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
"
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2019,己亥豬年,本該是“金豬寶寶”們撲騰的年份,卻被菜市場上的豬肉搶盡了風頭。

自今年春節起,我國豬肉市場的“躁動”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進入8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數據顯示,與1月末的低點(10.8元/公斤)相比,8月20日全國生豬均價達到了24.4元/公斤,漲幅超過125%;22個主要省市的豬肉均價也由18.54元/公斤上升到36.05元/公斤,漲幅近乎翻倍。

與之相應的,是各地菜市場上的豬肉零售價格屢創新高。典型如兩廣地區,豬肉已經賣到了25~30元一斤;北京、上海、山東等地同樣不遑多讓。也正因為如此,豬肉漲價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焦點話題,很多人感嘆:“現在能吃得起豬肉的都是有錢人。”

事實上,近些年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已是見怪不怪,“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戲碼頻頻上演。同歷次一樣,本輪豬價之所以持續上漲,是因為生豬供給的短缺,其中除了母豬生產週期、前期虧損導致的去產能等因素在起作用外,還疊加了非洲豬瘟的後效應——這些已被業內人士反覆討論過多次,不再贅述。

然而在我看來,豬瘟也好,“豬週期”也罷,似乎並不能解釋全部現象,比如以下三個問題:

(1)我國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緣何如此頻繁?(2)豬肉市場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為何不強?(3)普通養殖戶怎麼老是覺得養豬很難?

說到底,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客觀原因;一次也許是偶然,可若是接二連三遇上麻煩,我們就有必要去反思一下:是否行業本身出了問題?

1

養豬是一門技術活,絕不是把豬餵飽了殺掉吃肉那麼簡單。整個過程錯綜複雜,涉及到飼料、餵養、繁殖、流通、屠宰、加工等諸多環節,它們環環相扣,共同組成了所謂的生豬產業鏈。

生豬,可以理解為活著的豬,這當中不包括專門用於繁殖的種豬。沿著產業鏈縱向劃分,上游為原材料供應企業,主要包括飼料和獸醫動保;中游主要是生豬的養殖與流通;下游則對接屠宰場,經過屠宰加工、冷藏物流之後,豬肉產品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參見下圖)。

"
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2019,己亥豬年,本該是“金豬寶寶”們撲騰的年份,卻被菜市場上的豬肉搶盡了風頭。

自今年春節起,我國豬肉市場的“躁動”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進入8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數據顯示,與1月末的低點(10.8元/公斤)相比,8月20日全國生豬均價達到了24.4元/公斤,漲幅超過125%;22個主要省市的豬肉均價也由18.54元/公斤上升到36.05元/公斤,漲幅近乎翻倍。

與之相應的,是各地菜市場上的豬肉零售價格屢創新高。典型如兩廣地區,豬肉已經賣到了25~30元一斤;北京、上海、山東等地同樣不遑多讓。也正因為如此,豬肉漲價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焦點話題,很多人感嘆:“現在能吃得起豬肉的都是有錢人。”

事實上,近些年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已是見怪不怪,“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戲碼頻頻上演。同歷次一樣,本輪豬價之所以持續上漲,是因為生豬供給的短缺,其中除了母豬生產週期、前期虧損導致的去產能等因素在起作用外,還疊加了非洲豬瘟的後效應——這些已被業內人士反覆討論過多次,不再贅述。

然而在我看來,豬瘟也好,“豬週期”也罷,似乎並不能解釋全部現象,比如以下三個問題:

(1)我國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緣何如此頻繁?(2)豬肉市場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為何不強?(3)普通養殖戶怎麼老是覺得養豬很難?

說到底,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客觀原因;一次也許是偶然,可若是接二連三遇上麻煩,我們就有必要去反思一下:是否行業本身出了問題?

