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人生上半場求存,下半場求真

莊子 儒家 樑冬 創業 摩托車 自在睡覺 2018-12-16

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

樑冬|人生上半場求存,下半場求真

01

承認自己原來不知道,才能真正知道

“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這句話是說,你用世界一體的觀念去通達自己;用深深的禪定、涅槃寂靜的狀態去了解事情的真相;用全方位的超然視角去看待世界的方方面面;用終極均等和平等去了解眾生的緣分;用終極方法、超級方法去體會世界有情無情的眾生;用對不確定這件事情的堅信去看待事物;最後通過對不確定的接受,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寬容與淡定。

這些字,如果翻譯成現代文,的確沒有那麼優美。總體而言,這七大,我想就是做大人之學問,視為“大學”。

你不得不說莊子很可能是道家的孔子,或者是道家裡的儒家。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原來儒家和道家沒有那麼大區別,只是他們的著眼點不一樣。

道家在天下混亂的時候出來幫助那些替天行道的人,天下安定的時候歸隱於山林。儒家追求的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兩種人總是交替出現,幫助中國歷史長河層層推進、綿綿不絕。

後面這一段,莊子說:“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

這句話的意思是,萬世萬物都有它自然的規律,在不確定當中變化,在變化之間,我們產生對它的覺察。在好像已經全部進入一種終極無聊的靜默的狀態時,你發現正在孕育著生機,一切妙用都從真空中湧現出來。

如果我們尋根溯源的話,還是會發現有些若有若無的端倪——對自己已經理解的事情,開始覺得好像不理解了;對自己好像知道的事情,卻又感到不知道了。承認自己原來不知道,才能上一個新的臺階,才能真正知道。

像你我這種在人世間活了幾十年(活了一兩萬天),還有一兩萬天可活的人,總會在中年時刻——就是三四十歲的時候,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強烈的“原來我什麼都沒讀過”、“原來我什麼都不懂”、“我以前學的都是假歷史、假地理、假語文“的感覺……倒不是說老師教的是假的,而是我們自己真的沒學會。

父母也說過種種體會,當時我們自己不相信,以為自己有一套觀點、見解。然後發現事情又回到了起點,一切都沒有想象得那麼好,但也沒有想象得那麼壞。

莊子在《徐無鬼》這篇裡面講述的大致是這樣的一種人生況味。

樑冬|人生上半場求存,下半場求真

02

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應該獲得和遵循的

愛情,不過是荷爾蒙分泌的錯覺;錢財,不過是等待著通貨膨脹的逃兵;所謂的朋友圈,也不過是讓你變成妒忌,貪嗔痴慢疑的外緣。

無論男女,很多人到了中年這個階段,多少有點兒心灰意冷。但恰是這種在渾沌無聊當中的心灰意冷,會湧現出人生下半場的生機。

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當你學會沉默以後,你就發現了世界湧現出來生機的可能性。

人生大致分成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以求存為底座;下半場,以求真為皈依。

我認識好多朋友,年輕的時候也都趕上過改革開放、全球化等紅利,一時風頭無兩。

後來種種因緣際會,表面上看是因為沒逮住某種機會,或者做了某次錯誤的決定。但其實是因為時間的消逝,他們開始進入人生的下半場。

這時可能普遍會有一種訴求,這是當今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成熟的社會而湧現出來的訴求——到底什麼才是我們這輩子應該獲得和遵循的呢?

莊子認為,我們在中年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趕緊明確並且承認原來自己不知道什麼。

也許我們可以追問他,但他其實是沒有開端的。人的心靈又不能承受沒有開端、沒有原因的狀況。

“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以不疑惑的心態來理解疑惑的問題,就可以返回到不疑惑的境界,這就是崇尚大道的不疑惑。

樑冬|人生上半場求存,下半場求真

03

不要被“別人的故事”蠱惑

好像這篇全都是在講理,沒點兒故事。但是你不覺得到了這個階段,還有人跟你講故事很可笑嗎?

