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原本茶性溫和的老白茶,本不該有上火的情況。

然,地域和體質,卻讓有些茶客,在夏季裡無法感受老白茶的美好。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怕上火就不喝老白茶,未免又太可惜。老白茶那甘醇、柔順、爽滑的口感,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好。

此時,就要用到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法,它不似煮茶,水一直處於高溫狀態,也不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並且老白茶通過蓋碗的演繹,它的清新感更為強烈。這是蓋碗泡法,賜予老白茶的另一種魅力。

只要老白茶的品質夠優秀,蓋碗沖泡法的滋味釋放,早已足夠。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原本茶性溫和的老白茶,本不該有上火的情況。

然,地域和體質,卻讓有些茶客,在夏季裡無法感受老白茶的美好。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怕上火就不喝老白茶,未免又太可惜。老白茶那甘醇、柔順、爽滑的口感,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好。

此時,就要用到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法,它不似煮茶,水一直處於高溫狀態,也不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並且老白茶通過蓋碗的演繹,它的清新感更為強烈。這是蓋碗泡法,賜予老白茶的另一種魅力。

只要老白茶的品質夠優秀,蓋碗沖泡法的滋味釋放,早已足夠。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4》

優質老白茶,泡煮兩相宜。

此處,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優質。

關於老白茶的話題,從未停止過。比如,多數茶友關注的“老白茶是不是越老越好”,是不是隻要買到了年份足夠老的白茶,就可以沒有其他後顧之憂呢?

當然不是。

老白茶越老,不一定越好。

買茶時,也並非買到了年份老的茶,就能一勞永逸。

若是買茶一昧求老,反而容易陷入一些認知誤區,非但買不到好茶,反而有可能買到一些只有年份虛高,而品質極為差勁的做舊老白茶。

買老白茶,當然是要買優質老茶。

判斷老白茶是否優質,一看原料,二看工藝,三看倉儲。

原料是否優質,說白了就是看產地,看白茶生長環境,再細分,就是茶園的溫度、光照、水質、空氣、土壤等因素。

這些外界的綜合條件好,才能讓白茶積累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提供鮮爽感和甜味的茶氨酸,讓茶湯有醇厚感的果膠物質,以及能形成各類香氣物質的芳香醇、芳香烴等。

物質充足的條件下,老白茶經過蓋碗的沖泡,物質釋放已經足夠充分,不必特意用煮茶法。

若是要用煮茶法,還要特別留意茶水比例。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原本茶性溫和的老白茶,本不該有上火的情況。

然,地域和體質,卻讓有些茶客,在夏季裡無法感受老白茶的美好。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怕上火就不喝老白茶,未免又太可惜。老白茶那甘醇、柔順、爽滑的口感,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好。

此時,就要用到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法,它不似煮茶,水一直處於高溫狀態,也不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並且老白茶通過蓋碗的演繹,它的清新感更為強烈。這是蓋碗泡法,賜予老白茶的另一種魅力。

只要老白茶的品質夠優秀,蓋碗沖泡法的滋味釋放,早已足夠。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4》

優質老白茶,泡煮兩相宜。

此處,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優質。

關於老白茶的話題,從未停止過。比如,多數茶友關注的“老白茶是不是越老越好”,是不是隻要買到了年份足夠老的白茶,就可以沒有其他後顧之憂呢?

當然不是。

老白茶越老,不一定越好。

買茶時,也並非買到了年份老的茶,就能一勞永逸。

若是買茶一昧求老,反而容易陷入一些認知誤區,非但買不到好茶,反而有可能買到一些只有年份虛高,而品質極為差勁的做舊老白茶。

買老白茶,當然是要買優質老茶。

判斷老白茶是否優質,一看原料,二看工藝,三看倉儲。

原料是否優質,說白了就是看產地,看白茶生長環境,再細分,就是茶園的溫度、光照、水質、空氣、土壤等因素。

這些外界的綜合條件好,才能讓白茶積累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提供鮮爽感和甜味的茶氨酸,讓茶湯有醇厚感的果膠物質,以及能形成各類香氣物質的芳香醇、芳香烴等。

物質充足的條件下,老白茶經過蓋碗的沖泡,物質釋放已經足夠充分,不必特意用煮茶法。

若是要用煮茶法,還要特別留意茶水比例。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之前就與茶友們分享過煮茶法的茶水比例。300-400毫升水,搭配2-2.5克幹茶,第一壺茶,沸騰後即可關閉電源,約半分鐘後,就可以倒出茶湯。

有的茶友看完後,覺得很驚訝“400毫升水,才放2-2.5克茶,還不用煮十分鐘,二十分鐘,會有味道嗎?”