1

養豬是一門技術活,絕不是把豬餵飽了殺掉吃肉那麼簡單。整個過程錯綜複雜,涉及到飼料、餵養、繁殖、流通、屠宰、加工等諸多環節,它們環環相扣,共同組成了所謂的生豬產業鏈。

生豬,可以理解為活著的豬,這當中不包括專門用於繁殖的種豬。沿著產業鏈縱向劃分,上游為原材料供應企業,主要包括飼料和獸醫動保;中游主要是生豬的養殖與流通;下游則對接屠宰場,經過屠宰加工、冷藏物流之後,豬肉產品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參見下圖)。

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的生豬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均較為完備;上下游縱向協作關係不斷增強,現已基本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生豬生產區域佈局也逐漸趨於合理,管理與技術水平持續提高。而生豬產量也穩步增加,豬肉質量改善明顯。

然而,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利益分配失衡,卻成了掣肘我國生豬產業進一步發展的“老大難”。

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市場需求極其旺盛。來自中航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我國全年豬肉消費規模超過7000億元,這是整個生豬產業鏈共同運行的結果,同時也意味著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體量巨大的市場。但是,正如經典的“微笑曲線”理論所表明的,不是所有環節在產業鏈中都能得到同等的利益,這與它們的主要特徵及所處的市場地位不無關係(參見下表)。

"
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2019,己亥豬年,本該是“金豬寶寶”們撲騰的年份,卻被菜市場上的豬肉搶盡了風頭。

自今年春節起,我國豬肉市場的“躁動”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進入8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數據顯示,與1月末的低點(10.8元/公斤)相比,8月20日全國生豬均價達到了24.4元/公斤,漲幅超過125%;22個主要省市的豬肉均價也由18.54元/公斤上升到36.05元/公斤,漲幅近乎翻倍。

與之相應的,是各地菜市場上的豬肉零售價格屢創新高。典型如兩廣地區,豬肉已經賣到了25~30元一斤;北京、上海、山東等地同樣不遑多讓。也正因為如此,豬肉漲價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焦點話題,很多人感嘆:“現在能吃得起豬肉的都是有錢人。”

事實上,近些年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已是見怪不怪,“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戲碼頻頻上演。同歷次一樣,本輪豬價之所以持續上漲,是因為生豬供給的短缺,其中除了母豬生產週期、前期虧損導致的去產能等因素在起作用外,還疊加了非洲豬瘟的後效應——這些已被業內人士反覆討論過多次,不再贅述。

然而在我看來,豬瘟也好,“豬週期”也罷,似乎並不能解釋全部現象,比如以下三個問題:

(1)我國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緣何如此頻繁?(2)豬肉市場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為何不強?(3)普通養殖戶怎麼老是覺得養豬很難?

說到底,不能把一切都歸咎於客觀原因;一次也許是偶然,可若是接二連三遇上麻煩,我們就有必要去反思一下:是否行業本身出了問題?

1

養豬是一門技術活,絕不是把豬餵飽了殺掉吃肉那麼簡單。整個過程錯綜複雜,涉及到飼料、餵養、繁殖、流通、屠宰、加工等諸多環節,它們環環相扣,共同組成了所謂的生豬產業鏈。

生豬,可以理解為活著的豬,這當中不包括專門用於繁殖的種豬。沿著產業鏈縱向劃分,上游為原材料供應企業,主要包括飼料和獸醫動保;中游主要是生豬的養殖與流通;下游則對接屠宰場,經過屠宰加工、冷藏物流之後,豬肉產品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參見下圖)。

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的生豬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均較為完備;上下游縱向協作關係不斷增強,現已基本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生豬生產區域佈局也逐漸趨於合理,管理與技術水平持續提高。而生豬產量也穩步增加,豬肉質量改善明顯。

然而,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利益分配失衡,卻成了掣肘我國生豬產業進一步發展的“老大難”。

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市場需求極其旺盛。來自中航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我國全年豬肉消費規模超過7000億元,這是整個生豬產業鏈共同運行的結果,同時也意味著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體量巨大的市場。但是,正如經典的“微笑曲線”理論所表明的,不是所有環節在產業鏈中都能得到同等的利益,這與它們的主要特徵及所處的市場地位不無關係(參見下表)。

豬肉漲價,不能全怪非洲豬瘟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在生豬產業鏈各個環節中,屠宰加工現已具備了較高的市場集中度,擁有多家龍頭企業,且存在明顯的進入壁壘,市場勢力最強;其次是飼料供應和種豬繁育環節;最後是生豬養殖環節,近半數為養豬散戶,彼此間處於較為充分的競爭狀態,數量雖多但規模化程度不強,進入壁壘最低,市場勢力最弱。

