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

文:白馬晉一

本篇,我們來談一談《封神演義》裡的悲情人物聞太師。

《封神演義》四十一回,商湯針對西岐的圍剿行動接連失敗,聞太師終於坐不住了。在這樣嚴峻形勢下,他決定親自上陣,一舉剪除西方毒瘤。

但此番出陣,似乎不太順利。其間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發生在臨行之前,當時商湯搞了一場浩大的閱兵禮。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極大地提振先前因為失利而些許低落的士氣。可就在聞太師在萬眾矚目中隆重登場之時,意外發生了。

且來看原著描述,“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戰,今日聞太師方欲騎上,被墨麒麟叫一聲,跳將起來,把聞太師跌將下來,百官大驚,左右扶起”。

"

文:白馬晉一

本篇,我們來談一談《封神演義》裡的悲情人物聞太師。

《封神演義》四十一回,商湯針對西岐的圍剿行動接連失敗,聞太師終於坐不住了。在這樣嚴峻形勢下,他決定親自上陣,一舉剪除西方毒瘤。

但此番出陣,似乎不太順利。其間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發生在臨行之前,當時商湯搞了一場浩大的閱兵禮。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極大地提振先前因為失利而些許低落的士氣。可就在聞太師在萬眾矚目中隆重登場之時,意外發生了。

且來看原著描述,“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戰,今日聞太師方欲騎上,被墨麒麟叫一聲,跳將起來,把聞太師跌將下來,百官大驚,左右扶起”。

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行文至此,讀者不禁納悶了,商湯邊境累年不太平,太師也多有臨場指揮,這墨麒麟怎就久疏戰陣呢?原因很簡單,此前各地數度叛亂,在聞太師看來無非疥癬之疾,雖不能根除,也不必由鎮國坐騎墨麒麟出馬。但此番卻不同了。換言之,說明了太師對於討伐西岐的重視,甚至說抱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太師意外跌落,這絕非祥兆。

果然,時有下大夫王變,上前奏曰,“太師今日出兵落騎,實為不祥;可再點別將征伐可也。”太師起身,先還有些恍惚,隨即忙整理衣冠,哈哈大笑道,“大夫差矣人臣將身許國而忘其家,上馬掄兵而忘其命,將軍上陣,不死帶傷;此理之常,何足為異。大抵此騎久不曾出戰,未曾演試,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大夫幸勿再言。”

難道說,聞太師心裡就沒有掠過一些不安嗎?肯定有。只不過,對於商湯帝國的忠肝義膽,推動著他義無反顧地向前邁進。作為三軍主帥,一位軍界靈魂人物,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都必須表現出從容和果敢。至少,人前必須這樣,給大家吃一個定心丸。

而第二件事,發生在征伐大軍途過黃花山。

一路上,正是有著聞太師的不斷打氣,征伐大軍士氣高漲,“烈烈旗旛飛殺氣,紛紛戰馬似龍蛟”。可就在人馬正行時,太師忽抬頭見一石碣,上書三字,名曰“絕龍嶺”。這個“絕龍嶺”有何緣故呢?原來,太師當年拜碧遊宮拜金靈聖母為師,學成下山,其師曾叮囑道,“你一生逢不得‘絕’字。”而後來情節的推進,聞太師果真遭闡教人士伏殺,死在了絕龍嶺。

可以想象,太師從石碣下方經過,內心情緒是相當複雜的。屬下大抵也看出了主帥的不快,忙問何故。太師輕描淡寫地陳述了舊故,仰天長嘯一聲,“這真是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寧靜,老夫來黃花山避靜消閒,多少快樂”。可惜的是,聞太師終究等不到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再見之時已入封神臺。

值得一提的是,諸如部隊出征或行軍,反覆遭遇不瑞預警的情節,其實在古典小說裡不乏其見。甚至說,這是一種通用的敘事套路。譬如《三國演義》裡,劉備兩路進發攻取西川,軍師龐統領著一支,途徑“落鳳坡”。龐統道號“鳳雛”,終究無法倖免。後孔明前往馳援,荊州軍中帥印交予關羽,關羽接印之時,立下誓言,萬死也得保住荊州。孔明聽聞關羽口必稱“死”,心中已有不快。果然,關羽最後敗亡荊州。又如《水滸傳》中,梁山頭目晁蓋要率兵攻打曾頭市,出征之際,忽然大風吹到旗杆,宋江以不詳之名,勸晁蓋勿行。晁蓋不聽,終命殤此役。

"

文:白馬晉一

本篇,我們來談一談《封神演義》裡的悲情人物聞太師。

《封神演義》四十一回,商湯針對西岐的圍剿行動接連失敗,聞太師終於坐不住了。在這樣嚴峻形勢下,他決定親自上陣,一舉剪除西方毒瘤。

但此番出陣,似乎不太順利。其間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發生在臨行之前,當時商湯搞了一場浩大的閱兵禮。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極大地提振先前因為失利而些許低落的士氣。可就在聞太師在萬眾矚目中隆重登場之時,意外發生了。

