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幾十年,對食材上市的時令是關切而敏感的。春節剛過,春寒料峭。憑經驗我知道,有一種山野菜已迫不急待地頂著霜寒冒岀了風頭,它就是薺菜,竹溪土話稱"地巴兒菜"(或"丁八兒菜")。

薺菜又稱薺薺菜別名枕頭草、粽子菜、三角菜、香薺、地菜、雞腳菜、薊菜等等,我喜歡用竹溪的稱法,稱其為地巴兒菜。竹溪人何以稱之為"地巴兒菜"?好鑽牛角尖的我自是費了一番工夫去考證、查閱,《竹溪縣誌》、《竹溪植物誌》等史料對此均無記載,這是世世代代竹溪人口頭相傳的稱法,作為一個老竹溪人,我自然要固執地延稱下去。

竹溪城郊外的地巴兒菜生得多而密,田埂邊,塘壩上,菜地頭,小溪畔,到處都有地巴兒菜的蹤跡。地巴兒菜是春天的信使,它是十字花科兩年生植物。寒冬季節,它趴在地上,葉片呈紫紅色;春天一到,它馬上返青。羽狀嫩綠細長的齒葉,平平地貼著地面,如同放大了的雪花。

每年春天,我都要一邊踏青一邊去尋找地巴兒菜,讓被寒冬困束數月的身心與大自然來一個零距離接觸。這個時候,當腳踏陽氣升騰鬆軟的土地上,敞開懷擁抱著明媚陽光,呼吸著清新空氣,看見春是怎樣從鬆軟的泥土裡拱出嫩芽,碰觸春日融融裡的一縷微涼,握著溫溼的土壤,那份喜悅,那份感動,那份情緣,那份久違之後的找回,那種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心情是何等的愜意和幸福。

野菜家族中,大多數品種味道苦澀或有異味或是纖維過粗,例如荃菜、苦菜、曲曲菜、魚腥草,榆錢、豬牙草、榆樹葉、黃花、柳樹芽等等,而地巴兒菜的口感卻是清香鮮美的,因此自古被人喜食,算是野菜中的上品。"陽春三月三,薺菜賽仙丹",《本草綱目》載:"薺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地巴兒菜不僅味道好,而且菜營養價值也高。陸游在《食薺十韻》中有述:"唯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可見詩人對其推崇至深。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鄉都很貧困,早春是人們最難熬的時節,人們叫"餓春荒",這個時候,家家戶戶冬天窖儲蔬菜基本都吃光了,餐桌上只有和幹鹹菜和酸菜。所以,大家都非常盼望開春,開春了,人們可以去地裡挖野菜來解決吃菜的問題。人們瞪著眼睛看雪化,看草綠,盼望著野菜從地裡冒岀來。記得一個沒有名氣的文化人寫了一首歪詞【江城子· 野菜】描述了那時候的情形:"挖來野菜一籮筐,色青黃,味清香。洗淨切勻,烹熟佐瓊漿。人說鮮萊營養好,調臟腑,補陰陽。兒時記得鬧年荒,斷炊粱,草扒光。轆轆飢腸,艱苦度時光。凍餓孃親仙逝早,追往事,淚汪汪。"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這首詞絕不虛言。

竹溪人烹製地巴兒菜最常用的方法是與雞蛋同炒,將地巴兒菜切碎,雞蛋打勻,和在一起,加入調味料攪拌,煎炒成餅,色澤金黃中雜著碧綠,味道甚是誘人。地巴兒菜最簡單的吃法是涼拌。把薺菜放在開水裡焯一下撈起來,瀝乾,稍切碎放在盤中,加上薑末、蔥花、辣椒、蒜泥、陳醋、食鹽、麻油攪拌,一盤涼拌薺菜端上桌,綠油油、脆生生的,滿口都是鄉野裡春天的味道。除此之外,地巴兒菜還可以作為湯或粥的鋪料。把它與雞蛋炒熟後作餃子餡兒也是常見的一種吃法。

《食薺十韻》中寫道:"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凌雪霜。採擷無闕日,烹飪有祕方,侯火地爐暖,加糝沙缽香。尚嫌雜筍蕨,而況汙膏粱。炊粳及煮餅,得此生輝光。吾饞實易足,捫腹喜欲狂,一掃萬錢食,終老稽山旁。"釆食野菜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口腹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的愉悅。二月早春,何不打點行裝,赴向原野,在自然中尋找真味,去採它個物我兩忘,吃它個脣齒留香!

地巴兒菜喚醒了沉睡的冬天,引來了鳥鳴蝶舞,點綴著山鄉田野,增添著生命的亮色,豐富著我們的餐桌,同時招呼著農戶揮鞭趕犁,開始春耕;提示著人們人勤春早,莫負春光。

(圖文:老盆)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竹溪地巴兒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