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到了夏商周時期姓氏之間有了嚴格的劃分,氏代表的是一個宗族,而姓多用於女性。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中國的姓氏到了近代已經達到了五千之多,其中單姓為三千多個,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姓氏就是單姓中的一個——爨姓,爨發音[cuàn]。可能大部分朋友對這個姓氏都較為陌生,甚至都不知道它的讀音。

"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到了夏商周時期姓氏之間有了嚴格的劃分,氏代表的是一個宗族,而姓多用於女性。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中國的姓氏到了近代已經達到了五千之多,其中單姓為三千多個,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姓氏就是單姓中的一個——爨姓,爨發音[cuàn]。可能大部分朋友對這個姓氏都較為陌生,甚至都不知道它的讀音。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爨字最早是燒火做飯的意思,《水經注》中寫道“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在古代最初是以象形文字出現,而爨字無疑是沒有“進化”的象形文字,像這樣複雜的筆畫,即使在今天來講,爨字也是一個生僻字。

爨姓的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本是姬姓,追溯到東漢末年,為“班”姓,本來為漢族,後來被分封到爨地,班氏家族的人後來便用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進而成為了少數民族。《爨龍顏碑》中記載:“采邑於爨,因氏族焉”。

"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到了夏商周時期姓氏之間有了嚴格的劃分,氏代表的是一個宗族,而姓多用於女性。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中國的姓氏到了近代已經達到了五千之多,其中單姓為三千多個,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姓氏就是單姓中的一個——爨姓,爨發音[cuàn]。可能大部分朋友對這個姓氏都較為陌生,甚至都不知道它的讀音。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爨字最早是燒火做飯的意思,《水經注》中寫道“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在古代最初是以象形文字出現,而爨字無疑是沒有“進化”的象形文字,像這樣複雜的筆畫,即使在今天來講,爨字也是一個生僻字。

爨姓的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本是姬姓,追溯到東漢末年,為“班”姓,本來為漢族,後來被分封到爨地,班氏家族的人後來便用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進而成為了少數民族。《爨龍顏碑》中記載:“采邑於爨,因氏族焉”。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三國兩晉時期,活躍在蜀漢南中地區的大姓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四姓五子”,即孟、李、爨、董、毛。之後“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最後在雲南一帶安營紮寨。可以看出現在非常罕見的爨姓,在三國兩晉時期可是豪門望族。

到了東晉時期,一個叫爨琛的人在雲南建立了爨氏政權,“遂王蠻夷”,獨自稱霸南中,但還是承認東晉與南朝這些政權為正統,並在名義上歸其管轄。一直到隋初,內地的戰亂,政權的更迭,都沒有影響到爨氏家族對南中地區的統治。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爨氏政權的統治竟然長達四百多年,期間爨姓家族的人曾經擔任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種封號。由於地處偏遠,中原曾經建立的那些王朝鞭長莫及,只能聽之任之,使爨氏家族越發壯大起來。直到唐玄宗統治時期下達南詔滅爨的聖旨,才結束爨氏政權的統治。

"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到了夏商周時期姓氏之間有了嚴格的劃分,氏代表的是一個宗族,而姓多用於女性。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中國的姓氏到了近代已經達到了五千之多,其中單姓為三千多個,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姓氏就是單姓中的一個——爨姓,爨發音[cuàn]。可能大部分朋友對這個姓氏都較為陌生,甚至都不知道它的讀音。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爨字最早是燒火做飯的意思,《水經注》中寫道“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在古代最初是以象形文字出現,而爨字無疑是沒有“進化”的象形文字,像這樣複雜的筆畫,即使在今天來講,爨字也是一個生僻字。

爨姓的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本是姬姓,追溯到東漢末年,為“班”姓,本來為漢族,後來被分封到爨地,班氏家族的人後來便用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進而成為了少數民族。《爨龍顏碑》中記載:“采邑於爨,因氏族焉”。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三國兩晉時期,活躍在蜀漢南中地區的大姓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四姓五子”,即孟、李、爨、董、毛。之後“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最後在雲南一帶安營紮寨。可以看出現在非常罕見的爨姓,在三國兩晉時期可是豪門望族。

到了東晉時期,一個叫爨琛的人在雲南建立了爨氏政權,“遂王蠻夷”,獨自稱霸南中,但還是承認東晉與南朝這些政權為正統,並在名義上歸其管轄。一直到隋初,內地的戰亂,政權的更迭,都沒有影響到爨氏家族對南中地區的統治。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爨氏政權的統治竟然長達四百多年,期間爨姓家族的人曾經擔任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種封號。由於地處偏遠,中原曾經建立的那些王朝鞭長莫及,只能聽之任之,使爨氏家族越發壯大起來。直到唐玄宗統治時期下達南詔滅爨的聖旨,才結束爨氏政權的統治。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爨氏政權統治期間,形成“開門諸侯,閉門天子”的閉關鎖國局面,所以雲南社會相對穩定,經濟也較為發展,出現了“山嶽吐精”,“物物所得”,“邑落相望,牛馬成群”的繁榮景象。見《爨寶子碑》。

由於中原戰亂不斷,很多難民南遷進入雲南避難,這些難民從中原帶來的文化與當地雲南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物色的爨文化,到今天成為了雲南獨有的文化財富。

據史書上記載,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

"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到了夏商周時期姓氏之間有了嚴格的劃分,氏代表的是一個宗族,而姓多用於女性。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中國的姓氏到了近代已經達到了五千之多,其中單姓為三千多個,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姓氏就是單姓中的一個——爨姓,爨發音[cuàn]。可能大部分朋友對這個姓氏都較為陌生,甚至都不知道它的讀音。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爨字最早是燒火做飯的意思,《水經注》中寫道“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在古代最初是以象形文字出現,而爨字無疑是沒有“進化”的象形文字,像這樣複雜的筆畫,即使在今天來講,爨字也是一個生僻字。

