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隨後,西班牙、法國等鄰國也相繼爆發疫情。由於法國、西班牙分別是殖民時代海地、多米尼加等國的宗主國,他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悄悄地將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帶到了多米尼加和海地。

1978年2月,多米尼加首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由於強烈的傳染性,不到半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從多米尼加傳入海地,並導致海地三萬頭豬死亡。

對於海地人來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人們面對銀行紛紛倒閉一樣,顯得異常恐慌和無助。

一時間,海地的阿蒂博尼特河上,豬屍體四處飄浮。海地顯然沒有足夠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應對這場快速傳播的疫情。

和海地農民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地統治者反而顯得十分輕鬆。

當時的海地,正處在杜瓦利埃父子倆長達28年的家族獨裁統治時期。1971年開始統治海地的小杜瓦利埃不僅繼承其父的獨裁暴政,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986年小杜瓦利埃跑路離開海地去法國避難的時候,隨身攜帶個人現金就有1億美元,其個人在瑞士存款就有3.7億美元,而他統治下的海地,全年人均國民收入才90美元。也就是說,小杜瓦利埃個人的現金資產,就夠得上1978年海地全國所有人的全部一年收入總和(海地當年人口545萬)。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隨後,西班牙、法國等鄰國也相繼爆發疫情。由於法國、西班牙分別是殖民時代海地、多米尼加等國的宗主國,他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悄悄地將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帶到了多米尼加和海地。

1978年2月,多米尼加首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由於強烈的傳染性,不到半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從多米尼加傳入海地,並導致海地三萬頭豬死亡。

對於海地人來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人們面對銀行紛紛倒閉一樣,顯得異常恐慌和無助。

一時間,海地的阿蒂博尼特河上,豬屍體四處飄浮。海地顯然沒有足夠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應對這場快速傳播的疫情。

和海地農民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地統治者反而顯得十分輕鬆。

當時的海地,正處在杜瓦利埃父子倆長達28年的家族獨裁統治時期。1971年開始統治海地的小杜瓦利埃不僅繼承其父的獨裁暴政,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986年小杜瓦利埃跑路離開海地去法國避難的時候,隨身攜帶個人現金就有1億美元,其個人在瑞士存款就有3.7億美元,而他統治下的海地,全年人均國民收入才90美元。也就是說,小杜瓦利埃個人的現金資產,就夠得上1978年海地全國所有人的全部一年收入總和(海地當年人口545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一家過著奢靡的生活

這樣一個腐敗血腥的獨裁統治者,自然是對民間疾苦袖手旁觀。

美國人坐不住了

美國和海地距離比較近,非洲豬瘟的傳播又這麼迅速,如果防治失控很可能導致美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美國人迅速開始干預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其實,美國政客和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關係還蠻不錯的。從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是海地主要的出口貿易對象國,也是海地主要的經濟援助國和移民目的地國家。

從地緣政治格局來講,海地是美國通往巴拿馬運河和中美洲的橋頭堡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海地旁邊就是讓美國人鬧心了幾十年的古巴。海地政權親美,就可以保證,在加勒比海有足夠的力量遏制古巴和蘇聯勢力蔓延。

至於海地政權是否專制,是否獨裁,是否橫徵暴斂,那就不是美國人關心的事兒了。

基於經濟目的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考慮,小杜瓦利埃上臺以後,美國和海地的關係更加緊密,美國對海地的經濟援助也增加了不少。雖然時不時小杜瓦利埃將美國對海地的援助中飽私囊,美國人也假裝看不見。不過對於海地內政外交的事務,美國人卻有絕對的權威。

當海地的非洲豬瘟疫情幾乎失控的時候,美國人給海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將海地所有的克理奧爾豬全部屠殺,無論是否確認感染,然後換上美國的的豬品種。

本文最開始頭出現的捕殺野豬的情景,已經是這個滅豬行動的尾聲了。而那些被捕殺的家豬和野豬的血樣也被送到美國的研究機構和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進行檢疫。

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實則由美國全權操盤。

這項計劃耗時13個月的滅豬行動在1981年開始實施。按照計劃,海地所有的家豬都要屠殺掉,然後換上美國提供的漢普夏豬和杜洛克豬。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隨後,西班牙、法國等鄰國也相繼爆發疫情。由於法國、西班牙分別是殖民時代海地、多米尼加等國的宗主國,他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悄悄地將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帶到了多米尼加和海地。

1978年2月,多米尼加首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由於強烈的傳染性,不到半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從多米尼加傳入海地,並導致海地三萬頭豬死亡。

對於海地人來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人們面對銀行紛紛倒閉一樣,顯得異常恐慌和無助。