且來看原著描述,“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戰,今日聞太師方欲騎上,被墨麒麟叫一聲,跳將起來,把聞太師跌將下來,百官大驚,左右扶起”。

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行文至此,讀者不禁納悶了,商湯邊境累年不太平,太師也多有臨場指揮,這墨麒麟怎就久疏戰陣呢?原因很簡單,此前各地數度叛亂,在聞太師看來無非疥癬之疾,雖不能根除,也不必由鎮國坐騎墨麒麟出馬。但此番卻不同了。換言之,說明了太師對於討伐西岐的重視,甚至說抱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太師意外跌落,這絕非祥兆。

果然,時有下大夫王變,上前奏曰,“太師今日出兵落騎,實為不祥;可再點別將征伐可也。”太師起身,先還有些恍惚,隨即忙整理衣冠,哈哈大笑道,“大夫差矣人臣將身許國而忘其家,上馬掄兵而忘其命,將軍上陣,不死帶傷;此理之常,何足為異。大抵此騎久不曾出戰,未曾演試,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大夫幸勿再言。”

難道說,聞太師心裡就沒有掠過一些不安嗎?肯定有。只不過,對於商湯帝國的忠肝義膽,推動著他義無反顧地向前邁進。作為三軍主帥,一位軍界靈魂人物,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都必須表現出從容和果敢。至少,人前必須這樣,給大家吃一個定心丸。

而第二件事,發生在征伐大軍途過黃花山。

一路上,正是有著聞太師的不斷打氣,征伐大軍士氣高漲,“烈烈旗旛飛殺氣,紛紛戰馬似龍蛟”。可就在人馬正行時,太師忽抬頭見一石碣,上書三字,名曰“絕龍嶺”。這個“絕龍嶺”有何緣故呢?原來,太師當年拜碧遊宮拜金靈聖母為師,學成下山,其師曾叮囑道,“你一生逢不得‘絕’字。”而後來情節的推進,聞太師果真遭闡教人士伏殺,死在了絕龍嶺。

可以想象,太師從石碣下方經過,內心情緒是相當複雜的。屬下大抵也看出了主帥的不快,忙問何故。太師輕描淡寫地陳述了舊故,仰天長嘯一聲,“這真是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寧靜,老夫來黃花山避靜消閒,多少快樂”。可惜的是,聞太師終究等不到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再見之時已入封神臺。

值得一提的是,諸如部隊出征或行軍,反覆遭遇不瑞預警的情節,其實在古典小說裡不乏其見。甚至說,這是一種通用的敘事套路。譬如《三國演義》裡,劉備兩路進發攻取西川,軍師龐統領著一支,途徑“落鳳坡”。龐統道號“鳳雛”,終究無法倖免。後孔明前往馳援,荊州軍中帥印交予關羽,關羽接印之時,立下誓言,萬死也得保住荊州。孔明聽聞關羽口必稱“死”,心中已有不快。果然,關羽最後敗亡荊州。又如《水滸傳》中,梁山頭目晁蓋要率兵攻打曾頭市,出征之際,忽然大風吹到旗杆,宋江以不詳之名,勸晁蓋勿行。晁蓋不聽,終命殤此役。

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可以看出,小說慣用這種情景設置,無疑是給讀者一種天數已定的感覺。同時,也對小說人物結局,呼應一個悲涼的註腳。反觀《封神演義》,聞太師此番征伐,屢遭預警卻迎難而上,給讀者以“不可為而為之”的觀感。在以臭名昭著紂王為首的反派勢力裡,設置了一個忠恤體國的正面人物,這種反差型的人物設置,對於整部小說結構的塑造,應該是很成功的。

當然,《封神演義》的精妙之處絕不僅這些,因為它講得是一個神話故事。

"

文:白馬晉一

本篇,我們來談一談《封神演義》裡的悲情人物聞太師。

《封神演義》四十一回,商湯針對西岐的圍剿行動接連失敗,聞太師終於坐不住了。在這樣嚴峻形勢下,他決定親自上陣,一舉剪除西方毒瘤。

但此番出陣,似乎不太順利。其間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發生在臨行之前,當時商湯搞了一場浩大的閱兵禮。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極大地提振先前因為失利而些許低落的士氣。可就在聞太師在萬眾矚目中隆重登場之時,意外發生了。

且來看原著描述,“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戰,今日聞太師方欲騎上,被墨麒麟叫一聲,跳將起來,把聞太師跌將下來,百官大驚,左右扶起”。

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行文至此,讀者不禁納悶了,商湯邊境累年不太平,太師也多有臨場指揮,這墨麒麟怎就久疏戰陣呢?原因很簡單,此前各地數度叛亂,在聞太師看來無非疥癬之疾,雖不能根除,也不必由鎮國坐騎墨麒麟出馬。但此番卻不同了。換言之,說明了太師對於討伐西岐的重視,甚至說抱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太師意外跌落,這絕非祥兆。