爨姓的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本是姬姓,追溯到東漢末年,為“班”姓,本來為漢族,後來被分封到爨地,班氏家族的人後來便用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進而成為了少數民族。《爨龍顏碑》中記載:“采邑於爨,因氏族焉”。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三國兩晉時期,活躍在蜀漢南中地區的大姓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四姓五子”,即孟、李、爨、董、毛。之後“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最後在雲南一帶安營紮寨。可以看出現在非常罕見的爨姓,在三國兩晉時期可是豪門望族。

到了東晉時期,一個叫爨琛的人在雲南建立了爨氏政權,“遂王蠻夷”,獨自稱霸南中,但還是承認東晉與南朝這些政權為正統,並在名義上歸其管轄。一直到隋初,內地的戰亂,政權的更迭,都沒有影響到爨氏家族對南中地區的統治。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爨氏政權的統治竟然長達四百多年,期間爨姓家族的人曾經擔任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種封號。由於地處偏遠,中原曾經建立的那些王朝鞭長莫及,只能聽之任之,使爨氏家族越發壯大起來。直到唐玄宗統治時期下達南詔滅爨的聖旨,才結束爨氏政權的統治。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爨氏政權統治期間,形成“開門諸侯,閉門天子”的閉關鎖國局面,所以雲南社會相對穩定,經濟也較為發展,出現了“山嶽吐精”,“物物所得”,“邑落相望,牛馬成群”的繁榮景象。見《爨寶子碑》。

由於中原戰亂不斷,很多難民南遷進入雲南避難,這些難民從中原帶來的文化與當地雲南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物色的爨文化,到今天成為了雲南獨有的文化財富。

據史書上記載,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天的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

曾經輝煌一時的爨姓,隨著政權的隕落,這個家族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起初是為了避禍、避仇而改掉了姓氏,後來又有一部分家族成員嫌這個字的書寫過於繁瑣而改為其他姓氏。

比如現在北京附近的“爨底下村”, 這個村子的由來就是根據爨姓而來,但由於“爨”字筆畫太多,書寫不便,現通常改寫為“川”字,但發音仍為[cuàn]。

"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到了夏商周時期姓氏之間有了嚴格的劃分,氏代表的是一個宗族,而姓多用於女性。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中國的姓氏到了近代已經達到了五千之多,其中單姓為三千多個,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姓氏就是單姓中的一個——爨姓,爨發音[cuàn]。可能大部分朋友對這個姓氏都較為陌生,甚至都不知道它的讀音。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爨字最早是燒火做飯的意思,《水經注》中寫道“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在古代最初是以象形文字出現,而爨字無疑是沒有“進化”的象形文字,像這樣複雜的筆畫,即使在今天來講,爨字也是一個生僻字。

爨姓的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本是姬姓,追溯到東漢末年,為“班”姓,本來為漢族,後來被分封到爨地,班氏家族的人後來便用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進而成為了少數民族。《爨龍顏碑》中記載:“采邑於爨,因氏族焉”。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三國兩晉時期,活躍在蜀漢南中地區的大姓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四姓五子”,即孟、李、爨、董、毛。之後“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最後在雲南一帶安營紮寨。可以看出現在非常罕見的爨姓,在三國兩晉時期可是豪門望族。

到了東晉時期,一個叫爨琛的人在雲南建立了爨氏政權,“遂王蠻夷”,獨自稱霸南中,但還是承認東晉與南朝這些政權為正統,並在名義上歸其管轄。一直到隋初,內地的戰亂,政權的更迭,都沒有影響到爨氏家族對南中地區的統治。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爨氏政權的統治竟然長達四百多年,期間爨姓家族的人曾經擔任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種封號。由於地處偏遠,中原曾經建立的那些王朝鞭長莫及,只能聽之任之,使爨氏家族越發壯大起來。直到唐玄宗統治時期下達南詔滅爨的聖旨,才結束爨氏政權的統治。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在爨氏政權統治期間,形成“開門諸侯,閉門天子”的閉關鎖國局面,所以雲南社會相對穩定,經濟也較為發展,出現了“山嶽吐精”,“物物所得”,“邑落相望,牛馬成群”的繁榮景象。見《爨寶子碑》。

由於中原戰亂不斷,很多難民南遷進入雲南避難,這些難民從中原帶來的文化與當地雲南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物色的爨文化,到今天成為了雲南獨有的文化財富。

據史書上記載,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天的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

曾經輝煌一時的爨姓,隨著政權的隕落,這個家族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起初是為了避禍、避仇而改掉了姓氏,後來又有一部分家族成員嫌這個字的書寫過於繁瑣而改為其他姓氏。

比如現在北京附近的“爨底下村”, 這個村子的由來就是根據爨姓而來,但由於“爨”字筆畫太多,書寫不便,現通常改寫為“川”字,但發音仍為[cuàn]。

最罕見的一個姓氏,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姓

後來在實施身份證管理時,每個人都需要身份登記,當時的電腦文字輸入還沒有那麼全面,在一個偏遠地區就有一個村落,村子內的姓氏都為爨姓,辦身份證時技術無法識別,記錄員打不出這個字來,於是有的家族被迫改了姓氏。

但仍然有一些保守的老人是拒絕更改姓氏的,畢竟姓氏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如果沒有特殊的事件發生,自然不能隨意更改姓氏,否則會無顏見地下的列祖列宗。

參考資料:《水經注》《爨龍顏碑》《爨寶子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