一時間,海地的阿蒂博尼特河上,豬屍體四處飄浮。海地顯然沒有足夠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應對這場快速傳播的疫情。

和海地農民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地統治者反而顯得十分輕鬆。

當時的海地,正處在杜瓦利埃父子倆長達28年的家族獨裁統治時期。1971年開始統治海地的小杜瓦利埃不僅繼承其父的獨裁暴政,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986年小杜瓦利埃跑路離開海地去法國避難的時候,隨身攜帶個人現金就有1億美元,其個人在瑞士存款就有3.7億美元,而他統治下的海地,全年人均國民收入才90美元。也就是說,小杜瓦利埃個人的現金資產,就夠得上1978年海地全國所有人的全部一年收入總和(海地當年人口545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一家過著奢靡的生活

這樣一個腐敗血腥的獨裁統治者,自然是對民間疾苦袖手旁觀。

美國人坐不住了

美國和海地距離比較近,非洲豬瘟的傳播又這麼迅速,如果防治失控很可能導致美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美國人迅速開始干預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其實,美國政客和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關係還蠻不錯的。從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是海地主要的出口貿易對象國,也是海地主要的經濟援助國和移民目的地國家。

從地緣政治格局來講,海地是美國通往巴拿馬運河和中美洲的橋頭堡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海地旁邊就是讓美國人鬧心了幾十年的古巴。海地政權親美,就可以保證,在加勒比海有足夠的力量遏制古巴和蘇聯勢力蔓延。

至於海地政權是否專制,是否獨裁,是否橫徵暴斂,那就不是美國人關心的事兒了。

基於經濟目的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考慮,小杜瓦利埃上臺以後,美國和海地的關係更加緊密,美國對海地的經濟援助也增加了不少。雖然時不時小杜瓦利埃將美國對海地的援助中飽私囊,美國人也假裝看不見。不過對於海地內政外交的事務,美國人卻有絕對的權威。

當海地的非洲豬瘟疫情幾乎失控的時候,美國人給海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將海地所有的克理奧爾豬全部屠殺,無論是否確認感染,然後換上美國的的豬品種。

本文最開始頭出現的捕殺野豬的情景,已經是這個滅豬行動的尾聲了。而那些被捕殺的家豬和野豬的血樣也被送到美國的研究機構和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進行檢疫。

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實則由美國全權操盤。

這項計劃耗時13個月的滅豬行動在1981年開始實施。按照計劃,海地所有的家豬都要屠殺掉,然後換上美國提供的漢普夏豬和杜洛克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到1983年這項計劃基本執行完畢的時候,海地約有50萬頭生豬因為感染非洲豬瘟被直接宰殺,做無害化處理,另外40萬頭生豬,按照美國人“大換血”的思路也直接屠殺掉。

也就是說,1983年這個豬年,海地本土的豬,過了一個滅頂之災的本命年。


(四)滅豬後的海地,貧窮和厄運依舊

在其他國家面對非洲豬瘟疫情時候,降低生豬存欄量也確實是常見的應對方式。可是海地卻是一個農業基礎極其薄弱,農村、農民毫無抗風險能力的一個弱國。這種大換血式的滅豬行動,海地經濟扛得住嗎?

還沒等美國人的補欄計劃開始,海地經濟就因為滅豬行動而囧態畢露。

首先就是海地最重要的出口作物咖啡種植受到嚴重影響。之前,海地人大多使用豬糞便來充當咖啡樹的肥料,滿足咖啡樹較為旺盛的肥料需求。但現在豬都沒了,咖啡樹農又沒錢買化肥,直接導致咖啡大量減產。

80年代初,海地全國咖啡年平均產量3.59萬噸。這之後海地咖啡種植業日益凋敝,以至於現在海地咖啡產量一年只有2萬噸。

養不了豬,種不了咖啡樹,不少海地農民只有將砍樹燒碳作為自己的的收入來源。這無疑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過日子的辦法。這也進一步加重了海地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導致了海地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經濟領域的問題馬上反映在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上。海地家豬清除計劃實施以後,海地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下降。有統計數據顯示,1984年海地農村的入學率,比上一年下降30%。很多海地人養的豬本來就是拿來給孩子交學費的,一頭豬可以供養一個小孩兩年的學費。

當時海地農民沒有了豬,也就不願意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學校裡面唸書了。

現在的人們都懂得一個道理,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一招。但是海地農民自己本人就不怎麼識字,更是不懂這樣的道理。

在農村過不下去的海地農民只有往大城市逃,甚至往美國逃。海地首都太子港等城市大量貧民窟開始湧現。這直接後果就是犯罪率攀升,而獨裁政權為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只有超強度建設國家暴力機器。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隨後,西班牙、法國等鄰國也相繼爆發疫情。由於法國、西班牙分別是殖民時代海地、多米尼加等國的宗主國,他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悄悄地將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帶到了多米尼加和海地。