曾經,網上流傳著一個很著名的投資個案,說有幾個年輕人想創業,一位很善良的天使投資者就給了他們兩百多萬,成立了一家專門做攝像頭的公司。

後來這家公司上市之後非常厲害,讓投資人賺了幾百倍、幾萬倍,拿了好多個億,這家公司就是海康威視。

如果今天看這隻股票的市值的話,你會突然發現居然有一家市值幾千億的公司,在你不瞭解的情況下蔚為大觀,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家攝像頭聯網的公司。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時,說:“哇,這個人運氣好好,他居然能夠投資一家這樣的公司。”

後來我有幸跟這位投資人龔老師一起吃午飯,我就問他:“哎,當時你們是怎麼發掘到這個團隊的,能夠用幾百萬撬動市場到最後上市,你因此退出的時候拿了那麼多億?”

他說:“故事是這樣的,在很多年前,大概1997年到2007年之間,廣州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一個人在市中心的天橋上走著會突然被人搶走項鍊;在路上走著或者站著,會突然有一個人開著摩托車扯走你的包。

以至於曾經一度廣州街頭巷尾,都站著警察或者保安,拿著鐵棍。而且他們在鐵棍上面裝了一個圓環,可以把摩托車上的那些人罩著拉下來。就像美國牛仔的繩子,只不過大家功夫不好。”

投資了海康威視的龔老師說,他發現其實只要有攝像頭,能夠拍到這個逃跑的人,他的摩托車牌號是多少,抓這些人就沒那麼難了。

在這個思路之下,他找了一個團隊,推動他們做了這件事兒,最後果然成功了。

我想說的是,有許多故事,你在網上聽到的版本,和那個真實的人給你講的版本其實是不一樣的。

他並不是偶然投到了一家公司,而是在真正想明白這件事情之後,才拿錢去支持一個團隊做這件事情。這是兩回事。

人生的故事也是一樣,我們聽了很多別人的故事,產生了很多疑惑。但是當你真正瞭解這些故事的時候,你會發現非也,那些都是為了符合大家想聽激動人心的財富故事的需求而編出來的。

樑冬|人生上半場求存,下半場求真

04

如果你有機會旁觀自己的人生,你就會有一種對自己當下的理解了

這和《徐無鬼》講的方外之人所說的故事有什麼關係呢?

有。當你不再相信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種種偶發性的故事,並以這種堅定的信念去理解那些看似疑惑的事情時,你就慢慢地開始對那些浮華的故事充滿了免疫性。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是搞古董收藏的。他說自己有段時間特別不願意接受電視臺的訪問,因為那些編導總是讓他編一個故事說“這個以前收的鐵壺,後來賣了多少錢”,似乎這種很簡單的邏輯能夠符合大家對於收藏愛好的看法。

他說:“其實不是的,你收它的時候是因為你喜歡它,你也不知道它好不好。後來偶爾有些古董變得很值錢,還有很多其實是被騙了買來的,原來是個贗品,但你也認了。這種狀態非常普遍。”

把這個故事和之前投資的那個故事綜合起來,小樑想跟大家分享的觀點就是之所以許多媒體呈現出來的故事,讓你感到疑惑,是因為你在內心裡面沒有發展出一種不疑惑的心態,你就不相信有這種不確定的傳奇故事,這種不相信就是你的不疑惑。

當你帶著這種堅定的信念去看待那些浮華的故事時,不管這個故事最後是什麼樣,它都會讓你產生一種“隔岸觀火”的淡然。

你不會被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蠱惑,你也不會因為那些充滿劇情衝突的事件,讓自己好像陷入種種談資當中。

這和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最主要的關係就是,別人的故事都是經過加工之後喜聞樂見的,讓你聽著有意思的故事,但其實背後充滿了許許多多並不如意的不確定。

當我們理解了這種不確定以後,就開始對於那種驚心動魄、抓心撓肝的故事產生了免疫力。有了這種免疫力以後,也就不那麼容易興奮了,這就是所謂方外修行之人應該修煉到的境界。

《徐無鬼》基本上就是這樣一篇貫穿著種種方外之人看待方內之事的心態故事合集,套用彼得·德魯克自傳的名字——《旁觀者》,倒是挺有趣的。

徐無鬼就是一位世界級的旁觀者,在歷史深處與我們分享了那種淡然心態的和合。

如果你有機會旁觀自己的人生,你就會有一種對自己當下的理解了。

——今日互動——

試著旁觀一下

自己過去十年的人生,

你會怎麼評價這個人的十年?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

你會有什麼建議給到T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