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什麼是“三易”?

《周官》裡記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這三本書合併在一起叫作“三易”,現在只有《周易》還存在,而《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了。

根據《繫辭》的說法,《易》是由伏羲創作的。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形象,畫出了八卦,《說卦傳》講離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這是因為離卦☲是外面兩個陽爻夾著中間一個陰爻,陽剛陰柔,正好可以象徵鱉、龜等有外殼的動物。所以伏羲才利用離卦☲來教導人們“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捕捉魚類,火耕採集。為原始社會的矇昧時期。

《繫辭》又講,伏羲之後,神農興起,利用《益卦》來教導人們“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從事農耕;又用《噬嗑卦》來教人們日中為市,互通有無,各得其所。因此,古人推斷《連山》就是神農時期的《易》。《連山》把《艮卦》放在開頭,艮象徵著山,代表著止。神農詳於地理,辨土性,造五穀,嘗百草,由靜而動。止者,動之始也。故《連山》把代表著止的《艮卦》放在第一位,而且《艮卦》的卦象是兩座山疊加,正好對應書名《連山》。代表著原始社會的野蠻時期。也有人說《連山》是夏朝的《易》。

在神農之後,就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詳於人事,興造舟車、修築宮室、作禮樂書契,變革了上古的風俗,文明社會肇始此。故伏羲為天皇、神農為地皇、黃帝為人皇,這也是《周官》裡講的“三皇”。黃帝把伏羲和神農的《易》反而歸之,得其初象。於是以《坤卦》為首位,以陰為主,以靜為道,以柔為用,其思想正是後世老子道家思想的淵源,世稱“黃老”。故黃帝的《易》名字叫做《歸藏》,意指“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不過也有儒者說《歸藏》是商朝之《易》。

當然,關於“三易”的解釋都是先儒的推測之言,世代久遠,我們也無從考證了。

《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周易▪繫辭》講到伏羲、神農和黃帝對《易》的傳承

《周易》的出現

《周易》與《連山》《歸藏》不同,它以《乾卦》為第一卦。在《左傳》裡已經注意到“三易”的劃分,每次講到《周易》的地方一定會用“周易”兩個字,而不是單單簡稱為“”。在《僖公十五年》和《成公十六年》的佔例中,所引用的《易》卦辭為今本《周易》所無,可知在春秋時期,古人占卜不單單用《周易》,可能還用了《連山》和《歸藏》。

《連山》是神農之“易”,《歸藏》是皇帝之“易”,而《周易》則是周文王與周公的“易”了。朱熹的《周易本義》說“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周易”就是周朝的《易》。

《史記》說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於是“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認為在周文王之前《易》只有八個卦象,是周文王把它們兩兩疊加才推演出六十四卦來。其實,在周文王之前就已經有六十四卦了,不然《繫辭》怎麼會說神農用到了《益卦》和《噬嗑卦》呢?而且《左傳·襄公七年》記載穆姜占卜,說:“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這裡強調“是於《周易》”,特別突出是《周易》一書,由此可知除了《周易》之外,其他的書裡也有《隨卦》。

那麼重卦的人究竟是誰呢?王弼認為是伏羲,鄭玄認為是神農,孫盛說是夏禹,莫衷一是。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周文王的奉獻在於寫了《彖辭》,而周公則寫了《爻辭》

《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周易》的形成歷經多人之手

什麼是《卦辭》?什麼是《爻辭》?

瀏覽過《周易》的人都知道,這部書裡共有六十四個卦。其中每個卦都有一副卦象和相關的文字,而文字中又要分出《卦辭》《爻辭》,為方便說明,我們用《乾卦》來做個例子。

乾在最初八卦裡面符號是“☰”,其中每一“—”叫作“爻”,因為《周易》的六十四卦是用八卦兩兩疊加形成的,所以《乾卦》是兩個“☰”的疊加,其中下面的“☰”稱為“內卦”,上面的“☰”稱為“外卦”,二者相合共有六個爻。爻由下往上數,最下的是初爻,最上的是上爻,卦也是由下往上看。

《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乾卦》的內容

在《乾卦》的旁邊有“元,亨,利,貞”這幾個字,便是《卦辭》,先儒一般也把它叫作《彖辭》。傳說是周文王寫的,所謂的《彖辭》主要是用來斷定一卦的吉凶

除了看《彖辭》之外,我們還需要具體看卦裡的各爻。例如初爻是初九,辭為“潛龍,勿用”,這些字就屬於《爻辭》了。《爻辭》主要是用來推斷一爻的吉凶。對於初爻來說,陽尚處於潛伏狀態,未可施用,宜當“勿用”,如果妄動就難免會有悔咎了。