有此疑問,只能感慨一句:你們是沒遇上優質的高山白茶!

優質的高山白茶,村姑陳分享的這一茶水比例,以及煮茶時間,是黃金比例。

投茶量太多,煮茶時間太長,都會導致茶湯濃,甚至太濃的茶湯,還會讓人覺得,味道苦澀,倒浪費了高山白茶的種種好處。

原料好,只是其一,要確保這些原料能夠得以充分的保留,還離不開工藝與倉儲。

工藝上的精工細作,才能保留最為充足的內在物質,以確保後期的陳化。

而倉儲,則是讓這些物質成功轉化的必備條件。

唯有這些條件都滿足,白茶才能成為優質老白茶。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原本茶性溫和的老白茶,本不該有上火的情況。

然,地域和體質,卻讓有些茶客,在夏季裡無法感受老白茶的美好。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怕上火就不喝老白茶,未免又太可惜。老白茶那甘醇、柔順、爽滑的口感,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好。

此時,就要用到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法,它不似煮茶,水一直處於高溫狀態,也不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並且老白茶通過蓋碗的演繹,它的清新感更為強烈。這是蓋碗泡法,賜予老白茶的另一種魅力。

只要老白茶的品質夠優秀,蓋碗沖泡法的滋味釋放,早已足夠。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4》

優質老白茶,泡煮兩相宜。

此處,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優質。

關於老白茶的話題,從未停止過。比如,多數茶友關注的“老白茶是不是越老越好”,是不是隻要買到了年份足夠老的白茶,就可以沒有其他後顧之憂呢?

當然不是。

老白茶越老,不一定越好。

買茶時,也並非買到了年份老的茶,就能一勞永逸。

若是買茶一昧求老,反而容易陷入一些認知誤區,非但買不到好茶,反而有可能買到一些只有年份虛高,而品質極為差勁的做舊老白茶。

買老白茶,當然是要買優質老茶。

判斷老白茶是否優質,一看原料,二看工藝,三看倉儲。

原料是否優質,說白了就是看產地,看白茶生長環境,再細分,就是茶園的溫度、光照、水質、空氣、土壤等因素。

這些外界的綜合條件好,才能讓白茶積累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提供鮮爽感和甜味的茶氨酸,讓茶湯有醇厚感的果膠物質,以及能形成各類香氣物質的芳香醇、芳香烴等。

物質充足的條件下,老白茶經過蓋碗的沖泡,物質釋放已經足夠充分,不必特意用煮茶法。

若是要用煮茶法,還要特別留意茶水比例。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之前就與茶友們分享過煮茶法的茶水比例。300-400毫升水,搭配2-2.5克幹茶,第一壺茶,沸騰後即可關閉電源,約半分鐘後,就可以倒出茶湯。

有的茶友看完後,覺得很驚訝“400毫升水,才放2-2.5克茶,還不用煮十分鐘,二十分鐘,會有味道嗎?”

有此疑問,只能感慨一句:你們是沒遇上優質的高山白茶!

優質的高山白茶,村姑陳分享的這一茶水比例,以及煮茶時間,是黃金比例。

投茶量太多,煮茶時間太長,都會導致茶湯濃,甚至太濃的茶湯,還會讓人覺得,味道苦澀,倒浪費了高山白茶的種種好處。

原料好,只是其一,要確保這些原料能夠得以充分的保留,還離不開工藝與倉儲。

工藝上的精工細作,才能保留最為充足的內在物質,以確保後期的陳化。

而倉儲,則是讓這些物質成功轉化的必備條件。

唯有這些條件都滿足,白茶才能成為優質老白茶。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5》

什麼樣的老白茶,只有煮著好喝?

