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移情”巧治女子相思病

中醫 朱震亨 穴位 養生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2017-09-10

文/李具雙 河南中醫藥大學 副教授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寫得《閨怨》是唐詩中描寫少婦相思的絕唱。關於相思,歷代醫案也有不少相關記載。譬如,元代學者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就記錄了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朱丹溪(1281年-1358年)用“以情勝情”法巧治女子相思病的醫案:

朱丹溪“移情”巧治女子相思病

相思

一個女子許嫁定親了,但要嫁的男人到兩廣去了,一去五年不歸。這件事對那個女子打擊很大,自己的前途未卜,不免憂思成疾。心思沉重自然沒有食慾,積而為病,面壁不食半年,看過的郎中大都束手無策,病情久久未好轉。朱丹溪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名醫,他給女子診脈後說:女子相思成疾,氣鬱結於脾,導致脾不運化水谷,長期不欲飲食傷了脾胃,造成肝脾兩傷。朱丹溪對其父說:這個病只有讓她發怒,或許能治好。怒氣上衝,能消除鬱結之氣。

朱丹溪“移情”巧治女子相思病

朱丹溪掌摑其面而責備女子,從而觸怒她讓她發怒。女子大哭、發怒之後,憂思之情有所緩解,接著,朱丹溪安慰女子,說她的未婚夫來過書信,很快就回來。幸運的是,該女子的未婚夫果然在三月之後回來了,女子的相思病也徹底根除。

朱丹溪治療該女子的情志疾病採用的是“以情勝情”的情志療法。七情中某一種情緒過度,就採用與這種情緒相剋、相制約的情緒去平衡、緩解。這則醫案用了以怒勝思和以喜解思辦法,終於讓該女子因思夫而抑鬱不食的頑病治癒。中醫理論認為,脾胃消化水谷,在志為思,思慮過度,導致氣機鬱結,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失眠多夢等。該女子因思夫傷脾而不食,丹溪先以言語觸怒她,又掌摑其面激怒她,讓鬱結之氣得以升發,接著以喜告慰,終於讓該女子痊癒。

朱丹溪“移情”巧治女子相思病

移情可治“情志病”

現代醫學中的心理疾病(比如強迫症、自閉症、焦慮症、恐懼症等),中醫歸納為情志類疾病。其主要特徵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活動狀態失常,比如敏感、煩躁、悲觀、憂愁、悲傷、易怒、心情沉重;緊張、驚慌、惶惶不可終日等,病因不外乎外部刺激和自身因素,這可導致氣血陰陽的失衡,並造成臟腑功能的紊亂以致引發疾病。

情志疾病的治療方法,傳統醫學稱之為“意療”,治療大多采用移情,即轉移注意力等情志心理療法與藥物攻補療法,目的都是為了重建病人體內氣血陰陽的平衡,恢復臟腑經絡的功能。如果七情過度,超越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引起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導致諸多疾病的發生。不少科學家甚至提出,有60%~80%的病,都是由於精神因素所引起。有學者指出:“在對人的一切不利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

情志之病 必以情治 針藥難效

那麼,又怎樣治療因情志引起的疾病呢?歷代醫家一致認為,情志之病,必以情治,針藥難效。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七情不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還是治療和防止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這就是以情制情康復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喜傷心,恐勝喜”,意思是說,過度的喜傷心,用恐可以抑制喜。“憂傷肺,喜勝憂”。過分的憂愁傷害肺,用喜氣可以沖淡憂愁。七情互相制約的原則,為以情制情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以恐抑喜,以喜消悲,用悲制怒,用怒解憂,深思定恐,這實際上都是在轉移人體的興奮點,扭轉人的各種極度情緒,使其整體歸於平衡、穩定。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說,就是在大腦皮層中產生一個新的興奮灶去抵消或沖淡大腦皮層中原有的優勢中心,並通過精神刺激來實現人體情緒的平衡。

來源 I《中醫健康養生》雜誌9月刊

相關推薦

推薦中...