳納五險一金,單位交一部分,個人交一部分。

這個“五險”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保,分別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

但是,社保的範圍是非常小的,對於重大疾病,慢性病,社保的能力非常有限。

在電影中,這個天價藥叫做格列寧,現實中叫做格列衛,是很久以後才被納入醫保的。

到目前為止,很多治療重大疾病的特效藥,副作用小的進口藥,醫保是不可以報銷的,真正能報銷的藥品,在已知的藥品名錄中僅僅佔1.4%。

而且醫保第三者責任不保(比如交通事故),生病後身體康復治療也不保。

當然社保的原理就是覆蓋儘可能多的人,所以只是最最基本的保障,作用非常有限。

這個時候,商業保險的配置就是非常必要的。

  • 保險公司如何盈利?難退

首先,我們要知道保險公司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好心給你幫你賠償,幫你規避風險麼?

賺錢,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股東,董事會,還有所有的保險行業的從業者都是緊緊圍繞盈利為目的的。

保險業務員的提成高得恐怖,根據險種不同提成也不同,但是低於10%的非常少,還有的提成都20%左右,高的可以到35%。

也就是說,你繳納100元的保費,還沒進保險公司的賬戶,就已經有10-35元進了給你推銷保險的業務員的口袋裡了。

當然現在除了保險經濟之外,銷售的渠道非常之多:

保險代理人(大姐,這兒有一份兒童教育金非常適合你的孩子)

銀行櫃檯(您好,您可以錢存在這個利率更高)

電話銷售(您好,我的工號是...,打電話給您推薦一款XX保險)

第三方網絡銷售平臺(淘寶,京東)

保險公司的官網,等等。

那麼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是什麼呢?

所有的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都有三種,一般稱之為三差:死差、利差、費差。

我分別來具體闡述一下,首先是死差:

某個保險公司設計一款壽險產品的時候預期每1000人中,只有10人死亡,但是最後只有6人死亡,那麼少發生的4個人死亡帶來的死亡成本減少就是死差益。

你說那如果多餘10個人死亡不就虧本了麼,你錯了,保險公司有一群非常精通數學的專業精算師。

自然死亡率或者波動稍微高一點的重大疾病實際發生的概率已經相對平穩了,他們通過計算預期發生的概率,來計算實際的死差。

不僅如此,保險公司會把這些發生率風險通過再保險公司來進一步減少死差的波動。

其次是利差:

保險公司的保費都有一個定價利率給你,比如3%,也就是所謂的預定利率,但是實際上保險公司會把這筆錢進行投資,獲得的收益回報是10%,那麼就會有7%的利差收益。

對於一年的保險一下的保險,這個收益影響不大,但是對於幾十年的保險,並且可以複利,這個利率就非常驚人了。

最後是費差,比如一個保險公司預計發生100萬的費用,但是最後付出了80萬費用,那麼這20萬的錢就可以省下來的錢就少費差收益。

怎麼省下來呢,很簡單,就是通過各種的宣傳和銷售,不管你是做什麼的,不管你是否適合這個保險,你都可以買我們家的保險。

這樣一定會有人買到不適合自己的保險,或者買的保險到最後無法進行正常賠付,最後還會說誰讓你自己沒看清保險的條條框框呢。。。

這三種費用來源導致了,整個保險收費,幾乎永遠是隻賺不賠的,但這些利潤終究來說來自於每一個投保人。

  • 保險的本質難退

保險保的是什麼?保險保的不是人,而是錢。

為什麼呢,你要知道,商業保險,無論是意外險,壽險,重疾險,車險,它都無法治病救人,它唯一能提供的就是金錢。

你買了保險,他並不能夠降低你的患病的概率,也不能夠讓你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為什麼你會購買商業保險,因為它能幫助你規避風險,通過大量的賠付費用,讓你不被一些可能存在的風險所擊垮。

《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比如一個億萬富翁,他有必要買保險麼?因為他們的資產龐大,即使碰個車,生個大病,他們的生活質量不會有任何的影響,這個時候他們根本不需要保險。

他們的抗風險能力非常強,所以大部分富人都是設計獨特的個性化極強的針對性險種,比如梅西,C羅,他們最需要的保險是雙腿。

而他們的保額也非常驚人,根據報道,C羅2118年雙腿保額1.6億歐元,梅西是1.4億歐元,比黃金還貴的腿。。。

那麼對於一個家庭,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

在一個普通家庭中,如果失去了誰對我們家庭的損失最大呢,這裡不是說情感的損失,而是對於家庭整體的經濟損失。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不在了,對家庭的損失最大。

而一個人最大的風險是什麼,無非就是身故和重大疾病。

因為一旦他出現了任何問題,家庭的經濟來源立刻為0,對於家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這裡要特別強調一下,家庭支柱的保險配置是最先考慮的。

其次就是老人和孩子了,在大人保證了的前提下,再選擇考慮老人和孩子的保險。

而你買保險的本質就是為了規避這些風險,以小博大。所以保險保的是人,不是錢。

  • 該怎麼買保險難退

保險的種類非常多,那麼我們到底該買什麼保險,有哪些保險對我來說我非常有用的呢,別急,我現在分別具體闡述我們究竟該怎麼買保險。

首先最重要的是重疾險,它包括:惡性腫瘤,急性積極梗塞、腦中風後遺症、重大器官移植手術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和終末期腎病這六種核心重大疾病。