要說只有煮著喝才有味道的老白茶,算不上是好白茶。

只有煮著喝才有濃郁的風味,這是因為物質匱乏。

物質稀少,用蓋碗沖泡法,味道清淡而單薄,茶湯裡甚至感受不到甘醇與順滑的口感,皆因內質不夠充分。

試想一下,一款老白茶中,只有10%的物質儲備量,你如何讓老白茶釋放出百分百的口感?

這憑空多出來的90%,豈不是強人所難?

用蓋碗沖泡,得到的茶湯,並不好喝。

唯有通過煮茶,在高溫不斷沸煮過後,內在的物質才能勉強釋放。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原本茶性溫和的老白茶,本不該有上火的情況。

然,地域和體質,卻讓有些茶客,在夏季裡無法感受老白茶的美好。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怕上火就不喝老白茶,未免又太可惜。老白茶那甘醇、柔順、爽滑的口感,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好。

此時,就要用到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法,它不似煮茶,水一直處於高溫狀態,也不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並且老白茶通過蓋碗的演繹,它的清新感更為強烈。這是蓋碗泡法,賜予老白茶的另一種魅力。

只要老白茶的品質夠優秀,蓋碗沖泡法的滋味釋放,早已足夠。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4》

優質老白茶,泡煮兩相宜。

此處,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優質。

關於老白茶的話題,從未停止過。比如,多數茶友關注的“老白茶是不是越老越好”,是不是隻要買到了年份足夠老的白茶,就可以沒有其他後顧之憂呢?

當然不是。

老白茶越老,不一定越好。

買茶時,也並非買到了年份老的茶,就能一勞永逸。

若是買茶一昧求老,反而容易陷入一些認知誤區,非但買不到好茶,反而有可能買到一些只有年份虛高,而品質極為差勁的做舊老白茶。

買老白茶,當然是要買優質老茶。

判斷老白茶是否優質,一看原料,二看工藝,三看倉儲。

原料是否優質,說白了就是看產地,看白茶生長環境,再細分,就是茶園的溫度、光照、水質、空氣、土壤等因素。

這些外界的綜合條件好,才能讓白茶積累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提供鮮爽感和甜味的茶氨酸,讓茶湯有醇厚感的果膠物質,以及能形成各類香氣物質的芳香醇、芳香烴等。

物質充足的條件下,老白茶經過蓋碗的沖泡,物質釋放已經足夠充分,不必特意用煮茶法。

若是要用煮茶法,還要特別留意茶水比例。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之前就與茶友們分享過煮茶法的茶水比例。300-400毫升水,搭配2-2.5克幹茶,第一壺茶,沸騰後即可關閉電源,約半分鐘後,就可以倒出茶湯。

有的茶友看完後,覺得很驚訝“400毫升水,才放2-2.5克茶,還不用煮十分鐘,二十分鐘,會有味道嗎?”

有此疑問,只能感慨一句:你們是沒遇上優質的高山白茶!

優質的高山白茶,村姑陳分享的這一茶水比例,以及煮茶時間,是黃金比例。

投茶量太多,煮茶時間太長,都會導致茶湯濃,甚至太濃的茶湯,還會讓人覺得,味道苦澀,倒浪費了高山白茶的種種好處。

原料好,只是其一,要確保這些原料能夠得以充分的保留,還離不開工藝與倉儲。

工藝上的精工細作,才能保留最為充足的內在物質,以確保後期的陳化。

而倉儲,則是讓這些物質成功轉化的必備條件。

唯有這些條件都滿足,白茶才能成為優質老白茶。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5》

什麼樣的老白茶,只有煮著好喝?

要說只有煮著喝才有味道的老白茶,算不上是好白茶。

只有煮著喝才有濃郁的風味,這是因為物質匱乏。

物質稀少,用蓋碗沖泡法,味道清淡而單薄,茶湯裡甚至感受不到甘醇與順滑的口感,皆因內質不夠充分。

試想一下,一款老白茶中,只有10%的物質儲備量,你如何讓老白茶釋放出百分百的口感?

這憑空多出來的90%,豈不是強人所難?

