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你已經患上自閉式社交?'

"

文 | 許瀠珊

最近,“自閉式社交”這個詞衝上了微博熱搜,各路網友們分享著自己的社交“絕望”瞬間:“當只剩我一個人沒敬酒”、“剛好和認識的人順路”、“打10086人工客服客服都慌張”……

“知道”跟你談談,當你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時,是不是患上了自閉式社交?


"

文 | 許瀠珊

最近,“自閉式社交”這個詞衝上了微博熱搜,各路網友們分享著自己的社交“絕望”瞬間:“當只剩我一個人沒敬酒”、“剛好和認識的人順路”、“打10086人工客服客服都慌張”……

“知道”跟你談談,當你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時,是不是患上了自閉式社交?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你已經患上自閉式社交?

在日本福岡,一名男子在一家餐館的單人隔間吃飯。 (IC photo/圖)

一個人的空間


最近,一家日本餐廳推出“完全一人席”的空間設置,每個顧客都可以擁有一個半封閉的小隔間,只有身側的一面沒有擋板,可供進出。“一人席”還貼心地配備了充電插頭和wi-fi,甚至沒有時間限制。

很多聞風到店打卡的網友表示,走進不太寬裕的就餐空間裡,一落座就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安全感——整個隔間為自己所有,可以一個人放鬆享受美食,充實又滿足。同時,這樣的設置還避免了跟其他人碰面交流的尷尬,不必進行無謂的社交,簡直太理想了。

其實,這樣的“一人文化”已經在日本流行很久了。從2012年開始,日本的大東文化大學就在學生食堂設置單人座位,把一塊半透明塑料板設立在大餐桌中間。這樣一來,學生就看不見坐在對面的人,避免了同時抬頭面面相覷的尷尬。

而今天,“一人”的趨勢不僅僅是體現在吃飯這件事上,無人貨架、迷你K歌房……我們身邊悄悄出現了很多單人的消費場景。在2019年的UCAN阿里巴巴設計大會上,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描述了實體空間設計的變化趨勢,分享了探索未來商業空間的五個關鍵詞,其中之一就是從大眾興奮的空間到容納孤獨的空間。由 “一人文化”衍生出的 “孤獨經濟”悄然流行,已經成為逐漸普及的新產業。

自閉式社交的孤獨


獨立的商業場景不斷增多,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孤獨的狀態。

最近,“自閉式社交”這個詞衝上了微博熱搜,各路網友們分享著自己的社交“絕望”瞬間:“當只剩我一個人沒敬酒”、“剛好和認識的人順路”、“打10086人工客服客服都慌張”……

當不擅長社交,孤獨就自然成為常態。這些在網絡上積極吐槽著的網友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很有可能就開始“自閉”,沉默寡言。他們不太喜歡與人交往,對社交、應酬避之不及,寧願自己獨處,也不想在人多的地方多呆一秒鐘。越多越多的年輕人成為“獨行俠”,並自嘲稱自己自帶“自閉式社交”屬性。

孤獨,也不只是獨自一人時的狀態。“我們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大家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雪莉·特克爾在書中將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性孤獨”。身處集體當中,很多人也只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專注地看著自己的手機。當“眾樂樂”不如“獨樂樂”,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單人消費,孤獨經濟便應運而生。


"

文 | 許瀠珊

最近,“自閉式社交”這個詞衝上了微博熱搜,各路網友們分享著自己的社交“絕望”瞬間:“當只剩我一個人沒敬酒”、“剛好和認識的人順路”、“打10086人工客服客服都慌張”……

“知道”跟你談談,當你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時,是不是患上了自閉式社交?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你已經患上自閉式社交?