《彖辭》是文王寫的,但《爻辭》卻絕非文王所作。因為《升卦》六爻說“王用亨於岐山”,周室雖然興於岐山,但無論周太王還是周文王,在生前都並未稱王,前者稱“古公”,後者稱“西伯”。因此,周文王不可能在《爻辭》裡寫下這句話。又《歸妹卦》說:“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周文王如果被囚禁在羑里而演《周易》,他怎麼敢在裡面議論紂王的父親帝乙呢?所以,《爻辭》不是周文王寫的,它出現在周文王之後。

《左傳》記載,韓宣子訪問魯國,讀到了易經之象,感嘆道:“吾乃知周公之德。”可知周公對於《周易》是有奉獻的,其中的《爻辭》很可能就是周公所作。如《明夷卦》五爻說:“箕子之明夷,利貞。”講到了箕子失意、被紂王囚禁的事,而周公曾親自追隨武王伐紂,“釋箕子之囚”,又訪於箕子而聞《洪範》。因此《爻辭》出自周公之手的可能性很大。

什麼是“十翼”?

伏羲傳的六十四卦,文王寫的《卦辭》和周公著的《爻辭》就是《周易》的原貌,是孔子所看到的樣子,一般稱為《易經》。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和戰國楚簡《易經》也都是據此而排版的。

《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帛書《周易》裡的排版

但是,我們現在在市面上讀到的《周易》卻不這樣排版。它們一般是在《卦辭》的下面有個“彖曰”,在每一爻爻辭的下面又有“象曰”等文字。這種排版方式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其中的“彖曰”和“象曰”其實不屬於《周易》原文,不是《易經》,而是《易傳》。

《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通行本《周易》把《易經》和《易傳》混雜在一起

《周易》全書分為上下兩篇,除了作為《易經》部分的卦象、《彖辭》和《爻辭》外,還存在著作為《易傳》部分的“十翼”。所謂“十翼”就是相傳孔子讀《周易》時所寫下的闡述性文字,共有十篇,它們分為是:

一、《彖傳上》,用來解釋周文王的《彖辭》。如上圖《屯卦》裡的“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候”為《彖辭》。下面“彖曰”的文字便是孔子所作的《彖傳》。

二、《彖傳下》,因為《周易》分上下篇,所以《彖傳》也分兩篇。

三、《象傳上》,“象曰”後面的文字為《象傳》。其中總論一卦的為《大象傳》,如《屯卦》裡的“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各爻下面的“象曰”為《小象傳》,用來解釋各爻的意思。

四、《象傳下》。

五、《繫辭上》,一般排在第六十四卦《未濟卦》的後面。總論《周易》一書,哲學意味最濃。

六、《繫辭下》。

七、《文言》,用來具體闡釋卦的文字。只有《乾》《坤》兩卦才有《文言》。《左傳》記載穆姜占卜說:“元,體之長也;享,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跟《文言》的文字相似,穆姜比孔子早,因此有先儒認為《文言》非出自孔子之手。

八、《說卦》,具體解釋了八卦的含義及類象,是讀《易》的入門篇章。

九、《序卦》,解釋六十四卦的含義及排序意義。可作為《周易》的序言。

十、《雜卦》,《雜卦》是《序卦》的補充和發揮,《序卦》是用來解釋文王六十四卦的排序。《雜卦》則將六十四卦錯雜起來對辯,闡發孔子自己的理解。

《周易》一書是怎麼形成的?

“十翼”是孔子對《周易》的奉獻

讀《周易》選哪個版本好?

帛書、竹簡《周易》跟傳世本的文字差異不大,但最早的《周易》其實是把《易經》和《易傳》分開的。兩漢人讀的《周易》都是經傳分離的版本,直到三國時期,王弼的《周易注》才開始把《彖傳》插入彖辭的後面,並且把各爻的《象傳》附在《爻辭》之下,把文王、周公和孔子的文字混淆在了一起,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唐朝孔穎達編的《周易正義》和李鼎祚撰的《周易集解》都沿用了這個排版,是義理派和象數派都默守王弼的改動。

北宋程頤寫《程氏易傳》,論理精絕,可惜還是沿用了王弼的版本。南宋朱熹著《周易本義》,重新進行更定,把《周易》分為經二卷,傳十卷,實現經傳分離。明朝洪武年間,《程氏易傳》和《周易本義》都是官方的教科書;永樂修《周易大全》時,把兩本書合刻在一起,並且把《本義》的排序改成了《易傳》的樣子,經傳又重新合一。直到清朝人修《周易折中》才恢復了朱子經傳分離的初衷,可惜現通行本仍延續王弼經傳合一的排法。

因此,讀《周易》,欲尋古本、學卜筮,可讀帛書、楚簡、《本義》和《折中》;如果不在乎排版,則欲學義理則讀《周易注》、《正義》和《程氏易傳》;欲學象數,則讀《集解》和《漢上易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