1978年2月,多米尼加首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由於強烈的傳染性,不到半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從多米尼加傳入海地,並導致海地三萬頭豬死亡。

對於海地人來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人們面對銀行紛紛倒閉一樣,顯得異常恐慌和無助。

一時間,海地的阿蒂博尼特河上,豬屍體四處飄浮。海地顯然沒有足夠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應對這場快速傳播的疫情。

和海地農民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地統治者反而顯得十分輕鬆。

當時的海地,正處在杜瓦利埃父子倆長達28年的家族獨裁統治時期。1971年開始統治海地的小杜瓦利埃不僅繼承其父的獨裁暴政,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986年小杜瓦利埃跑路離開海地去法國避難的時候,隨身攜帶個人現金就有1億美元,其個人在瑞士存款就有3.7億美元,而他統治下的海地,全年人均國民收入才90美元。也就是說,小杜瓦利埃個人的現金資產,就夠得上1978年海地全國所有人的全部一年收入總和(海地當年人口545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一家過著奢靡的生活

這樣一個腐敗血腥的獨裁統治者,自然是對民間疾苦袖手旁觀。

美國人坐不住了

美國和海地距離比較近,非洲豬瘟的傳播又這麼迅速,如果防治失控很可能導致美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美國人迅速開始干預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其實,美國政客和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關係還蠻不錯的。從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是海地主要的出口貿易對象國,也是海地主要的經濟援助國和移民目的地國家。

從地緣政治格局來講,海地是美國通往巴拿馬運河和中美洲的橋頭堡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海地旁邊就是讓美國人鬧心了幾十年的古巴。海地政權親美,就可以保證,在加勒比海有足夠的力量遏制古巴和蘇聯勢力蔓延。

至於海地政權是否專制,是否獨裁,是否橫徵暴斂,那就不是美國人關心的事兒了。

基於經濟目的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考慮,小杜瓦利埃上臺以後,美國和海地的關係更加緊密,美國對海地的經濟援助也增加了不少。雖然時不時小杜瓦利埃將美國對海地的援助中飽私囊,美國人也假裝看不見。不過對於海地內政外交的事務,美國人卻有絕對的權威。

當海地的非洲豬瘟疫情幾乎失控的時候,美國人給海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將海地所有的克理奧爾豬全部屠殺,無論是否確認感染,然後換上美國的的豬品種。

本文最開始頭出現的捕殺野豬的情景,已經是這個滅豬行動的尾聲了。而那些被捕殺的家豬和野豬的血樣也被送到美國的研究機構和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進行檢疫。

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實則由美國全權操盤。

這項計劃耗時13個月的滅豬行動在1981年開始實施。按照計劃,海地所有的家豬都要屠殺掉,然後換上美國提供的漢普夏豬和杜洛克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到1983年這項計劃基本執行完畢的時候,海地約有50萬頭生豬因為感染非洲豬瘟被直接宰殺,做無害化處理,另外40萬頭生豬,按照美國人“大換血”的思路也直接屠殺掉。

也就是說,1983年這個豬年,海地本土的豬,過了一個滅頂之災的本命年。


(四)滅豬後的海地,貧窮和厄運依舊

在其他國家面對非洲豬瘟疫情時候,降低生豬存欄量也確實是常見的應對方式。可是海地卻是一個農業基礎極其薄弱,農村、農民毫無抗風險能力的一個弱國。這種大換血式的滅豬行動,海地經濟扛得住嗎?

還沒等美國人的補欄計劃開始,海地經濟就因為滅豬行動而囧態畢露。

首先就是海地最重要的出口作物咖啡種植受到嚴重影響。之前,海地人大多使用豬糞便來充當咖啡樹的肥料,滿足咖啡樹較為旺盛的肥料需求。但現在豬都沒了,咖啡樹農又沒錢買化肥,直接導致咖啡大量減產。

80年代初,海地全國咖啡年平均產量3.59萬噸。這之後海地咖啡種植業日益凋敝,以至於現在海地咖啡產量一年只有2萬噸。

養不了豬,種不了咖啡樹,不少海地農民只有將砍樹燒碳作為自己的的收入來源。這無疑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過日子的辦法。這也進一步加重了海地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導致了海地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經濟領域的問題馬上反映在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上。海地家豬清除計劃實施以後,海地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下降。有統計數據顯示,1984年海地農村的入學率,比上一年下降30%。很多海地人養的豬本來就是拿來給孩子交學費的,一頭豬可以供養一個小孩兩年的學費。

當時海地農民沒有了豬,也就不願意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學校裡面唸書了。

現在的人們都懂得一個道理,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一招。但是海地農民自己本人就不怎麼識字,更是不懂這樣的道理。