用蓋碗沖泡,得到的茶湯,並不好喝。

唯有通過煮茶,在高溫不斷沸煮過後,內在的物質才能勉強釋放。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而物質匱乏,一是因為原料不佳,二是因為工藝製作不當,這些因素,都無法讓白茶成為一款優質老白茶。

比如,生長環境差,長期受到高溫照射的地區,產出的白茶內在物質,就不夠充分。

高溫環境下,茶葉為了散熱,它的葉片就會長得比較薄。

葉片薄了之後,內在的物質積累量就不會太多。

新茶時期,本身就不多的內在物質,轉化之後,也不會憑空多出內在物質。

要是買到了這類物質缺少的茶,唯有通過煮茶,才能激發出內在物質,提供微薄的口感。

而倉儲不到位,同樣會導致物質減少。比如長期暴露在強光之下,這些強烈的太陽光,會讓物質分解,原本一百分的內在物質,可能只剩下了50%,簡單靠蓋碗沖泡,已經無法提供充足的物質。

故而,才有了老白茶煮著喝的說法。

"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早在晉朝,就有煮茶的記載。郭濮在《爾雅注》中稱,茶“可煮作羹飲”。

羹,是一種較為濃稠的狀態,與我們現在煮茶來的茶,有明顯的不同。

《茶經》引《廣雅》的記載中寫道:“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東西是粥狀的羹食,故稱“茶粥”,也就是郭濮所說的“羹飲”。

陸羽在《茶經》中,也記錄了煮茶的方式。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在唐朝,也有煮茶放“調料”的做法。

隨著煮茶的演變,蔥、姜、棗、橘皮、茱萸等物,逐步被替代,煮茶,成了茶和水最親密無間的接觸。

只消適量的茶與水,在一個持續高溫的狀態下,茶味釋放。

隨著煮茶的推廣,許多茶客愛上了這種雅緻、古典、休閒的泡茶方式。

一場煮茶的熱潮,在茶圈風靡。

尤其是一些適合煮的茶,如白茶、黑茶、普洱茶等深的茶客歡心。甚至於茶友們對煮茶這一形式,有高度的評價。

有一茶友就說了,“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句話,其實暴露了這款茶的內容不豐富。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2》

白茶煮著喝,是精華的深度釋放。

請注意,村姑陳用了“深度”這一詞來形容。

何為深度?

就是讓茶葉更深層次的物質,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些隱藏在葉片深處的物質,經過沸水的不斷刺激,逐步釋放到水中,形成更為甘醇、順滑的湯水。

這些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果膠、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充分溶解在水中,原本質地透明,無色無味的水,經過內在物質的點綴,化作了一杯醇厚的湯。

因煮茶一法,是高溫的水,一直與茶葉接觸,故而能讓物質更好的釋放。

經過口耳相傳,煮茶一法,美名遠播。

久而久之,就有了煮茶更能煮出精華的說法。

但這些物質,通過白瓷蓋碗沖泡,也能讓它們得到釋放。

前提條件是,你手中的老白茶,品質要足夠優秀,若是品質一般,內在物質極度匱乏,那自然只有通過煮茶,才能煮出那微弱且稀少的物質。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3》

優質老白茶,並不止煮茶一種方式。

煮茶,只是老白茶魅力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

要獲得一杯老白茶,並不僅僅只有煮茶法。

蓋碗沖泡,也能將老白茶泡的好喝。

蓋碗泡法,是對煮茶法的另一種補充。在有些地區,煮茶法,並非一年四季都能進行。像是福州地熱,到了夏天,就不太適合用煮茶法,如果是體質熱的人,在福州的夏季裡喝上一杯煮好的老白茶,反而覺得有些燥,甚至會有輕微的上火症狀。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原本茶性溫和的老白茶,本不該有上火的情況。

然,地域和體質,卻讓有些茶客,在夏季裡無法感受老白茶的美好。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怕上火就不喝老白茶,未免又太可惜。老白茶那甘醇、柔順、爽滑的口感,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好。

此時,就要用到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法,它不似煮茶,水一直處於高溫狀態,也不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並且老白茶通過蓋碗的演繹,它的清新感更為強烈。這是蓋碗泡法,賜予老白茶的另一種魅力。

只要老白茶的品質夠優秀,蓋碗沖泡法的滋味釋放,早已足夠。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4》

優質老白茶,泡煮兩相宜。

此處,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優質。

關於老白茶的話題,從未停止過。比如,多數茶友關注的“老白茶是不是越老越好”,是不是隻要買到了年份足夠老的白茶,就可以沒有其他後顧之憂呢?