在日本福岡,一名男子在一家餐館的單人隔間吃飯。 (IC photo/圖)

一個人的空間


最近,一家日本餐廳推出“完全一人席”的空間設置,每個顧客都可以擁有一個半封閉的小隔間,只有身側的一面沒有擋板,可供進出。“一人席”還貼心地配備了充電插頭和wi-fi,甚至沒有時間限制。

很多聞風到店打卡的網友表示,走進不太寬裕的就餐空間裡,一落座就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安全感——整個隔間為自己所有,可以一個人放鬆享受美食,充實又滿足。同時,這樣的設置還避免了跟其他人碰面交流的尷尬,不必進行無謂的社交,簡直太理想了。

其實,這樣的“一人文化”已經在日本流行很久了。從2012年開始,日本的大東文化大學就在學生食堂設置單人座位,把一塊半透明塑料板設立在大餐桌中間。這樣一來,學生就看不見坐在對面的人,避免了同時抬頭面面相覷的尷尬。

而今天,“一人”的趨勢不僅僅是體現在吃飯這件事上,無人貨架、迷你K歌房……我們身邊悄悄出現了很多單人的消費場景。在2019年的UCAN阿里巴巴設計大會上,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描述了實體空間設計的變化趨勢,分享了探索未來商業空間的五個關鍵詞,其中之一就是從大眾興奮的空間到容納孤獨的空間。由 “一人文化”衍生出的 “孤獨經濟”悄然流行,已經成為逐漸普及的新產業。

自閉式社交的孤獨


獨立的商業場景不斷增多,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孤獨的狀態。

最近,“自閉式社交”這個詞衝上了微博熱搜,各路網友們分享著自己的社交“絕望”瞬間:“當只剩我一個人沒敬酒”、“剛好和認識的人順路”、“打10086人工客服客服都慌張”……

當不擅長社交,孤獨就自然成為常態。這些在網絡上積極吐槽著的網友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很有可能就開始“自閉”,沉默寡言。他們不太喜歡與人交往,對社交、應酬避之不及,寧願自己獨處,也不想在人多的地方多呆一秒鐘。越多越多的年輕人成為“獨行俠”,並自嘲稱自己自帶“自閉式社交”屬性。

孤獨,也不只是獨自一人時的狀態。“我們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大家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雪莉·特克爾在書中將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性孤獨”。身處集體當中,很多人也只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專注地看著自己的手機。當“眾樂樂”不如“獨樂樂”,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單人消費,孤獨經濟便應運而生。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K歌:你已經患上自閉式社交?

身處集體當中,很多人也只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專注地看著自己的手機。 (IC photo/圖)

拯救社恐還是將其推向深淵


儘管孤獨經濟興起已經不是一兩天了,很多人會對各種“一人設置”表示懷疑:這樣的空間更加阻隔了原本就不多的交流,難道不會讓人越來越自閉嗎?

其實,獨立空間的出現,未嘗不是一種進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宅在家裡。網購平臺讓人們足不出戶得到生活所需,外賣平臺興起完美解決了在家吃飯的問題,科技的進步滿足了人們窩在家的條件。很多年輕人習慣久坐不出門,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少。一不小心,就容易走進“科技越發達,人類越孤獨”的怪圈。而獨立消費空間的興起,給予了人們走進公共區域的勇氣和跟外界接觸的契機。

另外,一人空間適應了年輕群體個性化的消費心理。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曾指出:“21世紀有三大趨勢, 高齡化、少子化、網絡化, 三者默默聯動, 組結成若干一個人的經濟體。”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求個性和自由,更加喜歡一個人舒適地活動,享受不受外界干擾的生活。

這樣的孤獨,並不代表與世隔絕。公共場所為人們提供了集體活動的空間,大爺大媽熱衷於在公園廣場跳廣場舞,年輕人在特殊時刻倒數狂歡……可是當離開了特定節日的氛圍,沒有熱鬧的派對聚會,在人來人往的喧鬧環境裡,有時候,人們也需要一個避難所整理自己的情緒。公共場所自帶狂歡氣氛,單人的空間則營造了無社交壓力的舒適氛圍。在一人空間的片刻逃避,給了人們冷靜反思,繼續面對問題的勇氣。對消費空間的自由選擇和支配,適應了人們喜歡自在獨行的心態,也在不懼孤獨的年輕群體中形成默契,讓他們願意為這種內涵而消費。

當然,也有人會以此來逃避社交,也有可能造成越來越“自閉”的情況。其實最終來說,一人空間的利弊,就看人們自身如何理解使用,是合理享受還是一味逃避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