果然,時有下大夫王變,上前奏曰,“太師今日出兵落騎,實為不祥;可再點別將征伐可也。”太師起身,先還有些恍惚,隨即忙整理衣冠,哈哈大笑道,“大夫差矣人臣將身許國而忘其家,上馬掄兵而忘其命,將軍上陣,不死帶傷;此理之常,何足為異。大抵此騎久不曾出戰,未曾演試,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大夫幸勿再言。”

難道說,聞太師心裡就沒有掠過一些不安嗎?肯定有。只不過,對於商湯帝國的忠肝義膽,推動著他義無反顧地向前邁進。作為三軍主帥,一位軍界靈魂人物,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都必須表現出從容和果敢。至少,人前必須這樣,給大家吃一個定心丸。

而第二件事,發生在征伐大軍途過黃花山。

一路上,正是有著聞太師的不斷打氣,征伐大軍士氣高漲,“烈烈旗旛飛殺氣,紛紛戰馬似龍蛟”。可就在人馬正行時,太師忽抬頭見一石碣,上書三字,名曰“絕龍嶺”。這個“絕龍嶺”有何緣故呢?原來,太師當年拜碧遊宮拜金靈聖母為師,學成下山,其師曾叮囑道,“你一生逢不得‘絕’字。”而後來情節的推進,聞太師果真遭闡教人士伏殺,死在了絕龍嶺。

可以想象,太師從石碣下方經過,內心情緒是相當複雜的。屬下大抵也看出了主帥的不快,忙問何故。太師輕描淡寫地陳述了舊故,仰天長嘯一聲,“這真是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寧靜,老夫來黃花山避靜消閒,多少快樂”。可惜的是,聞太師終究等不到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再見之時已入封神臺。

值得一提的是,諸如部隊出征或行軍,反覆遭遇不瑞預警的情節,其實在古典小說裡不乏其見。甚至說,這是一種通用的敘事套路。譬如《三國演義》裡,劉備兩路進發攻取西川,軍師龐統領著一支,途徑“落鳳坡”。龐統道號“鳳雛”,終究無法倖免。後孔明前往馳援,荊州軍中帥印交予關羽,關羽接印之時,立下誓言,萬死也得保住荊州。孔明聽聞關羽口必稱“死”,心中已有不快。果然,關羽最後敗亡荊州。又如《水滸傳》中,梁山頭目晁蓋要率兵攻打曾頭市,出征之際,忽然大風吹到旗杆,宋江以不詳之名,勸晁蓋勿行。晁蓋不聽,終命殤此役。

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可以看出,小說慣用這種情景設置,無疑是給讀者一種天數已定的感覺。同時,也對小說人物結局,呼應一個悲涼的註腳。反觀《封神演義》,聞太師此番征伐,屢遭預警卻迎難而上,給讀者以“不可為而為之”的觀感。在以臭名昭著紂王為首的反派勢力裡,設置了一個忠恤體國的正面人物,這種反差型的人物設置,對於整部小說結構的塑造,應該是很成功的。

當然,《封神演義》的精妙之處絕不僅這些,因為它講得是一個神話故事。

聞太師背後的悲情符號:《封神演義》冷思考,或藏元始天尊一祕密

再看八十八回,時武王軍團已然剪除商湯大部分羽翼,呈一路高歌猛進之勢,欲渡黃河直指帝國中樞朝歌。就在河間,“只聽得黃河內潑浪滔天,風聲大作,把武王龍舟泊在浪裡顛播。武王推開艙門,一見黃河,白浪滔天,一望無際,嚇得面如土色”。從常規意義上看,此番渡河或非吉兆,顯然,這在當時既有的政治秩序下,商湯乃父母之邦,西周以下忤上,非天數之合。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的伐商之徵,似乎也隱約看出類似痕跡,《荀子·儒效》就有說法,“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大歲,至汜而泛,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隧。霍叔懼曰,出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可乎?”可以看出,當年伐紂之戰,僅從天象觀摩,實非祥瑞。但這些並沒有阻擋武王伐商的決心。

那麼,小說描述天降異象,姜子牙又是如何打掉了武王顧慮呢?

誠如那段渡河情節,姜子牙變了一個戲法,艙上跳出一條鯉魚,武王忙問凶吉。姜子牙大喜過望,拉著武王的手道,“魚入王舟者,主紂王該滅,周室當興”。武王雖存疑慮,但看了看姜子牙耐人尋味的笑臉,也不再爭辯什麼,徑直回到艙內。

當然,姜子牙之所以敢枉顧所謂的天數,積極推動伐商軍事行動。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得到了元始天尊的支持。誠如當年誓師大會上,元始天尊給出的承諾,“你四十年積功累行,今為帝王之師,以受人間福祿,不可小視了。你東征滅紂,立功建業,列土分茅,子孫綿遠,國祚延長。貧道今日特來餞你。”姜子牙清楚地認識到,背後有崑崙山這位大咖撐腰,他焉有不勝之理?

結語:太師出征和武王伐商兩個正反例證,恰恰體現了神魔小說的諷刺意味。所謂的天數,無非都是人為操縱的說辭,決定命運的,是隱身其後、實施暗箱操作的人物的實力深淺。而天數只是官方表面給出的解釋罷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