當然不是。

老白茶越老,不一定越好。

買茶時,也並非買到了年份老的茶,就能一勞永逸。

若是買茶一昧求老,反而容易陷入一些認知誤區,非但買不到好茶,反而有可能買到一些只有年份虛高,而品質極為差勁的做舊老白茶。

買老白茶,當然是要買優質老茶。

判斷老白茶是否優質,一看原料,二看工藝,三看倉儲。

原料是否優質,說白了就是看產地,看白茶生長環境,再細分,就是茶園的溫度、光照、水質、空氣、土壤等因素。

這些外界的綜合條件好,才能讓白茶積累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提供鮮爽感和甜味的茶氨酸,讓茶湯有醇厚感的果膠物質,以及能形成各類香氣物質的芳香醇、芳香烴等。

物質充足的條件下,老白茶經過蓋碗的沖泡,物質釋放已經足夠充分,不必特意用煮茶法。

若是要用煮茶法,還要特別留意茶水比例。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之前就與茶友們分享過煮茶法的茶水比例。300-400毫升水,搭配2-2.5克幹茶,第一壺茶,沸騰後即可關閉電源,約半分鐘後,就可以倒出茶湯。

有的茶友看完後,覺得很驚訝“400毫升水,才放2-2.5克茶,還不用煮十分鐘,二十分鐘,會有味道嗎?”

有此疑問,只能感慨一句:你們是沒遇上優質的高山白茶!

優質的高山白茶,村姑陳分享的這一茶水比例,以及煮茶時間,是黃金比例。

投茶量太多,煮茶時間太長,都會導致茶湯濃,甚至太濃的茶湯,還會讓人覺得,味道苦澀,倒浪費了高山白茶的種種好處。

原料好,只是其一,要確保這些原料能夠得以充分的保留,還離不開工藝與倉儲。

工藝上的精工細作,才能保留最為充足的內在物質,以確保後期的陳化。

而倉儲,則是讓這些物質成功轉化的必備條件。

唯有這些條件都滿足,白茶才能成為優質老白茶。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5》

什麼樣的老白茶,只有煮著好喝?

要說只有煮著喝才有味道的老白茶,算不上是好白茶。

只有煮著喝才有濃郁的風味,這是因為物質匱乏。

物質稀少,用蓋碗沖泡法,味道清淡而單薄,茶湯裡甚至感受不到甘醇與順滑的口感,皆因內質不夠充分。

試想一下,一款老白茶中,只有10%的物質儲備量,你如何讓老白茶釋放出百分百的口感?

這憑空多出來的90%,豈不是強人所難?

用蓋碗沖泡,得到的茶湯,並不好喝。

唯有通過煮茶,在高溫不斷沸煮過後,內在的物質才能勉強釋放。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而物質匱乏,一是因為原料不佳,二是因為工藝製作不當,這些因素,都無法讓白茶成為一款優質老白茶。

比如,生長環境差,長期受到高溫照射的地區,產出的白茶內在物質,就不夠充分。

高溫環境下,茶葉為了散熱,它的葉片就會長得比較薄。

葉片薄了之後,內在的物質積累量就不會太多。

新茶時期,本身就不多的內在物質,轉化之後,也不會憑空多出內在物質。

要是買到了這類物質缺少的茶,唯有通過煮茶,才能激發出內在物質,提供微薄的口感。

而倉儲不到位,同樣會導致物質減少。比如長期暴露在強光之下,這些強烈的太陽光,會讓物質分解,原本一百分的內在物質,可能只剩下了50%,簡單靠蓋碗沖泡,已經無法提供充足的物質。

故而,才有了老白茶煮著喝的說法。

老白茶還得煮,沖泡泡不出它的精髓,其實這是內質不夠豐富的白茶

《6》

白茶還得煮,泡是泡不出它的精髓。

這其實恰好暴露出了這款茶,存在缺陷。

什麼樣的茶,只有煮著喝才能釋放精髓?

當然是物質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才有此說法。

而老白茶物質不充足,一是原料不好,物質無法積累。二是工藝不好、倉儲不當,這些錯誤的做法,都會讓白茶的內在物質被分解,品質從而一落千丈。

真正的優質老白茶,當是沖泡、煮茶兩相宜。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