在農村過不下去的海地農民只有往大城市逃,甚至往美國逃。海地首都太子港等城市大量貧民窟開始湧現。這直接後果就是犯罪率攀升,而獨裁政權為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只有超強度建設國家暴力機器。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的貧民窟密密麻麻十分震撼

20世紀80年代,海地的中學和監獄的數量比例是1:35。人們調侃,海地讀中學的人還遠遠不如監獄裡的犯人多。

逃亡美國的海地人更是上演了一場現代黑奴的悲慘命運,1980年到1981年,海地每個月至少有6000人試圖逃到美國去。逃跑者不僅受到蛇頭的盤剝和欺壓,而且還遭遇政府官員為這些黑蛇頭充當保護傘。即便是在逃亡美國的途中,海地農民病死餓死也只能將屍體棄到海里。

而忽悠海地人把所有豬都趕盡殺絕的美國人,姍姍來遲的送來了美國品種的豬。

然而和克里奧爾豬完全相反,美國人送來的這種豬,不僅不是“四條腿的銀行”,而是“四條腿的嬌氣貴婦”。

美國人送來的豬,需要吃富含高蛋白高營養的飼料,要有乾淨的水喝,還要經常對它進行洗澡,而且豬圈的鋪設也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一些海地農民嘲笑,美國人送來的豬住的比海地農民自己都還要好。

如果不按美國方面要求給豬提供優質飼料和周到的照顧,海地養豬戶則會受到美國豬仔供應商(生豬回購者)的經濟處罰。

1985年,海地還真發生了一起搶劫豬飼料的案件。而搶劫者的犯罪目的並非是為了給豬搶飼料,而是將豬飼料搶來當做自己和同伴的餐食。搶劫者後來說,那時候看到豬飼料真比自己吃的好多了,不如直接吃豬飼料算了。

這之後,海地的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四五年以每年2.5%的速度遞減,而通貨膨脹率高達8%。

本來按照經濟學的普遍規律來說,通脹率變高,失業率會下降。有的國家為了保就業,主動放任物價上漲,犧牲通貨膨脹率,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常見的騷操作。

可是海地的經濟卻出現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雙飆升,在80年代初的幾年,海地官方統計的失業率超過30%。

沒有本地豬的海地,其慘狀已經改寫了經濟學原理的教科書,相當於打麻將的時候四方都一起輸。

那麼這其中總有贏家吧,沒錯,贏家就是美國人。

據當時美國媒體報道,美國人成立的美國(海地)肉類和產品公司和美國生豬生產商在滅豬和重新給海地提供美國品種豬的過程中,獲得近10億美元。

海地人再養殖生豬,只能從由美國養豬戶生產和銷售的生豬中採購豬仔。美國(海地)肉類和產品公司也壟斷了海地豬業的設備供應。此後海地的肉類加工業悉數被美國企業壟斷。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隨後,西班牙、法國等鄰國也相繼爆發疫情。由於法國、西班牙分別是殖民時代海地、多米尼加等國的宗主國,他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悄悄地將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帶到了多米尼加和海地。

1978年2月,多米尼加首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由於強烈的傳染性,不到半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從多米尼加傳入海地,並導致海地三萬頭豬死亡。

對於海地人來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人們面對銀行紛紛倒閉一樣,顯得異常恐慌和無助。

一時間,海地的阿蒂博尼特河上,豬屍體四處飄浮。海地顯然沒有足夠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應對這場快速傳播的疫情。

和海地農民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地統治者反而顯得十分輕鬆。

當時的海地,正處在杜瓦利埃父子倆長達28年的家族獨裁統治時期。1971年開始統治海地的小杜瓦利埃不僅繼承其父的獨裁暴政,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986年小杜瓦利埃跑路離開海地去法國避難的時候,隨身攜帶個人現金就有1億美元,其個人在瑞士存款就有3.7億美元,而他統治下的海地,全年人均國民收入才90美元。也就是說,小杜瓦利埃個人的現金資產,就夠得上1978年海地全國所有人的全部一年收入總和(海地當年人口545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一家過著奢靡的生活

這樣一個腐敗血腥的獨裁統治者,自然是對民間疾苦袖手旁觀。

美國人坐不住了

美國和海地距離比較近,非洲豬瘟的傳播又這麼迅速,如果防治失控很可能導致美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美國人迅速開始干預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其實,美國政客和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關係還蠻不錯的。從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是海地主要的出口貿易對象國,也是海地主要的經濟援助國和移民目的地國家。

從地緣政治格局來講,海地是美國通往巴拿馬運河和中美洲的橋頭堡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海地旁邊就是讓美國人鬧心了幾十年的古巴。海地政權親美,就可以保證,在加勒比海有足夠的力量遏制古巴和蘇聯勢力蔓延。

