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跳)

比如清代夢麟《雉朝飛》:“雉朝飛,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後躍。”雉雞早上飛跳,羽毛閃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後面跳。

本義之外,還有兩義:(1)逃,遁去。《大藏經·永明智覺禪師》:“狀同淨鏡,萬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眾相而不能離體。”

(2)高行闊步。清範寅《越諺》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闊步。<走殳>,步高不穩。”

(二)tiào。讀音出自《廣韻》。同“趠”。越。《廣韻·嘯韻》:“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五:“《韻英》雲:‘趒,越也’”《古今韻會舉要·嘯韻》:“趒,越也。《集韻》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讀音出自《集韻》。躍。《集韻·筱韻》:“趒,躍也。”

後兩個讀音未見應用實例。

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跳)

比如清代夢麟《雉朝飛》:“雉朝飛,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後躍。”雉雞早上飛跳,羽毛閃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後面跳。

本義之外,還有兩義:(1)逃,遁去。《大藏經·永明智覺禪師》:“狀同淨鏡,萬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眾相而不能離體。”

(2)高行闊步。清範寅《越諺》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闊步。<走殳>,步高不穩。”

(二)tiào。讀音出自《廣韻》。同“趠”。越。《廣韻·嘯韻》:“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五:“《韻英》雲:‘趒,越也’”《古今韻會舉要·嘯韻》:“趒,越也。《集韻》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讀音出自《集韻》。躍。《集韻·筱韻》:“趒,躍也。”

後兩個讀音未見應用實例。

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趒字的小篆寫法)

3、趕。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和意義並不同於現代漢語。所以要重點記憶。趕的讀音有兩個:

(一)q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趕,舉尾走也。從走,幹聲。”形聲字。本義是獸畜翹著尾巴奔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獸畜急走,字亦作趕。”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跳)

比如清代夢麟《雉朝飛》:“雉朝飛,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後躍。”雉雞早上飛跳,羽毛閃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後面跳。

本義之外,還有兩義:(1)逃,遁去。《大藏經·永明智覺禪師》:“狀同淨鏡,萬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眾相而不能離體。”

(2)高行闊步。清範寅《越諺》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闊步。<走殳>,步高不穩。”

(二)tiào。讀音出自《廣韻》。同“趠”。越。《廣韻·嘯韻》:“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五:“《韻英》雲:‘趒,越也’”《古今韻會舉要·嘯韻》:“趒,越也。《集韻》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讀音出自《集韻》。躍。《集韻·筱韻》:“趒,躍也。”

後兩個讀音未見應用實例。

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趒字的小篆寫法)

3、趕。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和意義並不同於現代漢語。所以要重點記憶。趕的讀音有兩個:

(一)q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趕,舉尾走也。從走,幹聲。”形聲字。本義是獸畜翹著尾巴奔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獸畜急走,字亦作趕。”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

又指馬走的樣子。《集韻·先韻》:“趕,馬走。”

(二)gǎn。讀音出自《正字通》,這也是現代漢語常用的讀音。用法很多,舉常用的說說:(1)追逐,從後面追上。比如宋代張鎡五家林》:“多多益辨真難事,半里撐船趕不歸。”

(2)急赴。比如,趕飛機,趕火車。追趕。

(3)驅逐。比如:趕蒼蠅,趕麻雀。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跳)

比如清代夢麟《雉朝飛》:“雉朝飛,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後躍。”雉雞早上飛跳,羽毛閃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後面跳。

本義之外,還有兩義:(1)逃,遁去。《大藏經·永明智覺禪師》:“狀同淨鏡,萬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眾相而不能離體。”

(2)高行闊步。清範寅《越諺》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闊步。<走殳>,步高不穩。”

(二)tiào。讀音出自《廣韻》。同“趠”。越。《廣韻·嘯韻》:“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五:“《韻英》雲:‘趒,越也’”《古今韻會舉要·嘯韻》:“趒,越也。《集韻》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讀音出自《集韻》。躍。《集韻·筱韻》:“趒,躍也。”