這6種重大疾病佔一般人一輩子患上重疾的80%-85%。。

另外還規定了另外19種常見重大疾病,組合成25種,這時市面上絕大多數重疾產品的基本覆蓋範圍。

但是這裡有一個非常大的坑,對於一般人來說,超過這25種疾病之外的其他重疾的概率非常之低,這個時候保險公司會給你說我可以擔保100種疾病。

這個時候它告訴你,擔保的疾病是一般人的4倍,你就會覺得非常划算啊,然後順便給你加了部分保費。

但其實是非常不划算的,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你買了一個電腦4000元,它的進貨價3800,賺你200。

但很多賣家不這樣,他選擇送電腦紙貼,屏幕貼膜,鼠標墊等等,這些成本也許僅僅40,但是他會收你200,又多賺了你160。

很多保險公司重疾高於25種的,就扮演鼠標,鼠標墊,貼膜這樣的角色,你買的是否是這樣呢?

對於重疾險,你只需要考慮25種重大疾病的保險即可,無需再購買多餘的。

其次,對於重疾險的保額,既然為了規避風險,那麼是不是保額越多越好呢?

從醫學角度來說,一般重疾險整體治療的費用大概是30-50萬,所以建議的額度最低是50萬,這個是最划算,並且對你來說需要交的錢也是相對少的。

當然經濟寬裕,幾百萬以上也可以,但我說的是大多數人的基本水平和保障。

這裡也強調一下,重疾險一般是10年以上,30年以上居多,這是大多保險公司的規定。

其次是壽險,也就是保身故。

壽險最典型的就是,家裡老人通過購買定期壽險在選定的保險期內萬一身故,也可以為子女提供一個未來經濟保障。

大家經常會覺得意外險要買很高的保額好像有點意外我就身故了,我可以有比較高的保障。但實際上意外只佔身故的百分之三不到。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身故是沒有辦法用意外險來保障的,所以一定要拿定期壽險來保障。定期壽險是隻要身故就都賠償。

最後是意外險,這個就和個人的職業風險和偏好有關了,別人你是英語教師和消防員,這兩個的職業風險不同的,相對於的報銷費用也不同。

或者你是那種每天三點一線,家,辦公室之間來回的,和你天天出差,滿世界飛的,兩者的風險也是不同的。

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深度分析:保險,究竟該怎麼選擇?

  • 什麼樣的保險不該買難退

既然有需要買的保險,那麼比如也有不需要購買的。而這種保險,通常用非常巧妙的方式來偽裝成保險產品。

這裡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理財保險,一類是捆綁保險。

理財保險的例子,比如萬能型壽險和分紅型壽險。

我在上面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保險公司通過利差,進行復利投資,賺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

而這種保險,一旦開始你就不能停止,必須連繳20年,期間,你只要停了,你買入的賬戶就“鉅額浮虧”了,這種保險代理人通常會有豐厚的提出。

這種保險給你感覺是:錢慢慢返還給你,而且還有保險,相當於不花錢就可以買保障。

但實際上,你的現金流和你現金價值都是出於虧損的,所以是不推薦的。

第二種捆綁型的保險,就是以平安福為例。

我知道,只要我說了這個,必定會有平安人來反駁,擺事實講道理,或者問候你全家。

2017年的財報顯示,平安淨利潤上千億,而壽險和健康險業務佔比40%。

其中就是這個平安福立下了頭功。

它就是我所說的類似買電腦送的貼膜,鼠標墊這樣的角色。

他們非常巧妙的迴避了重要的問題:高發輕症不保,包括:冠狀動脈介入術、輕度腦中風、不典型急性心梗。

要知道,這三種高發輕症恰恰是輕症理賠數量最多的,佔比達90%以上…

這樣一來,非常不划算,目前2019年的平安福策略:終身壽險+重疾險(必選)+可選附加選(惡性腫瘤多次賠付+投/被保人豁免+長期意外險+住院理療)

但其中重疾險和終身重機公用額度,比如重疾50萬額度如果用了,身故就只有1萬了。

完全可以買一套壽險+重疾主險,保障額度不衝突,還便宜,再有錢也不是這麼糟蹋法啊。。。

最後,這篇文章是比較具有普遍參考意義的。

而無論買什麼樣的保險,都必須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和風險承擔能力來選擇。

也許對別人來說非常重要的保險,但實際對你來說無關緊要,所以一定要謹慎選擇。

保險行業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這篇文章也並是不為了抹黑保險代理人和銷售人員,相反恰恰是保險從業者自身應該反思的問題。

而我這篇文章更多的是進行一個基本的保險科普,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我想你花費這點時間,絕對比你看劇刷微博帶來的價值更多。

當然,最後我希望,更多的家庭可以通過購買合適的風險來讓自己的家庭不被擊垮,更祝福每一個家庭,平平安安,幸福美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