至於海地政權是否專制,是否獨裁,是否橫徵暴斂,那就不是美國人關心的事兒了。

基於經濟目的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考慮,小杜瓦利埃上臺以後,美國和海地的關係更加緊密,美國對海地的經濟援助也增加了不少。雖然時不時小杜瓦利埃將美國對海地的援助中飽私囊,美國人也假裝看不見。不過對於海地內政外交的事務,美國人卻有絕對的權威。

當海地的非洲豬瘟疫情幾乎失控的時候,美國人給海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將海地所有的克理奧爾豬全部屠殺,無論是否確認感染,然後換上美國的的豬品種。

本文最開始頭出現的捕殺野豬的情景,已經是這個滅豬行動的尾聲了。而那些被捕殺的家豬和野豬的血樣也被送到美國的研究機構和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進行檢疫。

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實則由美國全權操盤。

這項計劃耗時13個月的滅豬行動在1981年開始實施。按照計劃,海地所有的家豬都要屠殺掉,然後換上美國提供的漢普夏豬和杜洛克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到1983年這項計劃基本執行完畢的時候,海地約有50萬頭生豬因為感染非洲豬瘟被直接宰殺,做無害化處理,另外40萬頭生豬,按照美國人“大換血”的思路也直接屠殺掉。

也就是說,1983年這個豬年,海地本土的豬,過了一個滅頂之災的本命年。


(四)滅豬後的海地,貧窮和厄運依舊

在其他國家面對非洲豬瘟疫情時候,降低生豬存欄量也確實是常見的應對方式。可是海地卻是一個農業基礎極其薄弱,農村、農民毫無抗風險能力的一個弱國。這種大換血式的滅豬行動,海地經濟扛得住嗎?

還沒等美國人的補欄計劃開始,海地經濟就因為滅豬行動而囧態畢露。

首先就是海地最重要的出口作物咖啡種植受到嚴重影響。之前,海地人大多使用豬糞便來充當咖啡樹的肥料,滿足咖啡樹較為旺盛的肥料需求。但現在豬都沒了,咖啡樹農又沒錢買化肥,直接導致咖啡大量減產。

80年代初,海地全國咖啡年平均產量3.59萬噸。這之後海地咖啡種植業日益凋敝,以至於現在海地咖啡產量一年只有2萬噸。

養不了豬,種不了咖啡樹,不少海地農民只有將砍樹燒碳作為自己的的收入來源。這無疑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過日子的辦法。這也進一步加重了海地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導致了海地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經濟領域的問題馬上反映在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上。海地家豬清除計劃實施以後,海地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下降。有統計數據顯示,1984年海地農村的入學率,比上一年下降30%。很多海地人養的豬本來就是拿來給孩子交學費的,一頭豬可以供養一個小孩兩年的學費。

當時海地農民沒有了豬,也就不願意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學校裡面唸書了。

現在的人們都懂得一個道理,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一招。但是海地農民自己本人就不怎麼識字,更是不懂這樣的道理。

在農村過不下去的海地農民只有往大城市逃,甚至往美國逃。海地首都太子港等城市大量貧民窟開始湧現。這直接後果就是犯罪率攀升,而獨裁政權為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只有超強度建設國家暴力機器。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的貧民窟密密麻麻十分震撼

20世紀80年代,海地的中學和監獄的數量比例是1:35。人們調侃,海地讀中學的人還遠遠不如監獄裡的犯人多。

逃亡美國的海地人更是上演了一場現代黑奴的悲慘命運,1980年到1981年,海地每個月至少有6000人試圖逃到美國去。逃跑者不僅受到蛇頭的盤剝和欺壓,而且還遭遇政府官員為這些黑蛇頭充當保護傘。即便是在逃亡美國的途中,海地農民病死餓死也只能將屍體棄到海里。

而忽悠海地人把所有豬都趕盡殺絕的美國人,姍姍來遲的送來了美國品種的豬。

然而和克里奧爾豬完全相反,美國人送來的這種豬,不僅不是“四條腿的銀行”,而是“四條腿的嬌氣貴婦”。

美國人送來的豬,需要吃富含高蛋白高營養的飼料,要有乾淨的水喝,還要經常對它進行洗澡,而且豬圈的鋪設也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一些海地農民嘲笑,美國人送來的豬住的比海地農民自己都還要好。

如果不按美國方面要求給豬提供優質飼料和周到的照顧,海地養豬戶則會受到美國豬仔供應商(生豬回購者)的經濟處罰。

1985年,海地還真發生了一起搶劫豬飼料的案件。而搶劫者的犯罪目的並非是為了給豬搶飼料,而是將豬飼料搶來當做自己和同伴的餐食。搶劫者後來說,那時候看到豬飼料真比自己吃的好多了,不如直接吃豬飼料算了。