市場地位直接影響到議價能力,故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企業與上游的飼料供應商更容易獲得穩定的高額利潤,進而佔據生豬產業鏈中的絕大多數利益;反觀生豬飼養,其利潤獲得卻是微乎其微。有研究顯示,生產1kg火腿腸,其毛利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分佈大致表現為:屠宰、深加工以及流通零售環節上的企業分別可獲得1.97元、2.32元與2.18元,而生豬養殖戶僅能得到0.4元,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更有甚者,生豬飼養環節還承擔著極大的風險。在市場波動時,飼料企業和屠宰加工流通企業甚至可以聯手壓低收購價格或“成本轉移”和“順勢加價”,以此來轉嫁市場風險到養殖戶身上,即便是在養殖戶普遍虧損的情況下,他們仍能獲得穩定利差。

這樣的利益分配格局,自然是不合理的。

需知,生豬飼養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直接決定著豬飼料和屠宰加工的市場容量與結構,可是這一核心環節卻沒有享受到“核心”的待遇:

一方面,在市場的波動下,養殖戶(尤其是普通農戶)的效益及利潤難以得到穩定的保障。伴隨著各種飼養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貸款難度與規模養殖用地難度的居高不下,長此以往,勢必會挫傷農戶們養殖的積極性,選擇在市場蕭條期紛紛放棄養豬,嚴重影響到生豬存欄數量與豬肉市場供給規模。

另一方面,各環節議價能力的不對等,間接導致了生豬產業鏈節點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於生豬收購商的覆蓋範圍極為廣泛,故而對市場供求信息的掌握程度要遠勝於普通養豬農戶,這會讓農戶們在交易時處於完全的被動地位。此外,信息不對稱還意味著產業鏈上下游銜接的鬆散,受此影響,養殖戶無法第一時間摸清市場的真實需求,很多時候只能是憑藉個人經驗對市場做出較為簡單的判斷,難以進行科學合理的飼養生產。當“小生產”面對“大市場”時,極容易因決策失誤而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再加之生豬產業化程度低、從眾心理強,常常會出現一哄而上或一鬨而下,造成生豬供給規模的大幅震盪。

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非但不利於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還大大降低了豬肉市場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此時,一旦發生諸如非洲豬瘟之類的“黑天鵝”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必然是持久且深遠的。

這才是眼下豬肉價格持續瘋漲的根本癥結。

2

相比於將目光停留在非洲豬瘟、刺激養豬等事情上,我們似乎更應該儘快找到破解生豬產業鏈之困的法門。

事實上,全球範圍內的很多國家都曾經遭遇過類似的麻煩,不過這也倒逼他們在改善生豬產業鏈、提升抗風險能力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並形成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經驗。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此不妨對丹麥和德國這兩個生豬產業強國的具體實踐做出梳理,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些許啟示。

(1)以屠宰合作社為核心的丹麥模式

位於北歐的丹麥,是世界上人均豬肉生產量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第三大豬肉出口國,其豬肉貿易額約佔全球的23%。丹麥的生豬養殖效率極高,母豬生產力冠絕全球;其生豬產業也極為發達,現已是全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丹麥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豬王國”,屠宰合作社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丹麥的生豬產業鏈是以屠宰合作社為核心主體,通過對其他環節進行有效整合來形成較為緊密的縱向協作關係。其代表為歐洲最大的屠宰聯合體——“丹麥皇冠”屠宰合作社,擁有近30家生豬屠宰場,僱員總數超過2萬人,帶動養豬農戶超過2萬戶,全國近90%的生豬屠宰加工都是由“丹麥皇冠”完成的。

“丹麥皇冠”屠宰合作社的主要特點有二:

其一,合作至上,榮辱與共。養殖戶自向合作社交售生豬起,便成為合作社的社員,並擁有股份,股份大小取決於向合作社交售生豬的數量,這就在產業鏈上建立起一種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此外,按照合作社的規定,社員必須把自己的全部產品賣到合作社,合作社有義務收購社員生產的產品並進行加工與銷售;在收購過程中,合作社採用市場行情公佈的價格信息統一處理,使得生豬價格波動幅度很小。這樣既能確保產業鏈上各環節經營主體的利益實現,又可以有效防範市場風險。