後兩個讀音未見應用實例。

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趒字的小篆寫法)

3、趕。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和意義並不同於現代漢語。所以要重點記憶。趕的讀音有兩個:

(一)q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趕,舉尾走也。從走,幹聲。”形聲字。本義是獸畜翹著尾巴奔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獸畜急走,字亦作趕。”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

又指馬走的樣子。《集韻·先韻》:“趕,馬走。”

(二)gǎn。讀音出自《正字通》,這也是現代漢語常用的讀音。用法很多,舉常用的說說:(1)追逐,從後面追上。比如宋代張鎡五家林》:“多多益辨真難事,半里撐船趕不歸。”

(2)急赴。比如,趕飛機,趕火車。追趕。

(3)驅逐。比如:趕蒼蠅,趕麻雀。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羊)

(3)碾壓,通“擀”。比如:趕餅。

(4)加速、加快。比如:趕時間,趕任務。

(5)碰上(某種情況)。趕上他去省裡開會。

(6)駕御。比如:趕馬車。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跳)

比如清代夢麟《雉朝飛》:“雉朝飛,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後躍。”雉雞早上飛跳,羽毛閃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後面跳。

本義之外,還有兩義:(1)逃,遁去。《大藏經·永明智覺禪師》:“狀同淨鏡,萬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眾相而不能離體。”

(2)高行闊步。清範寅《越諺》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闊步。<走殳>,步高不穩。”

(二)tiào。讀音出自《廣韻》。同“趠”。越。《廣韻·嘯韻》:“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五:“《韻英》雲:‘趒,越也’”《古今韻會舉要·嘯韻》:“趒,越也。《集韻》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讀音出自《集韻》。躍。《集韻·筱韻》:“趒,躍也。”

後兩個讀音未見應用實例。

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趒字的小篆寫法)

3、趕。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和意義並不同於現代漢語。所以要重點記憶。趕的讀音有兩個:

(一)q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趕,舉尾走也。從走,幹聲。”形聲字。本義是獸畜翹著尾巴奔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獸畜急走,字亦作趕。”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

又指馬走的樣子。《集韻·先韻》:“趕,馬走。”

(二)gǎn。讀音出自《正字通》,這也是現代漢語常用的讀音。用法很多,舉常用的說說:(1)追逐,從後面追上。比如宋代張鎡五家林》:“多多益辨真難事,半里撐船趕不歸。”

(2)急赴。比如,趕飛機,趕火車。追趕。

(3)驅逐。比如:趕蒼蠅,趕麻雀。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羊)

(3)碾壓,通“擀”。比如:趕餅。

(4)加速、加快。比如:趕時間,趕任務。

(5)碰上(某種情況)。趕上他去省裡開會。

(6)駕御。比如:趕馬車。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馬車)

(7)等到 。跟時間名詞組成介詞結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到某個時候才發生,多用於口語。比如楊朔《海市》:“趕我長大一點,抗日戰爭爆發了”。

(8)趕<走帀>:《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趕,趕<走帀>也。”指急走的樣子。

(9)圍棋術語。指連續斷絕對方棋子的聯絡。宋代徐鉉《圍棋義例·詮釋》:“打,擊也。謂擊其節曰打,連打數子曰趕。”

此外,趕是“趕”的簡化字。趕的小篆寫法如圖:

"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古人們觀察到雲雀(麻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在解釋跳的概念時,《說文解字》用了“雀行也”來表達。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3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的最後三個漢字,今天的三個字,現代漢語常用字只有一個“趕”字,這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講完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說文》課程進度基本達成了全部課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個漢字分別如下:

1、趧。讀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從走,是聲。”形聲字。用於詞組“趧婁”,本義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為屨。”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鞮婁氏以樂舞名,非以屨名,康成因革屨名鞮,故為是說,非許意也。《說文·革部》有鞮,《屍部》有屨,如其與鄭同義,當載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屨’,而今不然,則不與鄭同可知矣,鞮婁為四夷舞曲,故其字從走。《周禮》作鞮乃假借字,鞻則因鞮而增革旁耳“。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少數民族舞蹈)

徐灝先生這段話說得較為清楚,分析了鄭玄(“康成”是鄭玄的字)所說的屨名與許慎的舞曲名並不是同字。指出鞻字為什麼多了一個“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許慎所說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稱。邵瑛的《群經正字》則相對調和:“鄭義主於屨,《說文》主於舞。字從革,故主屨言;字從走,故主舞言……為四夷之舞名,義較正大。”但也基本認可趧為四夷之舞較為可靠。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杭州師範大學裡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為趧。趧婁,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禮》注以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與兜離、兜勒同為夷語。”章氏認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婁是舞曲名,《周禮注》指此字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婁很可能跟兜離、兜勒一樣,是少說民族的語言。章炳麟先生的說法較合理,當然,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資料最豐富。

趧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趧字的小篆寫法)

2、趒。讀音有三個:

(一)tiá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王筠的《說文釋例》:“若雲雀行。專指雀之行,則非許君之意。雀能躍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這段解釋很清楚,許慎所謂的“雀行”,並不是這個字指雲雀行走,而是指像雲雀一樣行走, 古人觀察雲雀只會跳,不會走,於是用“雲雀行”來定義人的跳躍。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雲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灝的《說文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說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與跳字同義異形。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跳)

比如清代夢麟《雉朝飛》:“雉朝飛,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後躍。”雉雞早上飛跳,羽毛閃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後面跳。

本義之外,還有兩義:(1)逃,遁去。《大藏經·永明智覺禪師》:“狀同淨鏡,萬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眾相而不能離體。”

(2)高行闊步。清範寅《越諺》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闊步。<走殳>,步高不穩。”

(二)tiào。讀音出自《廣韻》。同“趠”。越。《廣韻·嘯韻》:“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五:“《韻英》雲:‘趒,越也’”《古今韻會舉要·嘯韻》:“趒,越也。《集韻》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讀音出自《集韻》。躍。《集韻·筱韻》:“趒,躍也。”

後兩個讀音未見應用實例。

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趒字的小篆寫法)

3、趕。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和意義並不同於現代漢語。所以要重點記憶。趕的讀音有兩個:

(一)q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趕,舉尾走也。從走,幹聲。”形聲字。本義是獸畜翹著尾巴奔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獸畜急走,字亦作趕。”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

又指馬走的樣子。《集韻·先韻》:“趕,馬走。”

(二)gǎn。讀音出自《正字通》,這也是現代漢語常用的讀音。用法很多,舉常用的說說:(1)追逐,從後面追上。比如宋代張鎡五家林》:“多多益辨真難事,半里撐船趕不歸。”

(2)急赴。比如,趕飛機,趕火車。追趕。

(3)驅逐。比如:趕蒼蠅,趕麻雀。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羊)

(3)碾壓,通“擀”。比如:趕餅。

(4)加速、加快。比如:趕時間,趕任務。

(5)碰上(某種情況)。趕上他去省裡開會。

(6)駕御。比如:趕馬車。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馬車)

(7)等到 。跟時間名詞組成介詞結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到某個時候才發生,多用於口語。比如楊朔《海市》:“趕我長大一點,抗日戰爭爆發了”。

(8)趕<走帀>:《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趕,趕<走帀>也。”指急走的樣子。

(9)圍棋術語。指連續斷絕對方棋子的聯絡。宋代徐鉉《圍棋義例·詮釋》:“打,擊也。謂擊其節曰打,連打數子曰趕。”

此外,趕是“趕”的簡化字。趕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文嚼字:古人為什麼用“雀行”來表達“跳”?

(趕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1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