這之後,海地的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四五年以每年2.5%的速度遞減,而通貨膨脹率高達8%。

本來按照經濟學的普遍規律來說,通脹率變高,失業率會下降。有的國家為了保就業,主動放任物價上漲,犧牲通貨膨脹率,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常見的騷操作。

可是海地的經濟卻出現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雙飆升,在80年代初的幾年,海地官方統計的失業率超過30%。

沒有本地豬的海地,其慘狀已經改寫了經濟學原理的教科書,相當於打麻將的時候四方都一起輸。

那麼這其中總有贏家吧,沒錯,贏家就是美國人。

據當時美國媒體報道,美國人成立的美國(海地)肉類和產品公司和美國生豬生產商在滅豬和重新給海地提供美國品種豬的過程中,獲得近10億美元。

海地人再養殖生豬,只能從由美國養豬戶生產和銷售的生豬中採購豬仔。美國(海地)肉類和產品公司也壟斷了海地豬業的設備供應。此後海地的肉類加工業悉數被美國企業壟斷。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1994年後,海地重新引入克理奧爾豬,這是農民領小豬仔的場景

直到今天,位居世界排名第二的養豬大國美國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非洲豬瘟疫情。在這場海地非洲豬瘟疫情中,海地全國生豬產業也牢牢被美國控制,也如同當年來美洲的非洲黑奴一樣,形成了對宗主的深深依賴。

"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一)豬年的滅豬行動

1983年,豬年,西半球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海地的一片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林地裡,凶悍的獵手馬克·霍爾正在圍獵一頭野豬。

訓練有素的海地獵豬犬將野豬團團圍住。由於幾十年的過度砍伐,海地的農村已經幾乎沒有林地可以讓野豬躲藏。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獵豬犬將野豬圍困起來撕咬的場景

如果獵手馬克·霍爾不是帶著美國野生動物專家的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獵犬的幫助。因為一群民風彪悍的海地人就可以制服一頭野豬。

幾乎是同時,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一片甘蔗地裡面,幾個海地當地農民手持砍甘蔗的刀,就將一頭野豬砍死。

此時的海地,正在實施一項規模空前的養豬業“大換血”行動。在這項行動中,已經將有至少70%的家豬被集中屠殺。屠殺豬類的最後一步,就是殺掉部分野豬並對野豬屍體進行檢驗。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地面臨形勢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

經過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和美國農業部的檢驗,剛才提到的兩頭被獵殺的野豬死亡前並未攜帶非洲豬瘟病毒,這標誌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海地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的人們能夠很容易的從互聯網上搜索到非洲豬瘟病毒的演變、危害和防控措施,這樣就對其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使人們免於恐慌。

但對於80年代初的窮國、小國海地來說,對於受教育程度並不高的海地普通農民來說,這種讓豬群迅速感染且快速致死的病毒極大衝擊了海地人的心理。

因為豬對海地人還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不存錢只“存”豬的海地人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即便是在今天,海地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絕對貧困”。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現在海地的農村

因為極度的貧困(海地人手上沒錢),加上海地金融系統非常落後,海地人幾乎沒有去銀行存款的習慣。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大多數年份儲蓄率為負數(意為國民只貸款不存款)。

海地人的錢不存銀行,如果家裡突然要用錢的話,從哪兒弄錢來呢?

海地本地的家豬,就是海地農民的儲蓄罐,被譽為海地人“四條腿的銀行”。海地人遇到結婚、生病、孩子上學、買種子等農資產品的時候,就將自己養的豬殺掉一頭,變賣成錢以支付這些費用。

海地人大多數講克理奧爾語,人們也親切地將海地本土豬稱為克理奧爾豬。

克理奧爾豬是西班牙殖民者17世紀左右引入海地的,之後法國殖民者又優化了該品種。這種品種的豬非常適應海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耐熱、習慣山地生活(海地這個地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就是“多山的土地”的意思)。

本星君記得,莫言的小說中講到六十年代一個小學校長鼓吹新的養豬捷徑,就是拿雞屎餵豬,小說原文說“那些豬吃起雞屎來就像小學生吃水餃似的”。

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不過克理奧爾豬卻真的不嫌髒,在海地的山地裡面到處拱食物,昆蟲、草根、甚至垃圾都可以當做自己食物。以致於很多海地家庭養豬都不需要專門的飼料。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四處覓食的克理奧爾豬

海地雖然山地多,但卻幾乎沒有森林資源可供開發。在殖民時代之前,海地曾幾乎被熱帶森林全部覆蓋,森林中本有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