其二,一體化經營。從生產、加工和銷售等方面實行高效的一體化經營,是合作社最大的亮點。例如在屠宰環節,合作社有一套標準檢測體系,用來檢測豬肉以及豬肉脂肪含量,基於檢測結果來確定豬肉等級,以確保滿足市場期望;在銷售環節,合作社還有自己的運輸部門,與國內及歐洲的其他大型運輸公司也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通過精確和高效率的倉儲運輸,及時地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上。這種一體化經營範式,不僅大大提到了生豬產業鏈的經濟效益,還保證了豬肉肉質的安全。

(2)擁有完善體系的德國模式

德國除了製造業譽滿全球外,其生豬產業也佔有重要地位,雖然沒有像奶牛、肉牛等領域那樣得到政府多方面補貼,但依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在生豬飼養環節,德國主要採取了兩種模式:一是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適度規模化養殖,飼養規模一般為1000~1200頭;二是較大規模的工廠化養殖方式,飼養規模一般為5000~10000頭。在此基礎上,德國著力推動各個養殖場的明確分工和專業協作,形成了以種豬場、商品豬場和自繁自養豬場等不同結構層次的標準化飼養和管理模式,確保每一層次都能做到專業化生產與資源的更高效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生豬飼養管理方面,德國利用現代設施和技術實現了飼餵自動化,生豬每天的進食量由計算機控制,根據不同生長期和生產性能對豬進行定時、定量餵養;糞汙清理同樣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保持了豬舍內小環境的清潔與穩定。這些先進的飼養管理措施,不僅確保了生豬生產潛力的發揮和生產性能的穩定,還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與此同時,德國生豬產業還建立起了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經營服務體系和病疫防控體系:

一來,技術服務是由德國的農業研究機構和技術推廣機構來完成。主要涵蓋飼料配方、營養成分檢測分析等領域的技術指導和諮詢服務,進而幫助養殖場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養殖效益。

二來,經營性服務則由合作社和協會來完成。其中,合作社的職能包括育種、飼養、屠宰加工、市場銷售、病疫檢驗、豬舍建設、動物福利等多方面的組織實施和協調功能,使得德國生豬產業鏈各個環節主體相互滲透、互為股東,從而形成了真正利益共同體,合作社和協會可以代表養豬業同政府對話,以最大限度保障養殖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

三來,病疫防控由政府獸醫部門主導完成。德國曆來高度重視生豬飼養過程中疫病的整體防控和養豬場的疫病控制,政府部門從規劃設定、應急計劃,到疑似病例處置、應急演習、監測方案等,方方面面均制定了相應的機制措施,其結果就是,諸如口蹄疫、豬水泡病、典型非洲豬瘟、乙腦、偽狂犬病等生豬傳染性疾病在德國已基本被消滅。

在發展生豬產業這件事情上,丹麥和德國的做法雖有不同,但有三條共性理念是耐人尋味的:

產業鏈上下游縱向關係緊密,各環節形成利益共同體;

規模化與標準化養殖,確保生豬生產與供給規模的穩定;

形成專業化分工,用先進技術設備與完備的體系為產業賦能。

這些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3

話說回來,作為與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需品,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著實讓人感到焦慮。倘若放任其一直下去,非但不利於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還會對CPI的上升帶來較大壓力,進而抑制內需的擴大與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此背景下,近期全國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旨在促進生豬的生產與豬肉的保供穩價。例如,江蘇省下發2.61億扶持補助資金用以恢復生豬生產;浙江提出養殖用地優先審批、引種補貼500元/頭等八大舉措;四川採用多措並舉的方式來穩定生豬生產供應;廣西將適時啟動生豬價格調控預案;廣東給各地市下達了最少出欄任務……在種種政策利好下,市場預期開始出現樂觀的情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豬肉價格也會逐漸迴歸到正常水平。

不過,從長遠角度看,想要真正實現豬肉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平穩運行,我們勢必要從根本入手,切實解決生豬產業鏈上存在的種種問題,著力推動整個產業的做大做強。這雖非朝夕之功,任重且道遠,但卻是必然選擇。

與其看天吃飯,不如苦修內功——此言適用於任何領域,無論是生豬產業還是其他,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付一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