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法國殖民者,則絲毫不顧及這裡的環境承載力,只是將這片土地定位為他們的種植園開發區,因此毫無節制焚林造田、破壞性的開發農業,以至於20世紀七十年代,海地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左右。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的農村,就這樣成了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晴天干旱雨天洪災的地方。

因此,海地這樣貧瘠的地方,養克理奧爾豬估計也是為數不多可供當地人養家度日的生產方式。

到七十年代末,海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在養豬,而同樣適應海地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的山羊,養殖規模遠遠比不上克理奧爾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農家的日常:全家養頭豬當儲蓄

不過,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卻讓家家都養豬的海地,開啟了海地至今尚未結束的厄運。


(三)非洲豬瘟疫情襲來,海地的抗瘟行動由美國人主導

海地所在的加勒比地區,是北美和中部美洲最早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地區。

最早記錄的非洲豬瘟疫情是在1921年的肯尼亞,此後四十多年間該病毒僅侷限於非洲。1957年,非洲豬瘟跨過淺淺的直布羅陀海峽,在葡萄牙爆發。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隨後,西班牙、法國等鄰國也相繼爆發疫情。由於法國、西班牙分別是殖民時代海地、多米尼加等國的宗主國,他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悄悄地將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帶到了多米尼加和海地。

1978年2月,多米尼加首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由於強烈的傳染性,不到半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從多米尼加傳入海地,並導致海地三萬頭豬死亡。

對於海地人來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人們面對銀行紛紛倒閉一樣,顯得異常恐慌和無助。

一時間,海地的阿蒂博尼特河上,豬屍體四處飄浮。海地顯然沒有足夠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應對這場快速傳播的疫情。

和海地農民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地統治者反而顯得十分輕鬆。

當時的海地,正處在杜瓦利埃父子倆長達28年的家族獨裁統治時期。1971年開始統治海地的小杜瓦利埃不僅繼承其父的獨裁暴政,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986年小杜瓦利埃跑路離開海地去法國避難的時候,隨身攜帶個人現金就有1億美元,其個人在瑞士存款就有3.7億美元,而他統治下的海地,全年人均國民收入才90美元。也就是說,小杜瓦利埃個人的現金資產,就夠得上1978年海地全國所有人的全部一年收入總和(海地當年人口545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一家過著奢靡的生活

這樣一個腐敗血腥的獨裁統治者,自然是對民間疾苦袖手旁觀。

美國人坐不住了

美國和海地距離比較近,非洲豬瘟的傳播又這麼迅速,如果防治失控很可能導致美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美國人迅速開始干預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其實,美國政客和海地獨裁者小杜瓦利埃關係還蠻不錯的。從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是海地主要的出口貿易對象國,也是海地主要的經濟援助國和移民目的地國家。

從地緣政治格局來講,海地是美國通往巴拿馬運河和中美洲的橋頭堡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海地旁邊就是讓美國人鬧心了幾十年的古巴。海地政權親美,就可以保證,在加勒比海有足夠的力量遏制古巴和蘇聯勢力蔓延。

至於海地政權是否專制,是否獨裁,是否橫徵暴斂,那就不是美國人關心的事兒了。

基於經濟目的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考慮,小杜瓦利埃上臺以後,美國和海地的關係更加緊密,美國對海地的經濟援助也增加了不少。雖然時不時小杜瓦利埃將美國對海地的援助中飽私囊,美國人也假裝看不見。不過對於海地內政外交的事務,美國人卻有絕對的權威。

當海地的非洲豬瘟疫情幾乎失控的時候,美國人給海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將海地所有的克理奧爾豬全部屠殺,無論是否確認感染,然後換上美國的的豬品種。

本文最開始頭出現的捕殺野豬的情景,已經是這個滅豬行動的尾聲了。而那些被捕殺的家豬和野豬的血樣也被送到美國的研究機構和美國佐治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進行檢疫。

海地的非洲豬瘟防控,實則由美國全權操盤。

這項計劃耗時13個月的滅豬行動在1981年開始實施。按照計劃,海地所有的家豬都要屠殺掉,然後換上美國提供的漢普夏豬和杜洛克豬。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到1983年這項計劃基本執行完畢的時候,海地約有50萬頭生豬因為感染非洲豬瘟被直接宰殺,做無害化處理,另外40萬頭生豬,按照美國人“大換血”的思路也直接屠殺掉。

也就是說,1983年這個豬年,海地本土的豬,過了一個滅頂之災的本命年。


(四)滅豬後的海地,貧窮和厄運依舊

在其他國家面對非洲豬瘟疫情時候,降低生豬存欄量也確實是常見的應對方式。可是海地卻是一個農業基礎極其薄弱,農村、農民毫無抗風險能力的一個弱國。這種大換血式的滅豬行動,海地經濟扛得住嗎?

還沒等美國人的補欄計劃開始,海地經濟就因為滅豬行動而囧態畢露。

首先就是海地最重要的出口作物咖啡種植受到嚴重影響。之前,海地人大多使用豬糞便來充當咖啡樹的肥料,滿足咖啡樹較為旺盛的肥料需求。但現在豬都沒了,咖啡樹農又沒錢買化肥,直接導致咖啡大量減產。

80年代初,海地全國咖啡年平均產量3.59萬噸。這之後海地咖啡種植業日益凋敝,以至於現在海地咖啡產量一年只有2萬噸。

養不了豬,種不了咖啡樹,不少海地農民只有將砍樹燒碳作為自己的的收入來源。這無疑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過日子的辦法。這也進一步加重了海地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導致了海地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經濟領域的問題馬上反映在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上。海地家豬清除計劃實施以後,海地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下降。有統計數據顯示,1984年海地農村的入學率,比上一年下降30%。很多海地人養的豬本來就是拿來給孩子交學費的,一頭豬可以供養一個小孩兩年的學費。

當時海地農民沒有了豬,也就不願意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學校裡面唸書了。

現在的人們都懂得一個道理,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一招。但是海地農民自己本人就不怎麼識字,更是不懂這樣的道理。

在農村過不下去的海地農民只有往大城市逃,甚至往美國逃。海地首都太子港等城市大量貧民窟開始湧現。這直接後果就是犯罪率攀升,而獨裁政權為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只有超強度建設國家暴力機器。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的貧民窟密密麻麻十分震撼

20世紀80年代,海地的中學和監獄的數量比例是1:35。人們調侃,海地讀中學的人還遠遠不如監獄裡的犯人多。

逃亡美國的海地人更是上演了一場現代黑奴的悲慘命運,1980年到1981年,海地每個月至少有6000人試圖逃到美國去。逃跑者不僅受到蛇頭的盤剝和欺壓,而且還遭遇政府官員為這些黑蛇頭充當保護傘。即便是在逃亡美國的途中,海地農民病死餓死也只能將屍體棄到海里。

而忽悠海地人把所有豬都趕盡殺絕的美國人,姍姍來遲的送來了美國品種的豬。

然而和克里奧爾豬完全相反,美國人送來的這種豬,不僅不是“四條腿的銀行”,而是“四條腿的嬌氣貴婦”。

美國人送來的豬,需要吃富含高蛋白高營養的飼料,要有乾淨的水喝,還要經常對它進行洗澡,而且豬圈的鋪設也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一些海地農民嘲笑,美國人送來的豬住的比海地農民自己都還要好。

如果不按美國方面要求給豬提供優質飼料和周到的照顧,海地養豬戶則會受到美國豬仔供應商(生豬回購者)的經濟處罰。

1985年,海地還真發生了一起搶劫豬飼料的案件。而搶劫者的犯罪目的並非是為了給豬搶飼料,而是將豬飼料搶來當做自己和同伴的餐食。搶劫者後來說,那時候看到豬飼料真比自己吃的好多了,不如直接吃豬飼料算了。

這之後,海地的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四五年以每年2.5%的速度遞減,而通貨膨脹率高達8%。

本來按照經濟學的普遍規律來說,通脹率變高,失業率會下降。有的國家為了保就業,主動放任物價上漲,犧牲通貨膨脹率,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常見的騷操作。

可是海地的經濟卻出現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雙飆升,在80年代初的幾年,海地官方統計的失業率超過30%。

沒有本地豬的海地,其慘狀已經改寫了經濟學原理的教科書,相當於打麻將的時候四方都一起輸。

那麼這其中總有贏家吧,沒錯,贏家就是美國人。

據當時美國媒體報道,美國人成立的美國(海地)肉類和產品公司和美國生豬生產商在滅豬和重新給海地提供美國品種豬的過程中,獲得近10億美元。

海地人再養殖生豬,只能從由美國養豬戶生產和銷售的生豬中採購豬仔。美國(海地)肉類和產品公司也壟斷了海地豬業的設備供應。此後海地的肉類加工業悉數被美國企業壟斷。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1994年後,海地重新引入克理奧爾豬,這是農民領小豬仔的場景

直到今天,位居世界排名第二的養豬大國美國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非洲豬瘟疫情。在這場海地非洲豬瘟疫情中,海地全國生豬產業也牢牢被美國控制,也如同當年來美洲的非洲黑奴一樣,形成了對宗主的深深依賴。

那個豬年,海地人清除了非洲豬瘟,但並未走出厄運

▲海地貧民窟裡面的垃圾、豬和孩童依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